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五張圖完整了解:台灣牛肉分切部位 & 4 大常見牛肉料理方式

牛隻因為體型大、結構複雜,各個部位在口感、風味、肉質等特性上,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也各自適合不一樣的料理方式,因此牛肉部位的分切方式非常重要,當牛隻被正確地分切、分類,就能在適合的料理方式上完美發揮。

不同地區、國家的分切方式也會因料理和飲食文化,而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歐美的牛肉料理以燒烤牛排、燉煮為主,最常使用的部位集中在背脊處,因此常見的紐約客(美國)、肋眼(美國)、菲力(美澳)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牛肉分切命名方式。

而台灣也因應特有的飲食文化,例如:牛肉湯、肉燥飯、台式滷味等,有著自己獨特的分切方法。分切方式是將牛隻分為前、中、後 3 段,接著再細分為 9 個區域:頸部、肩胛部、前胸部、前腿部、胸脇部、腹脇部、肋脊部、腰脊部、後腿部。

有趣的是,還時常會以部位的形狀、特性命名(例如:和尚頭、鯉魚管),而在各地區也會發展出各種別名差異,部分以閩南語發音,像是板腱的別名「臭火焦」,是閩南語「燒焦」的發音,胸脇部的「盡磅」,閩南語則是「形容事務已達最大極限,不可再往上增加」的意思。

這次我們攜手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希望透過「台灣牛肉分切部位圖」系列圖表,讓大家了解專屬「台灣牛肉」的分切部位,並分享在不同料理方式下,創造各個台灣特色美食的口感關鍵,一同解析台灣飲食文化的豐富性。

因此我們將台灣常見牛肉小吃,與它們的料理方式整理出來,並收錄特定料理方式下有哪些常用的牛肉分切部位,邀請你一同來了解!

台灣常見牛肉小吃及對應料理方式介紹

燉煮類推薦料理:紅燒牛肉

料理步驟

  • 將洋蔥、薑片等爆香、炒出香氣
  • 放入醬油、出香慢的香料(例如:八角、月桂葉等)、各式蔬果
  • 鋪上牛肉後加水蓋過,開始熬煮

影響燉煮口感的料理關鍵

選擇合適的牛肉部位和正確的燉煮方式,是烹調美味紅燒牛肉的關鍵步驟。

在燉煮過程中,「適當的鹽分」非常重要,鹽分可以重組蛋白質、軟化肌肉纖維、溶解肌蛋白增加肌肉含水量、增加牛肉風味。

而在部位的選擇上,「膠質多」又「不怕長時間慢煮」的前腿腱子白腩肋條,是紅燒牛肉的常用部位,在小火慢熬的燉煮下,膠原蛋白會在70°C 左右時開始分解並明膠化,帶來軟糯的黏口性。

肋條、白腩的「豐富脂肪」,會在烹煮過程中為肉塊保持水分、增添料理香氣;前腿腱子、肋條的粗纖維,也會因膠質附著在其上,而變得柔軟、多汁。

同樣是以燉煮為主要料理方式的牛肉菜餚,例如:牛肉麵、肉燥飯、滷牛肉等,一樣可以用類似的原則做牛肉部位的挑選,以下列出前述 3 種料理的常用部位供參考:

  • 牛肉麵:前腿腱子、肋條、盡磅、白腩、小扇
  • 肉燥飯:頸花、黃瓜條、和尚頭、鯉魚管
  • 滷牛肉:前腿腱子、白腩、肋條、大腱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涮燙類推薦料理:牛肉湯

料理步驟

  • 用蔬果或大骨熬成高湯
  • 將新鮮溫體牛涮入滾燙的熱湯內

影響涮燙口感的料理關鍵

在台南已經開了 300 家以上的牛肉湯,是一道簡單的街頭小吃,除了湯底外,牛肉的新鮮度、部位選擇,也是決定美味程度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牛肉湯的部位選擇,可分為上中下:

  • 上肉:指適合清燙且有獨特口感者,例如:盡磅、大扇、肩胛肉、板腱。
  • 中肉:指清燙後有美好肉味者,例如:湯匙、頭刀、和尚頭、臀肉。
  • 下肉:指肉感較粗有嚼勁口感者,例如:鯉魚管、黃瓜條。

在下圖中可看見,適合牛肉湯的部位多半擁有「肌肉纖維細」、「脂肪多」的特性,因這 2 項特性可以帶來香氣十足和軟嫩的口感。

而湯底的重要性,除了提供調味外,也因高湯滲透壓的關係,可以讓牛肉在涮燙的瞬間,將風味、肉汁都鎖在肉裡。

同樣是涮燙料理大宗的火鍋,也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去找尋適合切片涮火鍋的牛肉部位,以下列出常作為火鍋食材的牛肉部位,提供讀者參考:盡磅、白腩、小扇、大扇、肋條、和尚頭。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快炒類推薦料理:沙茶牛肉

料理步驟

  • 將牛肉抓醃
  • 將香料爆香、沙茶醬爆香
  • 加入牛肉一起翻炒

影響快炒口感的料理關鍵

從下圖可看出,快炒類的牛肉料理,多半會選擇「膠質少」、「肌肉多」以及「肉味較平淡」的部位,例如:湯匙、和尚頭。

膠質較少的原因是,快炒這種快速、高溫的料理方式,一般難以讓膠質達到好入口的狀態。

而肌肉多和肉味平淡,則因可以透過快炒的前置動作——添加醬料、抓醃與刀工來改善(如同紅燒牛肉段落所提及,鹽分可以軟化肌肉、增加風味),反而增加了不同部位的料理方式。

常見的快炒牛肉料理還有例如:滑蛋牛肉、芥藍炒肉片、青椒炒肉絲等,也可以用類似的原則做牛肉部位的挑選,以下列出前述 3 種料理的常用部位及搭配料理手法供參考:

常用部位

  • 滑蛋牛肉:湯匙、臀肉、三叉、和尚頭
  • 芥藍炒肉片:肩胛肉、湯匙、黃瓜條、和尚頭
  • 青椒炒肉絲:腿精、和尚頭、頭刀

搭配料理手法

  • 醬料:烏醋、醬油、沙茶、胡椒粉等
  • 抓醃:蛋白、過油、蘇打水等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煎烤類推薦料理:漢堡肉

料理步驟(日式做法)

  • 將絞肉加鹽、蛋清以及牛奶等拌勻、揉捏
  • 輕柔拍打、拋接肉團,將肉團內空氣擠出
  • 在肉團中心壓出凹痕
  • 以煎或烤的方式加熱

影響煎烤口感的料理關鍵

做絞肉時,常會選擇「纖維較粗」、「油脂較少」的腿部位置,並透過「切絞」的方式來增加肉的價值,因為在切斷肉的纖維同時,可增加咀嚼的容易度,也能適度添加油脂。而料理過程中仔細揉捏絞肉、按摩久一點,可軟化肌肉纖維、增加風味。

揉捏時應注意兩項要素,溫度與黏性:

  • 在低溫(20℃以下)揉捏:若絞肉溫度升高,肌原纖維蛋白質的肌球蛋白質不會連結在一起,會難以產生黏性。
  • 揉捏直至產生黏性:鹽巴會改變肉中的蛋白質型態,可保住大量水分與脂肪,加熱後肉汁不易流出。

而完成揉捏後在中間壓出凹痕,是因為蛋白質再加熱時會變性收縮,使肉團從邊緣開始變小、導致中央膨脹,此時若有先壓出凹痕,就能避免肉團中間突出變形。

台灣人喜愛的煎烤牛肉料理還有許多,例如:燒烤、牛排、骰子牛等,而它們也都一樣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做牛肉部位的挑選,以下列出前述 3 種料理的常用部位供參考:

  • 燒烤:板腱、大扇、薄盤子、菲力、頭刀
  • 牛排:肋眼、沙朗、紐約客、菲力
  • 骰子牛:菲力、頭刀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台灣牛肉各部位的命名方式多元,使得各部位名稱要統整較為困難。然而,這也是台灣牛肉好玩的地方,相信在大家持續的討論、集思廣益下,會逐漸有明確的方向,讓國際看到台灣牛肉的料理、功力和美味。

以下整理了 24 個牛肉分切部位的脂肪、口感、肉味、料理用途,提供讀者快速比較:

部位脂肪(低/中/高)口感(軟嫩/嚼勁/紮實)肉味(濃郁/清香)料理用途(燉煮/涮燙/快炒/煎烤)
頸花嚼勁清香燉煮
肩胛肉軟嫩濃郁涮燙、煎烤
前胸扎實濃郁燉煮
板腱嚼勁濃郁燉煮、涮燙、煎烤
湯匙軟嫩清香燉煮、涮燙、快炒
黃瓜條扎實濃郁燉煮、快炒
腿精扎實濃郁涮燙、快炒、煎烤
前腿腱子扎實濃郁燉煮
盡磅軟嫩清香涮燙
白腩軟嫩濃郁燉煮
小扇軟嫩清香涮燙
大扇軟嫩清香涮燙
肋眼軟嫩濃郁涮燙、煎烤
沙朗軟嫩濃郁煎烤
紐約客嚼勁濃郁煎烤
薄盤子嚼勁濃郁燉煮、煎烤
肋條軟嫩、嚼勁濃郁燉煮、煎烤
菲力軟嫩清香煎烤
臀肉軟嫩濃郁煎烤
三叉扎實清香煎烤
頭刀嚼勁濃郁快炒
和尚頭軟嫩、嚼勁清香燉煮、快炒、煎烤
鯉魚管扎實清香燉煮、快炒
大腱扎實清香燉煮
未來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形式,發表更多對「台灣牛肉」探究的成果!

如果你也喜歡此系列圖表與文章,歡迎你回填此問卷並留下聯絡方式,未來將能搶先收到更多獨家通知呦>>> 立即填寫問卷

Loading...

梧桐、油桐、泡桐有什麼差別?用臺灣泡桐帶你一次看!

臺灣泡桐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子有一段對話:「…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文中的「梧桐」據考證,就是泡桐類植物。

泡桐屬(Paulownia​†​全世界約有 7 種,隸屬於泡桐科(Paulowniaceae),主要分佈於東亞及東南亞,因爲葉對生、合瓣花 2 唇化、2 強雄蕊等等特性,過去曾歸類於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根據臺灣樹木誌的記載,臺灣可見的本屬植物有 5 種,包括兩種引進種:川泡桐(P. fargesii)、毛泡桐(P. tomentosa);以及 3 種原生種:泡桐(P. fortunei)、白桐(P. kawakamii)與臺灣泡桐(P. × taiwaniana​‡​

引進種的 2 種泡桐中,毛泡桐分佈最廣,中國、韓國及日本皆有;川泡桐則分佈於中國湖北、四川至雲貴地區,越南也產,不過臺灣不易見到。

原生的 3 種泡桐屬植物中:泡桐分佈於中國東北遼寧至廣東、臺灣全島的中、低海拔山區;白桐產於中國湖北、福建以及臺灣中部與東部;臺灣泡桐為白桐、泡桐的雜交種,原生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是臺灣特有種植物​§​

臺灣泡桐的發現與命名

臺灣泡桐的學名,是由當時任職於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的胡大維老師與張惠珠老師,於 1975 年所發表,然而早在 1920 年就已經發現這個物種。

發表的文章中寫道:育林研究者賴雲祥先生,在 1920 年時,於苗栗山區海拔 600 公尺處發現這種新的泡桐屬植物,葉片較當時已知的泡桐或白桐的葉片薄,他將這種泡桐稱作「薄葉泡桐」。可惜賴先生並未採集標本,也沒有進一步做分類研究後發表正式的學名。

由於泡桐是高價的木材,這種新發現的泡桐,生長速度快、又適應低海拔的溫暖氣候環境,當時推廣作為造林樹種,廣泛栽植於全臺各地,甚至引種到南美洲和印尼,然而僅稱呼這種樹木為「臺灣泡桐(Taiwan paulownia)」,卻沒有正式的學名可供學術研究使用,於是胡老師與張老師共同發表這個新種,種小名就以拉丁化字尾的“taiwaniana”為名。

臺灣泡桐的形態特徵:習性、樹幹、葉、花、果及種子

臺灣泡桐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與樹幹形態

落葉大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小枝條被柔毛,樹幹與分枝近光滑,樹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縱紋。

葉部形態

葉對生,闊卵形,長 10-30 公分,寬 8-30 公分,基部心形,先端鋭尖至漸尖,葉全緣或有時 3-5 裂,葉脈掌狀,3-5 條,葉上表面被腺狀毛,下表面被絨毛;葉柄長 10-17 公分。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頂生圓錐狀花序,形如金字塔,高可達 50 公分,相當顯眼;圓錐花序由許多 3-5 朵花形成的聚繖花序所組成,聚繖花序具梗,花序梗長約 6 公釐。

花朵的小花梗長 8-15 公釐;萼筒長 10-15 公釐,鐘形漏斗狀,5 裂,裂片長約為萼筒的三分之一,黃褐色,密被褐色毛;花冠淡紫色,略帶香氣,長 5-6 公分,管狀漏斗形,先端 5 裂,二唇化,上唇 2 枚裂片,下唇為 3 枚,內側喉部有深紫色斑點與帶狀的黃色色塊(請參考資訊圖),具腺狀毛與分枝狀毛。

雄蕊 4 枚,藏於花冠筒內,其中有 2 枚較長(二強);子房 2 室,花柱 1 枚,柱頭棒狀。花期為 3-4 月。

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朵授粉後,花冠會脫落,花萼宿存,子房逐漸成長為蒴果。

蒴果,橢圓球狀,長 3-4.5 公分,約如小顆的檳榔,先端有花柱遺留的小凸尖,初為綠色,成熟時呈暗褐色。

乾燥的果實會像開心果一般,從先端開裂成兩半,釋放出扁平具翅的種子,種翅位於種子兩側,像蝴蝶翅膀,長約5公釐,米粒大小的種子乘風飛翔,展開新「桐」生。

何處欣賞臺灣 3 種原生種泡桐:白桐、泡桐、臺灣泡桐

臺灣原生的 3 種泡桐,白桐主要分布於中北部及東部,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森林內,像是竹東、埔里、台東等;而泡桐則主要的原生地為中部,海拔 500-1200 公尺的山區,像是埔里、竹山等。

臺灣泡桐在臺灣的生長興衰史

臺灣泡桐原生於臺灣中北部的竹東、竹南、大湖、卓蘭、東勢、埔里一帶,不過自然生長的原木早在1940-50年代,伐採殆盡。

因爲材質優良且收購價格高,曾大量栽植於全臺各地,前文中提到的賴雲祥先生,就曾在 1920 年代,致力於繁殖、推廣。根據文獻記載,1977 年之前,全臺泡桐的栽植面積曾達到 19064 公頃。

由於泡桐類植物有易萌櫱的特性,篩選出來的優良品系,常使用種根(root cuttings)繁殖,以維持木材品質,但是,同時也縮限了遺傳多樣性及抗病性。1970年左右,臺灣泡桐爆發「泡桐簇葉病(Paulownia witches’s broom disease)」,得病的樹木,會在枝條末梢萌發許多小枝條,遠看彷彿巫婆的掃帚,樹木逐漸衰弱,多半在 2-3 年內會死亡。短短 3 年之內,有 80% 的泡桐林地受到感染後,導致泡桐樹死亡。

如今很難找到樹齡 50 年以上的臺灣泡桐大樹了。雖然如此,全台各處的中、低海拔山區偶而仍可以見到她的芳蹤,不過都是零星分布,北部如:台北近郊的天母古道、烏來山區、木柵山區;新北市的三峽山區;桃園市大溪附近的山區。

中部像是:南投的埔里山區、信義鄉的郡大林道;南部楓港、枋寮一帶山區,南迴公路沿線;東部的太麻里、花蓮的太魯閣一帶等等山區,都可見到她的蹤跡。

每年 2 月底到 4 月初之間,漫步在上述的山區,若是見到地上出現幼兒巴掌大的紫色花朵(花冠),別忘記抬頭尋找她金字塔狀的大型花序,很可能就是臺灣泡桐在呼喚你。

臺灣泡桐的實用價值

泡桐的材質輕軟、加工容易,不易翹曲、割裂及磨損,吸水性小,耐火、耐水,無臭味、不易蟲蛀,共鳴性佳,木紋細緻,是極佳的木材。可以用來製造衣櫥、高級傢俱、樂器、木屐、木盒、珠寶盒、食器、音箱…等等,用途非常廣。

從古至今,不分國內外,都視泡桐為高貴優良的木材,前文中提到的「鵷鶵非梧桐不止」,就是以桐木的高貴作為隱喻。像是:日本文化中,視桐木為尊貴的象徵,如:戰國時代名人豐臣秀吉的家紋,以及日本國政府使用的紋章,就是使用桐花紋,甚至日本的 500 円硬幣,也有泡桐花與葉的圖案。

日幣500元 / 提供:廖俊奎 博士

醫藥方面,藥用植物學記載:泡桐的木材、樹皮、葉、花都可以入藥,根可祛風去濕,子治傷寒發狂;毛泡桐的葉及樹皮可利尿、治淋病。此外,臺灣泡桐的樹皮,可用於祛風解毒、接骨消腫,葉除了可用於解毒消腫外,還可用於外傷止血。

此外,泡桐屬植物的樹型優美、花朵大而顯眼,作為庭園樹也相當合適。總結來看,泡桐屬的全株植物,從內到外,從上到下,都有用處,難怪被視為珍寶。

原生的泡桐屬植物,歷經 1970 年代泡桐簇葉病的肆虐之後,許多原生地或造林地,已改栽種油桐(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屬Vernicia),臺灣森林裡原生的泡桐已所剩無幾,甚至有消失的危機。

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泡桐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白桐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而臺灣泡桐雖因屬於雜交種未列入評估,但是最近的調查顯示,野外族群量亦相當稀少,急需盡快投入復育的研究工作。

常被搞混的三「桐」:梧桐、泡桐與油桐有什麼差別?

常見的植物中,不少種類的名字中都有個「桐」字,這些植物多半具有:葉片闊卵形、大型,常3-5裂,葉脈掌狀,基部心形等等特性。像是:豆科(Fabaceae)的莿桐(Erythrina variegata);蓮葉桐科(Hernandiaceae)的蓮葉桐(Hernandia  nymphiifolia);楊柳科(Salicaceae)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大戟科(Euphorbiaceae)的血桐(Macaranga tanariu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油桐(Vernicia sp.);錦葵科(Malvaceae)的梧桐(Firmiana simplex);懸鈴木科 (Platanaceae)的法國梧桐(Platanus × acerifolia);以及泡桐科的泡桐。

又如:北宋陳翥所寫的《桐譜》中記載了6種桐樹:紫桐、白桐、膏桐、刺桐、赬桐、梧桐。莿桐、梧桐容易理解,而其中紫桐、白桐,指的就是泡桐,膏桐就是油桐,赬桐則是唇形科的龍船花(Clerodendrum japonicum)。

這麼多「桐」之中,最容易讓人混淆的就是梧桐、油桐及泡桐三類植物了!因為這三者,中文名經常混用與誤用。像是:泡桐別稱「梧桐」、油桐又別稱「青桐」、梧桐別稱也是「青桐」,看到這裡,你是否已經一個頭兩個大呢?

前述三者皆原生於亞洲,梧桐分佈於中國、日本、菲律賓與印度,臺灣產於東部、南部低海拔森林;油桐類原生於中國,臺灣於 1915 年時引進,常見的種類為三年桐(又名光桐,V. fordii)與千年桐(又名皺桐,V. montana);泡桐類則原生於東亞及東南亞。

仔細觀察三者的葉、花及果等等,就可以發現其實它們有許多差異:

葉部差異

泡桐類的葉片對生,葉片有毛;其他兩類葉片互生,成熟葉光滑無毛,而且油桐類的葉身基部與葉柄連接處,有一對腺體,有柄的形狀像火柴棒或是高腳杯(千年桐),無柄的則像是小扁豆(三年桐)。

花部差異

三者遠看皆為圓錐狀,不過,泡桐為聚繖花序排列成圓錐狀,呈金字塔狀,高50-100公分;其他二者則為總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梧桐為半球狀,高約40公分,油桐則更為扁平,高約20公分,如繡球花一般。

從花季、花色、花形與花的尺寸來觀察:泡桐約3-4月開花,花兩性,合瓣花,白色或淡紫色,形狀像鐘形或喇叭形,長3-6公分;其他二者為單性花,雌雄同株。梧桐於6-7月開花,淡黃色的小花,沒有花瓣,約1公分長;油桐類為3-5月(千年桐)或4-7月(三年桐)開花,花朵有5枚白色花瓣,直徑3-5公分。

果實與種子差異

泡桐類的果實為橄欖形的蒴果,長3-4.5公分,種子兩側有翅膀;油桐類的果實為球形的核果,長5-7公分,內有闊卵形種子3-4枚;梧桐的果實為扁球形的蓇葖果,開裂後,5枚葉片狀的心皮,長約10公分,邊緣著生2-3粒圓球形種子,種子直徑約5公釐。

總括來看,梧桐、泡桐與油桐,遠觀時雖然樹形、葉片形態相似,不過靠近觀察後會發現,其實葉片質地、花果形態的差異是相當的明顯,並不難區別。

泡桐、梧桐、油桐花果差異比較表

泡桐梧桐油桐
花季3-4月6-7月3-5月或4-7月
花色白色或淡紫色淡黃色白色
花大小3-6公分1公分3-5公分
果實形狀與大小橄欖形的蒴果;3-4.5公分扁球形的蓇葖果;10公分球形的核果;5-7公分

如何分辨臺灣原生的 3 種泡桐?

在分辨完泡桐、梧桐、油桐之後,進一步來看臺灣原生的 3 種泡桐:在沒有開花的時候,3 者幾乎無法分辨。不過,花季之時,由花序的形態與花、果的形態和尺寸,就可以區分。

從圓錐花序的尺寸來看,白桐的圓錐花序高可達 1 公尺,其次為臺灣泡桐,約 50 公分,泡桐則約 25 公分高。靠近一點,觀察聚繖花序結構,白桐的聚繖花序,沒有總梗,其餘兩者有明顯總梗。

從花冠長度來觀察:泡桐的花冠長 8-12 公分,臺灣泡桐的花冠長 5-6 公分,白桐的花冠最小,長度為 3-5 公分(詳細比較請參考下方附表)。

臺灣原生種泡桐比較表

特徵白桐臺灣泡桐泡桐
圓錐花序長100 公分50 公分25 公分
圓錐花序外形金字塔狀金字塔狀圓柱狀
聚繖花序總梗
花萼裂片長2/31/31/3
花冠長3-5公分5-6公分8-12公分
果實長2.5-3.5公分3-4.5公分5-6公分
宿存萼反捲貼伏開展

臺灣泡桐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泡桐

中文科名:泡桐科

中文屬名:泡桐屬

別名:薄葉桐、海島泡桐、梧桐、Taiwan paulownia

學名: Paulownia × taiwaniana T. W. Hu. & H. J. Chang

科名:Paulowniaceae

外形特徵:落葉大喬木,花冠漏斗狀,5裂,二唇化,喉部黃色中帶深紫色斑點

分佈區域:低海拔山區

花期:3-4月

花語:舞動的淡紫禮服,期待青春戀愛


作者簡介 – 廖俊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冷泡茶教學

氣候一年比一年熱,喝冷泡茶消暑最棒了!冷泡茶比起熱茶更為甘甜清爽,而且釋放的咖啡因含量也比熱茶少得多,比較不用擔心喝過頭。其實自己做冷泡茶輕鬆又簡單,新手也可以簡單學會。自己沖一壺清澈甘甜的冷泡茶,不僅省下不環保又太甜的手搖飲料錢,還可以品味天然又優雅的茶香!

冷泡茶有什麼特色?

大家對泡茶的印象通常在熱水中讓茶葉釋放出甘美的茶香,但來自日本的冷泡茶很不一樣,是用冷水長時間浸泡,讓茶葉在低溫中緩慢釋放甘醇美味的精華。

有看到茶包在釋放茶湯嗎?

冷泡茶的特色很多,跟高溫的茶比起來,有以下優點:

自然回甘明顯,喝過回不去!

利用8小時或更長的時間,讓茶的甘甜香氣成分緩慢釋放。不易出現高溫沖泡的苦澀雜味,也不用高深的沖泡技巧,就能創造自然回甘!

低咖啡因,不刺激

相較於咖啡甚至是熱泡的茶,冷泡釋出的咖啡因含量更低,對咖啡因敏感的人,不用擔心腸胃不舒服、睡不著或是心悸,也可以安心享用一杯好茶。

容易製作,寬容度極高

只需要將茶葉與冷水放進容器,然後靜置數小時就完成了,超簡單,小孩或是超忙碌的上班族都能輕鬆做。只要比例跟時間都對,清涼可口的冷泡茶就完成了。

喝慣清甜暢快的冷泡茶,會突然發現外頭手搖茶店的化學調和茶香氣味有多不自然,真的是喝過就回不去了~~

適合冷泡的茶葉有哪些?

要開始上手冷泡茶很簡單喔,一般家裡已經有的茶包、茶葉,都可以拿來嘗試。從綠茶、烏龍、到紅茶,都很適合,甚至日本的玄米茶、焙茶、西方口味的伯爵茶、大吉嶺、花草茶,都可以做冷泡!可以現在就找出家裡的茶包或茶葉,來品味看看口味跟熱泡有什麼差別。

同時也是知名冷泡茶愛好者的美食家葉怡蘭,泡茶多年的心得是,因為冷泡茶一般是冰涼飲用,她特別偏好清爽明亮的口感,所以也覺得清新基調的茶葉,最合口味。她會使用茶葉和茶包來泡冷泡茶,茶葉取其在水中能自然舒展的優點,茶包則是使用清潔都非常便利。

不過,還是有比較不適合做冷泡的茶種,也就是中國的普洱熟茶或其他黑茶類。這種茶葉仰賴多年長期發酵,利用黴菌等微生物轉化出茶葉的香甜、醇滑。因為冷泡茶需要靜置一段時間,考量這種茶葉既有的活性微生物、菌落可能大量孳生,農委會建議若要喝,要先煮開1至2分鐘,以確保飲用安全。

泡冷泡茶的容器選擇

要挑選冷泡茶的容器,建議從材質和造型兩方面來考量:

材質

要製作冷泡茶,玻璃容器是首選,它不僅不容易殘留氣味,也耐用、穩定、方便刷洗。重點是透明且容易觀察茶湯變化,賞心悅目。

其次是塑膠、陶瓷。塑膠便宜、耐摔容易攜帶,但較容易殘留氣味。陶瓷雖然安全、耐用、穩定,不容易殘留氣味,但不易攜帶,也不透明而看不見茶湯。

最差則是金屬容器,一般認為較不適合長時間盛裝冷泡茶。主要是因為茶湯較容易使鐵等特定金屬氧化生鏽,或使茶味走樣。常被作為保溫杯的不銹鋼材質,同樣也較不適合用來製作冷泡茶哦!因為它只是較不易生鏽,並非完全不會跟飲料起反應,所以長時間盛裝茶湯,多少還是會影響味道。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更曾於報導中表示,只要保溫杯出現裂痕、繡跡,代表塗層已經受到破壞,失去保護效果,最好馬上丟棄,不要再拿來裝飲品。若因此溶出鉛、鎘、鉻等不銹鋼中常見的重金屬,那就得不償失了。

造型

冷泡茶的容器以廣口可密封之瓶罐較適合。廣口的瓶罐方便投擲茶葉以及清潔,密封蓋則有助於減少茶湯跟空氣以及外界雜質接觸的機會,可以確保茶湯新鮮好品質哦!

超簡單冷泡茶步驟教學

自己 DIY 冷泡茶,其實很簡單哦!只有三要素:茶(廢話)、水、容器

以下是需要準備的器材:

  • 茶葉(或茶包)
  • 開水(大約是茶葉重量的 100 倍)
  • 廣口盛裝容器

做法:

1.於容於容器中放入茶葉(包),沖入冷開水,加蓋。

2.靜置室溫中約4-6小時,這是泡了約半小時,逐漸釋放茶色的樣子。

3.試喝看看味道是不是滿意,如果覺得OK,冷泡茶就完成了!可以把茶葉濾掉放進冰箱冷藏,冰涼回甘!


冷泡茶是一種適合懶人泡的茶,就是因為它沖泡的方式彈性極高。如果懶得在室溫先靜置冷泡,也可以直接丟進冰箱,但建議泡隔夜或是8小時以上,香氣比較足夠哦!

若懶得把茶葉濾掉,但還是想室溫冷泡,也可以連茶葉整瓶直接放進冰箱。不過要注意茶葉的味道會持續溶入茶葉中,越來越濃,所以最好半天內喝掉喔!

泡冷泡茶需要的水量,其實也超有彈性,沒有絕對的公式。可以視個人喜歡茶味的濃淡來調整。不過第一次泡如果要抓一個好計算的數字,大概可以先抓茶葉重量的 100 倍!比如說,3g 的茶葉(一個茶包常見的重量),可以泡 300ml 的冷泡茶。

以美食家葉怡蘭的推薦來說,她喜歡在 1000ml 的水裡面放 15g 左右的茶葉,而以農委會的研究為例,茶葉跟水的黃金比例是 50 倍;但如果是市售碎片狀茶葉或是針對冷泡特別開發的研磨茶包,因為茶味釋放較快,一般比例可以是 200 倍喔!

冷泡茶有這麼高的彈性,也是它好玩的地方。玩出心得來的話,也可以針對茶葉的特性調整浸泡時間,邊泡邊觀察茶色、試喝來體會。所以冷泡茶的容器選擇可以觀察茶湯顏色的透明容器,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茶葉種類也會影響冷泡時間,以發酵程度為例,不發酵茶或發酵程度較少的茶例如綠茶,就不需要很長的浸泡時間,而發酵茶如紅茶等,就可以泡更久以讓醇美氣味完全釋放。如果想瞭解更多茶葉種類的相關知識,可以參考島民集合的另一篇文章茶葉知識大全哦!

茶葉的形狀也有影響,如果茶葉是球型茶葉,要讓茶葉完全舒展,就會需要比條狀茶葉多半小時到一小時,而如果是針對冷泡茶專門設計的粉末狀茶包,可能冷泡半小時就可以喝了!

除了單純品茶,冷泡茶也可以當作其他飲料的基底,比如丟進香草、蘋果切片,或是加入鮮榨果汁、百香果肉、擠入檸檬或金桔、甚至學手搖飲料店加入茶凍,簡單的創意搭配,就可以讓夏天超有儀式感,過得有滋有味!

常見冷泡茶相關問題

1.冷泡茶是否要在室溫下靜置一段時間再冰?

是的!雖然可以直接冰在冰箱裡,但如果時間足夠,可以先在室溫下放一段時間再冰,茶葉香氣會比較濃郁飽滿喔!

2.是否可用冰水泡茶?

用常溫的水比較好泡哦!因為直接使用冰水,會讓茶葉香氣味道釋放較慢,容易不太足夠。

3.喝冷泡茶比較容易喝到農藥?

其實喝冷泡茶不用太擔心喝到農藥喔!針對一些民眾的疑慮,其實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跟農委會都有澄清。

顏宗海接受蘋果專訪的建議是,台灣茶葉只要確認有沒有經過產銷履歷或有機認證,就不用太擔心農藥問題!如果是外國進口的茶葉,就最好檢查外包裝標示,確認一下有沒有相關認證。基本上各國對農藥使用與殘留量都有標準,只要按照規定栽種農產品,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而農委會和顏宗海都有進一步澄清,大部分茶葉農藥都是脂溶性不溶於水,就算有殘留,也不會因久泡而在茶湯中釋放出來。所以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危害。

(資料來源:農委會蘋果新聞康健雜誌

冷泡茶的保存

冷泡茶泡好後,如果沒有要馬上喝,可以把茶葉濾掉,放進冰箱冷藏,不僅更冰涼爽快,也可以延長保存期間哦!因為已經把茶葉濾掉,茶不會越變越濃,所以最長可以保存大約一週,但最佳賞味期間還是兩三天內喝完口感最好。

放在冰箱裡時,務必選擇密封的容器,減少茶湯跟空氣交換而變質的速率,也避免冰箱的雜味影響茶葉優雅的香氣。

如果人在外頭旅行,或是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也可以用茶包直接丟進旅館的飲用水寶特瓶,或是自備水壺,輕輕鬆鬆做出好喝的冷泡茶。不過,因為在外頭沒有冷藏,茶葉也不斷釋放成分到水中,通常建議是在一天內喝完,隔夜的茶不好喝哦!

Loading...

茶葉知識大全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台灣又有茶葉王國之稱,因此,茶在台灣到處可見。

而大部分人所熟悉的茶飲,不外乎是紅茶、綠茶等,但除此之外,你知道其實有所謂的六大茶系分類嗎?還有除了知名的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之外,台灣還有哪些特色茶葉?茶葉的製作過程又分成哪幾個步驟?要如何選購才能買到好茶呢?

以上種種關於「茶」的相關問題,都能在此篇「茶葉知識大全」中找到解答。

茶葉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茶葉的製作流程/製圖:島民集合

一片茶葉從摘採下來,到成為一壺清香芬芳的茶,要經過許多過程,根據不同的品種也會有不同的作法,現在就來看看一片茶葉從茶樹上到茶壺裡究竟經歷了什麼過程吧!

1.採菁

從茶樹上採下初生的嫩葉,通常會以兩片葉子為一單位摘採,也就是俗稱的「一心二葉」,一般將採摘下來的茶葉稱為「茶菁」。

台灣茶根據採摘的季節,可以分為「冬茶」及「春茶」,冬茶通常較為成熟,風味較為清淡,而春茶通常較為幼嫩,風味會比冬茶多了點澀味。

2.萎凋

該摘下的葉子含有大量水份,必須將水分去除才能夠進行後續的製程及保存。常見的萎凋方法包含直接在日光下曝曬的「室外萎凋」、利用熱風吹拂加速乾燥,俗稱「走水」的「熱風萎凋」,茶農會根據不同的茶品種,選擇適合的萎凋方式。

3.殺菁

殺青為抑制茶菁氧化的工法,是為了蒸散茶菁中的水分避免變質及不良的菁味,可為烘青與炒青兩種。

烘青是指用火烘培茶葉去除茶葉中的水分,是為了提高香味品質以及延長保存期限,通常會應用於白茶及包種茶兩種茶種上。

炒青是綠茶、黃茶、青茶及黑茶獨有的工序,一般在萎凋後進行。指的是在大鐵鍋中透過翻炒加熱,讓茶葉初步脫水發酵,,一般溫度不高於攝氏80度,主要目的是為了通常是在茶葉在加熱過程中讓植物蛋白發生水解而發酵。發酵程度會對茶的品質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炒青可說是製茶工藝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4.揉捻

揉捻指的是透過機械或指尖的力量,摩擦茶葉使茶的汁液流出,主要影響茶葉最後的成形,揉捻的工法會影響茶葉最後是呈現球狀、條狀等不同的形狀,而紅茶也會在揉捻後進行二次發酵,提高紅茶本身的風味以及延長保存期限。

5.燜堆渥黃

燜堆渥黃是黃茶獨有的發酵工序。在揉捻後用紙包裹茶葉,由低溫開始逐步提高溫度後逐漸降低溫度,讓茶葉進行不完全的發酵,也讓茶葉因為自動氧化而轉為黃色。

6.渥堆

渥堆是黑茶獨有的發酵工序,在揉捻後用不進行乾燥,而是增加菌種、潑水並覆蓋等待三個月左右的發酵時間,這個過程就稱為渥堆,茶葉在這階段會因為菌種的不同、發酵的時間及程度而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渥堆工法也被視為製茶師傅的獨門秘密。

7.乾燥

將茶葉中的水分盡可能的去除,讓茶葉的體積縮小到適合包裝的大小,同時維持茶葉的品質而不至於因為水分而變質。

8.培火

茶葉乾燥後為了確保存放期間的品質,會略用小火蒸散茶葉水分,也會讓茶葉味道更有變化及層次。

常見的茶葉有哪幾種?

世界通用的六大茶系分類,將茶根據發酵程度、加工製造方法以及對應的茶湯顏色分成「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六大類。那麼如何區分六大茶系的不同、他們分別有什麼特色、現在就繼續閱讀一起找出解答吧!

六大茶種製茶流程/製圖:島民集合

綠茶(Green Tea)

綠茶是完全不經過發酵階段,直接進行「炒菁」或「蒸菁」等加熱處理的茶類。由於茶葉乾燥過程不需經過發酵程序,讓茶葉的葉綠色澤能夠完整保存,因此茶湯最接近原有的茶葉原色。

綠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黃茶(Yellow Tea)

黃茶是經過部分發酵的茶,發酵程度約10-20%,與綠茶的差別在於黃茶在「揉捻」和「乾燥」之間多了一道「燜堆渥黃」的手續,讓茶葉與茶湯比起綠茶更略帶了一些金黃明亮,代表茶品有湖南的君山銀針、安徽的霍山黃芽等。

黃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白茶(White Tea) 

白茶也是屬於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約5-10%,不經過「揉捻」手續,只接將細嫩的茶葉曬乾或烘乾,外型非常接近茶葉原型,茶葉背面略帶嫩芽上才有的細絨毛,又稱「白毫」。現今的白茶大多來自中國福建,以銀針白毫最為著名

白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青茶(Blue Tea)

青茶,也就是俗稱的烏龍茶,屬於部分發酵的茶,根據不同的品種可以有15%-85%的發酵度落差,而青茶的茶湯深度也會根據發酵度影響,常見的青茶有輕發酵的文山包種茶、中發酵的凍頂烏龍。

青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紅茶(Black Tea)

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也因為經過發酵的過程,紅茶可以比其它茶葉有更長的保存時間,也因此,紅茶能夠透過長程運輸傳到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僅次於白開水之外排名第二普及的飲料,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七成以上。

紅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黑茶(Dark Tea) 

黑茶是一種透過長期陳放茶葉,讓其中的麴菌發酵而成的發酵茶,茶葉大多會壓製成團狀或餅狀,泡出來的長湯顏色呈黑褐色且略微混濁。黑茶主要的產地位於中國雲南,雲南普洱茶就是黑茶的一種。

黑茶製茶程序圖/製圖:島民集合

台灣十大名茶

台灣自早期漢人引進茶葉品種以來,就以半發酵的烏龍茶為大宗,其中名聞遐邇的十種茶,經常被稱之為「台灣十大名茶」。他們分別為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日月潭紅茶

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知名度相當高的台灣茶,原產於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只選擇一株茶樹上的茶芽部分作為原料,揉捻整型為半球狀的烏龍茶進行發酵。

凍頂烏龍茶的外觀講究整齊,由於發酵程度較輕,香氣較接近發花香,茶湯顏色呈現金黃色,口味圓滑順口且帶有餘韻,是特別講究喉嚨韻味的茶種。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凍頂烏龍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是盛產於台灣北部丘陵,文山地區一帶的一種烏龍茶,由於發酵程度相對其他烏龍茶低,整體茶色呈現蜜綠色或是金黃色,香氣濃郁,口味甘醇且略帶點花香,也是台灣北部主要產出的茶種。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文山包種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又稱為「番莊烏龍」,主要因為茶芽上的「白毫」,也就是幼芽上的細短白毛較為顯著,又稱為「白毫烏龍茶」,夏茶生長期間受小綠葉蟬叮咬後,嫩綠的茶葉雖然會變黃萎縮,但卻會讓茶葉多了一股蜜香及果香,也受西方飲茶人士讚譽,雖然總是被在地鄉親譏為「膨風」,卻也讓東方美人茶成了名滿天下的「膨風茶」。

  • 茶香味:果香、蜜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東方美人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松柏長青茶 

松柏長青茶生產於南投名間的松柏嶺,此地為處八卦山脈南端,氣候溫暖、雨量穩定且少有天災,十分適合種茶,也因為氣候穩定的緣故,讓種植及採收的過程可以非常高度機械化。

松柏長青茶的氣味清香,口味濃郁而且品質穩定,在台灣的茶葉市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茶香味:清香、花香、培火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松柏長青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木柵鐵觀音茶 

木柵鐵觀音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引進,主要產地集中於貓空,由於木柵鐵觀音茶口味甘醇、氣味芬芳,讓貓空行程獨特的品茶文化,也因為貓空纜車的興建,每逢假日都有不少觀光客慕名前來,讓貓空半山腰有了不少的品茶館。

  • 茶香味:果香、培火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木柵鐵觀音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三峽龍井茶

新北市三峽區是台灣龍井茶的唯一產地,必須長期在陰雨的環境之下,也和其他茶葉利用日光萎凋不同,屬於十大名茶中少數的未發酵茶,也因為龍井茶未經過發酵的緣故,所泡出的茶水顏色橙黃明亮,氣味清香,剛入口時雖有點苦,但回甘韻味十分濃厚。

  • 茶香味:清香、培火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三峽龍井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阿里山珠露茶 

「阿里山珠露」是由前副總統謝東閔命名,主要種植於嘉義阿里山石棹地區,「珠露」並非茶葉的品種名,而是石棹地區的茶葉產銷班名稱。實際上珠露茶品種以烏龍茶及金萱茶為主,茶湯呈現蜜綠色,風味清純甘潤,喉韻濃厚。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阿里山珠露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高山茶 

高山茶並非某地生產的茶,而是相對於「平地茶」的稱呼,也因此台灣高山茶分佈非常廣,全台中北部海拔高於一千公尺的山區都是屬於高山茶產地,其中又以阿里山、衫林溪及梨山為主要產區,也因為海拔影響,終年氣溫較低,溫差較大,讓高山茶能夠有穩定及良好的品質。

  • 茶香味:清香、花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台灣高山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龍潭龍泉茶

龍泉茶為包種茶的一種,主要產地位於桃園龍潭,著名的青心烏龍及台茶十二號都是屬於龍泉茶的品種。龍泉茶沖泡時必須經過瞬間的高溫沖泡,才能將茶的韻味瞬間逼出。龍泉茶的茶湯呈現淡綠色,且回甘時的喉韻非常濃厚,是以後味為主的茶種

  • 茶香味:果香、培火香、蜜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龍潭龍泉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日月潭紅茶

日月潭紅茶於日治時期引進,由於南投魚池日月潭適宜的年均溫及足夠穩定的濕度,讓日月潭成為台灣紅茶的製茶重鎮,至今仍堅持手中摘採,確保每一片茶葉都有最高的品質。

  • 茶香味:花香、果香
  • 茶湯水色:淺◎◎◎◎◎深
  • 柔和度:◉
  • 飽滿度:◉◉◉◉◉
  • 餘韻感:◉◉◉◉
日月潭紅茶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世界知名的茶產地

世界知名的茶產地圖/製圖:島民集合

中國

受到地形及緯度的影響,中國茶主要出產來源都位於中國南方,也因為地形複雜的緣故,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盛產的品種,也涵蓋六大茶類型,更延伸出各式各樣的飲茶之道,可以說是茶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 生產茶葉種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綠茶:龍井、碧螺春
    • 紅茶:祁門紅茶
    • 青茶:大紅袍、鐵觀音、黃金桂
    • 黃茶:君山銀針、蒙頂黃牙
    • 白茶:松溪白茶
    • 黑茶:普洱、藏茶

印度

雖然印度茶的品種是來自於中國,但卻是英國人在殖民時期所引進的。印度的主要茶種為紅茶,種植於印度東部、喜馬拉雅山麓下的阿薩姆邦以及大吉嶺,自此阿薩姆紅茶及大吉嶺紅茶便持續運輸至英國,大幅影響了歐洲的飲茶文化。

  • 生產茶葉種類:紅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
    • 相關飲品:印度奶茶、香料茶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出產的紅茶統稱為錫蘭紅茶,其中主要的品種烏巴茶,因為其濃烈香醇的特性,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飲用方式,包含泡沫紅茶、檸檬茶、奶茶等各式各樣的茶類,都是以錫蘭紅茶作為基底延伸出的茶製品。

  • 生產茶葉種類:紅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紅茶:錫蘭紅茶、烏沃茶(Uva)、頂普拉茶(Dimbulla)
    • 相關飲品:香料茶、麥香紅茶、奶茶

日本

在鎌倉幕府時代,茶由中國傳入日本,自此開始了日本的茶文化。而日本主要的茶種為玉露、煎茶、抹茶、玄米茶等不發酵的綠茶。此外,日本人喝茶是一種禮儀的展現,也因此延伸出日本獨有的『茶道』,讓飲茶之餘多了份禪意。

雖然印度茶的品種是來自於中國,但卻是英國人在殖民時期所引進的。印度的主要茶種為紅茶,種植於印度東部、喜馬拉雅山麓下的阿薩姆邦以及大吉嶺,自此阿薩姆紅茶及大吉嶺紅茶便持續運輸至英國,大幅影響了歐洲的飲茶文化。

  • 生產茶葉種類:綠茶、黑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綠茶:玉露、煎茶
    • 相關飲品:抹茶、玄米茶

台灣

台灣茶主要以青茶系列的包種茶、烏龍茶最為世界所津津樂道,其中最出名的十款茶,被稱之為台灣十大名茶,分別為凍頂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日月潭紅茶

受緯度影響,台灣茶產地大多分布於中北部的丘陵地,也有阿里山、杉林溪出產的高山品種茶,也因為手搖飲料店的風行,茶葉也成為台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無論是三五好友坐下泡茶聊天,或是逛街之餘大口吸著手搖茶飲,都是台灣的日常茶風景。

  • 生產茶葉種類:綠茶、青茶、紅茶
  • 著名茶葉品種:
    • 綠茶:龍井茶
    • 青茶: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文山包種茶
    • 紅茶:日月潭紅茶
    • 相關飲品:珍珠奶茶、手搖茶飲

茶香從何而來,又有哪些茶香呢?

茶香來自於茶葉中的各式化學物質,茶葉的種類、品質、製作過程以及沖泡方式、水溫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茶香,根據農委會茶風味輪的分類,茶的風味大致上可以分為這幾種:

  • 清香:包含草香、蔬菜箱、豆香等,聞起來清新自然。
  • 甜香:包含奶香、糖香、蜜香等,花香氣味溫潤香醇。
  • 果香:包含青果香、熟果香、乾果香等,聞起來除了清新之外,更會略帶點甜香。
  • 花香:分為較為清淡的清香,以及濃郁的濃香,能夠讓你聯想到特定品種花的氣味。
  • 焙香:包含煙焦香、培烤香及堅果穀物香,類似烘烤時會產生出的香味。
  • 其他:包含辛香料、中藥草味等等複雜吸引人的氣味。
十大台灣名茶茶香種類圖/製圖:島民集合

(參考資料:農委會茶風味輪農委會資料茶葉的香氣分析

會影響茶風味的因素有哪些?

茶的品種

不同的茶種由於其品種、產地、加工工序等等栽茶及製茶因素的關係,會讓茶有不同的風味。

茶葉採收季節

依照採收季節不同,茶可分為「春茶」和「冬茶」兩種,春茶(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採收)通常比較幼嫩即被採下,較幼嫩的茶葉中含有的兒茶素較高,兒茶素高,茶味的澀味會較明顯。而冬茶(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採收)由於冬季天氣較為寒冷加上雨水稀少,使茶葉生長速度較為緩慢,讓茶葉香氣較為細膩且苦澀感較低,相較於春茶,冬茶的味道較為清淡。

茶的存放時間

一般茶葉加工製成的茶類,絕大多數是講究新鮮的品質。但民國八十年中期臺灣掀起喝普洱茶及蒐藏之風氣,台灣也開始有了貯放茶葉,讓茶進行「陳化」的保存方法,若是能在一定的溫度與濕度之下保存,就能夠越陳越香,有更深層的風味。但若如果無法在良好的環境保存,茶內的營養素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少,導致茶失去原有的風味。

(參考資料:農委會漫談台灣老茶

製作過程

不同的茶葉製作過程,造就茶葉的風味產生變化。例如綠茶在採收後直接殺青,未經發酵,整體風味清新淡雅,而紅茶經過完全發酵,香氣就會較綠茶濃郁許多,而烏龍茶由於發酵程度有高有低,風味也會隨著發酵程度而或濃或淡。

沖泡溫度

沖泡茶葉的溫度不同,或是沖泡的茶葉量不同,都會影響茶味的呈現。例如綠茶等未發酵茶適合用較為低溫的(75-95度)熱水沖泡,也不適合過多的回沖,而紅茶、金萱等發酵程度較高的茶種,則適合用剛沸騰的熱水沖泡,只要沖泡時間夠久,發酵茶也可以回沖六、七次。

十大台灣名茶最適沖泡溫度圖/製圖:島民集合

茶葉的沖泡方式 

講究的泡茶方式 

  1. 溫壺、燙杯

將熱水倒入茶壺中靜置1-2分鐘,接著將茶壺裡的熱水倒入聞香杯、茶海以及茶杯中,讓泡好的茶能夠更容易散發香味。

泡茶的茶壺不建議使用鐵製的茶壺,因為茶葉中的單寧酸會與鐵產生化學反應,會影響整體風味。

  1. 置茶

將茶倒入茶則中,再倒入茶壺,除了避免手上的濕氣沾染到茶葉之外,也可以避免一次加入過多的茶葉,一般來說,只要倒入茶壺的茶葉能剛好舖滿茶壺底部,泡出來的茶就是濃淡適中的茶。

  1. 溫潤泡

將茶葉倒入茶壺後,倒入熱水但不倒滿,只是稍微將茶葉潤濕,讓茶葉能夠從乾燥的狀態延展開來,約莫10秒後即可將茶水倒出。

  1. 品嚐第一泡

雖然不喝第一泡茶的人也不少,但如果是品質好的茶,第一泡茶更能喝到茶最初釋放的香味,下次喝茶時也不妨跟第二、第三泡做個比較吧。

  1. 泡茶

將第一泡的水全部倒出後,加入熱水至茶壺的九分滿,避免過滿的水讓茶壺無法蓋上蓋子,這段泡茶的期間不建議太久,建議控制在30秒到一分鐘之內,就能夠品嘗到茶本身的最佳風味。

  1. 聞香

沖泡好的茶,倒入聞香杯或茶海之中,先靜置約十秒鐘,讓茶的韻味擴散至整個空間後,就能夠再喝茶時一起感受茶本身散發出的氣味。

  1. 品茗

將聞香杯或茶海內的茶分裝至每個人的茶杯,慢慢品嘗,享用茶的韻味。

茶葉的沖泡方式/製圖:島民集合

居家簡易泡茶方式

許多喜歡喝茶的人,因為地點或工作關係,沒有茶壺或工具,其實即使是馬克杯,也一樣可以享受泡茶與喝茶的樂趣,此時步驟皆相同,只是因為只有杯子,所以聞香的步驟可以省略,但一樣要注意茶不能久置,若可以使用附有濾網的杯子是最方便的,若無,則可以用兩個杯子,將泡好的茶倒入另一杯子中。

冷泡茶

冷泡茶較適合用在綠茶等發酵度較低的茶葉上,因為發酵度低,所以單寧酸高,透過冷泡的方式,可以使其單寧酸的釋放較少,風味不同,腸胃若較不好的人喝了較不會有傷腸胃。

茶葉該如何選購:教你挑好茶、買好茶

如何選購茶/製圖:島民集合

1.觀察茶葉外型

挑茶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透過眼睛觀察茶乾的外型以及顏色。以台灣常見的烏龍茶及包種茶來看,應該是老嫩適中、外表緊實、烏龍圓潤包種勻稱、色澤綠中帶黑為佳。若是茶葉黃葉較多、有可能是茶葉過老。此外若是茶葉有經過挑梗,品質會更好一些。

2.聞茶葉香氣

嗅聞乾燥茶葉香氣,如果茶葉並非黑茶,則不應該有濕氣味、霉味等等因為保存不當而產生的異常氣味,正常的茶香應該要是帶有淡淡的清香味,

3.實際試飲

實際走訪茶行買茶,大多會提供試飲。實際試飲,可以更加了解該款茶葉是否是自己喜歡的,又或者可以試著列出自己的喜好並告知茶行老闆,例如不喜歡苦澀味等,請茶行老闆推薦,不太苦澀的茶葉。

4.觀察茶湯、茶底

試飲同時,也可以觀察茶湯優良的茶所泡出的茶湯應該聞起來清香,茶湯呈金黃、油亮。第一泡應該清香、冷香。到第三泡,可先喝熱湯,再將茶湯放冷再喝。冷掉的茶湯,缺點會被放大,因此苦澀度很容易喝出來。若第三泡冷茶沒有苦澀味,則好茶機會高。

正確的茶葉保存方式

提供茶葉良好的保存條件,可以更有效的維持茶葉風味。若以不當方式保存茶葉,可要小心茶葉「走味」,改天心血來潮,將茶葉拿出來沖泡時,卻發現已失去好滋味,可就後悔莫及。

正確的茶葉保存方式如下:

  • 常溫保存:透過鋁箔真空包,將茶葉與光線和空氣隔絕,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原有的茶葉鋁箔包,在移除脫氧劑後將開口以橡皮筋束緊,放在陰涼處保存就可以了,但若需要大量儲存或是長時間保存,還是建議在低溫環境保存
  • 低溫保存:把茶葉放在茶罐等能夠完全密封的容器內,再放到5度以下的冷藏庫進行冷藏,若是儲藏期需要長達半年,則建議用冷凍的方式保存茶葉。低溫保存茶葉需要盡量避免反覆的冷凍及解凍,以免溫度差異過大造成茶葉變質,因此建議將茶少量分裝在小容器內低溫保存。

提供茶葉良好的保存條件,可以更有效的維持茶葉風味。若以不當方式保存茶葉,可要小心茶葉「走味」,改天心血來潮,將茶葉拿出來沖泡時,卻發現已失去好滋味,可就後悔莫及。

對手中的這杯茶仍然感到好奇嗎,我們製作了精美的台灣比賽茶海報,並隨海報附贈了兩款台灣茶,下次不妨和朋友一起品味茶韻,猜猜看你收到的是哪款茶吧!

臺灣猜茶禮盒/製圖:島民集合
Loading...

《叢心出花》特展-體驗臺灣獨有的靜謐美好

「如果你喜歡花,心底一定有塊柔軟的地方。」

若走在臺灣的中高海拔山林裡,踩著厚厚軟軟的落葉探險,更有機會遇見許多隱藏在山裡的特有種花朵們,因為特有種植物在臺灣的分布,有隨海拔遞增的趨勢。但也因為如此,這些低調的美很不容易被認識、被欣賞,甚至連花語都沒有。

與花相望對話的創作過程 | 24 個月 24 朵花

臺灣特有種花 / 製圖:島民集合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山中與花相見,但是我們相信這些花獨有的特性和美好還是能透過創作來分享,於是近兩年來,我們每個月與熱愛待在森林野地研究的花博士廖俊奎連線,完成一朵臺灣特有種花的專屬圖表,呈現花朵的姿態、特性與習性還有簡易的辨認方式。

後來,我們更進一步與廖俊奎 博士合作,將每一朵花的故事撰寫成特輯,從花名的由來、生長環境到辨認方式等都描繪得更詳細,方便對它們一見鍾情的人,能加深與它們的關係。

叢心出花:在展覽中將花點亮,讓你體驗走進花叢中,與花溫柔對話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在特有種花的創作計畫中,感悟最深刻的就是「時節的循環」與「綻放的當下」,時節之於我們,就像特有種花一樣,儘管同處在同一座小島上,卻未曾發現它、也不曾好好感受它的美好。

在《叢心出花》展覽空間中,我們將花朵轉換成一盞盞環燈,順時針按照花綻放的時序懸吊,懸吊的高度同時暗示了每一朵花常見的海拔位置,你可以在穿梭於光影與縮時體驗裡,在探索的過程中重新感受時間在自己生活中的節奏,體驗花朵們堅毅又柔軟的生活哲學。

將特有種花的三大維度,化作空間體驗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 花開時間

特有種花也會順著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綻放,我們依照盛開花期的第一個月,由1至12月依序排列,讓你在順著展區走完一圈時,同時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 花期長短

除了季節之外,盛開的時間長度也會有所不同,我們將花期分為三個區間,並將對應不同的花燈直徑尺寸,藉由大小的不同來認識這些特有種花。

  • 棲地海拔高度

臺灣是個地形多變的島嶼,從平地到高山特有種花都可能藏匿在其中,我們將海拔高度也分為低、中、高三個區間,藉此讓你能夠了解他們和地形對應的關係。

為花設計名片:「嗨,我是_____特有種花,我來自臺灣」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除了和空間相關的三個維度,在花燈下也有屬於每朵特有種花的「名片」,讓你能夠快速地了解這朵花!

園藝花有對應的花語,而特有種花依據特性,也有它想傳達的心情;因此,我們把特有種花的故事具體描述出來,或許你也可以根據它們的特性,為它們寫下另一段故事。

變幻無窮的萬「花」筒投影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延續花開時間的排序,透過萬花筒的概念來呈現不同季節盛開的花;同時,透過不斷變化的縮時動畫,邀你一起感受時間的流逝感受時間的變化。試試看,站在不斷循環變幻的萬「花」筒中間,讓你最有感的是哪一個瞬間?

成為島民,每個月收到限時美好「花桌布」

創作仍會繼續,除了既有的特有種花,我們也會持續為大家介紹這片土地上的美,如果想收到每個月的手機桌布,歡迎註冊成為「島民集合」的「島民」,並在註冊流程中勾選興趣時,選擇「花桌布」,就完成訂閱囉!

換一種方式,帶我們回家,提醒自己把握生活中綻放的時刻

然無法將特有種花帶回家,但我們仍希望在看完展覽之後,每個人都能將心中的那份悸動帶走,紀念品盡量用最簡單的設計,保留花朵給我們的感動。

如果你也喜歡花,那就快趁展覽結束前到高雄找花朵們玩吧!

《叢心出花》特展 / 攝影:島民集合

展覽資訊:Re:Plant 植爽相談吧-植感創作展

  • 時間:2021/10/23(六)-2022/4/17(日)
  •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 大勇C5倉庫
  • 官方網站: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961/
  •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藝術特區
  • 策展單位:駁二當代館 WOCA Pier-2
  • 參展單位:約翰森林、尹顯玲、Danny Xu 許登栗、Wuba Yang、張又藺、翁靖雅、質物霽畫、島民集合、一步工作室(依展區排列)
  • 主視覺設計:吳佳璘 / 展場設計顧問:一起設計 / 展場設計執行:樂誠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