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臺灣也有原生種草莓,臺灣草莓!

說到草莓,你會想到什麼呢?

是草莓蛋糕、草莓果醬、草莓冰淇淋,或是⋯⋯?

常見的草莓(Fragaria X ananassa)原產於美洲,梭羅在《野果》書中還曾大力讚賞這野生的草莓甜美可口、香氣誘人,屬名”Fragaria”就是從拉丁文”Fragare”變化而來,原文意義為香氣、香味。

經過人工雜交育種之後,現代的草莓體型碩大、甜度更高,無敵的鮮甜多汁已非梭羅所能想像的了。

不過你知道嗎,臺灣竟然也有原生的草莓?而且還是臺灣特有種呢!

草莓在植物分類上屬於薔薇科(Rosaceae)草莓屬(Fragaria),全世界的草莓屬植物約有20種,產於臺灣原生的草莓僅有一種,稱為「臺灣草莓」,關於它的發現與命名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繼續看下去吧!

臺灣草莓的發現與命名

1906年10月,日籍植物學家川上瀧彌(Kawakami, T.)與森丑之助(Mori, U.)在前往玉山的植物採集之旅途中採集到這個蔓性的草本植物(採集編號2236)。

1908年,早田文藏(Hayata, B.)依據這份標本,於《臺灣高山植物誌》書中描述她的特徵,文章中還提到「川上先生說:這個草莓屬植物的果實非常美味」(Mr. T. KAWAKAMI tells me that the fruit of this Fragaria is very delicious.)。

然而不曉得因為什麼緣故,並沒有賦予她新種學名,僅寫下“Fragaria sp.”,確認這個植物歸隸於草莓屬​*​

3年之後(1911年),早田先生在《臺灣植物資料》文中將本種發表為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野草莓的新變種“Fragaria vesca L. var. minor Hayata”,並提到本種與野草莓的差異在於「花瓣較圓,而且基部明顯驟縮。」而且引證的標本改為早田先生與森先生兩人,於1908年8月在巒大山採得的標本,以及永澤先生1905年(文中寫成1906年,應為筆誤)採集於玉山山區的標本​†​

隔年(1912年)牧野富太郎(Makino, T.)詳細研究比對本種與野草莓的差別,認為臺灣草莓與野草莓截然不同,文章中寫道:”A good species, ….It is quite distinct from Fragaria vesca Linn.” 簡單明瞭的一句話,說明臺灣草莓是名正言順的新種,並將她學名命名為:Fragaria hayatai Makino​‡​,學名中“hayayai” 就是紀念早田氏的研究貢獻。

細看臺灣草莓:習性、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習性與莖

臺灣草莓的外型與栽培的草莓有幾分相似,不過個子小多了。

屬於多年生的匍匐性草本植物,具走莖,全株具長柔毛,植株貼伏地面約10~15公分高。

葉形態

葉互生,三出複葉,具有長柄,由莖發出,長可超過10公分;托葉披針形,全緣,兩面近無毛,長約2公分。

小葉菱狀倒卵形,鋭鋸齒緣,先端圓鈍,基部楔形,近無柄,兩面被毛,多沿脈生長;中央小葉較大,兩側小葉基部略歪斜;上表面葉脈凹陷,下表面突起;側脈約略相互平行與主脈的夾角約45度。

花形態

花單生或2~4朵的排列在總花梗上(總狀花序),花梗基部的苞片狹橢圓形,兩面被長柔毛。

花萼有兩層,淺碟狀,外層花萼稱為「副萼」,5裂,星芒狀輻射開展,裂片綠色,橢圓形,長5~6.5公釐,寬2~2.5公釐,被長柔毛,先端鋭尖,有2~3個粗鋸齒。內層的花萼也是5裂,形狀大小與副萼相似,也有2~3個粗鋸齒,不過先端較尖,下半部淡綠色且無毛。

花瓣5枚與花萼交互生長,白色,倒卵形或橢圓形,加上基部的粉紅色短柄,有時像把圓扇,先端則有數個缺刻,長10~12公釐,寬9~11公釐;雄蕊黃色,約20枚;黃色的離生心皮(詳細的說明可以參閱《亮眼卻低調的小花,臺灣金蓮花》註解1)密集生長在中央肉質的花托上。

果實與種子形態

雌蕊受粉後發育成深紅色的瘦果,埋藏在逐漸膨大的鮮紅色花托中,最後發育成為多汁可口的聚合果,直徑約2公分。

臺灣草莓的出沒地帶與時間

分布於全島中海拔至高海拔的森林下層或邊緣,高山灌叢下方、岩屑地或草原,公路、林道或步道等半遮蔭的道路邊緣,頗為常見。

花季約為5-8月,果期約為7~11月,不同海拔略有不同,通常高海拔會推遲1個月左右。

如何辨別蛇莓與臺灣草莓?

常常與臺灣草莓混淆或誤認的植物為蛇莓(Duchesnea indica),蛇莓分佈於全島低至高海拔的道路邊緣,兩者都有3枚小葉與紅色的果實,主要的差別在於蛇莓的花單朵生長,花瓣黃色,長約4-5公釐,小葉較薄,常有重鋸齒緣,果實水分較少,不如臺灣草莓多汁。

臺灣草莓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草莓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草莓屬

別名:早田氏草莓、臺灣白草莓

學名:Fragaria hayatae Makino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小葉3枚,菱狀倒卵形,鋸齒緣,近無柄;花萼5裂,星芒狀開展,花瓣5枚與花萼互生

分佈區域:中至高海拔的森林下層或林緣

花期:5~8月

花語:青澀的夏日,散發勇氣的愛情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不能吃卻名為蘿蔔,玉山山蘿蔔

山蘿蔔屬(Scabiosa ,別稱:藍盆花屬)為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全球約有100種,原生於歐洲、亞洲及非洲。屬名源自於這類植物,自古就是用來治療疥瘡(scabies)一類疾病的民俗藥用植物。

本屬植物雖然名稱中有「蘿蔔」,分類上卻與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蘿蔔屬的蘿蔔(Raphanus raphanistrum subsp. sativus (L.) Domin, 萊菔、菜頭)的親緣關係相離甚遠,中文名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她的葉形與膨大的主根與蘿蔔的葉片和貯藏根的外形神似而得名。

原生於臺灣的僅有一種:玉山山蘿蔔(Scabiosa lacerifolia Hayata),為臺灣特有種植物,別名高山山蘿蔔。

玉山山蘿蔔的發現與命名

本種的模式標本是由永澤定一(Sadaichi Nagasawa) 先生所採得(標本編號:617),也是首次「高山植物豐碩採集之旅」的成果(延伸閱讀:不畏寒冬的小白花,臺灣扁核木)。

1905年11月3日,永澤先生與川上瀧瀰(Takiya Kawakami,1871~1915)、中原源治(Genji Nakahara)同行,來到玉山主峰附近(海拔約3900公尺)的岩屑地採集到本種。隔年(1906年)早田文藏就依據這份標本,於植物學雜誌中將這個植物發表為新種,文中提到:「本種與 Scabiosa fischeri Scabiosa japonica (兩種皆分佈於東亞)相似,主要的差別為本種並非複葉,很容易區別…」。

細看玉山山蘿蔔的形態

習性與根、莖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全株被毛;根粗壯,略木質化;莖直立,長10~20公分。

葉形態

葉對生,紙質,被毛;生長於莖基部的葉片(基生葉)較大,無柄,線狀披針形,長5~12公分,寬0.5~1.5公分,葉緣鋸齒狀或羽狀淺裂至深裂,葉身往基部方向逐漸狹窄,連接處變寬包住莖。

生長於挺空莖的葉片(莖生葉)比較小,長4~5公分,寬約0.5公分,形狀與基生葉相似,基部也會變闊抱莖;葉上表面綠色,下表面顏色較淺白;老葉枯乾後呈紅褐色。

花形態

開花時,單枝總花梗從叢生的葉片中央抽出,長5~6公分,末端頂著3輪綠色的總苞片;苞片線狀披針形,邊緣略帶紫色,最外圈較長,約1.5公分,內側兩輪較短,內圈者長度甚至不及最外圈的1/2;一朵朵淡紫色管狀花(偶爾會出現白色變種​*​),如菊花一般,一圈圈排列在頭狀花序上,直徑3.5~4公分。

仔細端詳她的每一朵小花,最下方有枚像小湯匙的苞片,長約5公釐。

子房下位,像甜筒狀的花托,末端的小總苞,有4~5個淺裂,形狀就像鯊魚的牙齒;萼片剛毛狀;藍紫色的唇形花冠有5個裂片,上方的2枚裂片較小,下方的3枚裂片較大,尤其是愈最外圈的花,裂片大小的差別愈明顯。

雄蕊4枚,著生在花冠筒喉部,與下方3枚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高度約略與花冠裂片邊緣對齊;雌蕊的花柱細長,略伸出花冠外。花期7~9月。

果實形態

花後約1個月瘦果成熟,果實紡錘狀,被微毛,邊緣有8稜,先端有4或5枚細長的花萼與果實癒合,如星芒狀向上伸展。果期8~10月。

玉山山蘿蔔的分布

玉山山蘿蔔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生長於海拔2000-3900公尺的高山地區,喜歡向陽的乾燥岩屑地或多岩石草原,即使土壤稀少貧瘠也能存活,是非常堅韌的植物。

最容易欣賞到玉山山蘿蔔的地點,首選為合歡山區,中橫支線從武嶺到小風口一帶的公路旁,即可見到她的芳蹤,其他如:南湖山系、玉山山系、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等等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

盛夏時節,漫步高海拔山區步道,欣賞眾花齊放時,務必小心腳步,別要踩傷這些在艱困環境中,努力求生的高山花草。

玉山山蘿蔔的應用價值

本屬植物花色多變,從洋紅色到寶藍色都有,再加上叢生的習性,種植成盆花或是群植作花台皆適宜。園藝上通常稱這屬植物為藍盆花,像是歐洲常見的紫盆花(Scabiosa atropurpurea)及小藍盆花(Scabiosa columbaria)、日本的松蟲草(Scabiosa japonica)就是當地常見的園藝花卉。

本種植物在植物分類系統曾隸屬於續斷科(Dipsacaceae)。金庸小說中的《倚天屠龍記》一書中,張無忌用來治療武當七俠中排行第三的俞岱巖與六俠殷梨亭的「黑玉斷續膏」就是發想自續斷科中的「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藥用植物學》中記載的川續斷的藥效:「…綱目卷15:行血、消腫、生肌、止痛、續接筋骨、補肝腎、安胎。主治金瘡、骨折…」;《神農本草經》也載明:「味苦,微溫。治傷寒,補不足,金創,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不過,玉山山蘿蔔雖然同為續斷科,卻是不同屬,成分不明,可不要學神農氏嚐百草,親身試毒喔!

玉山山蘿蔔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玉山山蘿蔔

中文科名:忍冬科

中文屬名:山蘿蔔屬

別名:高山山蘿蔔、臺灣藍盆花

學名:Scabiosa lacerifolia Hayata

科名:Caprifoliaceae

外形特徵:葉線狀披針形,葉緣羽狀淺裂至深裂;花冠唇形,紫色,5裂,上方2枚裂片較小,下方3枚裂片較大。

分佈區域:高海拔岩礫地

花期:7~9月

花語:冷冽的身影,守護無法實現的愛情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