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蓮花(Trollius taihasenzanensis),又稱為金梅草,屬於毛茛科(Ranunculaceae)金蓮花屬(Trollius)的植物,這屬植物全球約有30種,其中15種產於中國,有1種僅產於臺灣(特有種植物),就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角。
不少花瓣顏色呈現鮮豔金黃的植物,名字裡會有個「金」,再加上花瓣5~6枚,外形酷似梅花,就會稱作「金梅」,如果葉子盾形,或者花瓣、雄蕊數量更多的種類就會有「金蓮」的稱呼。臺灣原生的種類,例如:仙茅科的藥用植物「小金梅草」,或是高山常見的「玉山金梅」(薔薇科),就是具有5~6枚金黃色花瓣的種類。
她們全都叫做「金蓮花(金梅草)」?
另外有幾類植物,因為中文名也稱作「金蓮花」或「金梅草」,名稱上容易與本種混淆。
像是產於澳洲,僅有2屬3種的金梅草科(Campynemataceae),葉子細長如劍,有6枚菱形的花瓣,花瓣顏色偏黃綠色。
或者是原生於美洲,有3屬約90種的金蓮花科(Tropaeolaceae,又名旱金蓮科),花瓣5枚,花色從紅色、橘黃到黃色都有,其中「金蓮花」(Tropaeolum majus),別名也稱作「金梅草」(竟然連別名都相同!),葉片盾形具長柄,形似蓮花的葉,正是名稱的由來之一,花色從黃色到紅色都有,原產於秘魯,於20世紀初引進臺灣,可作為沙拉食用,有山葵的嗆辣味,具有輕微毒性,千萬不可大量食用;也可作為藥用,治療喉嚨腫痛、氣管炎等病症;此外,花色多變,更可作為盆景、吊盆或是庭園造景。
由於「金蓮花」的適應力強,在中橫與阿里山公路等地區族群擴展迅速,已經有入侵現象,危害到原生植物的生存。相較之下,「臺灣金蓮花」就顯得低調多了!喜歡深藏在高山的溪澗旁、深谷中,陽光不強也不弱的地方,每年5月到7月,默默地開出鮮黃亮眼的小花!
臺灣金蓮花的全貌:根、莖、葉、花與果實
臺灣金蓮花屬於多年生的矮小直立草本,約30公分高,全株光滑無毛。
臺灣金蓮花的2種葉片
基生葉(生於莖基部的葉)具有6~18 公分長的葉柄,葉柄的基部擴展成鞘狀,一層層包裹著莖。莖生葉(生於莖上的葉)則葉柄較短,有時甚至沒有葉柄。葉片有缺刻,如手掌般開裂成5~7枚裂片(掌狀裂),而且深裂到接近葉柄處,每個裂片都有鋸齒。花朵通常1~2朵開放在莖的頂端,直徑約50元硬幣大小。
臺灣金蓮花的花朵構造
仔細端詳花朵的構造,最顯眼的外圈5片金黃色闊橢圓形的構造,其實是具有花瓣功能的萼片,植物學上稱作「花瓣化」,長12~19 公釐,寬9~14 公釐;內圈12枚橘黃色、如蜻蜓翅膀形狀(長3~4 公釐,寬0.5~1公釐)的構造,才是真正的花瓣。
再往中心看,緊鄰著花瓣、有超過20枚黃色且外型像火柴棒的雄蕊,以及圍繞著中央、長約6 公釐、6~12枚的綠色的離生心皮*(雌蕊)。
臺灣金蓮花的果實與種子
花朵授粉後,花萼、花瓣與雄蕊會脫落,僅留下離生心皮,逐漸成熟為約10枚的蓇葖果,長約1~1.5公分,外形就像塞滿餡料,飽滿又帶個小尾巴的水餃,圍成一圈,聚集在果柄頂端。
細小的種子略圓球狀,直徑約1.5mm。花期為5~7月,6~8月陸續果熟。
小巧玲瓏的臺灣金蓮花,該如何與其他物種區別?
乍看與臺灣金蓮花外型相似的植物,其實還真不少!
同為毛茛科的毛茛屬植物就有幾種,無論花色、花形或植株形態都與它非常相似,分佈海拔低於3,000公尺的種類(如:水辣菜)可以完全不用考慮的排除,而那些高海拔地區的種類與本種更相似,像是:蓬萊毛茛、高山毛茛、南湖毛茛、鹿場毛茛與森氏毛茛。
不過森氏毛茛葉子是二回羽狀裂葉或是二回三出複葉,而其他4種葉子皆是掌狀裂片3枚,與本種的5~7裂片不同,只要知道這些分辨的關鍵特性,就可以一眼看穿兩者的差異。
易危物種:在臺灣還有何處可以看到她?
分佈於臺灣中北部,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山區,像是:南湖大山、中央尖山、雪山、大霸尖山、合歡山與奇萊山等等都有分布,偏好的生育環境是略有遮蔭、濕度較高的谷地或山澗附近,最容易親近的地方當屬合歡山區,像是:小奇萊步道、滑雪場附近,較潮濕的谷地偶而可以遇見。
相較於其他毛茛科植物,本種算是稀有植物,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將它評定為易危物種,若是幸運的你遇見它,欣賞或拍照時,可得小心呵護!
不只是花,金蓮花還有多種用途?
俗話常說:「見青就是藥(臺語)」,不過本種尚未有藥用研究的報告,藥性不明,況且金蓮花屬植物通常具有毒性,切不可輕易試毒。
相較於中國的「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因為花朵美麗已應用於園藝植栽,另外植株含有黃酮類成分,可以提煉成藥品作為消炎、抗菌用,工業上亦可製造抗氧化劑。
未來或許相關學門能夠針對本種進行成分分析,或是園藝栽培試驗等研究,進一步發現臺灣金蓮花不為人知的自然奧秘,提升特有種植物的價值。
臺灣金蓮花的學名由來:來自大霸尖山的舊稱
正宗 嚴敬(Masamune Genkei, 1899-1993 )192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植物學科,之後就來到臺灣任職臺北帝國大學理學部助手,1930年工藤祐舜教授主導下,開始全島植物採集研究,正宗氏主要負責臺灣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植物採集工作,時年31歲。
1934年升任助教授,同年7月6日,在大霸尖山海拔約3,000公尺山區採集到一種毛茛科金蓮花屬植物的標本,當年就發表為新種,並將這份標本指定為模式標本†,學名的種小名 “taihasenzanensis” 就是根據當時大霸尖山的舊稱,字尾加以拉丁化‡而成,字尾的ensis有「從…而來的」的意義,因此,種小名就是「從大霸尖山而來」、採自於大霸尖山的意思。
不過依據標本館的採集記錄,佐佐木舜一(Sasaki, S.)在1932年7月的一次雪霸連峰縱走的採集之旅,就已經在大霸尖山採集到臺灣金蓮花了,只是當時並未深入研究。
而在1976年發行臺灣植物誌第一版第二卷中,本種使用的學名是歐亞常見的寬瓣金蓮花(Trollius asiaticus L.),因為植物誌作者並未認同正宗氏所發表的新種。
直到2008年,楊宗愈與黃增泉兩位植物學者,經過仔細研究比對之後,臺灣金蓮花才得以確認。
事實上,現今世界上的植物名稱能夠有一致的學名,讓不同語言、不同國家、不同學門能夠以共通的學名溝通,共同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醫學用途等等,都是這些植物分類學者歷經數年,甚至數十年所累積的研究成果。
若是有興趣,可以到台灣植物整合查詢系統,查看臺灣金蓮花的植物標本採集記錄。
臺灣金蓮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金蓮花
中文科名:毛茛科
中文屬名:金蓮花屬
中文別名:金梅草
學名:Trollius taihasenzanensis Masamune
科名:Ranunculaceae
外形特徵:單花頂生,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花器,輻射對稱;莖光滑;單葉掌狀,裂片5-7,深裂
分佈區域:北部高海拔山區
花期:5-7月
花語:深谷裡堅毅的笑容,在低潮時不忘抬頭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 *「心皮」是組成雌蕊的單位,有些植物為「單一心皮」,如豆科植物;有些植物一朵花內雌花器為多枚「離生心皮」組成,如:毛茛科、木蘭科、薔薇科的草莓屬與懸鉤子屬;多數被子植物為數枚心皮癒合而成的「合生心皮」,如:蘋果、橘子的橫切面,可見明顯的區隔。
- †新發現的植物在賦予新學名時,必須依據「植物命名法規」,指定一份植物標本作為「模式標本」。
- ‡植物種的學名(Scientific name)採用二名法,由屬名、種小名、命名者,三部分構成,依據「植物命名法規」屬名及種小名,必須由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組成,屬名為名詞,種小名為形容詞,中間由空格隔開,此二者通常以斜體字表示,命名者則為標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