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不畏寒冬的小白花,臺灣扁核木

臺灣扁核木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正月,臺灣高海拔山區尚處嚴冬,玉山山脈、中央山脈等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山頭,也許還鋪著靄靄白雪,多數植物仍然蟄伏著忍耐寒風,有一種枝枒翠綠且帶刺的植物,已經悄悄的綻放白色的花朵,預告春天即將來臨:臺灣扁核木(Prinsepia scandens Hayata)。

扁核木屬(Prinsepia)為薔薇科(Rosaceae)植物,全球有6個分類群​*​,分佈東喜馬拉雅山區與東亞一帶,如:韓國、俄國東部、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中國西南部與臺灣。

其中臺灣扁核木僅生長於臺灣,為臺灣特有種植物。

本屬植物莖上具有枝條演化而成的枝刺,外形與豆科(Fabaceae)的皂莢屬(Gleditsia)植物相似,又稱為假皂莢,所以本種別名:臺灣假皂莢。

臺灣扁核木的發現與學名命名

根據文獻紀錄,本種最早採集者為:永澤定一​†​(Sadaichi Nagasawa)先生。

1905年10月底,永澤先生與川上瀧瀰(Takiya Kawakami,1871~1915)、中原源治(Genji Nakahara)等人同行,經阿里山前往玉山採集,於前山(海拔2742公尺)採集到本種(採集編號562)。

除了本種之外,此行尚採得大量的新種植物,後來發表共44種臺灣特有種植物,吳永華先生稱之為「高山植物豐碩採集之旅​‡​」。

1911年,早田文藏(Bunzo Hayata,1874~1934)研究這些植物標本後,發表了《臺灣植物資料》一書,書中將該種植物鑑定成普遍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區與中國的同屬植物——扁核木(P. utilis)。

後來(1915年)早田先生撰寫巨著《台灣植物圖譜》時,重新檢視這種植物的標本,在文中提到:當初依據枝條的外觀形態鑑定成扁核木(P. utilis)的這種植物,會攀緣(scandent)到其他較高的樹木上的習性,與扁核木明顯不同,葉片也比東北扁核木(P. sinensis)小。

於是,將其發表為新種,使用攀緣的特性作為該種植物的種小名,命名為Prinsepia scandens

習性與莖的特性

攀緣灌木,長可達8公尺;小枝條綠色,略呈之字形伸展,在葉腋處有枝刺​§​

葉部形態

落葉性,單葉,互生,厚革質,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6公分,寬1.2~2公分,兩面光滑,疏齒緣,葉上表面深綠色,葉背呈淺黃綠色,中肋於葉上表面凹陷,在葉下表面則凸起;葉柄短,約1公分,與葉背同色。

花序與花的形態

花單朵或2~4朵成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通常會從枝刺下方長出花序;花梗長約1公分,基部有苞片,苞片上有腺體;花萼筒狀,形狀像小喇叭,先端有5枚裂片,裂片圓形到闊卵形,平展,裂片基部與萼筒相連處形成一個五角形。

白色花朵直徑1~1.5公分,由5枚具短柄的圓形花瓣組成,著生於萼筒上,花瓣直徑約0.5公分;雄蕊約30枚,生於淺綠色的花盤上,大略排成2~3輪,圍繞著中央的雌蕊;子房上位,雌蕊黃綠色,橢圓形,花柱由橫臥的子房側邊伸出,心皮1枚,1室,內藏2枚胚珠。

果實與種子的形態

核果具柄,初時綠色,成熟時轉為紫黑色,如櫻桃般垂掛於柔軟的枝條上,長約1.5公分,寬約1公分。果核(內果皮)卵形,形狀像杏仁,黃褐色,長約1公分,寬約0.5公分,表面有數條縱紋,側扁,正是「扁核木」名稱的由來。

何處可以觀賞臺灣扁核木?

普遍分佈於全島海拔1500~3000公尺左右山區,像是:武陵農場、合歡山、塔塔加、八仙山、太平山等等,多生長於草生地、森林邊緣或透光良好的森林下層。

每年一月前後,在南橫、中橫、新中橫等公路兩旁,或是相當高度的登山步道,都可見到臺灣扁核木成串的小白花,果期約為花後1-2個月,陸續成熟的果實,大約可持續到初夏。

臺灣扁核木的實用價值:可以治百病?

蕤核與齒葉扁核木的乾燥果核稱為「蕤仁」,自古便是中藥材,藥典上說:可明目養肝、散熱祛風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眼疾。

至於同屬的臺灣扁核木,根據《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記載:根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可以治腮腺炎、咳嗽等;葉部用來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斷;果實能健胃、助消化、清除角膜混濁。

全株可以治療的病症包括:出血、外傷性骨折、淋巴炎、乳腺炎、風濕性關節炎、貧血等等,是相當有用的原生植物。

臺灣扁核木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扁核木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扁核木屬

別名:臺灣假皂莢、藤扁核木

學名:Prinsepia scandens Hayata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上表面深綠色,葉背呈淺黃綠色;花單朵或2~4朵成總狀花序,花梗長約1公分

分佈區域:全島中高海拔山區

花期:1~3月

花語:無畏之花,寒冬悄悄綻放之白色花朵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共有6個分類群(4種2變種),分別為臺灣扁核木(P. scandens)、東北扁核木(P. sinensis)、蕤核(P. uniflora var. uniflora)、齒葉扁核木(P. uniflora var. serrata)及扁核木(P. utilis),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扁核木屬。
  2. ​†​
    有關永澤先生的資料不多,僅知他曾於1903年就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教授,喜愛植物採集與研究。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有幾種臺灣的新種植物是以他的姓氏拉丁化後命名,如: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 )、灰葉懸鉤子(Rubus nagasawanus Koidz. var. arachnoideus (Y.C.Liu & F.Y.Lu) S.S.Ying )、粗毛懸鉤子(R. nagasawanus Koidz. var. nagasawanus)、小菫菜(Viola inconspicua Blume subsp. nagasakiensis (W.Becker) J.C.Wang & T.C.Huang)、臺北菫菜(V. nagasawai Makino & Hayata var. nagasawai)、普萊氏菫菜(V. nagasawai Makino & Hayata var. pricei (W.Becker) J.C.Wang & T.C.Huang)等。
  3. ​‡​
    1905年10月之行,為首次「高山植物豐碩採集之旅」。隔年(1906年)10月,川上先生與中原先生、森丑之助,再度前往玉山及阿里山山區採集,此次採獲71種特有種植物,為第二次玉山豐碩之旅(可參閱:阿里山龍膽)。
  4. ​§​
    不同類群植物體上的刺,由不同器官演化而來,例如:刺薯蕷的「根刺」,由鬚根演化而來;玫瑰具有樹皮特化的「皮刺」;皂莢具有小枝條特化的「枝刺」;刺桐的托葉特化成「托葉刺」;仙人掌具葉片演化而來的「葉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