Loading...

山坡上潔白耀眼的夏日使者:臺灣杜鵑

臺灣杜鵑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Do So Do Mi Do La Do…,So So La So Mi Do La So…;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雖說著名的臺灣大學杜鵑花節​*​或是陽明山杜鵑花季都是在三月期間,然而大多數臺灣原生的杜鵑花季,其實多半開始於4月底,盛開於5月中,而持續至6月。

全世界的杜鵑花科(Ericaceae)植物共約 4250 餘種、124 屬​†​,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就佔了約四分之一的種類,至少有 1024 種。本屬植物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美洲的西北部、加利福尼亞、東北部的低地與山地森林、阿帕拉契山脈的高地等等,南美、非洲也有少數種類。

臺灣原生的本科植物有 11 屬,約 40 個分類群,杜鵑花屬則有 16-19 個分類群​§​,約佔一半的種類。其中,除了 4 個分類群​¶​外,其餘皆為特有種或特有變種植物。

以花色來區別,黃花的種類有 1 種:著生杜鵑(Rhododendron kawakamii);紅花的有 2 種:金毛杜鵑(R. oldhamii)與唐杜鵑(R. simsii);花色深紫紅的是:棲蘭山杜鵑(R. chilanshanense);紫紅至淡紫紅的有 6 種:南澳杜鵑(R. breviperulatum)、丁香杜鵑(R. farrerae)、烏來杜鵑(R. kanehirai)、埔里杜鵑(R. lasiostylum)、守城滿山紅(R. mariesii)及紅毛杜鵑(R. rubropilosum var. rubropilosum)。
花色粉紅的有 2 種及 2 變種:西施花(R. leptosanthum)、細葉杜鵑(R. noriakianum)、長卵葉馬銀花(R. ovatum var. lamprophyllum)與臺灣高山杜鵑(R. rubropilosum var. taiwanalpinum);花色潔白,略帶極淺的粉紅者有 3 種 1 變種:南湖杜鵑(R. hyperythrum)、馬銀花(R. ovatum var. ovatum)、玉山杜鵑(R. pseudochrysanthum)以及本文的主角臺灣杜鵑(R. formosanum)。

臺灣杜鵑的發現與命名

根據臺灣杜鵑模式標本​#​的紀錄,採集者為奧古斯丁·亨利(Henry, Augustine ,1857-1930),採集地點為 South Cape(南岬,今鵝鑾鼻),標本上有花朵,所以應該是 4-5 月間的採集品。這份標本於 1895 年由英國植物學家威廉·博廷·赫姆斯利(William Botting Hemsley,1843-1924)發表為新種。

由於標本上沒有註明日期,僅能知道採集日期為 1893-1894 年之間。這段期間亨利先生採集地點多在高雄、屏東一帶,也曾走到臺灣的最南端採集。他曾提到:「…臺灣南端的一位守燈塔員Schmuser, M,也採集植物給我…」所以也有可能是從他人獲得的採集品,無論如何,原生於臺灣南端是無庸置疑的。

亨利先生於 1892 年 11 月來臺,於打狗(今高雄)海關擔任醫官,直到 1896 年日本治理臺灣後才離開。同年發表《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臺灣植物目錄),書中記載了 1428 種維管束植物,是臺灣植物調查史上的第一份植物名錄,對於臺灣植物研究來說,是極大的貢獻。

臺灣杜鵑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臺灣杜鵑 / 攝影: 楊智凱 助理教授

習性

小喬木,高可達10公尺,枝幹粗壯,彎曲,幼株近無毛,樹皮紅褐色。

葉部形態

葉互生,叢生枝條頂端。

葉厚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最寬處位於前方三分之一處,長 8-15 公分,寬 1.5-3 公分,先端鈍,基部楔形或漸狹,葉全緣,略反捲;葉上表面深綠色,光滑而有光澤,下表面則被覆灰白色的殼狀鱗片;中肋在上表面凹陷,下表面明顯突起,側脈 10-12 對,非常明顯。

葉柄長  1-1.5 公分,光滑無毛。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頂生的繖形花序,有 7-15 朵花。

花梗細長,長 3-4 公分,密被毛;花萼短,不明顯,先端有5枚闊齒形裂片,略被毛,宿存;花冠白色或淡粉紅色,內側喉部有紅褐色斑點,闊漏斗狀,直徑約 4 公分,邊緣5裂,裂片圓,先端略有凹陷。

雄蕊10-12枚,通常10枚,沒有伸出花冠外,不等長,位於下方者較長,上方者較短,花絲白色,基部有絲狀毛。

雌蕊位於花朵中央,被一圈雄蕊包圍,子房5室,圓柱形,基部稍寬,覆被白色長柔毛,花柱光滑,柱頭頭狀。

果實與種子形態

蒴果圓柱狀,具5稜,長約 8 公釐,被紅褐色柔毛,成熟後由頂端開裂,釋放出細小的種子

臺灣何處能夠欣賞臺灣杜鵑?

臺灣杜鵑 / 攝影: 楊智凱 助理教授

臺灣杜鵑為臺灣特有種植物,分佈於全島闊葉林,海拔 600-2400 公尺的山區,不論是都市近郊的山區或是中高海拔的登山步道都相當常見。

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的上坡面接近稜線處或是稜線上,有時會形成純林,像是南投的水社大山、杉林溪;臺中的鳶嘴山;屏東的浸水營、里龍山等地,可見到小面積純林。若是步道恰巧從稜線穿越杜鵑林,會有通往仙境的神秘感。花季時成簇白色花朵鋪滿樹冠,陽光之下如雲朵、如白雪,煞是好看。

杜鵑花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杜鵑花屬植物,依照外型大致可分成兩群,杜鵑類(azaleas)與石南(或石楠)類(rhododendrons),前者是指灌木狀或矮叢狀的杜鵑,後者則是較大型或樹木狀的杜鵑。就是這「石南」二字,造成不少誤解。

毒藥與補藥傻傻分不清楚?

根據藥典記載,「石南葉」:「辛散風,苦堅腎;補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主治:腎虛腳弱風痹…」,還說:「婦人不可久服,令思男。」 看來不只是強壯藥材,還附帶春藥功效。

《植物名實圖考》也記載,石南:「…毛文錫茶譜,湘人四月採石南芽為茶,去風,暑月尤宜。桂陽呼為風藥,充茗、浸酒,能愈頭風。」,竟然還是消暑的茶飲聖品。

不過這裡指的石南,是指薔薇科的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使用石楠乾燥的葉片入藥,才有強筋、袪風、解熱、鎮痛、利尿、潤腎的功效。若是誤用杜鵑花屬的石南,很可能會一命嗚呼,可就哀哉了!

杜鵑花屬植物全株多半具有毒性。像原生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羊躑躅(R. molle),全株有劇毒,誤服過量會導致腹痛、嘔吐、痙攣、呼吸困難,嚴重可致死。據說有羊誤食葉片,導致躑躅(音ㄓˊ ㄓㄨˊ,頓足,徘徊不前)而死,因而得名。它的乾燥花朵,可作為中藥,稱作鬧羊花,有止痛、消腫、殺蟲解毒、麻醉等功效,不過具有毒性,須謹慎使用。

西施花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臺灣原生的種類中,民間會使用西施花作為石南葉的替代品,《高山藥用植物》中提到:西施花的葉片可降血壓,有強壯、催淫、利尿、鎮痛的功效。《臺灣藥用植物圖鑑》也記載,西施花有降血壓、強壯、利尿與鎮痛的功效;玉山杜鵑可強壯、利尿、鎮痛及解毒效用;唐杜鵑則可治療月經不調、咳嗽、風濕痹痛、癰腫瘡毒等。不過這類植物全株有毒,務必經醫師評估才能使用。

此外,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發現,臺灣杜鵑的萃取物具有抗腫瘤的潛力以及強抗菌、抗氧化活性,是非常具有潛力的藥用植物。

園藝景觀利用

臺灣原生的杜鵑花在園藝景觀利用上,早已應用多年,像是金毛杜鵑、西施花、唐杜鵑、細葉杜鵑等等,市面皆有販售苗木。

近年林務局也積極開發、推廣原生樹種,今年五月初嘉義林管處的「杜鵑方舟 綻放諸羅」成果發表會,就宣告成功培育臺灣杜鵑、玉山杜鵑、紅星杜鵑、臺灣高山杜鵑等等十種原生杜鵑,讓原生植物的資源得以開展應用。

如何分辨臺灣杜鵑的相似種?

與臺灣杜鵑花色相似,皆為白色的種類,有共 5 個分類群;其中,馬銀花為灌木狀,葉卵形,單花,腋生,直徑約 3 公分,花型較小,葉形差異頗大,可以排除。

玉山杜鵑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因此與臺灣杜鵑形態最相似的其實只有南湖杜鵑、玉山杜鵑以及偶爾花色較淡的西施花。

玉山杜鵑為灌木狀,即使不開花時也可明顯看出樹形不同。

南湖杜鵑、西施花與臺灣杜鵑雖然同樣是小喬木,不過南湖杜鵑葉片先端較尖,葉下表片被暗褐色毛絨,花序具 3-15 朵花;西施花的葉片先端鋭尖,且下表面呈灰綠色,花序通常只有 2-3 朵叢生枝條頂端,可作為區別。詳細的區別特徵請參閱下表。

臺灣杜鵑相似種比較表

臺灣杜鵑南湖杜鵑西施花玉山杜鵑
習性小喬木小喬木或灌木小喬木灌木
樹高10 公尺1-2 公尺8 公尺3 公尺
葉先端鋭尖漸尖,具小突尖鋭尖
葉基部楔形或漸狹圓鈍鋭尖圓或略心形
葉背色灰白或灰褐色紅褐色灰綠色淡綠色
花朵數7-153-152-310-20
花冠直徑4 公分4.5 公分6 公分3-4 公分
花冠顏色粉紅
分佈海拔600-2400 公尺2400-3700 公尺300-2400 公尺3000-3900 公尺
分佈區域全島北部山區全島全島

臺灣杜鵑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杜鵑

中文科名:杜鵑花科

中文屬名:杜鵑花屬

別名:臺灣杜鵑花

學名:Rhododendron formosanum Hemsl.

科名:Ericaceae

外形特徵:頂生繖形花序,花冠白色,喉部帶紅褐色斑點。

分佈區域:全島中海拔山區

花期:4-5月

花語:白裡透紅的臉頰,聊著愛與被愛的美好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深藏山中搖曳的金色風鈴:山寶鐸花

山寶鐸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春季是植物界的年度盛會,百花盛開,爭奇鬥豔。櫻花、風鈴木、花旗木一類,以嘉年華會的姿態,吸引大批粉絲(包含:蟲、鳥、獸與人類)駐足讚嘆;另外一些則深居靜謐森林,彷彿旁觀者,像是寶鐸花一類植物,就悄悄地掛起風鈴參與年度盛會。

寶鐸​*​花屬(Disporum,又名萬壽竹屬),英文俗名稱作仙女鈴鐺(fairy bells),全球約有 20 種,原生於亞洲,分佈區域從喜馬拉雅山區、印度、緬甸、不丹、錫金、泰國、越南,往北到中國、日本、韓國及俄國東部地區。中國的種類最多,約有 14 種。

本屬植物歸類於秋水仙科​†​(Colchicaceae),臺灣的種類雖然不多,文獻記載的種類從 2 種到 4 種都有,使用過的學名就有 9 個,頗令人困擾。

2019年,趙建棣博士與曾彥學教授研究臺灣原生寶鐸花屬植物的外部形態、花粉結構以及染色體數等等特徵,確認臺灣原生的本屬植物有 3 個分類群(2 種與 1 變種):臺灣寶鐸花(Disporum kawakamii )、南投寶鐸花(D. Sessile D. Don ex Schult. var. intermedium (Hara) Y.H. Tseng & C.T.Chao)及山寶鐸花(D. shimadae Hayata),皆為臺灣特有植物。

3個寶鐸花分類群的發現與命名

山寶鐸花 / 攝影: 王偉聿 先生

1905 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成立植物調查課,開始有系統的大量採集、研究臺灣的原生植物,首位主任為川上瀧彌(Taiya Kawakami)先生,臺灣寶鐸花與山寶鐸花的發現與川上先生都有關聯。

1908 年 3 月 6 日​‡​,川上先生與他的學生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前往基隆廳採集,在瑪鋉(Masoku,今 新北市萬里)採集到山寶鐸花(標本編號:4311);同年 3 月 20 日,川上先生前往嘉義水車寮(Suitoryo,今嘉義縣竹崎鄉水社寮)採集,採得臺灣寶鐸花(標本編號:3493)。

1911 年早田文藏(B. Hayata)在《臺灣植物資料》中將這兩種植物發表為新種。兩者都採用發現者的姓,拉丁化字尾來命名。臺灣寶鐸花種小名為 ”kawakamii“,山寶鐸花則為 ”shimadai​§​“。

其實早田博士發表的文章還記載 1 種打了問號的疑問種​¶​:”D. pullum Salisb. ?“ ,引證的植物標本為川上先生與森丑之助,於 1906 年 8 月採自臺中 ”Chutoko“(標本編號:1210),這個植物後來鑑定為臺灣寶鐸花,所以本種的發現年代實際上可以再往前推進兩年。不過無論如何,都與川上先生有淵源。

自 1911 年後,相隔約 80 年。1989 年,臺灣大學森林系的應紹舜教授,在南投合歡山與梅峰之間,海拔約 2170 公尺的山區發現一種新的寶鐸花屬植物。隔年(1990 年)將這種植物發表為 D. nantouense S. S. Ying,就是南投寶鐸花。2019年的分類研究,認為本種與分佈於東北亞的寶鐸草(Disporum sessile)分類特徵相近,因而處理為寶鐸草的變種,不過仍然是特產於臺灣的特有變種。

山寶鐸花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山寶鐸花 / 攝影: 王偉聿 先生

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季時地上部枯死,春季時於走莖與根部頂端,抽芽萌發新的挺空莖。莖直立或略斜生,細長,高15-45公分。靠近莖基部的節上葉片較小,外形呈鱗片狀,上半部莖節上則互生數枚正常葉片。

葉部形態

葉片線形到線狀披針形,長 4-10 公分,寬 2-4 公分,基部鈍,先端漸尖,紙質,葉全緣,從葉片基部發出3條脈,在葉尖端匯合。葉兩面光滑,葉背的顏色較淡;葉柄很短,僅 3-5公釐。

花序與花朵形態

花序假頂生​#​,花單生或 3-5 朵聚生成繖形花序,總花梗短,長 3-5 公釐。

花朵管狀,長 1.5-2.2 公分,直徑 6-8 公釐,由 6 枚長匙形的花被片組成,排列成兩輪,內外各 3 枚;花被片長 2-3 公分,寬 5-8 公釐,鮮黃色;外側光滑,近花梗處有短距(spur),長 1-2 公釐,內藏蜜腺,可以吸引昆蟲鑽入花朵取食,幫助授粉,內側的基部與邊緣有小小的突起;花梗綠色,細長,1-2.5 公分。

雄蕊有 6 枚,略低於雌蕊的柱頭,沒有伸出花朵外側,花絲連接在花被片的基部,長 1-1.4 公分;花藥線狀長橢圓形,長 3 公釐,寬 1-1.5 公釐,環繞柱頭圍成一圈。

雌蕊位於花朵中央,子房 3 室,橢圓形,長 3-3.5 公釐,直徑 2-2.5 公釐,頂端圓;花柱細長,長 1-1.5 公分;柱頭 3 裂,短線狀。

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朵授粉後,花被片會脫落,子房逐漸成長為圓形的漿果,長約 9 公釐,直徑 5-7 公釐,初為綠色,成熟時紫黑色。內藏多枚略呈橢圓形的種子,長約 3 公釐。

另外兩種寶鐸花的形態特徵,請見文末介紹。

何處欣賞臺灣原生寶鐸花:臺灣寶鐸花、南投寶鐸花、山寶鐸花

南投寶鐸花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此處按照容易見到的程度介紹,排序為:臺灣寶鐸花、南投寶鐸花、山寶鐸花。

臺灣寶鐸花是分佈最廣的,也最容易發現的種類,從低海拔到海拔約 2000 公尺的森林都有分布。通常生長在森林下層或是森林邊緣稍有遮蔭的地方,偶爾也會出現在草生地或道路旁陽光充足處。行走在城市邊緣的郊山步道或是山區森林步道,甚至山區公路旁的草地,也能發現她的倩影。

南投寶鐸花原生於全島海拔 1500-2900 公尺的中海拔山區,喜歡濕潤、有遮蔭的森林,如:桃園的拉拉山;新竹的鴛鴦湖山區;南投的合歡山區、梅峰;嘉義的阿里山、玉山山區;高雄的檜谷、南橫山區、宜蘭的太平山、南湖大山;花蓮的木瓜山、和平林道;臺東的向陽、南橫公路沿線森林等等。只要海拔高度相符,漫步在山區公路、產業道路或是森林步道,都有機會見到她身影。

山寶鐸花僅生長於臺灣東北部,從平地到低海拔山區,像是:宜蘭的龜山島、大里;基隆的和平島、大武崙;新北市的和美、皇帝殿等等。雖然分佈區域侷限,3-4 月之間,在東北部淺山地區的登山步道、山區道路都有可能發現她的蹤跡。

寶鐸花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醫藥方面,本屬植物具有具有清熱解毒、舒筋活血、益氣補腎、潤肺止咳的功效,如:寶鐸草(Disporum sessile)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小兒消化不良、肺氣不足、病後或慢性病身體虛弱等等症狀。至於台灣產的寶鐸花屬植物,則尚無藥學方面的研究。

本屬植物姿態優雅,花型奇特,花期約 2-3 個月,利用她喜愛半遮蔭環境的特性,可以盆植於陽台或是佈置成多層次植栽都不錯,具有開發成園藝植物的價值。

外型與寶鐸花屬植物非常相似的植物如何分辨:天門冬科

寶鐸花屬經常被人和天門冬科(Asparagaceae)中的 4 個屬的植物搞混,特別是植株外形、葉形或是花部等等特徵,或多或少有幾分相似,像是:假寶鐸花屬與鹿藥屬的植株、葉形與本屬植物相似,不過花序與花的形態差異較大;異黃精屬及黃精屬植物,則不論是植株、葉部與花的形態都與本屬極為相似,需要更仔細區別。

假寶鐸花屬

臺灣原生僅有 1 種:阿里山假寶鐸花(Disporopsis aspersa),分佈於中高海拔、約 1500~2800 公尺的山區。

植株高約 40 公分、葉互生、平展、卵狀橢圓形、基出脈 3-5,漿果成熟時紫黑色,乍看之下像是寶鐸花屬植物,不過本種莖比較粗壯;莖基部的葉子不是鱗片狀;花朵不是假頂生,而是腋生;花朵白色,而且不是管狀,而是開展的鐘形。

鹿藥屬

鹿藥 / 攝影: 廖俊奎 博士

臺灣原生共有 2 種,皆為特有種植物:鹿藥(Maianthemum formosanum)及原氏鹿藥(M. harae),前者分佈在海拔 3000 公尺以上山區,後者是中高海拔、約 1500~2800 公尺山區。

與寶鐸花屬的區別點為:莖略帶紫紅色,葉片較薄、邊緣波浪狀、基出脈 3-7,圓錐花序頂生,花朵白色、鐘形開展。相較於其他 3 屬,最容易區分。

異黃精屬

臺灣僅產 1 種,為特有種植物:臺灣黃精(Heteropolygonatum altelobatum),分佈於臺灣中部及北部海拔 800-1800 公尺山區。

本種莖 20-60 公分高,葉兩列互生、平展、長橢圓披針形,花朵管狀、白色、花被片 6 枚、長 1-2 公分,花顏色與大小,恰好與南投寶鐸花相似。

主要的區別在於:本種根莖明顯,直徑可達3公分;葉片除中肋明顯外,其餘側脈不明顯;花朵1-2腋生,無總柄;花被基部無距,先端有一小撮毛。

黃精屬

萎蕤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本屬臺灣僅產 1 種,也是特有種植物:萎蕤(Polygonatum arisanense)。本種分佈於全島中低海拔的森林內。具有念珠狀的根莖,莖高 80-200 公分,葉長披針形,長 8-20 公分,花序繖形,具總梗,花 2-4 朵,白色,先端帶綠色,漿果球形。4 屬種類中,本種的相似度最高!

不論植株外形、葉形態、花序與花朵都非常相似,主要的區別特徵是:莖帶紫紅色,基出脈7,花序腋生,花被基部無距,且約1/2長的花被合生成筒狀。

天門冬科中 4 屬植物與寶鐸花屬的差異比較表

寶鐸花屬假寶鐸花屬鹿藥屬異黃精屬黃精屬
莖高15-130 公分40 公分30-75 公分20-60 公分80-200 公分
葉緣全緣全緣波浪狀全緣全緣
基出脈3-53-53-717
花序位置假頂生、繖形腋生、單花頂生、圓錐狀腋生、單花腋生、繖形
花被片基部合生合生離生1/2 合生1/2 合生
花外形筒狀鐘形筒狀鐘形鐘形筒狀筒狀
花顏色白色、黃色白色白色白色白色
花被片長1.5-3 公分1-1.5 公分0.3-0.5 公分1-2 公分1-2.8 公分

如何分辨臺灣原生的寶鐸花?

知道如何分辨寶鐸花的相似種之後,對於這類植物的觀察重點,應該已經略知ㄧ、二了。主要的區別特徵就是:植株大小、葉形與葉脈、花序、花的顏色、結構與尺寸。

不過這些特徵應用到寶鐸花的三個分類群,就要再細緻一些,除了上述特徵之外,還可以注意習性、走莖、莖分枝、葉片大小、葉片數量、花被顏色及斑點、花梗長度、子房大小、分佈等等。

直觀來看,臺灣寶鐸花的植株與葉片最大;南投寶鐸花分佈海拔最高,且花為白色;山寶鐸花的植株最小,花朵最大且最鮮豔,詳細的比較請參考本段落下方附表。

臺灣寶鐸花的形態特徵

臺灣寶鐸花 / 攝影: 廖俊奎 博士

臺灣特有種,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海拔最高可達 2000 公尺。常出現於森林透光處的地被層、森林邊緣或道路旁,是最容易見到種類。

習性與葉部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綠。莖直立或斜生,細長,高 30-130 公分。近莖基部葉片鱗片狀;上半部莖多分枝。

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6-17 公分,寬 3-6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紙質,葉全緣,基出脈3-5條,在葉尖端匯合。葉兩面光滑,葉緣略具毛;葉柄短,僅 3-5 公釐,有時略帶紅色。

花序、花朵、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序假頂生,花單生或 2-5 朵聚生成繖形花序,總花梗短,長 2-5 公釐,無苞片。花朵管狀,長 1.5-2.2 公分,直徑 6-8 公釐;花被片 6 枚,排列成兩輪,內外各 3 枚;花被片長 1.5-2 公分,寬 5-8 公釐,淡黃色至黃色,有時先端具紅色斑點;外側光滑,近花梗處有短距,長 1-2 公釐,內藏蜜腺,內側的基部有小突起;花梗綠色,細長,1-2.5 公分。

雄蕊 6 枚,花絲插生於花被片基部,長約1公分;花藥線狀橢圓形,長 3-4 公釐。雌蕊子房 3 室,橢圓形至圓形,長約 3 公釐;花柱細長,長 7-9 公釐;柱頭 3 裂,短線狀,花期為 3-5 月。

漿果球形,長 6-7 公釐,直徑 4-6 公釐,成熟時紫黑色。種子橢圓狀不規則形,長約 1.5 公釐。

南投寶鐸花的形態特徵

南投寶鐸花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臺灣特有變種,分佈於臺灣全島中海拔山區,海拔1500-2900公尺。生長於森林內透光處、森林邊緣或道路旁,不常見。

習性與葉部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季落葉渡冬;具走莖。莖直立,細長,高 15-45 公分。近莖基部葉片鱗片狀;上半部莖多分枝。

單葉,互生,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 5-6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紙質,葉全緣,3基出脈。葉兩面光滑,葉緣略具毛;葉柄短,僅 3-5公釐,有時略帶紅色。

花序、花朵、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序假頂生,花單生或2-3朵聚生成繖形花序,總花梗短,長3-5公釐,無苞片。花朵管狀,長1.5-2公分,直徑6-8公釐;花被片6枚,排列成兩輪,內外各3枚;花被片長1.5-2公分,寬6-8公釐,白色,先端綠,帶紫色斑點;外側光滑,近花梗處有短距,內藏蜜腺,邊緣有小突起;花梗綠色,細長,1-1.5公分。

雄蕊6枚,花絲插生於花被片基部,長1-1.5公分;花藥線狀橢圓形,長3公釐。雌蕊子房3室,黃綠色,球形,直徑2-3公釐;花柱細長,長10-15公釐;柱頭3裂,短線狀,長約1公釐,略反捲。花期為 5-6 月。

漿果球形,長 5-6 公釐,直徑 6-7 公釐,成熟時紫黑色。種子多數,橢圓狀不規則形。

臺灣原生寶鐸花比較表

特徵臺灣寶鐸花南投寶鐸花山寶鐸花
習性常綠落葉落葉
走莖
莖高30-130 公分15-45 公分15-45 公分
分枝
葉片數
葉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葉長6-8 公分5-6 公分4-10 公分
基出脈3-533
花顏色淡黃色至黃色(先端紅色)白色(先端綠、紫色斑點)鮮黃色
花梗長1-2.5 公分1-1.5 公分1-2.5 公分
花被長1.5-2 公分1.5-2 公分2-3 公分
花柱長7-9 公釐10-15 公釐10-15 公釐
分佈全島全島東北部
海拔低至中海拔中海拔 1500-2000 公尺低海拔

山寶鐸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山寶鐸花

中文科名:秋水仙科

中文屬名:寶鐸花屬(萬壽竹屬)

別名:fairy bells、黃花萬壽竹

學名:Disporum shimadae Hayata

科名:Colchicaceae

外形特徵:雄蕊6枚,花絲緊貼花被基部,柱頭3裂;花被片6枚,卵狀長橢圓形至寬匙形,

下垂狀,先端微上捲。

分佈區域:東北部低海拔森林內或森林邊緣

花期:3-4月

花語:傳來喜訊,喚來幸福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寶鐸」是指:佛寺或寶塔的屋檐末端懸掛的風鈴,本屬植物花形如下垂的風鈴,故以此為名。
  2. ​†​
    1998年APG(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分類法,將一些過去歸屬於百合科的種類(包含:寶鐸花屬),歸隸為秋水仙科的成員。
  3. ​‡​
    引證標本(4311號)的標籤上記載為: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三月六日,而早田先生發表的文章中卻記載為1907年3月,應為筆誤。
  4. ​§​
    早田文藏原命名為: “D. shimadai”,不過與屬名的詞性不相符,依照命名法規自動更正,種小名需改為”shimadae”。
  5. ​¶​
    這個疑問種,依據2019年的研究報告,為臺灣寶鐸花的同物異名。
  6. ​#​
    假頂生:是指花序似從植株頂端抽出,實際上是從頂端葉片的葉腋生出,常見於單子葉植物。
Loading...

在公園綠地巧遇嬌小玲瓏的綬草

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不同於常見園藝蘭花致力於每一朵的華麗綻放,乍看難以識別為蘭科,有著螺旋狀排列的小花,而綬草屬的屬名Spiranthes,即為希臘文盤旋(speira)和花(anthos)兩者所合成的詞,用以形容本屬植物標誌性的螺旋狀花序​*​

綬草:平地常見的迷你野生蘭

因著小巧別緻的外貌,再加上廣泛生長於開闊草地、是少數可棲息於人類活動場域的蘭科植物,有著平易近人、可親可愛的形象​†​

特殊的花序,也讓綬草不僅因長得像勛章上的綬帶而得此名,更有許多有趣的別名:像是令人聯想到宮廟門前龍柱的「青龍纏柱」、「龍抱柱」等,加上肉質根部宛如人參特色的「盤龍參」,以及因開花在清明節前後而稱之的「清明草」等等​‡​。 

於家中陽臺的黃金葛盆栽中,冒出的綬草/圖片來源:烏羽織

除了外表可人,綬草亦是一種民俗藥用植物,全株可入藥,主要功效為益氣滋陰、清熱解毒​§​。但也因此在過往被過量採集,原本是臺灣平地最易見的蘭花之一,卻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之中。

另外,綬草雖可生長於公園綠地,但經常在人為整理、割草時被一併剷除,因此若有發現,建議在割草時保留一定高度(6、7公分),才能維持其族群的存續​¶​

隨著社會知識普及和觀念提升,近日許多民眾常在花季來臨時,上傳在各草坪與其相遇的美照,並呼籲管理部門注意除草時間等。而倘若真的喜歡、想擁有一盆在家欣賞,也請勿挖取野外的植株,可以購買人工種苗,算是容易種植的地生類蘭花。

棲地與分佈:低海拔草地

綬草喜好生長於濕潤而陽光充足的草地,人工環境如公園綠地、學校操場、花圃草坪等,皆有可能巧遇;低海拔山區的公路邊坡、樹林邊緣開闊地、河床、湖沼濕地及天然平地草原等,亦是其棲息環境。

在全球的分布非常廣泛,在俄羅斯、日本、中國、臺灣、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爪哇甚至澳洲、紐西蘭等地​#​

在臺灣則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草地及其他適合棲地。

在草地上的綬草/圖片來源:IAN Chen

花語

銘記於心,珍惜當下。

辦識特徵

地生型蘭花,開花時植株高15-35公分,數十朵小花以螺旋狀密集著生於花莖,花粉紅色,全白者稀有。小花微開呈鐘形,唇瓣明顯、邊緣波浪狀。葉片簇生於基部,線形厚紙質。

綬草盤旋而上的花序/圖片來源:烏羽織

根、莖、葉的型態

根為簇生、肉質,粗大呈圓柱狀,形似人參;莖很短;葉片無柄、簇生,呈線狀披針形,長約4-12公分、寬0.5-1公分,質地如稍有厚度的紙張,未開花時在草地上往往與周邊禾本科雜草無異,難以辨認。

花朵特徵

其屬名所描述的螺旋狀花序,自然是綬草最顯著的特徵,旋轉方向不一,有左旋、右旋,或者較為直列者。其花莖高15-30公分,花序佔約10-25公分,一朵朵米粒般大小的小花接連盤旋而上,呈紫紅、粉紅或白色。花朵雖小,細看仍有著標準的蘭花構造:花瓣及萼片長0.4-0.5公分,基部白色至邊緣呈粉紅色,中萼片與兩片花瓣靠攏呈帽狀,側萼片基部囊狀,唇瓣白色長橢圓形、邊緣呈碎裂波浪狀、表面有毛,整朵小花宛如鐘形。

綬草花朵構造圖/製圖:島民集合

果實和種子

從花朵凋謝到果實成熟,平均需15天,蒴果上有毛,長橢圓形,內有細小種子。

花期:3-5月

主要為清明節前後,由螺旋的最底端基部開始,平均一天往上開一朵,直到先端,約費時17天。螺旋狀排列的花朵,可以有效利用空間,產生更多的花,並同時容納多個授粉者、增加授粉的機會​**​

開花後植株枯萎,約在6月時進行夏季休眠,直至秋天9月萌芽,開始生長至隔年3-5月開花。

綬草花朵細部照片/圖片來源:烏羽織

臺灣可見的其他綬草

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

除了綬草外,臺灣可觀察到的綬草屬植物還有義富綬草(Spiranthes nivea)和小花綬草, 臺北郊山則有機會看到香港綬草。

原被認為是香港特有種,於2009年首次於臺灣有發現記錄,2014年於新北市汐止區低海拔山區採集到開花植株後才鑑定確認,分布於北部山區,亦有說法是在進口時不慎夾帶、進而歸化的物種。

花為白色,外貌與綬草十分接近,花序軸、苞片、子房和花萼上均被有腺毛,柱頭有明顯三裂,4-5月開花​††​

小花綬草(Spiranthes minutiflora)

分布於北部中海拔山區,主要發現於太平山。

外形與綬草相似,花朵白色先端呈粉色,但花序軸與子房密集被有短腺毛,花被片較其他同屬植物窄​‡‡​

水社綬草(Spiranthes suishaensis)

為臺灣特有種,義富綬草(S. nivea)為本種的異名,少見且已知生育地稀少,分布於中、南部的中海拔山區,尤以屏東大漢山區為重要棲息地,生長於山區道路邊坡或山壁上。

花為白色,萼片和花瓣較綬草略窄,唇瓣先端較窄且表面無毛,花序和子房上略有腺毛,葉片線形但較綬草寛大、肉質,花期為2-6月​§§​

綬草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應用於保養與藥妝品的經濟蘭類

雖然現在綬草在野外的族群數量不若以往,但在花蓮農改場看重其保健價值、和發展成生技保養藥妝品的潛能下,已研發出快速繁殖種苗的技術,成功量產​¶¶​

與先前介紹的經濟蘭類,多為觀賞植物、甚至是外銷的重要產品不同,量產的綬草主要用以萃取所需原料,如盤龍蔘酚和其他植物胺基酸等,以製造各種保養或改善肌膚健康的產品,如洗髮沐浴產品、乳液、保養品和蚊蟲藥膏​##​,有興趣的讀者亦可嘗試、支持看看這些臺灣的產品。

綬草名片/製圖:島民集合

作者簡介 – 烏羽織

小時候搬家到烏日時看著路牌說出了「鳥」日,結果真的開啟充滿鳥的日子。羽跟織是目前影響人生最重要的兩種鳥,但所有生物除了__都喜歡。就記成烏魚子也不錯因為本人出生於烏魚肥美的時節。


  1. ​*​
    觀點種子網 http://seed.agron.ntu.edu.tw/STAMP/latin.htm
  2. ​†​
    鐘詩文(2015)。《臺灣野生蘭圖誌》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3. ​‡​
    A.PAO garden https://plant.apaostudio.com/read.php/shou-cao/
  4. ​§​
    農業知識入口網 藥用植物圖鑑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7293
  5. ​¶​
    上下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9823/
  6. ​#​
    科博館館訊第208期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4/208/3.pdf
  7. ​**​
    上下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9823/
  8. ​††​
    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 第16卷第4期 https://www.tesri.gov.tw/A15_2/content/31225
  9. ​‡‡​
    自然攝影中心 http://nc.biodiv.tw/bbs/showpost.php?p=778523&postcount=376
  10. ​§§​
    鐘詩文、許天詮(2016)。《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二卷:蘭科(恩普莎蘭屬)——燈心草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11. ​¶¶​
    上下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3537/
  12. ​##​
    綬豐 https://soulrichtw.com/ 、蜜源生物科技綬華盛系列https://miyua.com/h/Product?key=257853581762

Loading...

梧桐、油桐、泡桐有什麼差別?用臺灣泡桐帶你一次看!

臺灣泡桐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子有一段對話:「…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文中的「梧桐」據考證,就是泡桐類植物。

泡桐屬(Paulownia​†​全世界約有 7 種,隸屬於泡桐科(Paulowniaceae),主要分佈於東亞及東南亞,因爲葉對生、合瓣花 2 唇化、2 強雄蕊等等特性,過去曾歸類於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根據臺灣樹木誌的記載,臺灣可見的本屬植物有 5 種,包括兩種引進種:川泡桐(P. fargesii)、毛泡桐(P. tomentosa);以及 3 種原生種:泡桐(P. fortunei)、白桐(P. kawakamii)與臺灣泡桐(P. × taiwaniana​‡​

引進種的 2 種泡桐中,毛泡桐分佈最廣,中國、韓國及日本皆有;川泡桐則分佈於中國湖北、四川至雲貴地區,越南也產,不過臺灣不易見到。

原生的 3 種泡桐屬植物中:泡桐分佈於中國東北遼寧至廣東、臺灣全島的中、低海拔山區;白桐產於中國湖北、福建以及臺灣中部與東部;臺灣泡桐為白桐、泡桐的雜交種,原生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是臺灣特有種植物​§​

臺灣泡桐的發現與命名

臺灣泡桐的學名,是由當時任職於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的胡大維老師與張惠珠老師,於 1975 年所發表,然而早在 1920 年就已經發現這個物種。

發表的文章中寫道:育林研究者賴雲祥先生,在 1920 年時,於苗栗山區海拔 600 公尺處發現這種新的泡桐屬植物,葉片較當時已知的泡桐或白桐的葉片薄,他將這種泡桐稱作「薄葉泡桐」。可惜賴先生並未採集標本,也沒有進一步做分類研究後發表正式的學名。

由於泡桐是高價的木材,這種新發現的泡桐,生長速度快、又適應低海拔的溫暖氣候環境,當時推廣作為造林樹種,廣泛栽植於全臺各地,甚至引種到南美洲和印尼,然而僅稱呼這種樹木為「臺灣泡桐(Taiwan paulownia)」,卻沒有正式的學名可供學術研究使用,於是胡老師與張老師共同發表這個新種,種小名就以拉丁化字尾的“taiwaniana”為名。

臺灣泡桐的形態特徵:習性、樹幹、葉、花、果及種子

臺灣泡桐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與樹幹形態

落葉大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小枝條被柔毛,樹幹與分枝近光滑,樹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縱紋。

葉部形態

葉對生,闊卵形,長 10-30 公分,寬 8-30 公分,基部心形,先端鋭尖至漸尖,葉全緣或有時 3-5 裂,葉脈掌狀,3-5 條,葉上表面被腺狀毛,下表面被絨毛;葉柄長 10-17 公分。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頂生圓錐狀花序,形如金字塔,高可達 50 公分,相當顯眼;圓錐花序由許多 3-5 朵花形成的聚繖花序所組成,聚繖花序具梗,花序梗長約 6 公釐。

花朵的小花梗長 8-15 公釐;萼筒長 10-15 公釐,鐘形漏斗狀,5 裂,裂片長約為萼筒的三分之一,黃褐色,密被褐色毛;花冠淡紫色,略帶香氣,長 5-6 公分,管狀漏斗形,先端 5 裂,二唇化,上唇 2 枚裂片,下唇為 3 枚,內側喉部有深紫色斑點與帶狀的黃色色塊(請參考資訊圖),具腺狀毛與分枝狀毛。

雄蕊 4 枚,藏於花冠筒內,其中有 2 枚較長(二強);子房 2 室,花柱 1 枚,柱頭棒狀。花期為 3-4 月。

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朵授粉後,花冠會脫落,花萼宿存,子房逐漸成長為蒴果。

蒴果,橢圓球狀,長 3-4.5 公分,約如小顆的檳榔,先端有花柱遺留的小凸尖,初為綠色,成熟時呈暗褐色。

乾燥的果實會像開心果一般,從先端開裂成兩半,釋放出扁平具翅的種子,種翅位於種子兩側,像蝴蝶翅膀,長約5公釐,米粒大小的種子乘風飛翔,展開新「桐」生。

何處欣賞臺灣 3 種原生種泡桐:白桐、泡桐、臺灣泡桐

臺灣原生的 3 種泡桐,白桐主要分布於中北部及東部,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森林內,像是竹東、埔里、台東等;而泡桐則主要的原生地為中部,海拔 500-1200 公尺的山區,像是埔里、竹山等。

臺灣泡桐在臺灣的生長興衰史

臺灣泡桐原生於臺灣中北部的竹東、竹南、大湖、卓蘭、東勢、埔里一帶,不過自然生長的原木早在1940-50年代,伐採殆盡。

因爲材質優良且收購價格高,曾大量栽植於全臺各地,前文中提到的賴雲祥先生,就曾在 1920 年代,致力於繁殖、推廣。根據文獻記載,1977 年之前,全臺泡桐的栽植面積曾達到 19064 公頃。

由於泡桐類植物有易萌櫱的特性,篩選出來的優良品系,常使用種根(root cuttings)繁殖,以維持木材品質,但是,同時也縮限了遺傳多樣性及抗病性。1970年左右,臺灣泡桐爆發「泡桐簇葉病(Paulownia witches’s broom disease)」,得病的樹木,會在枝條末梢萌發許多小枝條,遠看彷彿巫婆的掃帚,樹木逐漸衰弱,多半在 2-3 年內會死亡。短短 3 年之內,有 80% 的泡桐林地受到感染後,導致泡桐樹死亡。

如今很難找到樹齡 50 年以上的臺灣泡桐大樹了。雖然如此,全台各處的中、低海拔山區偶而仍可以見到她的芳蹤,不過都是零星分布,北部如:台北近郊的天母古道、烏來山區、木柵山區;新北市的三峽山區;桃園市大溪附近的山區。

中部像是:南投的埔里山區、信義鄉的郡大林道;南部楓港、枋寮一帶山區,南迴公路沿線;東部的太麻里、花蓮的太魯閣一帶等等山區,都可見到她的蹤跡。

每年 2 月底到 4 月初之間,漫步在上述的山區,若是見到地上出現幼兒巴掌大的紫色花朵(花冠),別忘記抬頭尋找她金字塔狀的大型花序,很可能就是臺灣泡桐在呼喚你。

臺灣泡桐的實用價值

泡桐的材質輕軟、加工容易,不易翹曲、割裂及磨損,吸水性小,耐火、耐水,無臭味、不易蟲蛀,共鳴性佳,木紋細緻,是極佳的木材。可以用來製造衣櫥、高級傢俱、樂器、木屐、木盒、珠寶盒、食器、音箱…等等,用途非常廣。

從古至今,不分國內外,都視泡桐為高貴優良的木材,前文中提到的「鵷鶵非梧桐不止」,就是以桐木的高貴作為隱喻。像是:日本文化中,視桐木為尊貴的象徵,如:戰國時代名人豐臣秀吉的家紋,以及日本國政府使用的紋章,就是使用桐花紋,甚至日本的 500 円硬幣,也有泡桐花與葉的圖案。

日幣500元 / 提供:廖俊奎 博士

醫藥方面,藥用植物學記載:泡桐的木材、樹皮、葉、花都可以入藥,根可祛風去濕,子治傷寒發狂;毛泡桐的葉及樹皮可利尿、治淋病。此外,臺灣泡桐的樹皮,可用於祛風解毒、接骨消腫,葉除了可用於解毒消腫外,還可用於外傷止血。

此外,泡桐屬植物的樹型優美、花朵大而顯眼,作為庭園樹也相當合適。總結來看,泡桐屬的全株植物,從內到外,從上到下,都有用處,難怪被視為珍寶。

原生的泡桐屬植物,歷經 1970 年代泡桐簇葉病的肆虐之後,許多原生地或造林地,已改栽種油桐(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屬Vernicia),臺灣森林裡原生的泡桐已所剩無幾,甚至有消失的危機。

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泡桐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白桐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而臺灣泡桐雖因屬於雜交種未列入評估,但是最近的調查顯示,野外族群量亦相當稀少,急需盡快投入復育的研究工作。

常被搞混的三「桐」:梧桐、泡桐與油桐有什麼差別?

常見的植物中,不少種類的名字中都有個「桐」字,這些植物多半具有:葉片闊卵形、大型,常3-5裂,葉脈掌狀,基部心形等等特性。像是:豆科(Fabaceae)的莿桐(Erythrina variegata);蓮葉桐科(Hernandiaceae)的蓮葉桐(Hernandia  nymphiifolia);楊柳科(Salicaceae)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大戟科(Euphorbiaceae)的血桐(Macaranga tanariu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油桐(Vernicia sp.);錦葵科(Malvaceae)的梧桐(Firmiana simplex);懸鈴木科 (Platanaceae)的法國梧桐(Platanus × acerifolia);以及泡桐科的泡桐。

又如:北宋陳翥所寫的《桐譜》中記載了6種桐樹:紫桐、白桐、膏桐、刺桐、赬桐、梧桐。莿桐、梧桐容易理解,而其中紫桐、白桐,指的就是泡桐,膏桐就是油桐,赬桐則是唇形科的龍船花(Clerodendrum japonicum)。

這麼多「桐」之中,最容易讓人混淆的就是梧桐、油桐及泡桐三類植物了!因為這三者,中文名經常混用與誤用。像是:泡桐別稱「梧桐」、油桐又別稱「青桐」、梧桐別稱也是「青桐」,看到這裡,你是否已經一個頭兩個大呢?

前述三者皆原生於亞洲,梧桐分佈於中國、日本、菲律賓與印度,臺灣產於東部、南部低海拔森林;油桐類原生於中國,臺灣於 1915 年時引進,常見的種類為三年桐(又名光桐,V. fordii)與千年桐(又名皺桐,V. montana);泡桐類則原生於東亞及東南亞。

仔細觀察三者的葉、花及果等等,就可以發現其實它們有許多差異:

葉部差異

泡桐類的葉片對生,葉片有毛;其他兩類葉片互生,成熟葉光滑無毛,而且油桐類的葉身基部與葉柄連接處,有一對腺體,有柄的形狀像火柴棒或是高腳杯(千年桐),無柄的則像是小扁豆(三年桐)。

花部差異

三者遠看皆為圓錐狀,不過,泡桐為聚繖花序排列成圓錐狀,呈金字塔狀,高50-100公分;其他二者則為總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梧桐為半球狀,高約40公分,油桐則更為扁平,高約20公分,如繡球花一般。

從花季、花色、花形與花的尺寸來觀察:泡桐約3-4月開花,花兩性,合瓣花,白色或淡紫色,形狀像鐘形或喇叭形,長3-6公分;其他二者為單性花,雌雄同株。梧桐於6-7月開花,淡黃色的小花,沒有花瓣,約1公分長;油桐類為3-5月(千年桐)或4-7月(三年桐)開花,花朵有5枚白色花瓣,直徑3-5公分。

果實與種子差異

泡桐類的果實為橄欖形的蒴果,長3-4.5公分,種子兩側有翅膀;油桐類的果實為球形的核果,長5-7公分,內有闊卵形種子3-4枚;梧桐的果實為扁球形的蓇葖果,開裂後,5枚葉片狀的心皮,長約10公分,邊緣著生2-3粒圓球形種子,種子直徑約5公釐。

總括來看,梧桐、泡桐與油桐,遠觀時雖然樹形、葉片形態相似,不過靠近觀察後會發現,其實葉片質地、花果形態的差異是相當的明顯,並不難區別。

泡桐、梧桐、油桐花果差異比較表

泡桐梧桐油桐
花季3-4月6-7月3-5月或4-7月
花色白色或淡紫色淡黃色白色
花大小3-6公分1公分3-5公分
果實形狀與大小橄欖形的蒴果;3-4.5公分扁球形的蓇葖果;10公分球形的核果;5-7公分

如何分辨臺灣原生的 3 種泡桐?

在分辨完泡桐、梧桐、油桐之後,進一步來看臺灣原生的 3 種泡桐:在沒有開花的時候,3 者幾乎無法分辨。不過,花季之時,由花序的形態與花、果的形態和尺寸,就可以區分。

從圓錐花序的尺寸來看,白桐的圓錐花序高可達 1 公尺,其次為臺灣泡桐,約 50 公分,泡桐則約 25 公分高。靠近一點,觀察聚繖花序結構,白桐的聚繖花序,沒有總梗,其餘兩者有明顯總梗。

從花冠長度來觀察:泡桐的花冠長 8-12 公分,臺灣泡桐的花冠長 5-6 公分,白桐的花冠最小,長度為 3-5 公分(詳細比較請參考下方附表)。

臺灣原生種泡桐比較表

特徵白桐臺灣泡桐泡桐
圓錐花序長100 公分50 公分25 公分
圓錐花序外形金字塔狀金字塔狀圓柱狀
聚繖花序總梗
花萼裂片長2/31/31/3
花冠長3-5公分5-6公分8-12公分
果實長2.5-3.5公分3-4.5公分5-6公分
宿存萼反捲貼伏開展

臺灣泡桐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泡桐

中文科名:泡桐科

中文屬名:泡桐屬

別名:薄葉桐、海島泡桐、梧桐、Taiwan paulownia

學名: Paulownia × taiwaniana T. W. Hu. & H. J. Chang

科名:Paulowniaceae

外形特徵:落葉大喬木,花冠漏斗狀,5裂,二唇化,喉部黃色中帶深紫色斑點

分佈區域:低海拔山區

花期:3-4月

花語:舞動的淡紫禮服,期待青春戀愛


作者簡介 – 廖俊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揭開春天序幕的浪漫花海,阿里山櫻花

阿里山櫻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節氣雖然已過立春,中高海拔的落葉樹像是:楓樹、千金榆、山毛櫸仍是淨空綠葉,以滿地落葉和蕭瑟的枝枒頂著初春寒氣。有一類植物蓄勢待發,或者早以滿樹璀璨預告春神即將降臨,其中最吸引目光的就是櫻花了!

櫻花為薔薇科(Rosaceae)李屬(Prunus)櫻亞屬​*​(Subgenus Cerasus)植物,李子的英文為”plum”,拉丁文寫作”prunum”,李屬的屬名即是源自此字,拉丁文形容詞為“pruninus”亦是紫色的意思,就是成熟李子的顏色。

李屬(或稱梅屬)全世界約有 430 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華人文化中欣賞的桃、李、梅、杏,或是日本人最喜愛的櫻花都是屬於李屬植物。

臺灣原生的李屬植物,共有11個分類群(9種2變種),分別為:臺灣稠李(P. buergeriana)、蘭嶼野櫻花(P. marsupials)、臺灣稠李(P. obtusata)、黑星櫻(P. phaeosticta var. phaeosticta)、冬青葉桃仁(P. phaeosticta var. ilicifolia)、毛柱郁李(P. pogonostyla)、刺葉桂櫻(P. spinulosa)、黃土樹(P. zippeliana);以及3種櫻亞屬的櫻花:山櫻花(P. campanulata)、霧社山櫻花 (P. taiwaniana)及阿里山櫻花(P. transarisanensis)。

其中,山櫻花為最常見的種類,又稱為緋寒櫻,廣泛分佈於東亞南部(如:臺灣、中國南部、琉球與日本等地區);而其餘2種:霧社山櫻花以及阿里山櫻花​†​,皆是臺灣特有種,本文將一併介紹給讀者。

臺灣原生3種櫻花的發現與命名

臺灣原生的 3 種櫻花與早田文藏(B. Hayata)都有淵源,下方將按照發表時間次序一一介紹。

山櫻花的發現與發表

山櫻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山櫻花是 1883 年由俄羅斯植物學家卡爾·約翰·馬克西莫維奇(Carl Johann Maximovich, 1827-1891)所發表,山櫻花的種小名”campanulata”(意指:鐘形的),指的就是山櫻花的花朵外形。

臺灣最早的正式紀錄為 1906 年,出自於《Enumeratio Plantarum Formosanarum(臺灣植物名錄)》,是早田先生與其恩師松村任三(Matsumura Jinzō, 1856-1928),彙整當時的臺灣植物採集資料發表的著作,所依據的標本,則是永澤定一(S. Nagasawa)在 1904 年於臺北竹子湖採集的植物標本。

霧社山櫻花的發現與發表

霧社山櫻花則為 1911 年,發表在早田文藏先生的著作:《臺灣植物資料》之中,模式標本是中原源治(G. Nakahara)於 1907 年 2 月採自霧社的標本,種小名是以臺灣為名:”taiwaniana”。

阿里山櫻花的發現與發表

1914年4月,早田先生與林業試驗場(林業試驗所前身)的技師金平亮三(R. Kanehira)和田中市二(I. Tanaka),一同前往阿里山山區採集。

這是早田先生第五次來臺採集,此時阿里山的森林鐵路已經鋪設完成,搭乘火車就可以從嘉義經竹頭崎、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平遮那、二萬平等站,直達阿里山站(海拔2274公尺),不再需要長途跋涉,採集研究的工作輕省許多。三人沿著鐵道各站採集,經阿里山站前往塔山一帶,在海拔約2500公尺處採集到本種。

1915年,早田先生發表植物分類巨著《臺灣植物圖譜》第五卷,將塔山採集到的李屬植物發表為新種:”Prunus transarisanensis Hayata”,其中種小名”transarisanensis” ,就是泛分佈於阿里山的意思。

其實早田先生對於將這個植物發表為新種有點疑慮,他在發表文章中提到:這個植物與”Prunus Yamasakura”(日本山櫻​‡​)非常相似,幾乎無法分辨,只有托葉較窄和鋸齒較疏兩個特徵可供區別,他甚至說:”I am quite unwilling to treat our plant as a species distinct from the Japanese cherry…”(我相當不願意將這個植物處理為與日本山櫻不同種…),然而現在來看,阿里山櫻花的確與日本山櫻是不同物種,不得不佩服早田先生的慧眼。

觀察阿里山櫻花的形態:習性、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阿里山櫻花 / 攝影:嘉義大學森林系 張坤城 老師

習性與莖的形態

落葉小喬木或亞灌木,枝條深褐色,光滑。

葉形態

葉膜質,卵狀長橢圓形,長 3-5.5 公分,寬 1.5-2.5 公分,側脈 6-7 對,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鈍形,鋭細鋸齒緣,僅下表面的側脈被長柔毛,其餘部分光滑無毛,上表面的葉脈略凹陷,下表面則凸起;托葉線形,長 3-5 公釐;葉柄帶紅色,長約 8 公釐,上表面密被毛,邊緣具腺毛,接近葉身處具有兩枚扁球狀腺體。

花序與花形態

櫻亞屬與其他李屬植物最大的不同在於花序結構,櫻亞屬植物為繖形或繖房花序,其餘亞屬則是單花或總狀花序。

阿里山櫻花的繖形花序為 2-3 朵簇生,平展或直立於枝條上;花梗長約 7 公釐,略被毛,基部的數枚苞片卵形,先端具鯊魚齒狀緣;花萼筒管狀鐘形,綠色帶紅色,光滑,長約 8 公釐,先端有 5 枚裂片,裂片平展或略反折,狹長三角形,長約 3 公釐,基部寬約 2.5 公釐;花瓣 5 枚,初為白色,逐漸轉為淡粉紅色(部分品系維持白色),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約 7 公釐,寬約 5 公釐,先端有凹陷的缺刻;雄蕊多數;子房光滑。

每年1月中旬出現花苞, 2月中至 3 月中旬盛花,持續至4月末。花朵盛開之後,嫩綠的新葉逐漸開展,映襯滿樹的雪白,以及一地潔白或是白裡透紅的花瓣。

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朵授粉之後約 1-2 個月,核果逐漸成熟。果實的果柄長約 1 公分;表皮鮮紅色,光滑,卵圓形,長約 7 公釐,寬約 5 公釐;與櫻桃結構相同,果肉部分為外果皮與中果皮,堅硬的果核為內果皮,內藏種子。果期為5月初至6月中。

何處能夠欣賞阿里山櫻花?

阿里山櫻花 / 攝影:嘉義大學森林系 張坤城 老師

阿里山櫻花為臺灣特有種植物,海拔分佈從1600~2800公尺,像是太平山、拉拉山、鴛鴦湖、思源、武陵、梨山、環山、畢祿溪、大禹嶺、合歡山、阿里山、 塔山等山區,在臺 7 甲線、臺 14 甲線或是阿里山公路的兩側森林或是鄰近的中海拔山區步道,3 月前後花期之時,行經公路旁或森林中,很難忽略她雪白亮眼的身影。

李屬植物與阿里山櫻花的應用價值與地位

李屬植物有不少種類是常見果樹,像是桃、李、梅、杏、櫻桃等等,而這些水果也多半具有藥效,像是《藥用植物學》中記載:桃(Prunus persica)的葉可治療頭痛、腹痛,拿來泡澡,有治汗疱、濕疹的功效;嫩果可治邪瘧、吐血、心疼、妊婦下血及小兒虛汗;熟果可止血、治瘧疾等。

李(P. salicina)的種子(李仁)對於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有功效;葉可以鎮咳;根皮可以治牙痛。梅(P. mume)的花可舒悶解鬱,治療神經衰弱,果實解熱、生津、安胃、止嘔。杏(Prunus armeniaca)的種子稱為杏仁,是常見的飲品,可鎮咳祛痰,治咳嗽、哮喘等。

除了食用與藥用價值外,華人文化對於梅、杏、桃的欣賞情有獨鍾,楊再義老師在《中國農曆之月花與花神》書中,細說了梅花(正月)、杏花(二月)、桃花(三月)三種月花以及代表的花神,一年之中有 3 個月的月花為李屬,顯見這類植物在華人文化中的地位。

至於櫻花,現在流行的賞櫻,古時華人反而較少提及。相較之下,日本人對於櫻花的喜愛,地球上難有其他民族出其右了。日本許多河岸、校園、寺廟、公園或是建築植栽,常會種植櫻花樹,每年的「花見」季節​§​,媒體會報導預測櫻花開放日期,各地都有盛大的賞櫻活動,櫻花儼然成為日本的代名詞。

在臺灣原生的種類中,山櫻花是中低海拔最常見的種類,除了觀賞價值之外,《臺灣藥用植物圖誌》提到,山櫻花果可以補氣、清熱,健脾益氣,治療痢疾等等。不過果實小、果肉薄,作為水果的食用價值不高,曾有台中農試所的研究員,嘗試藉由選育大果種原,提升經濟價值,或許未來某日可以在市場上看到,如進口櫻桃般大小的原生山櫻花果。

至於阿里山櫻花,有些育種研究,期能開發作為園藝使用,不過本種原生的海拔較高,平地並不易存活;至於藥用方面目前則尚無相關研究。

如何辨別臺灣產的 3 種櫻花?

除了山櫻花、霧社山櫻花以及阿里山櫻花三種臺灣原生的櫻花外,尚有不少常見的引進種櫻花:像是:豆櫻(或稱富士櫻P. incisa)、日本山櫻(P. serrulata)、大島櫻(P. speciosa)、染井吉野櫻(或稱吉野櫻:P. yedoensis);還有不少選育種、雜交種、嫁接種,如:八重櫻(山櫻花的重瓣品系)、福爾摩沙櫻(山櫻花的白花品系)、寒櫻(山櫻花與大島櫻雜交種)、河津櫻(山櫻花與大島櫻雜交種)等等,總數超過 20 種。本文礙於篇幅僅介紹臺灣 3 種原生櫻花,有興趣的讀者可由網路搜尋各種櫻花的資訊。

賞櫻之際,除了欣賞令人驚艷花朵、拍照打卡之餘,如果還能分辨這些櫻花的種類,呼喚她們的名字,彷彿朋友一般,與櫻花就更親近了!

區別櫻花的種類可以從等幾個特徵著手:葉片質地、托葉形態、葉柄腺體形態、花朵顏色、花朵姿態(下垂、直立或開展)、花萼顏色、花瓣大小、花瓣形狀等等特性來區別,這些特性不僅可以辨識出原生的 3 種櫻花,也可以用來觀察辨識其他種類櫻花。

先從葉特徵來看,山櫻花葉片較厚,屬紙質,其餘兩種為膜質;托葉以山櫻花最大,呈剪裂狀,霧社山櫻花其次,為線狀披針形,阿里山櫻花為短線狀;葉柄先端與葉片基部交界處的兩枚腺體,山櫻花是突起的火柴棒頭狀,其餘兩種略呈球形。

花朵姿態來看,山櫻花所有的花朵下垂,彷彿垂掛的風鈴;另外兩種花朵直立、平展或向下,密生的花朵聚集在枝條頂端,遠看就像繡球花一般。

花朵顏色來看,霧社山櫻花的花朵為白色;阿里山櫻花初時白色,後轉淡粉紅色;山櫻花則為緋紅色。從花萼觀察,霧社山櫻花的花萼密被毛,其餘兩種皆為光滑。

花瓣大小與形狀來看:阿里山櫻花為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約 7 公釐;霧社山櫻花為長橢圓形,長 8-10 公釐;雖然霧社山櫻花的花瓣與阿里山櫻花大小相近,但是開放時花瓣不如後者開展,外觀看起來較小朵;山櫻花則為卵圓形,長 10-12 公釐,花朵的尺寸最大。

盛花期來看,山櫻花最早也最長(12 月末-3 月末),再來是霧社山櫻花(1 月初-3 月末),阿里山櫻花則最遲(1 月中-4 月末)。

從以上的形態特徵,已經可以清楚分辨這 3 種櫻花了!其餘更詳細的特徵,請參考下方附表,以及另外兩種櫻花的特徵簡介。

臺灣原生種櫻花比較表

特徵山櫻花霧社山櫻花阿里山櫻花
葉片質地紙質膜質膜質
托葉形態剪裂狀線狀披針形線形
葉柄腺體短火柴棒頭橢圓形扁球狀
花朵顏色緋紅色白色白色至淡粉紅色
花朵姿態下垂放射狀放射狀
花萼顏色緋紅色、光滑綠色帶紅褐色、被毛綠色帶紅色、光滑
花瓣尺寸長約 10 公釐長約 8 公釐長約 7 公釐
花瓣形狀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橢圓形卵圓形至長橢圓形

山櫻花(緋寒櫻)的形態特徵介紹

山櫻花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落葉喬木,樹高可超過20公尺,全株幾乎無毛。

葉紙質,倒卵形至長橢圓形(前端較寬),長 4-12 公分,先端漸尖,細重鋸齒緣,光滑,僅葉背中肋被綿毛;葉柄長約 3 公分,葉片近基部與葉柄交接處,具一對火柴棒頭狀腺體,托葉剪裂狀。

花單生或數朵簇生,下垂,花梗長1-2.5公分,鐘狀漏斗形,花萼與花瓣皆呈現緋紅色,花萼裂片 5 枚,略反卷;花瓣 5 枚,卵圓形至橢圓形,長 1-1.2 公分,先端凹陷;雄蕊 20-30 枚,花柱與子房均無毛。

核果,廣卵形,成熟時紅色,直徑 6-7 公釐,果期 3-4 月。

本種為臺灣原生的櫻花,花期最早也最長,較低海拔的地方12月底就可見到花苞,1月中旬盛花。隨著海拔不同, 3 月底、甚至是 4 月初,皆可見到盛開;盛花時期尚未展葉,直到花季過半,方才陸續展葉,ㄧ樹純粹緋紅,煞是好看,落花時整朵掉落(萼筒、花瓣與雄蕊),賞花人常會撿拾,在地上排列圖案,另有一番趣味。

產於中國中南部、日本及琉球。臺灣分佈於全島低、中海拔闊葉林中,亦廣泛栽培於公園、風景區,或種植於道路兩側作為行道樹。

霧社山櫻花的形態特徵介紹

霧社山櫻花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落葉喬木,樹高可超過 10 公尺。

葉膜質,長橢圓狀卵形(基部較寬),長約 6 公分,寬約 2.5 公分,先端突尖狀漸尖,基部截狀鋭尖,鋸齒緣,上表面光滑或略被毛,下表面脈上密被毛;葉柄長約 6 公釐,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

花序繖形,花 5-6 朵簇生於枝條末端,花朵直立、平展或下垂;花梗長約 1 公分,密被毛;花萼壺狀鐘形,綠色略帶紅褐色,密被毛,花萼裂片 5 枚,長約 3 公釐,腺狀鋸齒緣,平貼花瓣;花瓣 5 枚,長橢圓形,長約 8 公釐,寬約 4 公釐,先端 2 裂;雄蕊 10 枚;花柱下方具少數鬚毛,子房卵形,無毛。

核果,闊橢圓形,長約 7 公釐,成熟時紅色,果期為4-5月。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分佈於臺灣中部、北部海拔約900~2400公尺的山區,像是李棟山、新鴛鴦湖、德基、佳陽、梨山、武陵農場、霧社、清境農場、 廬山溫泉、梅峰等等;較低海拔的山區1月初有花苞,1月中至2月上旬盛花,海拔較高處則推遲1個月。

武陵農場 、霧社或是台七甲線是最容易欣賞霧社山櫻花的地點。開花時節,嫩葉也約略同時開展。盛花時期,花瓣會一片片脫落,有時風起,花瓣趁勢如雪落下,充滿詩意。

阿里山櫻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阿里山櫻花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李屬

別名:Alishan cherry

學名:Prunus transarisanensis Hayata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片膜質,托葉短線狀;花白色至淡粉紅色,花萼光滑

分佈區域:中高海拔山區

花期:2-3 月中旬

花語:腼腆羞澀,等待理想的愛情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李屬可分為三個亞屬:櫻亞屬(Subg. Cerasus)、稠李亞屬(Subg. Padus)及李亞屬(Subg. Prunus),櫻亞屬的植物就是稱為櫻花的種類,僅少數為其他亞屬植物。
  2. ​†​
    臺灣植物誌尚曾記載2種櫻花:太平山櫻花 P. matuurai 及山白櫻 P. takasagomontana,為1931年佐佐木舜一(Syuniti Sasaki)所發表。近年的分類研究有將兩者併入阿里山櫻花,或降為變種(林,2006、黃等,2006、蔡,2012),本文採用前者看法。
  3. ​‡​
    Yamasakura 是俗名,就是日本山櫻,應是筆誤,學名應寫做 ”Prunus jamasakura”,不過這個學名已由 Prunus serrulata 取代而成為異名,是一種原生於中國、日本、韓國與俄國的櫻花。
  4. ​§​
    日本稱在櫻花樹下賞櫻野餐為「花見」。
Loading...

身價曾達千萬的極品之花,報歲蘭

報歲蘭(Cymbidium sinense)與其名稱相應,於農曆新年的前後開花,不像花市中的各種爭奇鬥豔、花枝招展,報歲蘭多以素雅淡然的身姿昂立,挺立的花枝著以十數多朵的小花,吐露怡人清香暗示年節的到來,也因此成為別具風味的應景盆栽選項之一。

報歲蘭亦稱墨蘭,不僅中文名稱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報歲蘭學名中的種小名sinense,意思即為「中國的」,可見就連命名者都知曉其深刻的中華色彩。

在園藝的蘭花中,報歲蘭被歸為「國蘭」中的一員,在中國的栽培歷史相當悠久,可能為全世界最早開始培育的蘭花之一:南宋時期趙時庚所著的「金漳蘭譜」中,描繪了22個可能為報歲蘭和四季蘭的栽培品系和培植方法,是史上最早的蘭花書籍​*​;而臺灣的歷史文獻中,亦曾在清朝康熙年間的諸羅縣誌中出現「拜歲蘭」和其他蕙蘭,指的即是現今的「報歲蘭」​†​

雖然並非分類學上的嚴謹定義,但臺灣所稱的國蘭、日本所稱的東洋蘭,一般指的是蕙蘭屬(Cymbidium)中,喜好溫帶氣候、花朵小型的地生性蕙蘭​‡​。臺灣原生而園藝中常見的有春蘭(Cymbidium faberi)、寒蘭(Cymbidium kanran)、報歲蘭(Cymbidium sinense)、四季蘭(Cymbidium ensifolium)和九華蘭(Cymbidium faberi)等。而在臺灣園藝栽培的蕙蘭中,以報歲蘭最為主流,市面上已有各種特殊花色、花型、葉藝和香味的品種,可供大眾隨自己喜好選購。

報歲蘭捧心蝶/圖片來源:阿橋 HQ

報歲蘭的花語

嫻靜,青春永駐。

棲地與分佈:中低海拔的乾燥山坡地

報歲蘭為地生性的蘭花,多生長於林下、土壤腐植質豐富的區域,尤其喜好東向或東南向、光線明亮的乾燥山坡地​§​

報歲蘭主要分布於中國東部長江以南的廣東、福建、雲南、海南等地,亦分布於香港、臺灣、日本、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越南及寮國,海拔分布範圍在250-2300公尺之間。

在臺灣,報歲蘭則原生於海拔300公尺至1000公尺的中低海拔山林中,分布範圍為臺灣蕙蘭屬中最廣之一,由北部大坪林、宜蘭礁溪,至南部恆春的四重溪流域,皆有分布。但在歷經抬價炒作後被大量採摘,近年曾有被目擊到寥寥數株記錄的有太魯閣山區、桃園復興、新北烏來、南仁山區、和四林格山區等地。

報歲蘭的「葉藝」及園藝品種:愛好者享受葉片斑斕變化的驚喜

由於栽培歷史悠久,臺灣生產的國蘭品種眾多,除了花型、花色和花香外,對於報歲蘭,更特別發展出重視其葉片「藝變」的品種:即綠葉上出現不同顏色如白色、白黃色的紋理、線條或斑塊等。相較於花期短暫,「葉藝」更能欣賞全年,這類的變種便被稱為「藝蘭」,而對於各種出現位置、形狀和顏色各異的葉藝型態,更是發展出一套描述方式和定義,有興趣者可參考農委會的網頁

由於這些斑紋的產生,源自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發生基因突變,使其喪失合成葉綠素的能力而呈白色。又因這類體細胞(葉肉細胞)中的突變,通常無法隨細胞核遺傳給下一代,因此要複製同樣的葉藝,多只能以分株的方式進行,既耗時產量又稀少,造成早年物以稀為貴,價格哄抬高達千萬之譜的記錄​¶​

但也因為葉藝這樣易受環境、栽培方式、生長時期等影響的不穩定性,反而使愛好者樂於享受、期待每次養出後的驚喜,或不斷嘗試挑戰培育出各類樣貌的可能,使得臺灣成為了報歲蘭藝變品種的重要生產地之一,更曾因此造就不少富翁呢!不過隨著當今生物技術和栽培技能的發展,上千上百萬的價格已成歷史中的短短一瞬,雖仍有珍貴價高、培育不易的品種,亦有價錢可親者,讓一般民眾都能享有箇中樂趣。

報歲蘭的葉藝變種,一開始起源於天然的植株之中,例如在花蓮瑞穗和玉里間發現、具白中斑線的「瑞玉」,以及一株曾一度破千萬、源於臺東大武山的「達摩」等。

瑞玉

「瑞玉」可說是藝蘭中的長青樹,於1930年被發現於臺灣東部的山區,由當時的養蘭專家購入培育後,漸漸流傳至日本和臺灣的蘭界。雪白的中斑線和極深的綠帽,已是此類型態中的名品,觀賞價值高,因此即使葉藝的變化不大、藝相穩定,仍備受推祟數十年。

達摩

「達摩」即是新聞中,一株價格曾被炒到一千七百萬的蘭花​#​,也可說是國蘭中最知名的品種。民國58、59年間,由山地青年在臺東採集到特殊的矮種報歲蘭植株後,轉賣給養蘭專家,原始植株的葉片短圓寬闊、為純粹的綠色,但經特意栽培後,隔代即出現被稱為「紺爪」的葉藝,再經幾輪選育後,植株矮小、葉片寬短、葉藝變化大的「達摩」,開始了它在藝蘭界的風潮。

辨識特徵

為大型地生性蘭花,植株高約40-100公分,葉片細長呈劍形,長約50公分,向上直立而往外彎折,為帶光澤的墨綠色。花莖長而直立,約7、80公分,其上著生直徑約6公分的花十數朵,臺灣主要的原生花色為紫褐色,萼片與花瓣呈狹披針形,唇瓣卵形而後捲,淡黃色上具紅色斑塊。

報歲蘭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根莖葉

報歲蘭具有假球莖(編按:想了解假球莖是怎樣的構造嗎?歡迎參考《蘭花女神,臺灣一葉蘭》),呈橢圓卵形,上有老化的膜質初生葉包覆在外,因而呈現白綠色。根長而粗壯、鬚狀叢生。葉片基生,四、五枚叢生,葉劍形、長披針形,長約40-60公分、寬2-4公分,葉型細長而葉端尖銳,葉全緣,直立生長而上部向外垂墜彎折。葉片顏色為深墨綠色、帶有光澤,雖然現今養蘭業者所特意栽培的葉藝變種,最初是在天然植株中所發現的,但常見的原生植株葉片多為沈穩的墨綠色。

花朵特徵

花莖直立呈深紫色,高約40-100公分,花著生於花莖上部,佈有8-20朵的花,每朵花直徑約5-7公分。花朵具怡人清香:花蕾期無味,半開時則微香,開花後1-10天香味逐漸變濃,之後慢慢轉淡,花期約30天左右。

因廣布於亞洲各地,不同區域的常見花色不同,如中國與臺灣以紫褐色為主,印度北部為淺褐色,泰國的為黃色帶紅色條紋等。再加上報歲蘭的園藝栽種歷史悠久且普遍,培育出各種不同葉藝、花色、和花型的品種,因此花色差異極大,從深紫褐色到白色皆有。

臺灣最常見的原生種以紫褐色為主,萼片與花瓣皆呈狹披針形,但萼片較為細長,排列如賓士標誌,呈紫褐色,上常有深色條紋;花瓣較寬也較短,朝前生長略微合抱狀,顏色為青綠色底、上面密布深紫褐色或深紅色條紋,或整個呈紫褐色;唇瓣下垂往後反捲,呈卵狀披針形,不明顯三裂,淡黃色上散生紅色斑塊,側裂片帶紅紋及紅邊,唇盤上有一對龍骨突起。

報歲蘭的花期隨分布地區而不同,為10月至隔年3月,臺灣原生的花期以1-2月為主。

報歲蘭花朵構造圖/製圖:島民集合

果實和種子

蒴果、長約5公分,果實成熟後轉黑褐色,果莢內有數十萬粒種子,種子細小長約0.1公分。

選購盆栽的要點

報歲蘭十分適合做為室內的觀花及觀葉植物,想購買健康優良的植株,要記得注意以下幾點​**​

  • 葉片多且帶有光澤,外型光滑,葉色濃綠、顏色分佈均勻,葉片堅挺而無枯黃、無蟲害或未經修剪。
  • 假球莖飽滿肥大,若有根部露在盆面上,應呈白色,若長在盆內植料中則呈黃棕色,以手壓之應為硬質,若根為黑褐色、質地鬆軟或乾扁則表示其根部已腐爛。
  • 花莖直而強壯,著生花朵數量多,花朵色彩飽滿、鮮豔。花朵排列整齊、間距適當。
  • 勿購買有病害、蟲害疑慮的植株,檢查盆內植料是否新鮮、根莖葉有無凋萎脫水現象。
報歲蘭達摩/圖片來源:阿橋 HQ

種植秘訣

以賞花為主的花蘭,和注重葉藝變化的藝蘭,在養分供給、光照、和濕度上的需求皆有些許差異,因此要視培養的植株種類和目的,才能給予最適合的生長條件。

這邊主要為提供初學者,或是想嘗試養蘭、想知道住家環境是否合適的讀者,一些基本的培養重點參考​††​

  • 養蘭的場所需通風良好,空氣濕度高(相對濕度70-80%)有利其生長,若環境過於乾燥,可經常在葉片噴水促進其生長。
  • 稍有散光照耀下生長較佳,避免夏季直射陽光。
  • 培育的土壤(植料)以富含腐植質、通氣和排水性良好、具有保水及保肥力為佳,相關的配方很多,可諮詢專業人士。
  • 最適生長溫度約為18-28℃,若高於32℃或低於12℃就應想辦法改善其環境條件,或轉移至適合的場所。
  • 植料以保持微濕狀態為佳,夏天可早晚各澆水一次,春秋每天一次,冬天2-4天一次。或是在盆面包覆水草,水草微乾時澆水淋透。
  • 可使用緩效性有機肥料施肥,使用水溶性速效肥料時需稀釋2000倍,以量少多次為原則。

作者簡介 – 烏羽織

小時候搬家到烏日時看著路牌說出了「鳥」日,結果真的開啟充滿鳥的日子。羽跟織是目前影響人生最重要的兩種鳥,但所有生物除了__都喜歡。就記成烏魚子也不錯因為本人出生於烏魚肥美的時節。


  1. ​*​
    國蘭生產作業手冊 第二章 國蘭的分類、形態與品系 https://www.tdais.gov.tw/upload/tdais/files/web_structure/6869/TC02-106-2.pdf
  2. ​†​
    蘭花的故事 https://orchid-story.blogspot.com/2018/09/cymbidium-sinense.html
  3. ​‡​
    行政院農委會 農業知識入口網 蕙蘭主題館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8994
  4. ​§​
    鐘詩文(2015)。《臺灣野生蘭圖誌》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5. ​¶​
    科博館館訊第325期 從科學的觀點欣賞國蘭的葉藝與奇花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3/325/a-4.pdf
  6. ​#​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976239
  7. ​**​
    家庭園藝概論 蘭花的選購要領https://blog.xuite.net/y1420u/twblog/127789074 蕙蘭選購秘笈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9005
  8. ​††​
    家庭園藝講義 國蘭的栽培 https://blog.xuite.net/y1420u/twblog/127788789
Loading...

冷泡茶教學

氣候一年比一年熱,喝冷泡茶消暑最棒了!冷泡茶比起熱茶更為甘甜清爽,而且釋放的咖啡因含量也比熱茶少得多,比較不用擔心喝過頭。其實自己做冷泡茶輕鬆又簡單,新手也可以簡單學會。自己沖一壺清澈甘甜的冷泡茶,不僅省下不環保又太甜的手搖飲料錢,還可以品味天然又優雅的茶香!

冷泡茶有什麼特色?

大家對泡茶的印象通常在熱水中讓茶葉釋放出甘美的茶香,但來自日本的冷泡茶很不一樣,是用冷水長時間浸泡,讓茶葉在低溫中緩慢釋放甘醇美味的精華。

有看到茶包在釋放茶湯嗎?

冷泡茶的特色很多,跟高溫的茶比起來,有以下優點:

自然回甘明顯,喝過回不去!

利用8小時或更長的時間,讓茶的甘甜香氣成分緩慢釋放。不易出現高溫沖泡的苦澀雜味,也不用高深的沖泡技巧,就能創造自然回甘!

低咖啡因,不刺激

相較於咖啡甚至是熱泡的茶,冷泡釋出的咖啡因含量更低,對咖啡因敏感的人,不用擔心腸胃不舒服、睡不著或是心悸,也可以安心享用一杯好茶。

容易製作,寬容度極高

只需要將茶葉與冷水放進容器,然後靜置數小時就完成了,超簡單,小孩或是超忙碌的上班族都能輕鬆做。只要比例跟時間都對,清涼可口的冷泡茶就完成了。

喝慣清甜暢快的冷泡茶,會突然發現外頭手搖茶店的化學調和茶香氣味有多不自然,真的是喝過就回不去了~~

適合冷泡的茶葉有哪些?

要開始上手冷泡茶很簡單喔,一般家裡已經有的茶包、茶葉,都可以拿來嘗試。從綠茶、烏龍、到紅茶,都很適合,甚至日本的玄米茶、焙茶、西方口味的伯爵茶、大吉嶺、花草茶,都可以做冷泡!可以現在就找出家裡的茶包或茶葉,來品味看看口味跟熱泡有什麼差別。

同時也是知名冷泡茶愛好者的美食家葉怡蘭,泡茶多年的心得是,因為冷泡茶一般是冰涼飲用,她特別偏好清爽明亮的口感,所以也覺得清新基調的茶葉,最合口味。她會使用茶葉和茶包來泡冷泡茶,茶葉取其在水中能自然舒展的優點,茶包則是使用清潔都非常便利。

不過,還是有比較不適合做冷泡的茶種,也就是中國的普洱熟茶或其他黑茶類。這種茶葉仰賴多年長期發酵,利用黴菌等微生物轉化出茶葉的香甜、醇滑。因為冷泡茶需要靜置一段時間,考量這種茶葉既有的活性微生物、菌落可能大量孳生,農委會建議若要喝,要先煮開1至2分鐘,以確保飲用安全。

泡冷泡茶的容器選擇

要挑選冷泡茶的容器,建議從材質和造型兩方面來考量:

材質

要製作冷泡茶,玻璃容器是首選,它不僅不容易殘留氣味,也耐用、穩定、方便刷洗。重點是透明且容易觀察茶湯變化,賞心悅目。

其次是塑膠、陶瓷。塑膠便宜、耐摔容易攜帶,但較容易殘留氣味。陶瓷雖然安全、耐用、穩定,不容易殘留氣味,但不易攜帶,也不透明而看不見茶湯。

最差則是金屬容器,一般認為較不適合長時間盛裝冷泡茶。主要是因為茶湯較容易使鐵等特定金屬氧化生鏽,或使茶味走樣。常被作為保溫杯的不銹鋼材質,同樣也較不適合用來製作冷泡茶哦!因為它只是較不易生鏽,並非完全不會跟飲料起反應,所以長時間盛裝茶湯,多少還是會影響味道。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更曾於報導中表示,只要保溫杯出現裂痕、繡跡,代表塗層已經受到破壞,失去保護效果,最好馬上丟棄,不要再拿來裝飲品。若因此溶出鉛、鎘、鉻等不銹鋼中常見的重金屬,那就得不償失了。

造型

冷泡茶的容器以廣口可密封之瓶罐較適合。廣口的瓶罐方便投擲茶葉以及清潔,密封蓋則有助於減少茶湯跟空氣以及外界雜質接觸的機會,可以確保茶湯新鮮好品質哦!

超簡單冷泡茶步驟教學

自己 DIY 冷泡茶,其實很簡單哦!只有三要素:茶(廢話)、水、容器

以下是需要準備的器材:

  • 茶葉(或茶包)
  • 開水(大約是茶葉重量的 100 倍)
  • 廣口盛裝容器

做法:

1.於容於容器中放入茶葉(包),沖入冷開水,加蓋。

2.靜置室溫中約4-6小時,這是泡了約半小時,逐漸釋放茶色的樣子。

3.試喝看看味道是不是滿意,如果覺得OK,冷泡茶就完成了!可以把茶葉濾掉放進冰箱冷藏,冰涼回甘!


冷泡茶是一種適合懶人泡的茶,就是因為它沖泡的方式彈性極高。如果懶得在室溫先靜置冷泡,也可以直接丟進冰箱,但建議泡隔夜或是8小時以上,香氣比較足夠哦!

若懶得把茶葉濾掉,但還是想室溫冷泡,也可以連茶葉整瓶直接放進冰箱。不過要注意茶葉的味道會持續溶入茶葉中,越來越濃,所以最好半天內喝掉喔!

泡冷泡茶需要的水量,其實也超有彈性,沒有絕對的公式。可以視個人喜歡茶味的濃淡來調整。不過第一次泡如果要抓一個好計算的數字,大概可以先抓茶葉重量的 100 倍!比如說,3g 的茶葉(一個茶包常見的重量),可以泡 300ml 的冷泡茶。

以美食家葉怡蘭的推薦來說,她喜歡在 1000ml 的水裡面放 15g 左右的茶葉,而以農委會的研究為例,茶葉跟水的黃金比例是 50 倍;但如果是市售碎片狀茶葉或是針對冷泡特別開發的研磨茶包,因為茶味釋放較快,一般比例可以是 200 倍喔!

冷泡茶有這麼高的彈性,也是它好玩的地方。玩出心得來的話,也可以針對茶葉的特性調整浸泡時間,邊泡邊觀察茶色、試喝來體會。所以冷泡茶的容器選擇可以觀察茶湯顏色的透明容器,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茶葉種類也會影響冷泡時間,以發酵程度為例,不發酵茶或發酵程度較少的茶例如綠茶,就不需要很長的浸泡時間,而發酵茶如紅茶等,就可以泡更久以讓醇美氣味完全釋放。如果想瞭解更多茶葉種類的相關知識,可以參考島民集合的另一篇文章茶葉知識大全哦!

茶葉的形狀也有影響,如果茶葉是球型茶葉,要讓茶葉完全舒展,就會需要比條狀茶葉多半小時到一小時,而如果是針對冷泡茶專門設計的粉末狀茶包,可能冷泡半小時就可以喝了!

除了單純品茶,冷泡茶也可以當作其他飲料的基底,比如丟進香草、蘋果切片,或是加入鮮榨果汁、百香果肉、擠入檸檬或金桔、甚至學手搖飲料店加入茶凍,簡單的創意搭配,就可以讓夏天超有儀式感,過得有滋有味!

常見冷泡茶相關問題

1.冷泡茶是否要在室溫下靜置一段時間再冰?

是的!雖然可以直接冰在冰箱裡,但如果時間足夠,可以先在室溫下放一段時間再冰,茶葉香氣會比較濃郁飽滿喔!

2.是否可用冰水泡茶?

用常溫的水比較好泡哦!因為直接使用冰水,會讓茶葉香氣味道釋放較慢,容易不太足夠。

3.喝冷泡茶比較容易喝到農藥?

其實喝冷泡茶不用太擔心喝到農藥喔!針對一些民眾的疑慮,其實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跟農委會都有澄清。

顏宗海接受蘋果專訪的建議是,台灣茶葉只要確認有沒有經過產銷履歷或有機認證,就不用太擔心農藥問題!如果是外國進口的茶葉,就最好檢查外包裝標示,確認一下有沒有相關認證。基本上各國對農藥使用與殘留量都有標準,只要按照規定栽種農產品,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而農委會和顏宗海都有進一步澄清,大部分茶葉農藥都是脂溶性不溶於水,就算有殘留,也不會因久泡而在茶湯中釋放出來。所以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危害。

(資料來源:農委會蘋果新聞康健雜誌

冷泡茶的保存

冷泡茶泡好後,如果沒有要馬上喝,可以把茶葉濾掉,放進冰箱冷藏,不僅更冰涼爽快,也可以延長保存期間哦!因為已經把茶葉濾掉,茶不會越變越濃,所以最長可以保存大約一週,但最佳賞味期間還是兩三天內喝完口感最好。

放在冰箱裡時,務必選擇密封的容器,減少茶湯跟空氣交換而變質的速率,也避免冰箱的雜味影響茶葉優雅的香氣。

如果人在外頭旅行,或是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也可以用茶包直接丟進旅館的飲用水寶特瓶,或是自備水壺,輕輕鬆鬆做出好喝的冷泡茶。不過,因為在外頭沒有冷藏,茶葉也不斷釋放成分到水中,通常建議是在一天內喝完,隔夜的茶不好喝哦!

Loading...

茶葉知識大全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台灣又有茶葉王國之稱,因此,茶在台灣到處可見。

而大部分人所熟悉的茶飲,不外乎是紅茶、綠茶等,但除此之外,你知道其實有所謂的六大茶系分類嗎?還有除了知名的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之外,台灣還有哪些特色茶葉?茶葉的製作過程又分成哪幾個步驟?要如何選購才能買到好茶呢?

以上種種關於「茶」的相關問題,都能在此篇「茶葉知識大全」中找到解答。

茶葉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茶葉的製作流程/製圖:島民集合

一片茶葉從摘採下來,到成為一壺清香芬芳的茶,要經過許多過程,根據不同的品種也會有不同的作法,現在就來看看一片茶葉從茶樹上到茶壺裡究竟經歷了什麼過程吧!

1.採菁

從茶樹上採下初生的嫩葉,通常會以兩片葉子為一單位摘採,也就是俗稱的「一心二葉」,一般將採摘下來的茶葉稱為「茶菁」。

台灣茶根據採摘的季節,可以分為「冬茶」及「春茶」,冬茶通常較為成熟,風味較為清淡,而春茶通常較為幼嫩,風味會比冬茶多了點澀味。

2.萎凋

該摘下的葉子含有大量水份,必須將水分去除才能夠進行後續的製程及保存。常見的萎凋方法包含直接在日光下曝曬的「室外萎凋」、利用熱風吹拂加速乾燥,俗稱「走水」的「熱風萎凋」,茶農會根據不同的茶品種,選擇適合的萎凋方式。

3.殺菁

殺青為抑制茶菁氧化的工法,是為了蒸散茶菁中的水分避免變質及不良的菁味,可為烘青與炒青兩種。

烘青是指用火烘培茶葉去除茶葉中的水分,是為了提高香味品質以及延長保存期限,通常會應用於白茶及包種茶兩種茶種上。

炒青是綠茶、黃茶、青茶及黑茶獨有的工序,一般在萎凋後進行。指的是在大鐵鍋中透過翻炒加熱,讓茶葉初步脫水發酵,,一般溫度不高於攝氏80度,主要目的是為了通常是在茶葉在加熱過程中讓植物蛋白發生水解而發酵。發酵程度會對茶的品質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炒青可說是製茶工藝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4.揉捻

揉捻指的是透過機械或指尖的力量,摩擦茶葉使茶的汁液流出,主要影響茶葉最後的成形,揉捻的工法會影響茶葉最後是呈現球狀、條狀等不同的形狀,而紅茶也會在揉捻後進行二次發酵,提高紅茶本身的風味以及延長保存期限。

5.燜堆渥黃

燜堆渥黃是黃茶獨有的發酵工序。在揉捻後用紙包裹茶葉,由低溫開始逐步提高溫度後逐漸降低溫度,讓茶葉進行不完全的發酵,也讓茶葉因為自動氧化而轉為黃色。

6.渥堆

渥堆是黑茶獨有的發酵工序,在揉捻後用不進行乾燥,而是增加菌種、潑水並覆蓋等待三個月左右的發酵時間,這個過程就稱為渥堆,茶葉在這階段會因為菌種的不同、發酵的時間及程度而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渥堆工法也被視為製茶師傅的獨門秘密。

7.乾燥

將茶葉中的水分盡可能的去除,讓茶葉的體積縮小到適合包裝的大小,同時維持茶葉的品質而不至於因為水分而變質。

8.培火

茶葉乾燥後為了確保存放期間的品質,會略用小火蒸散茶葉水分,也會讓茶葉味道更有變化及層次。

常見的茶葉有哪幾種?

世界通用的六大茶系分類,將茶根據發酵程度、加工製造方法以及對應的茶湯顏色分成「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六大類。那麼如何區分六大茶系的不同、他們分別有什麼特色、現在就繼續閱讀一起找出解答吧!

六大茶種製茶流程/製圖:島民集合

綠茶(Green Tea)

綠茶是完全不經過發酵階段,直接進行「炒菁」或「蒸菁」等加熱處理的茶類。由於茶葉乾燥過程不需經過發酵程序,讓茶葉的葉綠色澤能夠完整保存,因此茶湯最接近原有的茶葉原色。

綠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黃茶(Yellow Tea)

黃茶是經過部分發酵的茶,發酵程度約10-20%,與綠茶的差別在於黃茶在「揉捻」和「乾燥」之間多了一道「燜堆渥黃」的手續,讓茶葉與茶湯比起綠茶更略帶了一些金黃明亮,代表茶品有湖南的君山銀針、安徽的霍山黃芽等。

黃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白茶(White Tea) 

白茶也是屬於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約5-10%,不經過「揉捻」手續,只接將細嫩的茶葉曬乾或烘乾,外型非常接近茶葉原型,茶葉背面略帶嫩芽上才有的細絨毛,又稱「白毫」。現今的白茶大多來自中國福建,以銀針白毫最為著名

白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青茶(Blue Tea)

青茶,也就是俗稱的烏龍茶,屬於部分發酵的茶,根據不同的品種可以有15%-85%的發酵度落差,而青茶的茶湯深度也會根據發酵度影響,常見的青茶有輕發酵的文山包種茶、中發酵的凍頂烏龍。

青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紅茶(Black Tea)

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也因為經過發酵的過程,紅茶可以比其它茶葉有更長的保存時間,也因此,紅茶能夠透過長程運輸傳到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僅次於白開水之外排名第二普及的飲料,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七成以上。

紅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黑茶(Dark Tea) 

黑茶是一種透過長期陳放茶葉,讓其中的麴菌發酵而成的發酵茶,茶葉大多會壓製成團狀或餅狀,泡出來的長湯顏色呈黑褐色且略微混濁。黑茶主要的產地位於中國雲南,雲南普洱茶就是黑茶的一種。

黑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台灣十大名茶

台灣自早期漢人引進茶葉品種以來,就以半發酵的烏龍茶為大宗,其中名聞遐邇的十種茶,經常被稱之為「台灣十大名茶」。他們分別為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日月潭紅茶

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知名度相當高的台灣茶,原產於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只選擇一株茶樹上的茶芽部分作為原料,揉捻整型為半球狀的烏龍茶進行發酵。

凍頂烏龍茶的外觀講究整齊,由於發酵程度較輕,香氣較接近發花香,茶湯顏色呈現金黃色,口味圓滑順口且帶有餘韻,是特別講究喉嚨韻味的茶種。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凍頂烏龍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是盛產於台灣北部丘陵,文山地區一帶的一種烏龍茶,由於發酵程度相對其他烏龍茶低,整體茶色呈現蜜綠色或是金黃色,香氣濃郁,口味甘醇且略帶點花香,也是台灣北部主要產出的茶種。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文山包種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又稱為「番莊烏龍」,主要因為茶芽上的「白毫」,也就是幼芽上的細短白毛較為顯著,又稱為「白毫烏龍茶」,夏茶生長期間受小綠葉蟬叮咬後,嫩綠的茶葉雖然會變黃萎縮,但卻會讓茶葉多了一股蜜香及果香,也受西方飲茶人士讚譽,雖然總是被在地鄉親譏為「膨風」,卻也讓東方美人茶成了名滿天下的「膨風茶」。

  • 茶香味:果香、蜜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東方美人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松柏長青茶 

松柏長青茶生產於南投名間的松柏嶺,此地為處八卦山脈南端,氣候溫暖、雨量穩定且少有天災,十分適合種茶,也因為氣候穩定的緣故,讓種植及採收的過程可以非常高度機械化。

松柏長青茶的氣味清香,口味濃郁而且品質穩定,在台灣的茶葉市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茶香味:清香、花香、培火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松柏長青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木柵鐵觀音茶 

木柵鐵觀音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引進,主要產地集中於貓空,由於木柵鐵觀音茶口味甘醇、氣味芬芳,讓貓空行程獨特的品茶文化,也因為貓空纜車的興建,每逢假日都有不少觀光客慕名前來,讓貓空半山腰有了不少的品茶館。

  • 茶香味:果香、培火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木柵鐵觀音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三峽龍井茶

新北市三峽區是台灣龍井茶的唯一產地,必須長期在陰雨的環境之下,也和其他茶葉利用日光萎凋不同,屬於十大名茶中少數的未發酵茶,也因為龍井茶未經過發酵的緣故,所泡出的茶水顏色橙黃明亮,氣味清香,剛入口時雖有點苦,但回甘韻味十分濃厚。

  • 茶香味:清香、培火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三峽龍井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阿里山珠露茶 

「阿里山珠露」是由前副總統謝東閔命名,主要種植於嘉義阿里山石棹地區,「珠露」並非茶葉的品種名,而是石棹地區的茶葉產銷班名稱。實際上珠露茶品種以烏龍茶及金萱茶為主,茶湯呈現蜜綠色,風味清純甘潤,喉韻濃厚。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阿里山珠露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高山茶 

高山茶並非某地生產的茶,而是相對於「平地茶」的稱呼,也因此台灣高山茶分佈非常廣,全台中北部海拔高於一千公尺的山區都是屬於高山茶產地,其中又以阿里山、衫林溪及梨山為主要產區,也因為海拔影響,終年氣溫較低,溫差較大,讓高山茶能夠有穩定及良好的品質。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台灣高山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龍潭龍泉茶

龍泉茶為包種茶的一種,主要產地位於桃園龍潭,著名的青心烏龍及台茶十二號都是屬於龍泉茶的品種。龍泉茶沖泡時必須經過瞬間的高溫沖泡,才能將茶的韻味瞬間逼出。龍泉茶的茶湯呈現淡綠色,且回甘時的喉韻非常濃厚,是以後味為主的茶種

  • 茶香味:果香、培火香、蜜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龍潭龍泉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日月潭紅茶

日月潭紅茶於日治時期引進,由於南投魚池日月潭適宜的年均溫及足夠穩定的濕度,讓日月潭成為台灣紅茶的製茶重鎮,至今仍堅持手中摘採,確保每一片茶葉都有最高的品質。

  • 茶香味:花香、果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日月潭紅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世界知名的茶產地

世界知名的茶產地圖/製圖:島民集合

中國

受到地形及緯度的影響,中國茶主要出產來源都位於中國南方,也因為地形複雜的緣故,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盛產的品種,也涵蓋六大茶類型,更延伸出各式各樣的飲茶之道,可以說是茶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 生產茶葉種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綠茶:龍井、碧螺春
    • 紅茶:祁門紅茶
    • 青茶:大紅袍、鐵觀音、黃金桂
    • 黃茶:君山銀針、蒙頂黃牙
    • 白茶:松溪白茶
    • 黑茶:普洱、藏茶

印度

雖然印度茶的品種是來自於中國,但卻是英國人在殖民時期所引進的。印度的主要茶種為紅茶,種植於印度東部、喜馬拉雅山麓下的阿薩姆邦以及大吉嶺,自此阿薩姆紅茶及大吉嶺紅茶便持續運輸至英國,大幅影響了歐洲的飲茶文化。

  • 生產茶葉種類:紅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
    • 相關飲品:印度奶茶、香料茶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出產的紅茶統稱為錫蘭紅茶,其中主要的品種烏巴茶,因為其濃烈香醇的特性,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飲用方式,包含泡沫紅茶、檸檬茶、奶茶等各式各樣的茶類,都是以錫蘭紅茶作為基底延伸出的茶製品。

  • 生產茶葉種類:紅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紅茶:錫蘭紅茶、烏沃茶(Uva)、頂普拉茶(Dimbulla)
    • 相關飲品:香料茶、麥香紅茶、奶茶

日本

在鎌倉幕府時代,茶由中國傳入日本,自此開始了日本的茶文化。而日本主要的茶種為玉露、煎茶、抹茶、玄米茶等不發酵的綠茶。此外,日本人喝茶是一種禮儀的展現,也因此延伸出日本獨有的『茶道』,讓飲茶之餘多了份禪意。

雖然印度茶的品種是來自於中國,但卻是英國人在殖民時期所引進的。印度的主要茶種為紅茶,種植於印度東部、喜馬拉雅山麓下的阿薩姆邦以及大吉嶺,自此阿薩姆紅茶及大吉嶺紅茶便持續運輸至英國,大幅影響了歐洲的飲茶文化。

  • 生產茶葉種類:綠茶、黑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綠茶:玉露、煎茶
    • 相關飲品:抹茶、玄米茶

台灣

台灣茶主要以青茶系列的包種茶、烏龍茶最為世界所津津樂道,其中最出名的十款茶,被稱之為台灣十大名茶,分別為凍頂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日月潭紅茶

受緯度影響,台灣茶產地大多分布於中北部的丘陵地,也有阿里山、杉林溪出產的高山品種茶,也因為手搖飲料店的風行,茶葉也成為台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無論是三五好友坐下泡茶聊天,或是逛街之餘大口吸著手搖茶飲,都是台灣的日常茶風景。

  • 生產茶葉種類:綠茶、青茶、紅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綠茶:龍井茶
    • 青茶: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文山包種茶
    • 紅茶:日月潭紅茶
    • 相關飲品:珍珠奶茶、手搖茶飲

茶香從何而來,又有哪些茶香呢?

茶香來自於茶葉中的各式化學物質,茶葉的種類、品質、製作過程以及沖泡方式、水溫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茶香,根據農委會茶風味輪的分類,茶的風味大致上可以分為這幾種:

  • 清香:包含草香、蔬菜箱、豆香等,聞起來清新自然。
  • 甜香:包含奶香、糖香、蜜香等,花香氣味溫潤香醇。
  • 果香:包含青果香、熟果香、乾果香等,聞起來除了清新之外,更會略帶點甜香。
  • 花香:分為較為清淡的清香,以及濃郁的濃香,能夠讓你聯想到特定品種花的氣味。
  • 焙香:包含煙焦香、培烤香及堅果穀物香,類似烘烤時會產生出的香味。
  • 其他:包含辛香料、中藥草味等等複雜吸引人的氣味。
十大台灣名茶茶香種類圖/製圖:島民集合

(參考資料:農委會茶風味輪農委會資料茶葉的香氣分析

會影響茶風味的因素有哪些?

茶的品種

不同的茶種由於其品種、產地、加工工序等等栽茶及製茶因素的關係,會讓茶有不同的風味。

茶葉採收季節

依照採收季節不同,茶可分為「春茶」和「冬茶」兩種,春茶(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採收)通常比較幼嫩即被採下,較幼嫩的茶葉中含有的兒茶素較高,兒茶素高,茶味的澀味會較明顯。而冬茶(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採收)由於冬季天氣較為寒冷加上雨水稀少,使茶葉生長速度較為緩慢,讓茶葉香氣較為細膩且苦澀感較低,相較於春茶,冬茶的味道較為清淡。

茶的存放時間

一般茶葉加工製成的茶類,絕大多數是講究新鮮的品質。但民國八十年中期臺灣掀起喝普洱茶及蒐藏之風氣,台灣也開始有了貯放茶葉,讓茶進行「陳化」的保存方法,若是能在一定的溫度與濕度之下保存,就能夠越陳越香,有更深層的風味。但若如果無法在良好的環境保存,茶內的營養素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少,導致茶失去原有的風味。

(參考資料:農委會漫談台灣老茶

製作過程

不同的茶葉製作過程,造就茶葉的風味產生變化。例如綠茶在採收後直接殺青,未經發酵,整體風味清新淡雅,而紅茶經過完全發酵,香氣就會較綠茶濃郁許多,而烏龍茶由於發酵程度有高有低,風味也會隨著發酵程度而或濃或淡。

沖泡溫度

沖泡茶葉的溫度不同,或是沖泡的茶葉量不同,都會影響茶味的呈現。例如綠茶等未發酵茶適合用較為低溫的(75-95度)熱水沖泡,也不適合過多的回沖,而紅茶、金萱等發酵程度較高的茶種,則適合用剛沸騰的熱水沖泡,只要沖泡時間夠久,發酵茶也可以回沖六、七次。

十大台灣名茶最適沖泡溫度圖/製圖:島民集合

茶葉的沖泡方式 

講究的泡茶方式 

  1. 溫壺、燙杯

將熱水倒入茶壺中靜置1-2分鐘,接著將茶壺裡的熱水倒入聞香杯、茶海以及茶杯中,讓泡好的茶能夠更容易散發香味。

泡茶的茶壺不建議使用鐵製的茶壺,因為茶葉中的單寧酸會與鐵產生化學反應,會影響整體風味。

  1. 置茶

將茶倒入茶則中,再倒入茶壺,除了避免手上的濕氣沾染到茶葉之外,也可以避免一次加入過多的茶葉,一般來說,只要倒入茶壺的茶葉能剛好舖滿茶壺底部,泡出來的茶就是濃淡適中的茶。

  1. 溫潤泡

將茶葉倒入茶壺後,倒入熱水但不倒滿,只是稍微將茶葉潤濕,讓茶葉能夠從乾燥的狀態延展開來,約莫10秒後即可將茶水倒出。

  1. 品嚐第一泡

雖然不喝第一泡茶的人也不少,但如果是品質好的茶,第一泡茶更能喝到茶最初釋放的香味,下次喝茶時也不妨跟第二、第三泡做個比較吧。

  1. 泡茶

將第一泡的水全部倒出後,加入熱水至茶壺的九分滿,避免過滿的水讓茶壺無法蓋上蓋子,這段泡茶的期間不建議太久,建議控制在30秒到一分鐘之內,就能夠品嘗到茶本身的最佳風味。

  1. 聞香

沖泡好的茶,倒入聞香杯或茶海之中,先靜置約十秒鐘,讓茶的韻味擴散至整個空間後,就能夠再喝茶時一起感受茶本身散發出的氣味。

  1. 品茗

將聞香杯或茶海內的茶分裝至每個人的茶杯,慢慢品嘗,享用茶的韻味。

茶葉的沖泡方式/製圖:島民集合

居家簡易泡茶方式

許多喜歡喝茶的人,因為地點或工作關係,沒有茶壺或工具,其實即使是馬克杯,也一樣可以享受泡茶與喝茶的樂趣,此時步驟皆相同,只是因為只有杯子,所以聞香的步驟可以省略,但一樣要注意茶不能久置,若可以使用附有濾網的杯子是最方便的,若無,則可以用兩個杯子,將泡好的茶倒入另一杯子中。

冷泡茶

冷泡茶較適合用在綠茶等發酵度較低的茶葉上,因為發酵度低,所以單寧酸高,透過冷泡的方式,可以使其單寧酸的釋放較少,風味不同,腸胃若較不好的人喝了較不會有傷腸胃。

茶葉該如何選購:教你挑好茶、買好茶

如何選購茶/製圖:島民集合

1.觀察茶葉外型

挑茶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透過眼睛觀察茶乾的外型以及顏色。以台灣常見的烏龍茶及包種茶來看,應該是老嫩適中、外表緊實、烏龍圓潤包種勻稱、色澤綠中帶黑為佳。若是茶葉黃葉較多、有可能是茶葉過老。此外若是茶葉有經過挑梗,品質會更好一些。

2.聞茶葉香氣

嗅聞乾燥茶葉香氣,如果茶葉並非黑茶,則不應該有濕氣味、霉味等等因為保存不當而產生的異常氣味,正常的茶香應該要是帶有淡淡的清香味,

3.實際試飲

實際走訪茶行買茶,大多會提供試飲。實際試飲,可以更加了解該款茶葉是否是自己喜歡的,又或者可以試著列出自己的喜好並告知茶行老闆,例如不喜歡苦澀味等,請茶行老闆推薦,不太苦澀的茶葉。

4.觀察茶湯、茶底

試飲同時,也可以觀察茶湯優良的茶所泡出的茶湯應該聞起來清香,茶湯呈金黃、油亮。第一泡應該清香、冷香。到第三泡,可先喝熱湯,再將茶湯放冷再喝。冷掉的茶湯,缺點會被放大,因此苦澀度很容易喝出來。若第三泡冷茶沒有苦澀味,則好茶機會高。

正確的茶葉保存方式

提供茶葉良好的保存條件,可以更有效的維持茶葉風味。若以不當方式保存茶葉,可要小心茶葉「走味」,改天心血來潮,將茶葉拿出來沖泡時,卻發現已失去好滋味,可就後悔莫及。

正確的茶葉保存方式如下:

  • 常溫保存:透過鋁箔真空包,將茶葉與光線和空氣隔絕,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原有的茶葉鋁箔包,在移除脫氧劑後將開口以橡皮筋束緊,放在陰涼處保存就可以了,但若需要大量儲存或是長時間保存,還是建議在低溫環境保存
  • 低溫保存:把茶葉放在茶罐等能夠完全密封的容器內,再放到5度以下的冷藏庫進行冷藏,若是儲藏期需要長達半年,則建議用冷凍的方式保存茶葉。低溫保存茶葉需要盡量避免反覆的冷凍及解凍,以免溫度差異過大造成茶葉變質,因此建議將茶少量分裝在小容器內低溫保存。

提供茶葉良好的保存條件,可以更有效的維持茶葉風味。若以不當方式保存茶葉,可要小心茶葉「走味」,改天心血來潮,將茶葉拿出來沖泡時,卻發現已失去好滋味,可就後悔莫及。

對手中的這杯茶仍然感到好奇嗎,我們製作了精美的台灣比賽茶海報,並隨海報附贈了兩款台灣茶,下次不妨和朋友一起品味茶韻,猜猜看你收到的是哪款茶吧!

臺灣猜茶禮盒/製圖:島民集合
Loading...

在冬季搖曳生姿的小花,川上氏菫菜

川上氏菫菜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菫菜科(Violaceae)植物共有 22~28 屬、約 1000~1100 種,廣泛分佈全球溫帶與熱帶地區,多半是草本植物,不過也有灌木、小喬木,甚至藤本的物種,其中有一半的種類為菫菜屬(Viola),約 600 種。

本科植物臺灣產 2 屬:鼠鞭草屬(Hybanthus,1 種​*​)及菫菜屬(20 個分類群:15 種 4 變種 1 亞種​†​)。而菫菜屬中有 9 個分類群為特有種或特有變種,包含本文的主角:川上氏菫菜(Viola formosana var. stenopetala)。

美麗的誤會?!「violet」與紫羅蘭

菫菜屬植物英文稱為「violet」,她的花色相當多樣,從白色到黃色、橘色、藍紫色、紫色都有,不過通常是藍紫色或黃色。此外,「violet」同時也是紫色的意思,中文有時也被譯成「紫羅蘭色」。

然而真正的「紫羅蘭」為紫羅蘭屬(Matthiola)植物,隸屬於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英文名為「stock」,是著名的草花,花色多變,從白、紅、粉紅、藍至紫色系都有。

除了顏色相似外,花形與菫菜屬植物亦有幾分相似。

由於早期譯者將 violet 誤譯為「紫羅蘭色」,造成不少花藍紫色的植物,名稱有些混淆。像是:不少花色帶有藍紫色系的菫菜屬植物也被稱為「紫羅蘭」。例如:三色菫(Viola tricolor),被稱為三色紫羅蘭;由香菫菜(Viola odorata)提煉的香水,稱為紫羅蘭香水;甚至像是知名動畫《紫羅蘭永恆花園》,劇中出現的植物其實是菫菜屬,而不是十字花科的紫羅蘭屬植物。

或許是「紫羅蘭」的名聲太響亮,像是:鳶尾(Iris tectorum,鳶尾科)、紫錦草(Tradescantia pallida,鴨跖草科),也被稱作「紫羅蘭花」;非洲菫(Saintpaulia,苦苣苔科),被稱為非洲紫羅蘭;蒜香藤(Mansoa alliaceum,紫葳科),別稱「蔓性紫羅蘭」等等,想要尋找特定植物的讀者,可千萬別被誤導喔!

川上氏菫菜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永澤定一(Nagasawa, S.)是最早發現川上氏菫菜的植物學者。他於 1905 年 10 月 30 日,在水山(Suizan,阿里山山區)海拔 2310 公尺處採集到本種(採集編號:649,標本現存於日本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

一年後(1906 年 10 月),川上瀧彌(Kawakami, T.)與森丑之助(Mori, U.),也在前往玉山的途中,於海拔約 2100 公尺處,採集到本種植物(採集編號:2010)。

1908 年,早田文藏(Hayata, B.)於《臺灣高地帶植物誌》中將該種植物發表為新種,學名命名為 Viola kawakamii Hayata,種小名 kawakamii 即是以川上先生的姓,字尾拉丁化而成,以表彰他對植物研究的貢獻。文中提到,本種與臺灣菫菜的形態非常相近,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長:「Very near V. formosana Hayata, hut differs from it in having more elongate leaves.」。

由於川上氏菫菜與臺灣菫菜兩者,外形非常相似,隨著標本採集的數量增加,形態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個體不斷出現,使得鑑定更加混亂,學者們在分類上也相當困擾。

有學者認為兩者應該是不同種,也有認為前者應該是後者的變種,甚至早田先生也曾將這類群植物,發表成數個物種或變種。

一直到 1990 年 4 月,王震哲與黃增泉兩位老師,研究數百份菫菜屬植物標本後,發表一篇臺灣產菫菜屬植物的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釐清當時已知臺灣產的菫菜屬植物分類問題,確認 18 個分類群,同時也解決了川上氏菫菜與臺灣菫菜分類問題。

依據這篇報告,川上氏菫菜成為臺灣菫菜的變種,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葉圓形或圓心形,先端圓或鈍;而前者葉心形或狹心形,先端鋭尖。

變種名依據植物命名法規,使用早田先生於 1913 年發表過的川上氏菫菜的變種 “Viola kawakamii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產生的新組合學名為:Viola formosana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 J.C.Wang , T.C.Huang & T. Hashimoto,就是現在使用的學名。

川上氏菫菜的習性、莖、葉、花及果實形態

川上氏菫菜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短。像草莓一樣,具有長走莖,走莖的末端有不定芽,會生長出一株新的植物體。

葉的形態

葉互生,蓮座狀生長,由植株基部極短的根莖上生出細長的葉柄,長可達 15 公分。

葉狹三角狀心形,先端鋭尖,長 1.5-4 公分,寬 1-4 公分,葉緣圓齒狀或鋸齒狀;葉紙質,下表面灰綠色,略帶紫色,特別是葉脈上呈現明顯的紫紅色;葉柄基部有披針形的托葉,長 3-5 公釐,寬 0.5-1.2 公釐。

花的形態

花兩性,單朵由葉腋生出,花梗細長,略被毛,基部有兩枚苞片。花朵通常高於所有的葉片,長 4-15 公分。花直徑 14-22 公釐,暗紫色至近白色,脈上具藍紫色條紋;萼片 5 枚,宿存,披針形,長 3-5 公釐,寬 0.5-1.5 公釐,基部向下延伸一方形附屬物,像小辮子似的,長約 1 公釐。

花瓣5枚,兩側對稱,上方兩枚卵狀楔形,先端鈍圓,長約 1 公分,寬約 0.5 公分,通常無斑紋;下方左右兩枚花瓣,較大,倒卵狀楔形,先端圓鈍截狀,略淺裂,基部彎鉤狀,長約 1.5 公分,寬約 0.6 公分,脈上有藍紫色條紋;下方中央花瓣最大,狹倒卵形,先端深裂,倒過來看像是狹長的愛心,又像是兔子的耳朵,長 1.3 公分,寬 0.8 公分,脈上有明顯藍紫色條紋,越靠近基部顏色越深;中央花瓣的基部向下延伸成中空圓柱狀的距(spurs),長 5-7 公釐。

雄蕊 5 枚,圍繞著子房,上方3枚雄蕊,前端有膜狀附屬物;下方的 2 枚雄蕊,除了膜狀附屬物外,基部向外也有像中央花瓣一樣的距,向下延伸。

中央的雌蕊子房上位,圓錐狀;花柱基部彎曲,長 1.2-1.6 公釐;柱頭有淺裂。

果與種子的形態

蒴果球形至橢圓形,長 4-6 公釐,3 裂。如爪子般開裂後,釋放出細小的種子,種子球形至卵形,長約 1 公釐。

花期為每年12月至隔年4月。

川上氏菫菜的分佈地點

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1400~2500 公尺的山區,喜歡濕潤、略有遮蔭的森林邊緣,或透光良好的森林內。只要季節正確,海拔合適,漫步在森林步道或是林道兩側,不難發現她或紫或白的成群小花。

川上氏菫菜的應用價值

菫菜屬植物自古便是著名的園藝景觀植物,園藝市場上早已培育出許多品種,是深受歡迎的花卉。

不僅如此,有些種類可提煉香水,還可作為食材,做成沙拉生吃、擺盤或是當作香料,像是前文提過的香菫菜或三色堇就是常用的種類,真是沒有辜負菫菜屬的「菜」字。

至於川上氏菫菜,雖然花朵不大,不過花期長達 5 個月,應該具有開發潛力。

藥用方面,根據《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以及《藥用植物學》記載,原種臺灣菫菜全草具有:健脾開胃、祛風、止血、調經等功效,可以治療食慾不振、嬰幼兒感冒、咳嗽、經痛、白帶、腹痛、腹瀉和風濕病等等疾病,本種雖為變種,應該也有相似效用。

川上氏菫菜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川上氏菫菜

中文科名:菫菜科

中文屬名:菫菜屬

中文別名:臺灣紫菫、長柄臺灣菫菜、臺灣茶匙癀

學名:Viola formosana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 J.C.Wang , T.C.Huang & T. Hashimoto

科名:Violaceae

外形特徵:葉三角狀心形至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至鈍尖;花紫色單生,腋生,自基部抽出,小苞片對生或互生。

花期:12月-隔年4月。

花語:熟悉的風景,喚起心底的追憶。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秋末山野的嬌客,臺灣油點草

臺灣油點草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油點草屬(Tricyrtis)隸屬百合科(Liliaceae),全世界約20種。原生地為亞洲,從喜馬拉雅山區到東亞一帶,像是:中國、日本、菲律賓與臺灣。

油點草屬在臺灣的植物分類上有些複雜:《臺灣植物誌》第二版記載6個分類群(5變種及1種),《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則記載了7個分類群(5變種及2種),兩篇文獻皆將臺灣油點草(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 var. formosana)列為變種;《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為4種,則將臺灣油點草(T. formosana)列為種​*​

還有一篇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使用葉綠體DNA及細胞核DNA研究臺灣產油點草屬植物的分子親緣關係,甚至建議將臺灣油點草 (T. formosana)、高山油點草 (T. ravenii) 和毛果油點草 (T. lasiocarpa) 合併成 1 個種。 

分類學上的爭議就交給學者去煩惱吧!讀者僅需記得:臺灣所有油點草屬植物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當然包含本文主角:臺灣油點草。

臺灣油點草的發現與命名

1864年,英國邱(Kew)植物園的植物採集者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應英國駐台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之邀來臺採集,3~4月間於淡水與基隆附近採集了約600份植物,製成標本後寄回英國,後來由多位不同專長的植物學者研究後,共發表了61個新種,有27種為臺灣特有種,其中包含了在淡水採集到的本種(採集編號570)。

可惜奧德漢來臺不久就染上熱病,當時臺灣醫療及藥品較缺乏,不得不轉往中國休養,當年11月13日就因病過世,享年27歲,令人惋惜。

15年之後,研究百合科、鳶尾科等等單子葉植物的英國植物學家貝克(John Gilbert Baker, 1834~1920)在林奈學會植物學刊中,將這份標本發表為新種,種小名就使用當時「臺灣」在歐洲慣用的稱呼-Formosa-美麗之島,字尾拉丁化而成。

觀察臺灣油點草的形態: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臺灣油點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與根、莖部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於地下或地面橫走,延伸成為走莖狀;地上莖直立或傾斜向上生長,長20~100公分,光滑,幼時略被毛。

葉部特徵

葉互生,略具短柄,綠色,常會有墨綠色點狀斑點,彷彿被油噴,有一說是「油點草」名稱的由來。

葉身的基部下延略呈鞘狀抱莖,葉形變化從倒披針形至闊披針形,葉長5~15公分,寬2.5~5公分,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幼葉有毛,上表面逐漸變無毛,下表面脈上略被毛。

花朵特徵

花序聚繖圓錐狀,生長於莖頂,略被毛,長5~15公分。

花白紫色,內側散布紫紅色斑點,直徑3~4公分,相當顯眼;花梗細長,被毛,長1.5~2.5公分。

花被片​†​6枚,分離,排成2輪,內外各3枚;外圈的花被片,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2~3公分,寬3~4公釐,基部形成兩裂的囊袋狀,形如雙下巴,內藏蜜腺,吸引傳粉昆蟲前來,協助授粉;內圈的花被片較細長,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度與內圈相近,寬度則為1.5~2公釐。

雄蕊6枚,也是排成2圈,花絲細長光滑,略短於花被,基部著生在花被片基部,如管子般圍繞著雌蕊,雄蕊長橢圓形,長1.5~2公釐;子房上位,3室,雌蕊光滑,長柱形,花柱先端3岔,各分岔頂端再如蛇信般分2叉。

果實與種子的特徵

蒴果,圓柱形,橫切面明顯具有3稜,前端有三個凸尖,成熟後會直立,長2~4公分。開裂後釋放出種子,種子褐色,卵形,側扁如瓜子,表面光滑,直徑2~3公釐,先端尖。

臺灣油點草的分佈與生育環境

臺灣油點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高度10~1900公尺的森林開闊處或草生地,喜歡略遮蔭的潮濕處,山溝、溪谷、山區道路或林道兩旁的邊坡,或是登山步道陽光充足,但略有遮蔭的地方,相當常見。每年9~11月開花,授粉後約1個月陸續結果。

臺灣油點草的實用價值

本種花形、花色美麗,花朵數量也多,葉片上的斑點也有特色,很早就被具有慧眼的植物愛好者相中,在園藝上已經應用多年,常用於盆栽、庭園配置,種苗、種子在園藝市場也流通多年。

本種分佈廣又是鄉間田野常見物種,先民早已使用作為青草藥方,例如:高雄桃源區的布農族會將臺灣油點草的葉搗碎,取其汁液塗在眼睛治療眼病。

另外也有文獻記載,本種全草可外敷、可內用,青草或曬乾都有用途,她的藥性:生津止渴、降火潤燥、生肌排膿、消腫行水、清熱利尿,可以治療喉嚨痛、扁桃腺炎、膀胱炎、尿毒等等,是實用性很高的植物。

臺灣油點草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油點草

中文科名:百合科

中文屬名:油點草屬

別名:仙女花、溪蕉莧、竹葉草、石溪蕉、溪蕉、黑點草、小油點草

學名: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

科名:Liliaceae

外形特徵:葉倒披針形至闊披針形,近無柄抱莖,葉面散布墨綠色斑點;花紫白色,花被6枚,內側散布紫紅色斑點。

分佈區域: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山野開闊處或道路旁。

花期:9~11月。

果期:10月~隔年1月。

花語:樂觀開闊,點亮希望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臺灣植物誌記載的6個分類群為:臺灣油點草、大花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grandiflora)、毛果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lasiocarpa)、卵葉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ovatifolia)、山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stolonifera)及鈴木油點草(T. suzukii);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記載7個分類群,除前述的6個分類群,再加1種高山油點草(T. ravenii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4種:臺灣油點草(T. formosana)、毛果油點草(T. lasiocarpa)、卵葉油點草(T. ovatifolia)及鈴木油點草(T. suzukii)。本文認同將臺灣油點草視為種的位階。
  2. ​†​
    當花瓣與花萼無法分辨時,稱為花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