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點亮山徑的小太陽: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在分類學上歸隸於金絲桃科(Hypericaceae )金絲桃屬(Hypericum​*​)。《植物名實圖考下》卷二十七,群芳類記載:「花鏡​†​:金絲桃一名桃金孃…花似桃而大,…中莖純紫,心吐黃鬚,鋪散花外,儼若金絲。…」可見得金絲桃是因為花形與桃花相似,而且雄蕊細長鮮黃如金絲而得名。

全世界的金絲桃屬植物超過 490 種,除了極地、沙漠及熱帶的低海拔地區之外,幾乎全球的陸地都有分布,習性上有喬木、灌木,甚至有一年至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樣性相當高。

這ㄧ屬的植物在臺灣共有 15 個分類群:金絲桃(H. monogynum)與金絲梅(H. patulum)是歸化種,兩者都是灌木;其餘 13 個原生的分類群有 8 種及 2 個變種。

有 3 種及 2 變種屬於灌木:臺灣金絲桃(H. formosanum)、雙花金絲桃(H. geminiflorum var. geminiflorum)、小雙花金絲桃(H. geminiflorum var. simplicistylum)、清水金絲桃(H. nakamurai)及方莖金絲桃(H. subalatum)。

其餘 8 種都是草本植物:連翹(H. ascyron)、小連翹(H. erectum)、細葉金絲桃(H. gramineum)、地耳草(H. japonicum)、玉山金絲桃(H. nagasawai )、能高金絲桃(H. nokoense)、元寶草(H. sampsonii)以及短柄金絲桃(H. taihezanense)。這些種類中,有將近一半(6 個種類)是臺灣特有種​‡​(或特有變種)!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角: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的發現與命名

玉山金絲桃 / 攝影:廖俊奎

1905 年 11 月 2 日,海拔 3000 公尺的山區已是凍手的季節,在飄著細細霧雨的寒夜裡氣溫接近攝氏零度,一行 8 人​§​的植物採集調查隊,紮營在玉山山區的森林中,雖然有營火可以取暖,仍是難忍寒氣,不過眾人心裡火熱興奮,因為按照計畫將在明日登頂新高山(玉山)——臺灣島的最高峰。

11 月 3 日,等不及天亮,眾人迅速整裝、拔營、出發,約莫午後,天氣恰好放晴,一行人穿出針葉樹林,來到一處接近稜線的碎石坡,植被也從鬱閉的森林轉為開闊的高山灌叢,續行不久,隊伍登上一座山峰,海拔大約 3900 公尺,往北望去,玉山主峰就在前方不遠處。

雖然時序已經入冬,在這山峰附近仍然有紅、黃、藍、紫、白等等花色的高山植物,在佈滿碎石與灌叢的坡面上盛開花朵,或是結實纍纍,一種黃色花朵已然凋謝的金絲桃屬植物吸引永澤定一(Nagasawa, S.)的目光,並且成為他的採集品(採集編號:754)。

隊員們一面攀爬在險峻陡峭的窄稜或岩壁上,一面興奮的採集著植物,大約午後 3 時全員登上玉山主峰,除了登頂的雀躍,還有豐富的植物採集品作為獎賞。根據川上瀧彌在遊記​¶​中的描述,此行共採集到 52 種開花植物,其中有 44 種是臺灣特有植物。

永澤先生採集的金絲桃屬植物,於 1911 年由早田文藏在《臺灣植物資料》中發表為新種,學名的種小名” nagasawai “,即是以永澤先生的姓氏拉丁化字尾而成,因採集自玉山山區,中文名就被稱作「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玉山金絲桃 / 攝影:楊智凱

習性

多年生宿根性堅韌草本植物,直立、斜生或匍匐生長,節上生根,高 5-35 公分。莖單一或數支叢生,嫩莖綠色,老莖紫紅色,具 2-4 縱稜,莖表面無毛,無腺點,通常上半部不分枝。

葉部形態

葉對生,無柄或是葉柄極短;葉片長 8-25 公釐,寬 0.5-12公釐,葉形多變,卵形、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形,葉片的基部心形環抱莖、楔形或漸變狹,紙質或革質,灰綠色,羽狀脈,側脈 3-4 ,具有灰色腺點,葉背具乳突狀毛,細脈網狀,鬆散或模糊,邊緣具不規則的黑色腺點,葉尺寸變化大。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頂生繖房花序,具 1-11 朵花,偶而腋生 1-5 朵。花梗長 5-6 公釐,花苞卵形至橢圓形,先端鈍;花朵開放後直徑 15-27 公釐。花萼 5 枚,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狹長橢圓狀,長 3-7.5 公釐,寬 0.8-2.5 公釐,先端鈍至鋭尖,全緣,有時邊緣會有1-2枚有柄腺體,或散佈黑色或灰色腺點。

花瓣 5 枚,長 8-15 公釐,寬 4-7 公釐,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黃色,偶而帶紅色斑紋,邊緣具有黑色腺點,枯萎後仍會存留在子房基部。

雄蕊,40-80 枚,合生成 5 束,花絲細長,黃色;花藥橢圓形,黃色,具有黑色腺點;子房上位,長橢圓形,長約 5公釐, 3室,柱頭 3 枚,線形,分離,長 3.5-7 公釐。

花期 6 月至 9 月。

果實與種子形態

蒴果,卵形或長卵形,有縱稜,初為綠色,成熟時,紅褐色,長 6-7 公釐,寬 3-5 公釐,成熟後由果實頂端開裂;種子深褐色,長約 1 公釐,表面有梯形紋路。果期通常為 7-11 月,果實成熟時,花瓣與雄蕊仍然會存留在果實下方。

何處欣賞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 / 攝影:廖俊奎

玉山金絲桃喜歡的生育地是向陽的碎石或岩石坡面,或是森林邊緣的道路兩旁,陽光充足的地方,全島 2300-3952 公尺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也就是説,在玉山主峰仍然能夠見到她。

其他像是:南湖山區、奇萊山區、雪霸山區、秀姑巒山、合歡山區等等登山路線,海拔足夠、季節符合,很容易就能見到她。最容易到達的地方當屬塔塔加鞍部至鹿林山的步道,以及合歡山區的合歡主峰、武嶺、石門山、小奇萊一帶的開闊裸岩區、登山步道或是公路兩旁。

每年 4-5 月,玉山金絲桃會從宿存的根際萌芽、茁壯;6-9 月陸續開花,授粉之後約 1 個月,果實逐漸成熟,變成紅褐色,底部襯著留存的枯萎雄蕊與花瓣,然後開裂,灑出種子。

直到 12 月,葉片轉為暗紫色,全株逐漸枯萎,然後進入休眠以度過嚴冬,靜待來年春風喚醒。

金絲桃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本屬有不少種類可作為藥用。像是農田、濕地及荒廢地,甚至公園綠地常見的地耳草,是青草茶的原料之一,也可單方使用,在每年 7-9 月間採集全草,曬乾煮茶,茶湯顏色淡黃,氣味甘甜,是消暑解熱的涼茶,作為藥用還可以去傷解鬱,治療扁桃腺炎。

《藥用植物學》尚記載:連翹的全草有生髮、黑髮、補虛、止血等功效,可以治療頭痛、吐血、癰腫、惡瘡;金絲桃的葉,可以治療惡疽、胃痙攣、腫毒等病症;金絲梅的莖與根,對於損傷、敗毒有療效;元寶草則是能夠治療金瘡出血、跌打損傷。

至於玉山金絲桃,目前尚無實證的醫藥學研究。

在園藝使用方面,本屬植物常群植為花壇或是栽植作為綠籬,像是:臺灣金絲桃、金絲桃、金絲梅、雙花金絲桃、方莖金絲桃、細葉金絲桃等等,早已繁殖作為園藝使用,市場上也可買到種苗。若是在公園或是某些風景區巧遇,別忘了親近欣賞她們鮮黃亮眼的花朵。

如何分辨臺灣的金絲桃屬植物?

金絲桃屬植物的花色多半是黃色或是橘黃色,葉片與花器(花萼、花瓣、雄蕊)常會有透明的灰色、黑色或紅色的腺體,乍看之下實在難以區別,不過仔細觀察後,可以藉由植株外型(習性)為灌木或是草本、莖圓柱形或是具有縱稜、花朵與葉片尺寸差異等等特徵來分辨。

以習性區分臺灣金絲桃屬植物的 15 個分類群,灌木的類群有 7 個,而草本的類群則有 8 個。

金絲桃屬灌木種形態特徵與辨別方式

雙花金絲桃 / 攝影:廖俊奎

灌木種類的莖木質化,高度通常超過 1 公尺,葉基部不抱莖,無葉柄或是具有短柄,葉不具有黑色腺點,除了金絲梅的花柱離生外,其餘種類花柱都是合生,果實成熟時花瓣與雄蕊會脫落;草本種類的莖草質,除了連翹與元寶草的株高可接近 1 公尺外,通常高度不會超過 40 公分,葉片基部多心形抱莖,葉具有黑色腺點,花柱皆離生,果實成熟時花瓣與雄蕊會存留在果實基部。

分辨灌木的類群,可以觀察莖橫切面的形狀、莖是否有縱稜、花朵與葉片的比例、果實尺寸等等特徵。

7 個灌木種類中,只有方莖金絲桃的莖橫切面是方形,而且 4 角上有縱向的稜;其餘種類的莖皆為圓柱形,不過台灣金絲桃與金絲梅的莖上具有兩條縱稜,其餘種類則無,前者的花萼僅有 1 公釐,後者則超過 5 公釐。

金絲桃與清水金絲桃的花朵直徑大於葉長度,其他5個類群則是花朵直徑小於葉片長或是約略相等;此外,金絲桃的葉片網脈明顯,而清水金絲桃極不明顯,可以用來分辨兩者。

雙花金絲桃與小雙花金絲桃兩者的花大小相近,葉形又相同,非常不容易區別,主要的差異點在於:後者植株個體較小(約 40 公分),果實也較小。各個種類詳細的形態差異比較,請參閱下表。

金絲桃屬灌木種類的形態比較表

特徵株高(cm)老莖葉形葉長(cm)葉網脈花徑(cm)花萼長(mm)花瓣長(mm)果長(mm)
台灣金絲桃100-150 圓柱形/2稜卵-橢圓2-6不明顯2.5-3.5 0.7-110-208-9
雙花金絲桃50-150圓柱形橢圓-長橢圓2-4.5不明顯2-31-3.59-158-11
小雙花金絲桃40圓柱形橢圓-長橢圓2-4.5不明顯2-32.5-39-155-8
金絲桃30-130圓柱形橢圓-長橢圓2-11明顯3-6.54.5-1320-346-10
清水金絲桃50-100圓柱形橢圓-倒卵形1-3不明顯3-53.5-520-288-12
金絲梅30-150圓柱形/2稜披針-卵1.5-6不明顯2.5-45-1012-189-11
方莖金絲桃2004稜形/4稜狹橢圓-狹長橢圓1.9-7不明顯2.55-810-127-9

金絲桃屬草本種形態特徵與辨別方式

地耳草 / 攝影:廖俊奎

分辨草本類群的金絲桃屬種類,可以由莖的形態、葉的形態、花的尺寸、花與葉尺寸的比較、果實尺寸等特徵。

元寶草的葉片合生穿莖與其他種類的葉(對生、無柄)不同,最容易區分。其餘的7種中,小連翹與短柄金絲桃的莖都是圓柱形、不具稜,不過前者的葉、花、果都比後者大一些。

剩餘的5種,莖都具有 2-4 或 4 條縱稜,從花朵直徑與葉長的比較可分兩群:葉長度大於花直徑的有連翹、細葉金絲桃、地耳草等 3 種;玉山金絲桃與能高金絲桃則花的直徑大於葉片長度。

連翹的花直徑 3-7 公分是所有草本種類中最大的,細葉金絲桃的葉片最細長線形,地耳草則花與葉的尺寸都是最小的。

與玉山金絲桃最相似的就屬能高金絲桃了!兩者都分布在高海拔山區,雖然前者植株可以生長到35公分,但是如果生育地較貧瘠,也可能僅約 10 公分左右,再加上莖、葉、花及果的尺寸或形態都相當近似,的確相當不易鑑別。

不過我們還是能從一些微小但是關鍵的特性來分辨:能高金絲桃只分佈在花蓮縣的石灰岩山區(如:清水山)、葉片先端與花萼的先端鋭尖;玉山金絲桃在全島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葉片與花萼先端鈍圓。掌握這個關鍵特徵,即使在清水山區,遇見兩種植物長在一起,也能輕易地分辨!詳細的特徵比較,請參閱下表。

金絲桃屬草本種類的形態比較

特徵株高(cm)老莖葉形葉長(cm)葉網脈花徑(cm)花萼長(mm)花瓣長(mm)果長(mm)
連翹1304縱稜披針-橢圓-線狀長橢圓4-9.7明顯3-73-1515-409-22
小連翹40圓柱形長卵3.5明顯1.52.5710
細葉金絲桃5-304縱稜線形0.6-2.5不明顯0.5-0.82.8-44-82-2.7
地耳草454縱稜卵-橢圓-長橢圓0.2-1.8不明顯0.4-0.82-5.51.7-52.5-6
玉山金絲桃352-4縱稜卵-橢圓-倒披針-線0.8-2.5不明顯1.5-2.73-7.58-155-7
能高金絲桃102-4縱稜或圓柱形卵-橢圓-倒卵0.4-1.2不明顯1.2-1.83-57-116-7
元寶草80圓柱形披針-合生穿莖2.5-8不明顯0.6-1.53-104-136-9
短柄金絲桃40圓柱形三角狀披針-卵-倒卵0.4-2明顯0.5-13-5.53-84-6.5

玉山金絲桃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玉山金絲桃

中文科名:金絲桃科

中文屬名:金絲桃屬

別名: 厚葉金絲桃、巒大金絲桃、高山金絲桃

學名: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

科名:Hypericaceae

外形特徵:葉卵形、橢圓形或線形,具灰色或/及黑色腺點;花瓣5枚,黃色,花絲多數細長,黃色,叢生成 5 束。

分佈區域:全島海拔 2300~3952 公尺山區。

花期:6-9 月。

花語:用熱情,照亮你的心。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屬名 Hypercium 源自希臘文 hyperikon(ὑπέρεικος)由 hyper(上方)與 ikon(圖像)兩字結合,是一類用於宗教儀式中去除邪靈的金絲桃屬植物。
  2. ​†​
    《花鏡》,清代陳淏著。
  3. ​‡​
    6 種臺灣特有的種類為:臺灣金絲桃、小雙花金絲桃、玉山金絲桃、清水金絲桃、能高金絲桃以及方莖金絲桃。
  4. ​§​
    一行 8 人:川上瀧彌(Kawakami, T.)、中原源治(Nakahara, G.)、永澤定一(Nagasawa, S.)三位植物學家,還有福留喜之助(礦物技師)、大律氏(法學士)、藤井氏(判官)、尾崎秀真等人。
  5. ​¶​
    引述自《被遺忘的日籍植物學者》中的《臺灣新高山採集紀行》, 川上瀧彌著。
Loading...

妝點秋山的小星星:臺灣馬蘭

臺灣馬蘭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臺灣馬蘭(Aster taiwanensis Kitam.)是菊科(Asteraceae)紫菀屬(Aster L.)植物,根據邱(Kew)植物園的世界植物名錄的資料:本屬植物共 170 種,原生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至爪哇群島、非洲西北部、北美洲西北部以及靠近北極的區域。

紫菀屬是菊科的模式屬​*​,屬名 Aster 字源是希臘文 “Αστήρ”(星),仔細端詳小巧的花形與排列在外側的舌狀花花冠裂片,果真彷彿四射的星芒。有一個說法是:希臘神話中的正義女神 Αστραία​†​ 俯瞰大地時,竟見不到星星,因而流淚,落下的淚珠在大地上化成紫菀屬植物,遙遠的神話,更加添科屬名稱的浪漫情懷。

本屬植物在我國共有 21 個分類群​‡​。有 3 種僅產於離島且花色皆為紫色:華南狗娃花(A. asagrayi)及琴葉紫菀(A. panduratus),兩者生長在金門及馬祖;陀螺紫菀(A. turbinatus)則原生於馬祖。

2 變種原產北半球溫帶地區,現歸化全臺低海拔地區,像是濕潤的農田、荒廢地、河床等等開闊地。她們的花色淡紫或粉紅,偶而呈現白色:掃帚菊(A. subulatus var. subulatus)和澤掃帚菊(A. subulatus var. sandwicensis)。

有 6 種原生於臺灣島,舌狀花是紫色至淡粉紅色:臺東鐵桿蒿(A. altaicus)、狗娃花(A. hispidus)、雞兒腸(A. indicus)、大武山紫菀(A. itsunboshi)、臺灣狗娃花(A. oldhamii)及島田氏雞兒腸(A. shimadai,偶有白色花),其中大武山紫菀與臺灣狗娃花為臺灣特有種。

其餘 10 種的舌狀花都是白色:山白蘭(A. ageratoides)、清水馬蘭(A. chingshuiensis)、臺灣山白蘭(A. formosanus)、鹿野氏馬蘭(A. kanoi)、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玉山紫菀(A. morrisonensis)、臺灣紺菊(A. ovalifolius)、臺灣馬蘭、雪山馬蘭(A. takasagomontanus)與桃園馬蘭(A. taoyuenensis)。其中,山白蘭廣泛分佈於東亞地區,絨山白蘭則也原生於中國南部與東南部,其餘 8 種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包括本文主角:臺灣馬蘭。

臺灣馬蘭的發現與命名

1932年,北村四郎(Siro Kitamura, 1906-2002)在大樹林山​§​採集到一種紫菀屬植物,同年在《植物分類-地理》期刊中發表為新種,學名的種小名 ”taiwanensis以臺灣的英文名,將字尾拉丁化而成,也就是臺灣馬蘭。

現在已知臺灣馬蘭普遍分佈於全島中高海拔山區,卻遲至 1932 年才被命名為新種​¶​,爬梳文獻後發現,早在 1896 年,亨利先生(A. Henry)發表的臺灣植物名錄中,就曾記載一個形態上與臺灣馬蘭有幾分相似的植物:Aster trinervius(三基脈紫菀),這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亞洲東部與南部的物種,她的葉片與臺灣馬蘭的葉片形態相近,不過較橢圓,有3條明顯的葉脈由葉基發出,花色有紫、粉紫、白色等變化。

早田文藏先生在 1904 與 1919 年的分類研究報告中,也認同這個看法,同意臺灣這種紫苑屬植物就是三基脈紫菀。除此之外,1919 年早田先生曾發表一個新種 Aster scaberrimus Hayata(種小名為極粗糙的意思),引證的模式標本是川上瀧彌 (T. Kawakami)與 森丑之助 (U. Mori)在 1906 年 10 月 18 日採自玉山山區海拔 3000 公尺的植物,這種紫菀的葉形與臺灣馬蘭相似,不過葉表面較粗糙。

1998 年,彭鏡毅教授與副島顯子(Akiko Soejima )教授在撰寫臺灣植物誌第四卷時,研究這些文獻與標本,認為前述的這些紫苑屬植物應該是同一種植物,而且明顯與真正的「三基葉紫菀」為不同物種。不過,早田先生發表的 A. scaberrimus 所引用的標本,形態上與一般族群不同,反而更像山白蘭,不宜使用這個學名。

因此,這種紫苑屬植物的合法學名,最後採用北村先生發表的學名 Aster taiwanensis Kitamura,臺灣馬蘭就此正名。

臺灣馬蘭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臺灣馬蘭 / 攝影: 廖俊奎

習性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以宿存的根莖度冬。莖圓柱形,略光滑或是散生長柔毛,植株高度 40-120 公分,上半部枝條有許多分枝。

葉部形態

莖基部的葉片,在開花時會枯萎。生長於莖上的葉片較厚,略革質,兩面光滑無毛,葉脈明顯,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的綠色較淺且略帶灰色;葉片披針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不同部位的葉片外形略有差異。

莖中段的葉片長 5-14 公分,寬 1-3 公分,先端漸尖(夾角約30度)或是尾狀漸尖(延伸出一小段尾巴),基部近圓形或略楔形,葉柄短或有時無葉柄,葉緣有7-12對粗而鋭的鋸齒。

生長在植株上半部的葉片(通常為具有花序的部分)尺寸會逐漸縮小,不過外形相似,也是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鋭鋸齒緣,具有短柄或無柄。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頭花多數​#​,排列成圓錐狀或複繖房花序。頭花直徑 1.5- 2 公分,總花梗長 3-10 公釐,被長柔毛。

總苞管狀鐘形或半球形,高 4.5-6 公釐,直徑 4-5 公釐;苞片表面粗糙,先端紫褐色,近無毛或被粗糙毛或纖毛,約 4-5 列,交錯排列,外側的苞片較小,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1-1.5公釐;中段的苞片稍大,橢圓形,長 2-3 公釐;最內圈最大,長橢圓形,長 4-5.5 公釐。

合瓣花2型,排列在中央的稱為「心花(Disk florets,又稱管狀花)」,排列於外圍的稱為「邊花(Ray florets,又稱舌狀花)」。

心花為黃色,管狀,長 4-5 公釐,先端有5枚三角形裂片。冠毛灰白色,成熟時長 3.5-4.5 公釐;邊花為白色,在心花外圍排列呈一圈,9-10 朵,舌片長 4.5-7 公釐,寬 1.5-2.5 公釐,管狀部分長約 3公釐。

雄蕊 5 枚,插生花冠筒上;花藥黃色箭形,約 1.5 公釐,邊緣癒合呈筒狀,圍繞花柱;雌蕊子房下位,被毛,柱頭線形,2裂。

果實與種子形態

菊果圓柱形,橫切面凸鏡形,具有4稜,長 2-2.5 公釐,寬 0.6-0.8 公釐,密生絲狀毛,灰褐色;先端具冠毛。

幾乎全年零星開花,5月開始中海拔開花植株逐漸增加,主要的花期為 9 月至來年 1 月,開花後陸續結果,約1個月果熟。

何處欣賞臺灣馬蘭

臺灣馬蘭為臺灣特有種植物。廣泛分佈於全臺海拔 300-3000 公尺山區,常見於開闊草生地、森林邊緣的坡地,甚至開闊的河床地。

要欣賞她並不困難,在全臺各處的登山步道、公路兩旁、產業道路都有機會遇見臺灣馬蘭!海拔較低的山區,全年都可能見到她零星、稀疏的開花植株。不管是登山、健行或是開車,在公路、步道旁歇息時,不經意就會見到她的蹤跡。

不過若是想見到她花團錦簇的景象,就要等到 8 月之後,一直到 11 月。在中高海拔山區很容易就能發現她 9-10 道小小星芒,像是北部的大屯山、陽明山以及淺山步道;中部的梨山、武陵農場、合歡山區、中橫沿線;南部的霧社、奧萬大、阿里山、塔塔加山區、浸水營古道;東部的林道、南橫公路沿線、北橫、中橫支線等等。盛花之時,艷陽之下,潔白的星芒更加奪目耀眼!

紫苑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臺灣馬蘭用作園藝栽培植物已有多年,市場上有販售她的種苗。由於本種分佈海拔稍高,平地多在秋冬之際種植,中高海拔則沒有這個限制。可作為綠籬、花壇、盆栽等等,由於花期長,也常群植作為蜜源植物,吸引蝴蝶及各種昆蟲造訪,營造花園的生物多樣性。

藥用方面本種尚無相關研究。倒是同屬的紫菀(Aster tataricus)自古就是藥材,原產中國的紫菀,乾燥的根與根莖,具有潤肺,補虛,消痰止渴,抗結核,抗菌等的功效,可以用來祛痰、止咳、抑菌,治療慢性咳嗽,肺痛,血痰等等症狀。

台灣原生的雞兒腸(A. indicus)也有相似功效,藥用植物學記載,可作為止血、解毒劑。 2007年的一篇藥學研究證實,雞兒腸具有:清熱、止血、去瘀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便血、支氣管炎、肝炎、黃疸、癰腫、小兒疳積、痔瘡、蛇咬等等病症。

如何分辨臺灣馬蘭的相似種?

臺灣原生的菊科植物中,與紫菀屬白花種類外型略相似者,是菊屬中白色花朵的蓬萊油菊與森氏菊,不過這兩者的頭花都較大型,而且花朵數量不多。此外,前述兩種植物的葉子都是卵形或橢圓形,且有羽狀裂片;紫菀屬植物的葉片則多半是披針形、線形或卵狀披針形,而且葉緣不裂,但有鋭鋸齒,花序多半是圓錐狀或繖房狀。兩類植物並不難區別。

那麼,紫菀屬中10種白色花朵的種類該如何分辨呢?首先,以植株高度先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比成人膝蓋高度高(超過 40 公分);另一類則低於成人膝蓋高度(低於 40 公分)。

雪山馬蘭 / 攝影: 廖俊奎

低於成人膝蓋高度(40 公分)的臺灣原生紫苑屬植株

此類別的植物一共有 4 種,清水馬蘭、玉山紫菀、雪山馬蘭及鹿野氏馬蘭,這些種類在開花時基生葉並不會枯萎。

前 2 者基生葉為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清水馬蘭的葉柄較短( 1-2 公分),而玉山紫菀的葉柄較長( 2-5.5 公分);後2者的基生葉則為匙形,鹿野氏馬蘭的頭花直徑較小( 2-3 公分),雪山馬蘭的頭花直徑較大( 3-4 公分)。另外還有:邊花的數目、花序結構、莖生葉的形狀等等形態差異,可用來辨別種類的詳細特徵,請見下方表格。

原生紫菀屬植株低於 40 公分的種類形態比較表

特徵清水馬蘭玉山紫菀雪山馬蘭鹿野氏馬蘭
株高10-25  公分10-40  公分10-30  公分10-30  公分
基生葉形狀長橢圓-橢圓形長橢圓形匙形匙形
基生葉長度1-2 公分1.3-2.5 公分1.3-6.5 公分2.5-6.5 公分
基生葉葉柄長1-1.5  公分2-5.5  公分0.9-4 公分0.4-0.7 公分
花序1-數朵,稀疏繖房狀圓錐狀繖房花序1-數朵,繖房狀頂生1-3朵
頭花直徑1-2 公分1.2-1.5 公分2-3 公分2.5-3.5 公分
邊花數目10-1815-208-1612-33
分佈區域石灰岩稜線上高海拔山區北部高海拔山區高海拔山區
分佈海拔2000-2500 公尺3000-3700 公尺2800-3800 公尺3400-3700 公尺
絨山白蘭 / 攝影: 廖俊奎

高於成人膝蓋高度(40 公分)的臺灣原生紫苑屬植株

此類別的植物一共有 6 種,可以用開花時基生葉是否枯萎、莖生葉的形狀、長度、被毛以及頭花的尺寸與邊花的數量等等特徵來區分。

這 6 種之中,僅有桃園馬蘭基生葉在開花時不枯萎,而且是植株最小的種類,她的葉形橢圓,總苞最短,呈半球狀,而且僅分佈在台北附近,是最容易辨認的種類。

其餘 5 種開花期基生葉會枯萎的種類中,莖生葉(3.5-5 公分)與頭花直徑(0.6-1 公分)尺寸最小,而且僅分佈在北部低山丘陵、海岸丘陵的是臺灣紺菊;臺灣馬蘭與其餘 3 個種類,不論是植株高度、葉形、花序結構皆非常相似,非常容易鑑定錯誤,需要觀察關鍵特徵,細心分辨。

從葉片的被毛程度觀察,絨山白蘭的葉片兩面密被毛,是辨別她與其餘 3 個種類的關鍵特徵;山白蘭與臺灣山白蘭的葉片偏卵形,有明顯的三出脈,邊花數量 10-15 朵;而臺灣馬蘭的莖中段葉片為狹披針形到線形,而且葉脈羽狀,邊花的數量較少(9-10朵),是主要的區別點。

臺灣山白蘭的頭花直徑只有 0.8-1.2 公分,莖中段的葉片基部為圓形或心形,幾乎沒有葉柄;相較之下,山白蘭的頭花直徑(1.5-2 公分)較大,而且相同位置的葉片基部逐漸變狹,最後連接明顯而長的葉柄,記住這 3 個特徵,兩者可以輕易區別。詳細的形態差異請見下方比較表。

原生紫菀屬植株高於 40 公分的種類形態比較表

特徵臺灣馬蘭山白蘭臺灣山白蘭絨山白蘭臺灣紺菊桃園馬蘭
株高40-120 公分40-110 公分40-110 公分50-90 公分40-100 公分30-70 公分
基生葉於花期枯萎枯萎枯萎枯萎枯萎宿存
葉形披針-線狀披針形卵狀披針形狹卵形卵-卵狀披針形卵-狹卵形橢圓-長橢圓形
葉長5-14 公分4-12 公分7-16 公分4-10 公分3.5-5 公分4.5-6.5公分
葉先端漸尖或有尾漸尖尾狀漸尖漸尖鋭尖鋭尖
葉基部圓或楔形漸狹圓或心形漸狹鈍或截形
基生脈羽狀3出脈3-5出脈3出脈3出脈3出脈
葉被毛兩面無毛兩面微毛兩面無毛兩面被毛兩面被毛兩面被毛
葉柄長無或極短無或極短長,2-8公分無或極短無或極短無或極短
總苞形狀長鐘形-管狀鐘-半球形狹鐘形鐘-半球形長鐘形-管狀半球形
頭花直徑1.5-2 公分1.5-2 公分0.8-1.2 公分1-1.5 公分0.6-1 公分1.5-2.2 公分
邊花數9-1010-1510-1512-1510-128-14
舌片寬1.5-2.5 公釐0.8-2.4 公釐1-1.5 公釐1-2 公釐1.5 公釐1.5-1.8 公釐
分佈區域全島全島全島中北部北部丘陵臺北
海拔300-3000 公尺1000-2500 公尺2000-2700 公尺2100-2600 公尺0-500 公尺500-800 公尺

*除基生葉外,比較表中其他葉部形態,都是指植株中段的莖生葉。

臺灣馬蘭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馬蘭

中文科名:菊科

中文屬名:紫菀屬

別名:臺灣紫菀

學名:Aster taiwanensis Kitamura

科名:Asteraceae

外形特徵:莖中、下段葉常為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花兩型,白色舌狀花排列於外輪,黃色管狀花位於中央。

分佈區域:全島海拔300~3000公尺山區。

花期:全年可見零星開花,5-12月較常見。

花語:熟悉的風景,喚起心底的追憶。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模式屬(type genus):命名某科的屬。以某屬的詞根,在字尾加上-aceae,作為科名。
  2. ​†​
    Αστραία(雅絲特蕾亞,英文:Asterea),處女座的女神。
  3. ​‡​
    共 19 種 2 變種,其中:10 種為臺灣特有種、2 變種為歸化植物。
  4. ​§​
    Prov. Takao: Mt. Daijurin,今屏東縣春日鄉大漢山,浸水營古道沿線。
  5. ​¶​
    模式標本採集編號 F.-1234,現存於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標本資訊可參考:https://tai2.ntu.edu.tw/species/539%20014%2010%200 。
  6. ​#​
    菊科植物的花看似一朵,其實是由許多朵小花排列在總花托上,植物學上稱為頭狀花序,簡稱為:頭花,花梗稱為總花梗,苞片則稱為總苞片。
Loading...

純潔無瑕、不可侵犯的神聖象徵:臺灣百合

臺灣百合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一直以來,百合花就是純真、聖潔的代名詞。中世紀時期的基督徒會以潔白的聖母百合(Lilium candidum)的花來敬奉聖母瑪利亞,中國的婚禮上也會使用白色的百合花象徵百年好合。除了白色的百合花,還有紅、橙、黃、綠、紫,以及前述色彩的粉色系或是各種斑點、斑紋,顏色非常豐富。

全球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共 15 屬,610 種​*​。其中百合屬約 100 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溫帶至亞熱帶地區,少數分佈於東南亞的熱帶地區。

臺灣原生的百合科植物有 2 屬​†​,百合屬與油點草屬 (Tricyrtis),後者約有 4-7 個分類群,前者則有 5 個分類群​‡​: 1 種(野百合,Lilium brownii)原生於中國,分佈至我國金門、馬祖及苗栗淺山丘陵;其餘 2 種 2 變種,則原生於臺灣島: 野小百合 (L. callosum)、艷紅鹿子百合 (L. speciosum var. gloriosoides)、臺灣百合 (L. formosanum)及粗莖麝香百合(L. longiflorum var. scabrum),其中粗莖麝香百合為臺灣特有變種,臺灣百合為臺灣特有種植物。

臺灣百合的發現與命名

福鈞(Robert Fortune,1812-1880)是西方人士至臺灣採集植物的第一人,臺灣百合就是由他所採得,因而成為臺灣第一個被命名的臺灣特有種植物。

1854年4月20日,福鈞搭船從淡水登岸,用望遠鏡觀察附近河岸與山丘上的植物,看見鏡頭中出現一種開著大型白色花朵的植物,他在遊記中寫下:「Before leaving the vessl I had examing with a spy-glass some large white flowers which grew on the banks and on the hill-sides, ….When I reached the spot where they were growing, they proved to be very fine specimens of Lilium japonicum—the largest and most vigorous I had ever seen….」

這種令福鈞先生讚嘆的百合花,與特產日本四國、九州的日本百合(L. japonicum)非常相似,也難怪福鈞先生會認為是它,不過本種顏色更潔白,葉片也較窄。這種百合​§​與其他的採集品,後來製作成標本送回英國,靜靜的在邱(Kew)植物標本館中等待植物分類學家的慧眼。

1880 年亨利・艾維斯(Elwes, Henry John,1846-1922)在研究百合屬植物時,認為這種植物是分佈於日本、中國的麝香百合(L. longiflorum),同年另一位植物學者貝克(Baker, John Gilbert,1834-1899)則認為這個百合應該是麝香百合的變種(L. longiflorum var. formosanum),將這種百合處理為麝香百合的變種,變種名以臺灣的舊稱 Formosa 字尾拉丁化為名。

另一位植物分類學者——亞歷山大・華萊士(Wallace, Alexander,1829-1899)則有不同看法。1891 年,他在《花園》​¶​期刊中提到:10 年前就取得的這些來自臺灣的百合標本,研究之後認為本種葉子細小而捲曲、花較小⋯⋯等等特徵與麝香百合類群並不相同,認為這種植物應該是獨立的種,於是將它命名為 Lilium formosanum。從福鈞的首次採集到華萊士的命名,時隔 37 年,臺灣百合正式成為臺灣的特有種植物。

臺灣百合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臺灣百合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球形至闊橢圓形,由一片片肥厚的鱗片狀葉組成,白色或略帶黃色,宿存;挺空莖細長,無毛,基部略帶紫紅色,高 20-150 公分。

葉部形態

葉互生,散生,於枝條頂端略叢生。葉片紙質,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略抱莖,長 7-16 公分,寬 0.4-1.5 公分,葉緣略反捲;上表面中肋凹陷,下表面中肋與側脈隆起。

花序與花朵形態

花通常單生,偶爾 2-3 朵花排列成總狀花序。花朵呈狹漏斗狀,長 12-17 公分,開口直徑 5-8 公分,平展或略向下;花被片 6 枚, 2 輪排列,內輪花被片純白色,倒披針形,長 12-17 公分,寬 3.5-4 公分,外輪花被片的外側基部與中肋具紫紅色條紋,長 10-15 公分,寬 2-3.2 公分;花梗直,長 4-9 公分,綠色略帶紫色,無毛。

雄蕊 6 枚;花絲白色,基部具乳突狀附屬物,長 8-9 公分,先端連結於花藥背面的中央;花藥黃色或紫黃色,圓柱狀,長 7-11 公釐。

雌蕊位於花朵中央,子房無毛,圓柱形,長 2.5-3.5 公分,3 室,3 稜,各稜的中央凹陷,橫切面彷彿3葉草;花柱光滑,細長,長 7-9 公分;柱頭3裂,如3個圓球組成,淡綠色或淡黃色,表面布滿乳頭狀突起。

果實與種子形態

蒴果圓柱狀,具3稜,長 4-7 公分,直徑 2-4 公分,初為綠色,成熟後呈深褐色,由頂端開裂;種子褐色,扁平,具周圍翅

花期 4-9 月,花經授粉後約 1-2 個月果熟。

臺灣何處能夠欣賞臺灣百合?

臺灣百合 / 攝影:陳柏豪

臺灣百合為臺灣特有種植物。普遍分佈於全島海岸到海拔 3500 公尺高山山區。從淡水河岸或是海邊岩縫,到玉山山區的石礫地、箭竹草原都有她的蹤跡,亦常見栽植於公園、庭院、道路兩旁或盆栽中。

由於分佈海拔幅度廣,因生育地的海拔不同,花期略有差異。平地約 4 月底,平地從南到北,陸續開花,6 月中到 7 月初為盛花期最為常見 ;高山則從 6 月下旬,開始見到花朵。她們喜愛生長在陽光充足的草生地,或是森林邊緣,特別是向陽、排水良好、土壤肥厚的山坡草地,運氣若是夠好,還能見到成片的潔白小小喇叭,在豔陽下吹奏夏日樂章的壯觀場景!

百合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百合屬植物,栽培作為園藝植物的歷史久遠,雖然僅約 100 種,人工育種的栽培品種,卻已超過 1 萬 5 千種。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登錄有案的百合屬栽培植物品種名錄,於 2007 年統計的資料中,就有 14,350 個品種這麼多,而且每 2 年以 200-350 種的速度增加,最近的一筆統計,光是 2016 年 6 月到 2018 年 8 月之間,就紀錄 329 個新栽培品種,可見人類對於此類植物的喜愛。

觀賞用的百合屬品種繁多,有些香味濃郁,如香水百合、麝香百合;有些顏色豐富,像是木門百合、葵百合、卷丹百合,更有各種花序、花形、斑紋特色,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給。

藥用方面,《本草綱目》卷二十七:「百合…根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有潤肺止咳、清熱安神,利尿等等功效,是滋養強壯、鎮咳祛痰藥。《植物名實圖考》卷三 蔬類,也説:「百合,…療嗽潤肺…」,這種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colchesteri)原產中國,自古就栽培作為藥用。

臺灣百合的實用價值

臺灣百合也有類似功效,根據《藥用植物學》記載,全株都有用處:鱗莖經乾燥處理後,可治療肺炎、咳嗽及支氣管炎,是清涼解毒、止咳劑。種子乾燥後,用來固肺、鎮咳。曬乾的根部,可治療熱咳、喉頭炎等症狀。

臺灣百合也是臺灣原住民族重要的民族植物。北鄒族認為臺灣百合的鱗莖有辟邪的作用;魯凱族與排灣族人的女子,視配帶臺灣百合為純潔的象徵,而男性則視為榮耀,當男性獵得一定數量的山豬後,經部落認可才得以配戴百合頭飾。

不僅如此,《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記載各種原住民族的用法與效用,例如:將根與水雞油的樹皮混合搗碎,敷在頭部可以治頭痛;將根打碎敷於患部可以治療腹痛、腫瘍、皮膚病、傷口等等,是日常使用的良藥。

如何分辨原生的百合屬植物?

臺灣原生的 5 個百合屬分類群非常容易區分,從花朵外形、花被片形態、顏色與葉片特徵就可以分辨。花朵白色的有 3 個分類群:野百合、臺灣百合及粗莖麝香百合,其中野百合葉片稍寬於臺灣百合;而粗莖麝香百合不僅花朵較大於其他兩者,且顏色內外皆純白,外輪花被片無紫色條紋。

野小百合的花被片反捲,且花被片為紅色或橘紅色。而豔紅鹿子百合的花被片也明顯反捲,不僅較寬,先端為白色,花被片中段與下半部有大片紅色斑紋,相當容易分辨。詳細比較如下表。

原生百合屬植物形態比較表

特徵野百合臺灣百合粗莖麝香百合野小百合豔紅鹿子百合
高度70-200 公分20-150 公分40-120 公分20-80 公分30-70公分
葉形線形-倒卵形線形-線狀披針形披針形線形-闊線形橢圓狀披針形
葉長7-5 公分7-16公分15-25 公分5-10 公分7-12 公分
葉寬1-2 公分0.4-1.5 公分1-2.5 公分0.4-0.7 公分3-5 公分
花序與花朵數頂生/1-數朵頂生/1-數朵頂生/1-數朵頂生/1-數朵頂生或腋生/1-數朵
花色白色,外側具紫色條紋白色,外側具紫色條紋純白紅或橘紅白色,中下部具紫紅色斑點、斑紋
花直徑5-8 公分5-8 公分5-7 公分4-6 公分5-8 公分
花被片外輪倒披針形,內輪匙形倒披針形倒披針形線狀匙形,反捲外輪闊披針形,內輪長橢圓形,反捲
花被片長寬-外(內)13-18×2-4.3(3.4-5) 公分12-15×2-3.2(3.5-4) 公分12-17×2.5-3(3.5-4.5) 公分4.5-5X0.5-0.6 公分5-8×3-4(4-5) 公分
分佈海拔0-200 公尺0-3500 公尺0-100 公尺600-1000 公尺200-700 公尺
分佈區域金門、馬祖、苗栗淺山丘陵臺灣全島北部與東部海岸北部山區北部山區

臺灣百合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百合

中文科名:百合科

中文屬名:百合屬

別名:山蒜頭、高砂百合、野百合

學名: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科名:Liliaceae

外形特徵:花頂生單朵或總狀花序,花 呈喇叭狀,花被片白色,6枚,2輪,基部及外表有紫紅色條紋。

分佈區域:全島低至高海拔山區

花期:4-9月

花語:吹拂著微風,哼唱著夏天的歌

原屬廣義百合科植物的科屬分類變動

傳統分類上,臺灣原生的百合科植物有 23 屬,而根據 APG IV 分類系統則拆分成 7 個科。

這 7 個科,還有一些變化:百合科僅餘 2 屬;大多數(11屬)分類到天門冬科,加上由黃精屬拆分出來的異黃精屬,與 4 屬原來歸類於龍舌蘭科的外來或原生種植物(龍舌蘭屬、朱蕉屬與金棒蘭屬為外來種,龍血樹屬中有1種原生種),天門冬科成為 16 屬;其次是黑藥花科(5屬);桔梗蘭屬與萱草屬移到阿福花科;其餘 3 屬,各自歸類於 1 科:蔥屬為石蒜科;寶鐸花屬為秋水仙科;粉條兒屬歸於沼金花科。合計共 28 屬。詳如下表: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蔥屬(Allium)
天門冬科
Asparagaceae
天門冬屬(Asparagus)、蜘蛛抱蛋屬(Aspidistra)、龍舌蘭屬(Agave)、綿棗兒屬(Barnardia)、朱蕉屬(Cordyline)、假寶鐸花屬(Disporopsis)、龍血樹屬(Dracaena)、異黃精屬(Heteropolygonatum)、麥門冬屬(Liriope )、鹿藥屬(Maianthemum)、沿階草屬(Ophiopogon)、球子草屬(Peliosanthes)、 黃精屬(Polygonatum)、萬年青屬(Rohdea)、異蕊草屬(Thysanotus)、金棒蘭屬(Yucca
阿福花(獨尾草)科
Asphodelaceae
桔梗蘭屬(Dianella)、萱草屬(Hemerocallis)
秋水仙科 
Colchicaceae
寶鐸花屬(Disporum)
百合科
Liliaceae
百合屬(Lilium)、油點草屬(Tricyrtis)
黑葯花科
Melanthiaceae
丫蕊花屬(Ypsilandra)、胡麻花屬(Helonias)、七葉一枝花屬( Paris)、延齡草屬(Trillium)、藜蘆屬(Veratrum)
沼金花 (納茜菜) 科
Nartheciaceae
粉條兒屬(Aletris)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傳統分類法中,百合科曾多達230屬3500餘種。
  2. ​†​
    根據 2016 年APG (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IV的分類,臺灣原生的百合科植物僅 2 屬 ( 臺灣植物誌記載有 28 屬),詳細變動可參閱文末參考資料(Lin & Chung, 2017)。
  3. ​‡​
    本文分類群的學名依據,採用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
  4. ​§​
    筆者僅找到1864年Richard Oldham 於淡水的採集品,請參閱http://apps.kew.org/herbcat/getImage.do?imageBarcode=K000464662 ; http://apps.kew.org/herbcat/getImage.do?imageBarcode=K000464664
  5. ​¶​
    《花園》期刊( Garden, an illustrated weekly journal of gardening in all its branches)為英國皇家園藝學會出版的月刊。
  6. ​#​
    英國皇家植物學會(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創立於1804年,提供全世界登錄包括:鐵線蓮、松柏類、水仙花…百合、蘭花及杜鵑等等栽培品種,認證正式名稱的平台。
Loading...

山坡上潔白耀眼的夏日使者:臺灣杜鵑

臺灣杜鵑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Do So Do Mi Do La Do…,So So La So Mi Do La So…;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雖說著名的臺灣大學杜鵑花節​*​或是陽明山杜鵑花季都是在三月期間,然而大多數臺灣原生的杜鵑花季,其實多半開始於4月底,盛開於5月中,而持續至6月。

全世界的杜鵑花科(Ericaceae)植物共約 4250 餘種、124 屬​†​,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就佔了約四分之一的種類,至少有 1024 種。本屬植物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美洲的西北部、加利福尼亞、東北部的低地與山地森林、阿帕拉契山脈的高地等等,南美、非洲也有少數種類。

臺灣原生的本科植物有 11 屬,約 40 個分類群,杜鵑花屬則有 16-19 個分類群​§​,約佔一半的種類。其中,除了 4 個分類群​¶​外,其餘皆為特有種或特有變種植物。

以花色來區別,黃花的種類有 1 種:著生杜鵑(Rhododendron kawakamii);紅花的有 2 種:金毛杜鵑(R. oldhamii)與唐杜鵑(R. simsii);花色深紫紅的是:棲蘭山杜鵑(R. chilanshanense);紫紅至淡紫紅的有 6 種:南澳杜鵑(R. breviperulatum)、丁香杜鵑(R. farrerae)、烏來杜鵑(R. kanehirai)、埔里杜鵑(R. lasiostylum)、守城滿山紅(R. mariesii)及紅毛杜鵑(R. rubropilosum var. rubropilosum)。
花色粉紅的有 2 種及 2 變種:西施花(R. leptosanthum)、細葉杜鵑(R. noriakianum)、長卵葉馬銀花(R. ovatum var. lamprophyllum)與臺灣高山杜鵑(R. rubropilosum var. taiwanalpinum);花色潔白,略帶極淺的粉紅者有 3 種 1 變種:南湖杜鵑(R. hyperythrum)、馬銀花(R. ovatum var. ovatum)、玉山杜鵑(R. pseudochrysanthum)以及本文的主角臺灣杜鵑(R. formosanum)。

臺灣杜鵑的發現與命名

根據臺灣杜鵑模式標本​#​的紀錄,採集者為奧古斯丁·亨利(Henry, Augustine ,1857-1930),採集地點為 South Cape(南岬,今鵝鑾鼻),標本上有花朵,所以應該是 4-5 月間的採集品。這份標本於 1895 年由英國植物學家威廉·博廷·赫姆斯利(William Botting Hemsley,1843-1924)發表為新種。

由於標本上沒有註明日期,僅能知道採集日期為 1893-1894 年之間。這段期間亨利先生採集地點多在高雄、屏東一帶,也曾走到臺灣的最南端採集。他曾提到:「…臺灣南端的一位守燈塔員Schmuser, M,也採集植物給我…」所以也有可能是從他人獲得的採集品,無論如何,原生於臺灣南端是無庸置疑的。

亨利先生於 1892 年 11 月來臺,於打狗(今高雄)海關擔任醫官,直到 1896 年日本治理臺灣後才離開。同年發表《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臺灣植物目錄),書中記載了 1428 種維管束植物,是臺灣植物調查史上的第一份植物名錄,對於臺灣植物研究來說,是極大的貢獻。

臺灣杜鵑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臺灣杜鵑 / 攝影: 楊智凱 助理教授

習性

小喬木,高可達10公尺,枝幹粗壯,彎曲,幼株近無毛,樹皮紅褐色。

葉部形態

葉互生,叢生枝條頂端。

葉厚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最寬處位於前方三分之一處,長 8-15 公分,寬 1.5-3 公分,先端鈍,基部楔形或漸狹,葉全緣,略反捲;葉上表面深綠色,光滑而有光澤,下表面則被覆灰白色的殼狀鱗片;中肋在上表面凹陷,下表面明顯突起,側脈 10-12 對,非常明顯。

葉柄長  1-1.5 公分,光滑無毛。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頂生的繖形花序,有 7-15 朵花。

花梗細長,長 3-4 公分,密被毛;花萼短,不明顯,先端有5枚闊齒形裂片,略被毛,宿存;花冠白色或淡粉紅色,內側喉部有紅褐色斑點,闊漏斗狀,直徑約 4 公分,邊緣5裂,裂片圓,先端略有凹陷。

雄蕊10-12枚,通常10枚,沒有伸出花冠外,不等長,位於下方者較長,上方者較短,花絲白色,基部有絲狀毛。

雌蕊位於花朵中央,被一圈雄蕊包圍,子房5室,圓柱形,基部稍寬,覆被白色長柔毛,花柱光滑,柱頭頭狀。

果實與種子形態

蒴果圓柱狀,具5稜,長約 8 公釐,被紅褐色柔毛,成熟後由頂端開裂,釋放出細小的種子

臺灣何處能夠欣賞臺灣杜鵑?

臺灣杜鵑 / 攝影: 楊智凱 助理教授

臺灣杜鵑為臺灣特有種植物,分佈於全島闊葉林,海拔 600-2400 公尺的山區,不論是都市近郊的山區或是中高海拔的登山步道都相當常見。

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的上坡面接近稜線處或是稜線上,有時會形成純林,像是南投的水社大山、杉林溪;臺中的鳶嘴山;屏東的浸水營、里龍山等地,可見到小面積純林。若是步道恰巧從稜線穿越杜鵑林,會有通往仙境的神秘感。花季時成簇白色花朵鋪滿樹冠,陽光之下如雲朵、如白雪,煞是好看。

杜鵑花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杜鵑花屬植物,依照外型大致可分成兩群,杜鵑類(azaleas)與石南(或石楠)類(rhododendrons),前者是指灌木狀或矮叢狀的杜鵑,後者則是較大型或樹木狀的杜鵑。就是這「石南」二字,造成不少誤解。

毒藥與補藥傻傻分不清楚?

根據藥典記載,「石南葉」:「辛散風,苦堅腎;補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主治:腎虛腳弱風痹…」,還說:「婦人不可久服,令思男。」 看來不只是強壯藥材,還附帶春藥功效。

《植物名實圖考》也記載,石南:「…毛文錫茶譜,湘人四月採石南芽為茶,去風,暑月尤宜。桂陽呼為風藥,充茗、浸酒,能愈頭風。」,竟然還是消暑的茶飲聖品。

不過這裡指的石南,是指薔薇科的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使用石楠乾燥的葉片入藥,才有強筋、袪風、解熱、鎮痛、利尿、潤腎的功效。若是誤用杜鵑花屬的石南,很可能會一命嗚呼,可就哀哉了!

杜鵑花屬植物全株多半具有毒性。像原生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羊躑躅(R. molle),全株有劇毒,誤服過量會導致腹痛、嘔吐、痙攣、呼吸困難,嚴重可致死。據說有羊誤食葉片,導致躑躅(音ㄓˊ ㄓㄨˊ,頓足,徘徊不前)而死,因而得名。它的乾燥花朵,可作為中藥,稱作鬧羊花,有止痛、消腫、殺蟲解毒、麻醉等功效,不過具有毒性,須謹慎使用。

西施花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臺灣原生的種類中,民間會使用西施花作為石南葉的替代品,《高山藥用植物》中提到:西施花的葉片可降血壓,有強壯、催淫、利尿、鎮痛的功效。《臺灣藥用植物圖鑑》也記載,西施花有降血壓、強壯、利尿與鎮痛的功效;玉山杜鵑可強壯、利尿、鎮痛及解毒效用;唐杜鵑則可治療月經不調、咳嗽、風濕痹痛、癰腫瘡毒等。不過這類植物全株有毒,務必經醫師評估才能使用。

此外,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發現,臺灣杜鵑的萃取物具有抗腫瘤的潛力以及強抗菌、抗氧化活性,是非常具有潛力的藥用植物。

園藝景觀利用

臺灣原生的杜鵑花在園藝景觀利用上,早已應用多年,像是金毛杜鵑、西施花、唐杜鵑、細葉杜鵑等等,市面皆有販售苗木。

近年林務局也積極開發、推廣原生樹種,今年五月初嘉義林管處的「杜鵑方舟 綻放諸羅」成果發表會,就宣告成功培育臺灣杜鵑、玉山杜鵑、紅星杜鵑、臺灣高山杜鵑等等十種原生杜鵑,讓原生植物的資源得以開展應用。

如何分辨臺灣杜鵑的相似種?

與臺灣杜鵑花色相似,皆為白色的種類,有共 5 個分類群;其中,馬銀花為灌木狀,葉卵形,單花,腋生,直徑約 3 公分,花型較小,葉形差異頗大,可以排除。

玉山杜鵑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因此與臺灣杜鵑形態最相似的其實只有南湖杜鵑、玉山杜鵑以及偶爾花色較淡的西施花。

玉山杜鵑為灌木狀,即使不開花時也可明顯看出樹形不同。

南湖杜鵑、西施花與臺灣杜鵑雖然同樣是小喬木,不過南湖杜鵑葉片先端較尖,葉下表片被暗褐色毛絨,花序具 3-15 朵花;西施花的葉片先端鋭尖,且下表面呈灰綠色,花序通常只有 2-3 朵叢生枝條頂端,可作為區別。詳細的區別特徵請參閱下表。

臺灣杜鵑相似種比較表

臺灣杜鵑南湖杜鵑西施花玉山杜鵑
習性小喬木小喬木或灌木小喬木灌木
樹高10 公尺1-2 公尺8 公尺3 公尺
葉先端鋭尖漸尖,具小突尖鋭尖
葉基部楔形或漸狹圓鈍鋭尖圓或略心形
葉背色灰白或灰褐色紅褐色灰綠色淡綠色
花朵數7-153-152-310-20
花冠直徑4 公分4.5 公分6 公分3-4 公分
花冠顏色粉紅
分佈海拔600-2400 公尺2400-3700 公尺300-2400 公尺3000-3900 公尺
分佈區域全島北部山區全島全島

臺灣杜鵑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杜鵑

中文科名:杜鵑花科

中文屬名:杜鵑花屬

別名:臺灣杜鵑花

學名:Rhododendron formosanum Hemsl.

科名:Ericaceae

外形特徵:頂生繖形花序,花冠白色,喉部帶紅褐色斑點。

分佈區域:全島中海拔山區

花期:4-5月

花語:白裡透紅的臉頰,聊著愛與被愛的美好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深藏山中搖曳的金色風鈴:山寶鐸花

山寶鐸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春季是植物界的年度盛會,百花盛開,爭奇鬥豔。櫻花、風鈴木、花旗木一類,以嘉年華會的姿態,吸引大批粉絲(包含:蟲、鳥、獸與人類)駐足讚嘆;另外一些則深居靜謐森林,彷彿旁觀者,像是寶鐸花一類植物,就悄悄地掛起風鈴參與年度盛會。

寶鐸​*​花屬(Disporum,又名萬壽竹屬),英文俗名稱作仙女鈴鐺(fairy bells),全球約有 20 種,原生於亞洲,分佈區域從喜馬拉雅山區、印度、緬甸、不丹、錫金、泰國、越南,往北到中國、日本、韓國及俄國東部地區。中國的種類最多,約有 14 種。

本屬植物歸類於秋水仙科​†​(Colchicaceae),臺灣的種類雖然不多,文獻記載的種類從 2 種到 4 種都有,使用過的學名就有 9 個,頗令人困擾。

2019年,趙建棣博士與曾彥學教授研究臺灣原生寶鐸花屬植物的外部形態、花粉結構以及染色體數等等特徵,確認臺灣原生的本屬植物有 3 個分類群(2 種與 1 變種):臺灣寶鐸花(Disporum kawakamii )、南投寶鐸花(D. Sessile D. Don ex Schult. var. intermedium (Hara) Y.H. Tseng & C.T.Chao)及山寶鐸花(D. shimadae Hayata),皆為臺灣特有植物。

3個寶鐸花分類群的發現與命名

山寶鐸花 / 攝影: 王偉聿 先生

1905 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成立植物調查課,開始有系統的大量採集、研究臺灣的原生植物,首位主任為川上瀧彌(Taiya Kawakami)先生,臺灣寶鐸花與山寶鐸花的發現與川上先生都有關聯。

1908 年 3 月 6 日​‡​,川上先生與他的學生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前往基隆廳採集,在瑪鋉(Masoku,今 新北市萬里)採集到山寶鐸花(標本編號:4311);同年 3 月 20 日,川上先生前往嘉義水車寮(Suitoryo,今嘉義縣竹崎鄉水社寮)採集,採得臺灣寶鐸花(標本編號:3493)。

1911 年早田文藏(B. Hayata)在《臺灣植物資料》中將這兩種植物發表為新種。兩者都採用發現者的姓,拉丁化字尾來命名。臺灣寶鐸花種小名為 ”kawakamii“,山寶鐸花則為 ”shimadai​§​“。

其實早田博士發表的文章還記載 1 種打了問號的疑問種​¶​:”D. pullum Salisb. ?“ ,引證的植物標本為川上先生與森丑之助,於 1906 年 8 月採自臺中 ”Chutoko“(標本編號:1210),這個植物後來鑑定為臺灣寶鐸花,所以本種的發現年代實際上可以再往前推進兩年。不過無論如何,都與川上先生有淵源。

自 1911 年後,相隔約 80 年。1989 年,臺灣大學森林系的應紹舜教授,在南投合歡山與梅峰之間,海拔約 2170 公尺的山區發現一種新的寶鐸花屬植物。隔年(1990 年)將這種植物發表為 D. nantouense S. S. Ying,就是南投寶鐸花。2019年的分類研究,認為本種與分佈於東北亞的寶鐸草(Disporum sessile)分類特徵相近,因而處理為寶鐸草的變種,不過仍然是特產於臺灣的特有變種。

山寶鐸花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山寶鐸花 / 攝影: 王偉聿 先生

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季時地上部枯死,春季時於走莖與根部頂端,抽芽萌發新的挺空莖。莖直立或略斜生,細長,高15-45公分。靠近莖基部的節上葉片較小,外形呈鱗片狀,上半部莖節上則互生數枚正常葉片。

葉部形態

葉片線形到線狀披針形,長 4-10 公分,寬 2-4 公分,基部鈍,先端漸尖,紙質,葉全緣,從葉片基部發出3條脈,在葉尖端匯合。葉兩面光滑,葉背的顏色較淡;葉柄很短,僅 3-5公釐。

花序與花朵形態

花序假頂生​#​,花單生或 3-5 朵聚生成繖形花序,總花梗短,長 3-5 公釐。

花朵管狀,長 1.5-2.2 公分,直徑 6-8 公釐,由 6 枚長匙形的花被片組成,排列成兩輪,內外各 3 枚;花被片長 2-3 公分,寬 5-8 公釐,鮮黃色;外側光滑,近花梗處有短距(spur),長 1-2 公釐,內藏蜜腺,可以吸引昆蟲鑽入花朵取食,幫助授粉,內側的基部與邊緣有小小的突起;花梗綠色,細長,1-2.5 公分。

雄蕊有 6 枚,略低於雌蕊的柱頭,沒有伸出花朵外側,花絲連接在花被片的基部,長 1-1.4 公分;花藥線狀長橢圓形,長 3 公釐,寬 1-1.5 公釐,環繞柱頭圍成一圈。

雌蕊位於花朵中央,子房 3 室,橢圓形,長 3-3.5 公釐,直徑 2-2.5 公釐,頂端圓;花柱細長,長 1-1.5 公分;柱頭 3 裂,短線狀。

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朵授粉後,花被片會脫落,子房逐漸成長為圓形的漿果,長約 9 公釐,直徑 5-7 公釐,初為綠色,成熟時紫黑色。內藏多枚略呈橢圓形的種子,長約 3 公釐。

另外兩種寶鐸花的形態特徵,請見文末介紹。

何處欣賞臺灣原生寶鐸花:臺灣寶鐸花、南投寶鐸花、山寶鐸花

南投寶鐸花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此處按照容易見到的程度介紹,排序為:臺灣寶鐸花、南投寶鐸花、山寶鐸花。

臺灣寶鐸花是分佈最廣的,也最容易發現的種類,從低海拔到海拔約 2000 公尺的森林都有分布。通常生長在森林下層或是森林邊緣稍有遮蔭的地方,偶爾也會出現在草生地或道路旁陽光充足處。行走在城市邊緣的郊山步道或是山區森林步道,甚至山區公路旁的草地,也能發現她的倩影。

南投寶鐸花原生於全島海拔 1500-2900 公尺的中海拔山區,喜歡濕潤、有遮蔭的森林,如:桃園的拉拉山;新竹的鴛鴦湖山區;南投的合歡山區、梅峰;嘉義的阿里山、玉山山區;高雄的檜谷、南橫山區、宜蘭的太平山、南湖大山;花蓮的木瓜山、和平林道;臺東的向陽、南橫公路沿線森林等等。只要海拔高度相符,漫步在山區公路、產業道路或是森林步道,都有機會見到她身影。

山寶鐸花僅生長於臺灣東北部,從平地到低海拔山區,像是:宜蘭的龜山島、大里;基隆的和平島、大武崙;新北市的和美、皇帝殿等等。雖然分佈區域侷限,3-4 月之間,在東北部淺山地區的登山步道、山區道路都有可能發現她的蹤跡。

寶鐸花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醫藥方面,本屬植物具有具有清熱解毒、舒筋活血、益氣補腎、潤肺止咳的功效,如:寶鐸草(Disporum sessile)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小兒消化不良、肺氣不足、病後或慢性病身體虛弱等等症狀。至於台灣產的寶鐸花屬植物,則尚無藥學方面的研究。

本屬植物姿態優雅,花型奇特,花期約 2-3 個月,利用她喜愛半遮蔭環境的特性,可以盆植於陽台或是佈置成多層次植栽都不錯,具有開發成園藝植物的價值。

外型與寶鐸花屬植物非常相似的植物如何分辨:天門冬科

寶鐸花屬經常被人和天門冬科(Asparagaceae)中的 4 個屬的植物搞混,特別是植株外形、葉形或是花部等等特徵,或多或少有幾分相似,像是:假寶鐸花屬與鹿藥屬的植株、葉形與本屬植物相似,不過花序與花的形態差異較大;異黃精屬及黃精屬植物,則不論是植株、葉部與花的形態都與本屬極為相似,需要更仔細區別。

假寶鐸花屬

臺灣原生僅有 1 種:阿里山假寶鐸花(Disporopsis aspersa),分佈於中高海拔、約 1500~2800 公尺的山區。

植株高約 40 公分、葉互生、平展、卵狀橢圓形、基出脈 3-5,漿果成熟時紫黑色,乍看之下像是寶鐸花屬植物,不過本種莖比較粗壯;莖基部的葉子不是鱗片狀;花朵不是假頂生,而是腋生;花朵白色,而且不是管狀,而是開展的鐘形。

鹿藥屬

鹿藥 / 攝影: 廖俊奎 博士

臺灣原生共有 2 種,皆為特有種植物:鹿藥(Maianthemum formosanum)及原氏鹿藥(M. harae),前者分佈在海拔 3000 公尺以上山區,後者是中高海拔、約 1500~2800 公尺山區。

與寶鐸花屬的區別點為:莖略帶紫紅色,葉片較薄、邊緣波浪狀、基出脈 3-7,圓錐花序頂生,花朵白色、鐘形開展。相較於其他 3 屬,最容易區分。

異黃精屬

臺灣僅產 1 種,為特有種植物:臺灣黃精(Heteropolygonatum altelobatum),分佈於臺灣中部及北部海拔 800-1800 公尺山區。

本種莖 20-60 公分高,葉兩列互生、平展、長橢圓披針形,花朵管狀、白色、花被片 6 枚、長 1-2 公分,花顏色與大小,恰好與南投寶鐸花相似。

主要的區別在於:本種根莖明顯,直徑可達3公分;葉片除中肋明顯外,其餘側脈不明顯;花朵1-2腋生,無總柄;花被基部無距,先端有一小撮毛。

黃精屬

萎蕤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本屬臺灣僅產 1 種,也是特有種植物:萎蕤(Polygonatum arisanense)。本種分佈於全島中低海拔的森林內。具有念珠狀的根莖,莖高 80-200 公分,葉長披針形,長 8-20 公分,花序繖形,具總梗,花 2-4 朵,白色,先端帶綠色,漿果球形。4 屬種類中,本種的相似度最高!

不論植株外形、葉形態、花序與花朵都非常相似,主要的區別特徵是:莖帶紫紅色,基出脈7,花序腋生,花被基部無距,且約1/2長的花被合生成筒狀。

天門冬科中 4 屬植物與寶鐸花屬的差異比較表

寶鐸花屬假寶鐸花屬鹿藥屬異黃精屬黃精屬
莖高15-130 公分40 公分30-75 公分20-60 公分80-200 公分
葉緣全緣全緣波浪狀全緣全緣
基出脈3-53-53-717
花序位置假頂生、繖形腋生、單花頂生、圓錐狀腋生、單花腋生、繖形
花被片基部合生合生離生1/2 合生1/2 合生
花外形筒狀鐘形筒狀鐘形鐘形筒狀筒狀
花顏色白色、黃色白色白色白色白色
花被片長1.5-3 公分1-1.5 公分0.3-0.5 公分1-2 公分1-2.8 公分

如何分辨臺灣原生的寶鐸花?

知道如何分辨寶鐸花的相似種之後,對於這類植物的觀察重點,應該已經略知ㄧ、二了。主要的區別特徵就是:植株大小、葉形與葉脈、花序、花的顏色、結構與尺寸。

不過這些特徵應用到寶鐸花的三個分類群,就要再細緻一些,除了上述特徵之外,還可以注意習性、走莖、莖分枝、葉片大小、葉片數量、花被顏色及斑點、花梗長度、子房大小、分佈等等。

直觀來看,臺灣寶鐸花的植株與葉片最大;南投寶鐸花分佈海拔最高,且花為白色;山寶鐸花的植株最小,花朵最大且最鮮豔,詳細的比較請參考本段落下方附表。

臺灣寶鐸花的形態特徵

臺灣寶鐸花 / 攝影: 廖俊奎 博士

臺灣特有種,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海拔最高可達 2000 公尺。常出現於森林透光處的地被層、森林邊緣或道路旁,是最容易見到種類。

習性與葉部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綠。莖直立或斜生,細長,高 30-130 公分。近莖基部葉片鱗片狀;上半部莖多分枝。

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6-17 公分,寬 3-6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紙質,葉全緣,基出脈3-5條,在葉尖端匯合。葉兩面光滑,葉緣略具毛;葉柄短,僅 3-5 公釐,有時略帶紅色。

花序、花朵、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序假頂生,花單生或 2-5 朵聚生成繖形花序,總花梗短,長 2-5 公釐,無苞片。花朵管狀,長 1.5-2.2 公分,直徑 6-8 公釐;花被片 6 枚,排列成兩輪,內外各 3 枚;花被片長 1.5-2 公分,寬 5-8 公釐,淡黃色至黃色,有時先端具紅色斑點;外側光滑,近花梗處有短距,長 1-2 公釐,內藏蜜腺,內側的基部有小突起;花梗綠色,細長,1-2.5 公分。

雄蕊 6 枚,花絲插生於花被片基部,長約1公分;花藥線狀橢圓形,長 3-4 公釐。雌蕊子房 3 室,橢圓形至圓形,長約 3 公釐;花柱細長,長 7-9 公釐;柱頭 3 裂,短線狀,花期為 3-5 月。

漿果球形,長 6-7 公釐,直徑 4-6 公釐,成熟時紫黑色。種子橢圓狀不規則形,長約 1.5 公釐。

南投寶鐸花的形態特徵

南投寶鐸花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臺灣特有變種,分佈於臺灣全島中海拔山區,海拔1500-2900公尺。生長於森林內透光處、森林邊緣或道路旁,不常見。

習性與葉部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季落葉渡冬;具走莖。莖直立,細長,高 15-45 公分。近莖基部葉片鱗片狀;上半部莖多分枝。

單葉,互生,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 5-6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紙質,葉全緣,3基出脈。葉兩面光滑,葉緣略具毛;葉柄短,僅 3-5公釐,有時略帶紅色。

花序、花朵、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序假頂生,花單生或2-3朵聚生成繖形花序,總花梗短,長3-5公釐,無苞片。花朵管狀,長1.5-2公分,直徑6-8公釐;花被片6枚,排列成兩輪,內外各3枚;花被片長1.5-2公分,寬6-8公釐,白色,先端綠,帶紫色斑點;外側光滑,近花梗處有短距,內藏蜜腺,邊緣有小突起;花梗綠色,細長,1-1.5公分。

雄蕊6枚,花絲插生於花被片基部,長1-1.5公分;花藥線狀橢圓形,長3公釐。雌蕊子房3室,黃綠色,球形,直徑2-3公釐;花柱細長,長10-15公釐;柱頭3裂,短線狀,長約1公釐,略反捲。花期為 5-6 月。

漿果球形,長 5-6 公釐,直徑 6-7 公釐,成熟時紫黑色。種子多數,橢圓狀不規則形。

臺灣原生寶鐸花比較表

特徵臺灣寶鐸花南投寶鐸花山寶鐸花
習性常綠落葉落葉
走莖
莖高30-130 公分15-45 公分15-45 公分
分枝
葉片數
葉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葉長6-8 公分5-6 公分4-10 公分
基出脈3-533
花顏色淡黃色至黃色(先端紅色)白色(先端綠、紫色斑點)鮮黃色
花梗長1-2.5 公分1-1.5 公分1-2.5 公分
花被長1.5-2 公分1.5-2 公分2-3 公分
花柱長7-9 公釐10-15 公釐10-15 公釐
分佈全島全島東北部
海拔低至中海拔中海拔 1500-2000 公尺低海拔

山寶鐸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山寶鐸花

中文科名:秋水仙科

中文屬名:寶鐸花屬(萬壽竹屬)

別名:fairy bells、黃花萬壽竹

學名:Disporum shimadae Hayata

科名:Colchicaceae

外形特徵:雄蕊6枚,花絲緊貼花被基部,柱頭3裂;花被片6枚,卵狀長橢圓形至寬匙形,

下垂狀,先端微上捲。

分佈區域:東北部低海拔森林內或森林邊緣

花期:3-4月

花語:傳來喜訊,喚來幸福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寶鐸」是指:佛寺或寶塔的屋檐末端懸掛的風鈴,本屬植物花形如下垂的風鈴,故以此為名。
  2. ​†​
    1998年APG(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分類法,將一些過去歸屬於百合科的種類(包含:寶鐸花屬),歸隸為秋水仙科的成員。
  3. ​‡​
    引證標本(4311號)的標籤上記載為: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三月六日,而早田先生發表的文章中卻記載為1907年3月,應為筆誤。
  4. ​§​
    早田文藏原命名為: “D. shimadai”,不過與屬名的詞性不相符,依照命名法規自動更正,種小名需改為”shimadae”。
  5. ​¶​
    這個疑問種,依據2019年的研究報告,為臺灣寶鐸花的同物異名。
  6. ​#​
    假頂生:是指花序似從植株頂端抽出,實際上是從頂端葉片的葉腋生出,常見於單子葉植物。
Loading...

揭開春天序幕的浪漫花海,阿里山櫻花

阿里山櫻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節氣雖然已過立春,中高海拔的落葉樹像是:楓樹、千金榆、山毛櫸仍是淨空綠葉,以滿地落葉和蕭瑟的枝枒頂著初春寒氣。有一類植物蓄勢待發,或者早以滿樹璀璨預告春神即將降臨,其中最吸引目光的就是櫻花了!

櫻花為薔薇科(Rosaceae)李屬(Prunus)櫻亞屬​*​(Subgenus Cerasus)植物,李子的英文為”plum”,拉丁文寫作”prunum”,李屬的屬名即是源自此字,拉丁文形容詞為“pruninus”亦是紫色的意思,就是成熟李子的顏色。

李屬(或稱梅屬)全世界約有 430 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華人文化中欣賞的桃、李、梅、杏,或是日本人最喜愛的櫻花都是屬於李屬植物。

臺灣原生的李屬植物,共有11個分類群(9種2變種),分別為:臺灣稠李(P. buergeriana)、蘭嶼野櫻花(P. marsupials)、臺灣稠李(P. obtusata)、黑星櫻(P. phaeosticta var. phaeosticta)、冬青葉桃仁(P. phaeosticta var. ilicifolia)、毛柱郁李(P. pogonostyla)、刺葉桂櫻(P. spinulosa)、黃土樹(P. zippeliana);以及3種櫻亞屬的櫻花:山櫻花(P. campanulata)、霧社山櫻花 (P. taiwaniana)及阿里山櫻花(P. transarisanensis)。

其中,山櫻花為最常見的種類,又稱為緋寒櫻,廣泛分佈於東亞南部(如:臺灣、中國南部、琉球與日本等地區);而其餘2種:霧社山櫻花以及阿里山櫻花​†​,皆是臺灣特有種,本文將一併介紹給讀者。

臺灣原生3種櫻花的發現與命名

臺灣原生的 3 種櫻花與早田文藏(B. Hayata)都有淵源,下方將按照發表時間次序一一介紹。

山櫻花的發現與發表

山櫻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山櫻花是 1883 年由俄羅斯植物學家卡爾·約翰·馬克西莫維奇(Carl Johann Maximovich, 1827-1891)所發表,山櫻花的種小名”campanulata”(意指:鐘形的),指的就是山櫻花的花朵外形。

臺灣最早的正式紀錄為 1906 年,出自於《Enumeratio Plantarum Formosanarum(臺灣植物名錄)》,是早田先生與其恩師松村任三(Matsumura Jinzō, 1856-1928),彙整當時的臺灣植物採集資料發表的著作,所依據的標本,則是永澤定一(S. Nagasawa)在 1904 年於臺北竹子湖採集的植物標本。

霧社山櫻花的發現與發表

霧社山櫻花則為 1911 年,發表在早田文藏先生的著作:《臺灣植物資料》之中,模式標本是中原源治(G. Nakahara)於 1907 年 2 月採自霧社的標本,種小名是以臺灣為名:”taiwaniana”。

阿里山櫻花的發現與發表

1914年4月,早田先生與林業試驗場(林業試驗所前身)的技師金平亮三(R. Kanehira)和田中市二(I. Tanaka),一同前往阿里山山區採集。

這是早田先生第五次來臺採集,此時阿里山的森林鐵路已經鋪設完成,搭乘火車就可以從嘉義經竹頭崎、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平遮那、二萬平等站,直達阿里山站(海拔2274公尺),不再需要長途跋涉,採集研究的工作輕省許多。三人沿著鐵道各站採集,經阿里山站前往塔山一帶,在海拔約2500公尺處採集到本種。

1915年,早田先生發表植物分類巨著《臺灣植物圖譜》第五卷,將塔山採集到的李屬植物發表為新種:”Prunus transarisanensis Hayata”,其中種小名”transarisanensis” ,就是泛分佈於阿里山的意思。

其實早田先生對於將這個植物發表為新種有點疑慮,他在發表文章中提到:這個植物與”Prunus Yamasakura”(日本山櫻​‡​)非常相似,幾乎無法分辨,只有托葉較窄和鋸齒較疏兩個特徵可供區別,他甚至說:”I am quite unwilling to treat our plant as a species distinct from the Japanese cherry…”(我相當不願意將這個植物處理為與日本山櫻不同種…),然而現在來看,阿里山櫻花的確與日本山櫻是不同物種,不得不佩服早田先生的慧眼。

觀察阿里山櫻花的形態:習性、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阿里山櫻花 / 攝影:嘉義大學森林系 張坤城 老師

習性與莖的形態

落葉小喬木或亞灌木,枝條深褐色,光滑。

葉形態

葉膜質,卵狀長橢圓形,長 3-5.5 公分,寬 1.5-2.5 公分,側脈 6-7 對,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鈍形,鋭細鋸齒緣,僅下表面的側脈被長柔毛,其餘部分光滑無毛,上表面的葉脈略凹陷,下表面則凸起;托葉線形,長 3-5 公釐;葉柄帶紅色,長約 8 公釐,上表面密被毛,邊緣具腺毛,接近葉身處具有兩枚扁球狀腺體。

花序與花形態

櫻亞屬與其他李屬植物最大的不同在於花序結構,櫻亞屬植物為繖形或繖房花序,其餘亞屬則是單花或總狀花序。

阿里山櫻花的繖形花序為 2-3 朵簇生,平展或直立於枝條上;花梗長約 7 公釐,略被毛,基部的數枚苞片卵形,先端具鯊魚齒狀緣;花萼筒管狀鐘形,綠色帶紅色,光滑,長約 8 公釐,先端有 5 枚裂片,裂片平展或略反折,狹長三角形,長約 3 公釐,基部寬約 2.5 公釐;花瓣 5 枚,初為白色,逐漸轉為淡粉紅色(部分品系維持白色),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約 7 公釐,寬約 5 公釐,先端有凹陷的缺刻;雄蕊多數;子房光滑。

每年1月中旬出現花苞, 2月中至 3 月中旬盛花,持續至4月末。花朵盛開之後,嫩綠的新葉逐漸開展,映襯滿樹的雪白,以及一地潔白或是白裡透紅的花瓣。

果實與種子形態

花朵授粉之後約 1-2 個月,核果逐漸成熟。果實的果柄長約 1 公分;表皮鮮紅色,光滑,卵圓形,長約 7 公釐,寬約 5 公釐;與櫻桃結構相同,果肉部分為外果皮與中果皮,堅硬的果核為內果皮,內藏種子。果期為5月初至6月中。

何處能夠欣賞阿里山櫻花?

阿里山櫻花 / 攝影:嘉義大學森林系 張坤城 老師

阿里山櫻花為臺灣特有種植物,海拔分佈從1600~2800公尺,像是太平山、拉拉山、鴛鴦湖、思源、武陵、梨山、環山、畢祿溪、大禹嶺、合歡山、阿里山、 塔山等山區,在臺 7 甲線、臺 14 甲線或是阿里山公路的兩側森林或是鄰近的中海拔山區步道,3 月前後花期之時,行經公路旁或森林中,很難忽略她雪白亮眼的身影。

李屬植物與阿里山櫻花的應用價值與地位

李屬植物有不少種類是常見果樹,像是桃、李、梅、杏、櫻桃等等,而這些水果也多半具有藥效,像是《藥用植物學》中記載:桃(Prunus persica)的葉可治療頭痛、腹痛,拿來泡澡,有治汗疱、濕疹的功效;嫩果可治邪瘧、吐血、心疼、妊婦下血及小兒虛汗;熟果可止血、治瘧疾等。

李(P. salicina)的種子(李仁)對於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有功效;葉可以鎮咳;根皮可以治牙痛。梅(P. mume)的花可舒悶解鬱,治療神經衰弱,果實解熱、生津、安胃、止嘔。杏(Prunus armeniaca)的種子稱為杏仁,是常見的飲品,可鎮咳祛痰,治咳嗽、哮喘等。

除了食用與藥用價值外,華人文化對於梅、杏、桃的欣賞情有獨鍾,楊再義老師在《中國農曆之月花與花神》書中,細說了梅花(正月)、杏花(二月)、桃花(三月)三種月花以及代表的花神,一年之中有 3 個月的月花為李屬,顯見這類植物在華人文化中的地位。

至於櫻花,現在流行的賞櫻,古時華人反而較少提及。相較之下,日本人對於櫻花的喜愛,地球上難有其他民族出其右了。日本許多河岸、校園、寺廟、公園或是建築植栽,常會種植櫻花樹,每年的「花見」季節​§​,媒體會報導預測櫻花開放日期,各地都有盛大的賞櫻活動,櫻花儼然成為日本的代名詞。

在臺灣原生的種類中,山櫻花是中低海拔最常見的種類,除了觀賞價值之外,《臺灣藥用植物圖誌》提到,山櫻花果可以補氣、清熱,健脾益氣,治療痢疾等等。不過果實小、果肉薄,作為水果的食用價值不高,曾有台中農試所的研究員,嘗試藉由選育大果種原,提升經濟價值,或許未來某日可以在市場上看到,如進口櫻桃般大小的原生山櫻花果。

至於阿里山櫻花,有些育種研究,期能開發作為園藝使用,不過本種原生的海拔較高,平地並不易存活;至於藥用方面目前則尚無相關研究。

如何辨別臺灣產的 3 種櫻花?

除了山櫻花、霧社山櫻花以及阿里山櫻花三種臺灣原生的櫻花外,尚有不少常見的引進種櫻花:像是:豆櫻(或稱富士櫻P. incisa)、日本山櫻(P. serrulata)、大島櫻(P. speciosa)、染井吉野櫻(或稱吉野櫻:P. yedoensis);還有不少選育種、雜交種、嫁接種,如:八重櫻(山櫻花的重瓣品系)、福爾摩沙櫻(山櫻花的白花品系)、寒櫻(山櫻花與大島櫻雜交種)、河津櫻(山櫻花與大島櫻雜交種)等等,總數超過 20 種。本文礙於篇幅僅介紹臺灣 3 種原生櫻花,有興趣的讀者可由網路搜尋各種櫻花的資訊。

賞櫻之際,除了欣賞令人驚艷花朵、拍照打卡之餘,如果還能分辨這些櫻花的種類,呼喚她們的名字,彷彿朋友一般,與櫻花就更親近了!

區別櫻花的種類可以從等幾個特徵著手:葉片質地、托葉形態、葉柄腺體形態、花朵顏色、花朵姿態(下垂、直立或開展)、花萼顏色、花瓣大小、花瓣形狀等等特性來區別,這些特性不僅可以辨識出原生的 3 種櫻花,也可以用來觀察辨識其他種類櫻花。

先從葉特徵來看,山櫻花葉片較厚,屬紙質,其餘兩種為膜質;托葉以山櫻花最大,呈剪裂狀,霧社山櫻花其次,為線狀披針形,阿里山櫻花為短線狀;葉柄先端與葉片基部交界處的兩枚腺體,山櫻花是突起的火柴棒頭狀,其餘兩種略呈球形。

花朵姿態來看,山櫻花所有的花朵下垂,彷彿垂掛的風鈴;另外兩種花朵直立、平展或向下,密生的花朵聚集在枝條頂端,遠看就像繡球花一般。

花朵顏色來看,霧社山櫻花的花朵為白色;阿里山櫻花初時白色,後轉淡粉紅色;山櫻花則為緋紅色。從花萼觀察,霧社山櫻花的花萼密被毛,其餘兩種皆為光滑。

花瓣大小與形狀來看:阿里山櫻花為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約 7 公釐;霧社山櫻花為長橢圓形,長 8-10 公釐;雖然霧社山櫻花的花瓣與阿里山櫻花大小相近,但是開放時花瓣不如後者開展,外觀看起來較小朵;山櫻花則為卵圓形,長 10-12 公釐,花朵的尺寸最大。

盛花期來看,山櫻花最早也最長(12 月末-3 月末),再來是霧社山櫻花(1 月初-3 月末),阿里山櫻花則最遲(1 月中-4 月末)。

從以上的形態特徵,已經可以清楚分辨這 3 種櫻花了!其餘更詳細的特徵,請參考下方附表,以及另外兩種櫻花的特徵簡介。

臺灣原生種櫻花比較表

特徵山櫻花霧社山櫻花阿里山櫻花
葉片質地紙質膜質膜質
托葉形態剪裂狀線狀披針形線形
葉柄腺體短火柴棒頭橢圓形扁球狀
花朵顏色緋紅色白色白色至淡粉紅色
花朵姿態下垂放射狀放射狀
花萼顏色緋紅色、光滑綠色帶紅褐色、被毛綠色帶紅色、光滑
花瓣尺寸長約 10 公釐長約 8 公釐長約 7 公釐
花瓣形狀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橢圓形卵圓形至長橢圓形

山櫻花(緋寒櫻)的形態特徵介紹

山櫻花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落葉喬木,樹高可超過20公尺,全株幾乎無毛。

葉紙質,倒卵形至長橢圓形(前端較寬),長 4-12 公分,先端漸尖,細重鋸齒緣,光滑,僅葉背中肋被綿毛;葉柄長約 3 公分,葉片近基部與葉柄交接處,具一對火柴棒頭狀腺體,托葉剪裂狀。

花單生或數朵簇生,下垂,花梗長1-2.5公分,鐘狀漏斗形,花萼與花瓣皆呈現緋紅色,花萼裂片 5 枚,略反卷;花瓣 5 枚,卵圓形至橢圓形,長 1-1.2 公分,先端凹陷;雄蕊 20-30 枚,花柱與子房均無毛。

核果,廣卵形,成熟時紅色,直徑 6-7 公釐,果期 3-4 月。

本種為臺灣原生的櫻花,花期最早也最長,較低海拔的地方12月底就可見到花苞,1月中旬盛花。隨著海拔不同, 3 月底、甚至是 4 月初,皆可見到盛開;盛花時期尚未展葉,直到花季過半,方才陸續展葉,ㄧ樹純粹緋紅,煞是好看,落花時整朵掉落(萼筒、花瓣與雄蕊),賞花人常會撿拾,在地上排列圖案,另有一番趣味。

產於中國中南部、日本及琉球。臺灣分佈於全島低、中海拔闊葉林中,亦廣泛栽培於公園、風景區,或種植於道路兩側作為行道樹。

霧社山櫻花的形態特徵介紹

霧社山櫻花 / 攝影:林家榮 先生

落葉喬木,樹高可超過 10 公尺。

葉膜質,長橢圓狀卵形(基部較寬),長約 6 公分,寬約 2.5 公分,先端突尖狀漸尖,基部截狀鋭尖,鋸齒緣,上表面光滑或略被毛,下表面脈上密被毛;葉柄長約 6 公釐,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

花序繖形,花 5-6 朵簇生於枝條末端,花朵直立、平展或下垂;花梗長約 1 公分,密被毛;花萼壺狀鐘形,綠色略帶紅褐色,密被毛,花萼裂片 5 枚,長約 3 公釐,腺狀鋸齒緣,平貼花瓣;花瓣 5 枚,長橢圓形,長約 8 公釐,寬約 4 公釐,先端 2 裂;雄蕊 10 枚;花柱下方具少數鬚毛,子房卵形,無毛。

核果,闊橢圓形,長約 7 公釐,成熟時紅色,果期為4-5月。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分佈於臺灣中部、北部海拔約900~2400公尺的山區,像是李棟山、新鴛鴦湖、德基、佳陽、梨山、武陵農場、霧社、清境農場、 廬山溫泉、梅峰等等;較低海拔的山區1月初有花苞,1月中至2月上旬盛花,海拔較高處則推遲1個月。

武陵農場 、霧社或是台七甲線是最容易欣賞霧社山櫻花的地點。開花時節,嫩葉也約略同時開展。盛花時期,花瓣會一片片脫落,有時風起,花瓣趁勢如雪落下,充滿詩意。

阿里山櫻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阿里山櫻花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李屬

別名:Alishan cherry

學名:Prunus transarisanensis Hayata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片膜質,托葉短線狀;花白色至淡粉紅色,花萼光滑

分佈區域:中高海拔山區

花期:2-3 月中旬

花語:腼腆羞澀,等待理想的愛情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李屬可分為三個亞屬:櫻亞屬(Subg. Cerasus)、稠李亞屬(Subg. Padus)及李亞屬(Subg. Prunus),櫻亞屬的植物就是稱為櫻花的種類,僅少數為其他亞屬植物。
  2. ​†​
    臺灣植物誌尚曾記載2種櫻花:太平山櫻花 P. matuurai 及山白櫻 P. takasagomontana,為1931年佐佐木舜一(Syuniti Sasaki)所發表。近年的分類研究有將兩者併入阿里山櫻花,或降為變種(林,2006、黃等,2006、蔡,2012),本文採用前者看法。
  3. ​‡​
    Yamasakura 是俗名,就是日本山櫻,應是筆誤,學名應寫做 ”Prunus jamasakura”,不過這個學名已由 Prunus serrulata 取代而成為異名,是一種原生於中國、日本、韓國與俄國的櫻花。
  4. ​§​
    日本稱在櫻花樹下賞櫻野餐為「花見」。
Loading...

在冬季搖曳生姿的小花,川上氏菫菜

川上氏菫菜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菫菜科(Violaceae)植物共有 22~28 屬、約 1000~1100 種,廣泛分佈全球溫帶與熱帶地區,多半是草本植物,不過也有灌木、小喬木,甚至藤本的物種,其中有一半的種類為菫菜屬(Viola),約 600 種。

本科植物臺灣產 2 屬:鼠鞭草屬(Hybanthus,1 種​*​)及菫菜屬(20 個分類群:15 種 4 變種 1 亞種​†​)。而菫菜屬中有 9 個分類群為特有種或特有變種,包含本文的主角:川上氏菫菜(Viola formosana var. stenopetala)。

美麗的誤會?!「violet」與紫羅蘭

菫菜屬植物英文稱為「violet」,她的花色相當多樣,從白色到黃色、橘色、藍紫色、紫色都有,不過通常是藍紫色或黃色。此外,「violet」同時也是紫色的意思,中文有時也被譯成「紫羅蘭色」。

然而真正的「紫羅蘭」為紫羅蘭屬(Matthiola)植物,隸屬於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英文名為「stock」,是著名的草花,花色多變,從白、紅、粉紅、藍至紫色系都有。

除了顏色相似外,花形與菫菜屬植物亦有幾分相似。

由於早期譯者將 violet 誤譯為「紫羅蘭色」,造成不少花藍紫色的植物,名稱有些混淆。像是:不少花色帶有藍紫色系的菫菜屬植物也被稱為「紫羅蘭」。例如:三色菫(Viola tricolor),被稱為三色紫羅蘭;由香菫菜(Viola odorata)提煉的香水,稱為紫羅蘭香水;甚至像是知名動畫《紫羅蘭永恆花園》,劇中出現的植物其實是菫菜屬,而不是十字花科的紫羅蘭屬植物。

或許是「紫羅蘭」的名聲太響亮,像是:鳶尾(Iris tectorum,鳶尾科)、紫錦草(Tradescantia pallida,鴨跖草科),也被稱作「紫羅蘭花」;非洲菫(Saintpaulia,苦苣苔科),被稱為非洲紫羅蘭;蒜香藤(Mansoa alliaceum,紫葳科),別稱「蔓性紫羅蘭」等等,想要尋找特定植物的讀者,可千萬別被誤導喔!

川上氏菫菜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永澤定一(Nagasawa, S.)是最早發現川上氏菫菜的植物學者。他於 1905 年 10 月 30 日,在水山(Suizan,阿里山山區)海拔 2310 公尺處採集到本種(採集編號:649,標本現存於日本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

一年後(1906 年 10 月),川上瀧彌(Kawakami, T.)與森丑之助(Mori, U.),也在前往玉山的途中,於海拔約 2100 公尺處,採集到本種植物(採集編號:2010)。

1908 年,早田文藏(Hayata, B.)於《臺灣高地帶植物誌》中將該種植物發表為新種,學名命名為 Viola kawakamii Hayata,種小名 kawakamii 即是以川上先生的姓,字尾拉丁化而成,以表彰他對植物研究的貢獻。文中提到,本種與臺灣菫菜的形態非常相近,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長:「Very near V. formosana Hayata, hut differs from it in having more elongate leaves.」。

由於川上氏菫菜與臺灣菫菜兩者,外形非常相似,隨著標本採集的數量增加,形態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個體不斷出現,使得鑑定更加混亂,學者們在分類上也相當困擾。

有學者認為兩者應該是不同種,也有認為前者應該是後者的變種,甚至早田先生也曾將這類群植物,發表成數個物種或變種。

一直到 1990 年 4 月,王震哲與黃增泉兩位老師,研究數百份菫菜屬植物標本後,發表一篇臺灣產菫菜屬植物的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釐清當時已知臺灣產的菫菜屬植物分類問題,確認 18 個分類群,同時也解決了川上氏菫菜與臺灣菫菜分類問題。

依據這篇報告,川上氏菫菜成為臺灣菫菜的變種,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葉圓形或圓心形,先端圓或鈍;而前者葉心形或狹心形,先端鋭尖。

變種名依據植物命名法規,使用早田先生於 1913 年發表過的川上氏菫菜的變種 “Viola kawakamii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產生的新組合學名為:Viola formosana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 J.C.Wang , T.C.Huang & T. Hashimoto,就是現在使用的學名。

川上氏菫菜的習性、莖、葉、花及果實形態

川上氏菫菜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短。像草莓一樣,具有長走莖,走莖的末端有不定芽,會生長出一株新的植物體。

葉的形態

葉互生,蓮座狀生長,由植株基部極短的根莖上生出細長的葉柄,長可達 15 公分。

葉狹三角狀心形,先端鋭尖,長 1.5-4 公分,寬 1-4 公分,葉緣圓齒狀或鋸齒狀;葉紙質,下表面灰綠色,略帶紫色,特別是葉脈上呈現明顯的紫紅色;葉柄基部有披針形的托葉,長 3-5 公釐,寬 0.5-1.2 公釐。

花的形態

花兩性,單朵由葉腋生出,花梗細長,略被毛,基部有兩枚苞片。花朵通常高於所有的葉片,長 4-15 公分。花直徑 14-22 公釐,暗紫色至近白色,脈上具藍紫色條紋;萼片 5 枚,宿存,披針形,長 3-5 公釐,寬 0.5-1.5 公釐,基部向下延伸一方形附屬物,像小辮子似的,長約 1 公釐。

花瓣5枚,兩側對稱,上方兩枚卵狀楔形,先端鈍圓,長約 1 公分,寬約 0.5 公分,通常無斑紋;下方左右兩枚花瓣,較大,倒卵狀楔形,先端圓鈍截狀,略淺裂,基部彎鉤狀,長約 1.5 公分,寬約 0.6 公分,脈上有藍紫色條紋;下方中央花瓣最大,狹倒卵形,先端深裂,倒過來看像是狹長的愛心,又像是兔子的耳朵,長 1.3 公分,寬 0.8 公分,脈上有明顯藍紫色條紋,越靠近基部顏色越深;中央花瓣的基部向下延伸成中空圓柱狀的距(spurs),長 5-7 公釐。

雄蕊 5 枚,圍繞著子房,上方3枚雄蕊,前端有膜狀附屬物;下方的 2 枚雄蕊,除了膜狀附屬物外,基部向外也有像中央花瓣一樣的距,向下延伸。

中央的雌蕊子房上位,圓錐狀;花柱基部彎曲,長 1.2-1.6 公釐;柱頭有淺裂。

果與種子的形態

蒴果球形至橢圓形,長 4-6 公釐,3 裂。如爪子般開裂後,釋放出細小的種子,種子球形至卵形,長約 1 公釐。

花期為每年12月至隔年4月。

川上氏菫菜的分佈地點

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1400~2500 公尺的山區,喜歡濕潤、略有遮蔭的森林邊緣,或透光良好的森林內。只要季節正確,海拔合適,漫步在森林步道或是林道兩側,不難發現她或紫或白的成群小花。

川上氏菫菜的應用價值

菫菜屬植物自古便是著名的園藝景觀植物,園藝市場上早已培育出許多品種,是深受歡迎的花卉。

不僅如此,有些種類可提煉香水,還可作為食材,做成沙拉生吃、擺盤或是當作香料,像是前文提過的香菫菜或三色堇就是常用的種類,真是沒有辜負菫菜屬的「菜」字。

至於川上氏菫菜,雖然花朵不大,不過花期長達 5 個月,應該具有開發潛力。

藥用方面,根據《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以及《藥用植物學》記載,原種臺灣菫菜全草具有:健脾開胃、祛風、止血、調經等功效,可以治療食慾不振、嬰幼兒感冒、咳嗽、經痛、白帶、腹痛、腹瀉和風濕病等等疾病,本種雖為變種,應該也有相似效用。

川上氏菫菜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川上氏菫菜

中文科名:菫菜科

中文屬名:菫菜屬

中文別名:臺灣紫菫、長柄臺灣菫菜、臺灣茶匙癀

學名:Viola formosana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 J.C.Wang , T.C.Huang & T. Hashimoto

科名:Violaceae

外形特徵:葉三角狀心形至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至鈍尖;花紫色單生,腋生,自基部抽出,小苞片對生或互生。

花期:12月-隔年4月。

花語:熟悉的風景,喚起心底的追憶。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秋末山野的嬌客,臺灣油點草

臺灣油點草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油點草屬(Tricyrtis)隸屬百合科(Liliaceae),全世界約20種。原生地為亞洲,從喜馬拉雅山區到東亞一帶,像是:中國、日本、菲律賓與臺灣。

油點草屬在臺灣的植物分類上有些複雜:《臺灣植物誌》第二版記載6個分類群(5變種及1種),《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則記載了7個分類群(5變種及2種),兩篇文獻皆將臺灣油點草(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 var. formosana)列為變種;《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為4種,則將臺灣油點草(T. formosana)列為種​*​

還有一篇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使用葉綠體DNA及細胞核DNA研究臺灣產油點草屬植物的分子親緣關係,甚至建議將臺灣油點草 (T. formosana)、高山油點草 (T. ravenii) 和毛果油點草 (T. lasiocarpa) 合併成 1 個種。 

分類學上的爭議就交給學者去煩惱吧!讀者僅需記得:臺灣所有油點草屬植物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當然包含本文主角:臺灣油點草。

臺灣油點草的發現與命名

1864年,英國邱(Kew)植物園的植物採集者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應英國駐台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之邀來臺採集,3~4月間於淡水與基隆附近採集了約600份植物,製成標本後寄回英國,後來由多位不同專長的植物學者研究後,共發表了61個新種,有27種為臺灣特有種,其中包含了在淡水採集到的本種(採集編號570)。

可惜奧德漢來臺不久就染上熱病,當時臺灣醫療及藥品較缺乏,不得不轉往中國休養,當年11月13日就因病過世,享年27歲,令人惋惜。

15年之後,研究百合科、鳶尾科等等單子葉植物的英國植物學家貝克(John Gilbert Baker, 1834~1920)在林奈學會植物學刊中,將這份標本發表為新種,種小名就使用當時「臺灣」在歐洲慣用的稱呼-Formosa-美麗之島,字尾拉丁化而成。

觀察臺灣油點草的形態: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臺灣油點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與根、莖部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於地下或地面橫走,延伸成為走莖狀;地上莖直立或傾斜向上生長,長20~100公分,光滑,幼時略被毛。

葉部特徵

葉互生,略具短柄,綠色,常會有墨綠色點狀斑點,彷彿被油噴,有一說是「油點草」名稱的由來。

葉身的基部下延略呈鞘狀抱莖,葉形變化從倒披針形至闊披針形,葉長5~15公分,寬2.5~5公分,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幼葉有毛,上表面逐漸變無毛,下表面脈上略被毛。

花朵特徵

花序聚繖圓錐狀,生長於莖頂,略被毛,長5~15公分。

花白紫色,內側散布紫紅色斑點,直徑3~4公分,相當顯眼;花梗細長,被毛,長1.5~2.5公分。

花被片​†​6枚,分離,排成2輪,內外各3枚;外圈的花被片,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2~3公分,寬3~4公釐,基部形成兩裂的囊袋狀,形如雙下巴,內藏蜜腺,吸引傳粉昆蟲前來,協助授粉;內圈的花被片較細長,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度與內圈相近,寬度則為1.5~2公釐。

雄蕊6枚,也是排成2圈,花絲細長光滑,略短於花被,基部著生在花被片基部,如管子般圍繞著雌蕊,雄蕊長橢圓形,長1.5~2公釐;子房上位,3室,雌蕊光滑,長柱形,花柱先端3岔,各分岔頂端再如蛇信般分2叉。

果實與種子的特徵

蒴果,圓柱形,橫切面明顯具有3稜,前端有三個凸尖,成熟後會直立,長2~4公分。開裂後釋放出種子,種子褐色,卵形,側扁如瓜子,表面光滑,直徑2~3公釐,先端尖。

臺灣油點草的分佈與生育環境

臺灣油點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高度10~1900公尺的森林開闊處或草生地,喜歡略遮蔭的潮濕處,山溝、溪谷、山區道路或林道兩旁的邊坡,或是登山步道陽光充足,但略有遮蔭的地方,相當常見。每年9~11月開花,授粉後約1個月陸續結果。

臺灣油點草的實用價值

本種花形、花色美麗,花朵數量也多,葉片上的斑點也有特色,很早就被具有慧眼的植物愛好者相中,在園藝上已經應用多年,常用於盆栽、庭園配置,種苗、種子在園藝市場也流通多年。

本種分佈廣又是鄉間田野常見物種,先民早已使用作為青草藥方,例如:高雄桃源區的布農族會將臺灣油點草的葉搗碎,取其汁液塗在眼睛治療眼病。

另外也有文獻記載,本種全草可外敷、可內用,青草或曬乾都有用途,她的藥性:生津止渴、降火潤燥、生肌排膿、消腫行水、清熱利尿,可以治療喉嚨痛、扁桃腺炎、膀胱炎、尿毒等等,是實用性很高的植物。

臺灣油點草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油點草

中文科名:百合科

中文屬名:油點草屬

別名:仙女花、溪蕉莧、竹葉草、石溪蕉、溪蕉、黑點草、小油點草

學名: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

科名:Liliaceae

外形特徵:葉倒披針形至闊披針形,近無柄抱莖,葉面散布墨綠色斑點;花紫白色,花被6枚,內側散布紫紅色斑點。

分佈區域: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山野開闊處或道路旁。

花期:9~11月。

果期:10月~隔年1月。

花語:樂觀開闊,點亮希望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臺灣植物誌記載的6個分類群為:臺灣油點草、大花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grandiflora)、毛果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lasiocarpa)、卵葉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ovatifolia)、山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stolonifera)及鈴木油點草(T. suzukii);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記載7個分類群,除前述的6個分類群,再加1種高山油點草(T. ravenii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4種:臺灣油點草(T. formosana)、毛果油點草(T. lasiocarpa)、卵葉油點草(T. ovatifolia)及鈴木油點草(T. suzukii)。本文認同將臺灣油點草視為種的位階。
  2. ​†​
    當花瓣與花萼無法分辨時,稱為花被片。
Loading...

冬日綻放的太陽,阿里山油菊

阿里山油菊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菊屬(Chrysanthemum)植物全球約有 40 種,屬名由 Chrysos(金色)以及 anthemon(花)兩個古希臘文結合而成,顧名思義本屬植物的花朵,多半是燦爛的金黃色。多數種類原生於東亞,以中國為多樣性的中心。

陶淵明所寫的《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中的「菊」就是最常見的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也被稱為百花中的隱士​*​,更是詩詞歌賦中詩人吟詠的主角。

臺灣原生的菊屬植物共5個分類群​†​:除油菊與新竹油菊外,蓬萊油菊、森氏菊以及本文將介紹的:阿里山油菊(Chrysanthemum arisanense Hayata),這3種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

菊屬的學名討論

《臺灣植物誌》第一版採用 Chrysanthemum 為屬名,第二版則採用 Dendranthema,之後《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以及相關研究(如:臺灣產菊屬植物分類研究)等皆採用後者。

Dendranthema 為 1860 年由 Des Moulins, Charles Robert Alexandre(1798-1875)所建立的屬,主要是將原本屬於 Chrysanthemum 中一些較有經濟價值的種類移入。

不過,根據1999年的國際植物學大會(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決議的植物命名法規條文,這些種類應移回 Chrysanthemum,故本文採用此屬名。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 Wikipedia 以及 Tropicos 的說明。

阿里山油菊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1913 年 12 月 9 日,法籍的佛里神父(Père Urbain Faurie,1847-1915)第二次來臺灣宣教,任職於臺北大稻埕天主公教會。具有採集野生植物熱忱的佛里神父,時常前往全臺各處,深入無人之境採集植物標本,這些標本多半交由早田文藏先生鑑定與命名。

1914年12月,佛里神父前往阿里山採集,此行採得某種菊屬植物,並製作成多份標本​‡​

1916年早田先生依據這些標本,在《臺灣植物圖譜》第6卷中,將這種菊屬植物發表為新種植物:Chrysanthemum arisanense Hayata,種小名就是以阿里山為名。文中特別提到:本種與油菊相似,然而主要的差別在於葉的開裂較油菊深而細(Near Chrysanthemum indicum, but differs from it in having more deeply laciniate leaves)。

細看阿里山油菊的習性、莖、葉、花及果實形態

阿里山油菊 / 攝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楊智凱 助理教授

習性與莖的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100公分,具匍匐狀根莖,於節上長根;莖傾斜生長,有許多分枝,嫩莖表面密生長柔毛,老莖木質化後,近光滑。

葉的形態

葉互生,莖下部通常較大型,且於花期前枯乾脫落;莖中段的葉片革質,闊卵形,基部略心形或截形,葉身漸漸狹窄直到葉柄,長3~7公分,寬1.5~5公分;葉的上表面綠色,略被毛;葉的下表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絨毛;葉緣具1~2回羽狀深裂至近中肋;裂片通常成2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0.5~2.5公分。

莖上部的葉片通常較小,其他形態與莖中段的葉片相似。

花的形態

頭花金黃色,直徑約1.2公分,在枝條頂端排列成鬆散的繖房狀花序,略呈圓錐狀或不規則狀。

總苞綠色,外觀呈半球形,高約5公釐,直徑約8公釐,包覆著3層苞片,苞片邊緣透明薄膜狀;最外層的苞片較短,狹橢圓形,長約3公釐;中層苞片橢圓形,長約3.5公釐;內層苞片卵形,長約5公釐。

頭花由兩型小花構成,皆為黃色,子房下位。外圍花瓣狀的小花稱為舌狀花(或稱邊花),中央圓形區域的小花稱為管狀花(或稱心花)。

舌狀花顏色鮮黃,長5.5~7公釐,寬1.5~2公釐,花冠裂片先端通常2裂,有時不裂,呈鋭尖狀;管狀花顏色略橘黃,長3公釐,寬約0.5公釐,花冠有5個齒狀(三角狀)裂片。

雄蕊劍形,5枚,長約1公釐,花藥部分圍成圓筒狀,包住花柱;花柱長約3公釐,柱頭線狀2叉彎曲,突出花冠外。

下位瘦果​§​的形態

下位瘦果,不具有蒲公英一般的冠毛,外形略像葵瓜子,黑褐色,倒卵形,側扁,略彎曲,長約1.5公釐,寬約0.6公釐。

花期為每年11月至來年2月,金黃色的頭花彷彿太陽,為寒冷的冬日帶來夏日般溫暖的氣氛。開花後約1~2月陸續結果。

阿里山油菊的分佈地點

分佈於全島海拔1500~3200公尺的山區,喜歡陽光充足的山坡、草生地、林道邊坡或是森林邊緣,像是玉山、阿里山、合歡山、奇萊山、雪山、清境農場、武陵農場等,偶爾可以見到她的蹤跡。

阿里山油菊的應用價值

栽培的菊花(C. × morifolium)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菊屬植物。傳統的民間信仰,農曆的初一、十五,信徒在廟裡或是家裏供桌上所獻的花,還有逢年過節祭祖時,使用的花材多半是菊花。

菊花的顏色有黃、白、紅、紫等種類,花形更是多變,不論是作為盆栽、種成花台、花圃植栽或是插花用的切花,都是相當好的花材。

藥用方面,菊屬植物多半具有藥效。例如:將栽培種菊花曬乾,泡製菊花茶可以怯頭風、目翳、解熱,治頭痛、暈眩,更是炎炎夏日清涼解熱的良方。

又如:臺灣原生的油菊(又稱為野菊花、甘菊),野外零星生長於全島中海拔山區與金門、馬祖地區。油菊全株具有精油,氣味清香、甘甜,有清熱解毒、明目、散瘀消腫、降血壓等功效。使用乾燥的全草,可以治療:感冒、咽喉腫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症狀。經過提煉後的精油,可以用來舒緩感冒、頭痛等的不適症狀。

阿里山油菊也有相似功效,根據《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記載,全草具有抑菌、降血壓、解熱等藥效。布農族的原住民會採集葉片,乾燥後用來治療腹痛;使用新鮮的葉片煮水飲用,以治療毒蛇咬傷;或是加上白茅、茵陳蒿煮成湯藥,用來治療熱病。目前已經有人工大量栽培,作為景觀植物或藥用植物試驗材料。

總結來看,菊屬植物具有消炎、殺菌、清熱解毒的功效,不過藥性微寒,若是脾胃虛寒、血壓偏低的人使用時要特別謹慎。

如何分辨臺灣原生的5個菊屬植物?

只要從舌狀花顏色及尺寸、頭花直徑、葉片裂的程度以及分佈海拔著手,要辨別臺灣原生的菊屬植物並不難。

舌狀花為白色的種類有2種:森氏菊與蓬萊油菊,前者舌狀花12~18公釐,且葉片為3-5掌狀裂,分佈於東部石灰岩地質、海拔400-2400公尺的山區;後者的舌狀花長為6~10公釐,葉片為羽狀分裂,分佈在中部海拔1200-1400公尺山區。

舌狀花為黃色者,有2種1變種:舌狀花長11-13公釐,葉片裂得比較淺的是油菊;舌狀花長5-7公釐,葉片裂得比較深,幾乎達中肋者,是新竹油菊和阿里山油菊。

新竹油菊的頭花直徑約15公釐,僅分佈新竹低海拔山區;而阿里山油菊的頭花直徑約1.2公分,生育地海拔為1500~3200公尺,是臺灣原生菊屬植物海拔分布最高的種類,詳細的區別特徵請參閱文末表格。

臺灣原生菊屬植物特徵比較表

分類群/特徵舌狀花顏色/尺寸頭花直徑葉裂分佈地區/海拔
森氏菊白色/12-18mm25-30mm掌狀裂東部/400-2400m
蓬萊油菊白色/6-10mm20mm羽狀裂中部/1200-1400m
油菊黃色/11-13mm25mm羽狀淺裂中海拔山區、金馬地區
新竹油菊黃色/5-7mm15mm羽狀深裂新竹低海拔山區
阿里山油菊黃色/5.5-7mm12mm羽狀深裂全島/1500-3200m

阿里山油菊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阿里山油菊

中文科名:菊科

中文屬名:菊屬

中文別名:阿里山菊

學名:Chrysanthemum arisanense Hayata

科名:Asteraceae

外形特徵:葉羽狀深裂,背面被覆銀白色絨毛;金黃色頭花頂生,呈繖房狀圓錐花序或不規則繖房花序

花期:11月~隔年2月

花語:在寂寞的冬夜,綻放纖細的暗戀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文中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
  2. ​†​
    臺灣原生的菊屬植物共4種1變種(為方便讀者搜尋中文資料,除阿里山油菊外,學名仍依據臺灣植物誌第二版):油菊(Dendranthema indicum),亦產於俄國、印度、中國、日本及韓國;新竹油菊(D. lavandulifolium var. tomentellum),亦產於中國。其餘3種為臺灣特有種:阿里山油菊、蓬萊油菊(D. horaimontana)、森氏菊(D. morii)。
  3. ​‡​
    阿里山油菊的全模式標本存放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複份標本(同模式標本)則蒐藏於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
  4. ​§​
    菊科的植物果實稱為菊果或下位瘦果(cypsela),此種果實為不開裂的乾果,子房下位,由2癒合的心皮組成,頂端通常與萼片(形成冠毛或刺毛)相連,內有一粒種子。
Loading...

夏末秋初高山上的小花,高山當藥

高山當藥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當藥屬​*​Swertia)又稱為獐牙菜屬,為龍膽科(Gentianaceae)植物,全球約有150種,主要分佈於亞洲與非洲。

根據清代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卷五,蔬類,記載:「救荒本草:獐牙菜生水邊。苗初塌地生,葉似龍鬚菜葉而長窄…,其根如牙根而嫩,皮色黑灰,味甜。掘根洗淨煮熟,油鹽調食。」,可知這類植物,是因爲根細長如「獐牙」、細白而得名。

而「當藥」ㄧ詞其實源自於日文,日本當藥(Swertia japonica)自日本幕府時代中期即是當時民間常用的健胃草藥,因久煮仍無法去其苦味,稱為「千振」,又因藥效顯著而別稱為「当に薬」(當然的藥)。

本屬植物在臺灣有5種,除了大籽(巒大)當藥(Swertia. macrosperma)亦產於中國西南部、印度、尼泊爾與不丹等地外,其餘4種皆為臺灣特有種植物:阿里山當藥(S. arisanensis)、大漢山當藥(S. changii)、新店當藥(S. shintenensis)以及本文要介紹的主角:高山當藥(S. tozanensis)。

高山當藥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眼尖的讀者應該有注意到,台灣產的4種特有種當藥的學名,除了大漢山當藥為姓氏(紀念植物學者張慶恩教授)外,其餘3種都是地名,”arisanensis” 為阿里山,”shintenensis“ 是新店,而”tozanensis” 即為嘉義縣阿里山山脈的塔山。

1906年11月初,中原源治(Nakahara, G.)與川上瀧彌(Kawakami, T.)與及森丑之助(Mori, U.)分別之後,前往阿里山山區採集(詳情可參閱:高山草原上的藍寶石,阿里山龍膽),在塔山採集到一種高約20公分,葉長約3公分的龍膽科植物(詳細標本資訊可參閱:台灣植物資訊整合系統)。

1911年早田文藏依據中原先生採集的標本,描述這種植物的特徵,在《臺灣植物資料》中將這種當藥發表為新種,種小名就是使用拉丁化字尾的「塔山」。

觀察高山當藥的形態:習性、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習性與根、莖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80公分,根粗壯,肉質;莖直立,綠色,橫切面四方形,常有許多分枝。

葉部形態

葉十字對生,基生葉有短柄,菱狀卵形,包含葉柄,長1.5~3公分,寬5~7公釐,先端鈍,基部狹,有3條明顯的基生脈;莖生葉則無柄,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7公分,寬3~7公釐,先端銳尖或鈍,基部也是狹窄且具有3條基生脈,中央的主脈較明顯。

花序與花形態

聚繖花序圓錐狀,花數不多。花柄長1~2.5公分,花萼筒深裂至近基部,裂片5枚(稀4枚),長2~3.5公釐,寬約1公釐,卵狀披針形至匙形,開展且反捲。

花冠淡黃色,直徑約2公分,裂片5枚(稀4枚);裂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鋭尖至鈍形,長4~8公釐,寬2~3.5公釐,先端至中段有暗紫色斑點;中央段靠兩側處,各有一枚橢圓形的綠色蜜腺,散布暗紫色細斑點,常可見到螞蟻等昆蟲取食蜜露。

花冠近基部,插生5枚與花冠裂片互生的雄蕊,長約3公釐,花藥橢圓形,長1-1.5公釐。中央的雌蕊卵形,像是直立的清酒瓶,高5-6公釐,花柱甚短,柱頭分成兩短叉。

果實與種子形態

蒴果狹卵形,長1~2公分。秋冬之際成熟果實開裂,向四方散出暗黑色球形的細小種子,直徑約1公釐,期待來年春季萌芽茁壯。

應該至臺灣何處尋訪高山當藥?

高山當藥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高山當藥分佈於中部至南部海拔2000~3500公尺山區,像是:合歡山脈、奇萊山脈、玉山山脈、雪霸連峰、南湖大山或是花蓮的清水山區等等,喜歡生長在開闊的草生地或向陽的森林邊緣。

8~10月漫步於塔塔加或是合歡山區登山步道,甚至公路兩旁,就可尋得高山當藥淡黃色小花的身影。

常作為天然的健胃良藥:當藥屬植物

當藥屬植物常具藥用價值,前述提到日本當藥就是日本民間常用的健胃草藥;又如產於東北亞及華北一帶的瘤毛獐牙菜(Swertia pseudochinensis),全株植物入藥,可以清濕熱、解毒、健胃,用來治療肝炎、消化不良、痢疾、牙痛等症狀。

而目前臺灣原生的本屬植物,則是尚無藥用成分的研究,藥性不明。

如何區分臺灣產的5種當藥?

臺灣原生的5種當藥之中,葉片為羽狀脈的有兩種:新店當藥與大漢山當藥,前者花冠裂片通常5枚,且裂片下半部為紫色,上半部則為淡黃綠色帶稀疏紫色斑點;後者花冠裂片通常4枚,裂片為紫色,僅先端邊緣略帶淡黃色。

其餘3種的葉為3~5出脈,其中大籽當藥花冠白色或淡藍色,沒有斑點;其餘兩種花冠都是淡黃綠色,裂片都是上半部有紫色斑點,不過阿里山當藥只有1枚蜜腺,高山當藥則有2枚蜜腺。

此外,除了葉脈形式、花冠顏色、花冠裂片大小與斑點分佈、蜜腺數目之外,尚可從植株大小、分佈海拔、分佈區域等等來區分當藥,詳細差異請參閱文末比較表。

臺灣原生當藥屬植物特徵比較表

阿里山當藥大漢山當藥大籽當藥新店當藥高山當藥
植株高度30-90 公分70-90 公分100 公分45-100 公分80 公分
莖上狹翼
葉脈3出脈羽狀脈3-5出脈羽狀脈3出脈
花冠直徑約 2 公分3-4 公分約 1.5 公分3-4 公分約 2 公分
花冠裂片形狀披針形狹披針形橢圓形狹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
花冠裂片數445或45或45或4
花冠顏色淡黃綠色紫色白或淡藍色淡黃綠色淡黃綠色
斑點上半部上半部上半部
裂片蜜腺數11212
蜜腺顏色黃綠色黃綠色淡藍色紫色黃綠色
分佈區域廣泛分佈南部廣泛分佈北部中、南部山區
分佈海拔1000-1700 m800-1300 m1400-3900 m500-900 m2000-3500 m

高山當藥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高山當藥

中文科名:龍膽科

中文屬名:當藥屬

學名:Swertia tozanensis Hayata

科名:Gentianaceae

外形特徵:葉十字對生,莖生葉無柄;花冠近基部,插生5枚與花冠裂片互生的雄蕊。

分佈區域:中部至南部海拔2000~3500公尺山區,開闊草生地或向陽森林邊緣

花期:8~10月

花語:淡黃典雅;清新脫俗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屬名Swertia是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07-1778 )於1753年在《Species Plantarum》ㄧ書中所建立,為紀念荷蘭植物學家斯威爾特 (Emanuel Sweert, 1552–1612)採用他的姓氏拉丁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