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冬日綻放的太陽,阿里山油菊

阿里山油菊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菊屬(Chrysanthemum)植物全球約有 40 種,屬名由 Chrysos(金色)以及 anthemon(花)兩個古希臘文結合而成,顧名思義本屬植物的花朵,多半是燦爛的金黃色。多數種類原生於東亞,以中國為多樣性的中心。

陶淵明所寫的《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中的「菊」就是最常見的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也被稱為百花中的隱士​*​,更是詩詞歌賦中詩人吟詠的主角。

臺灣原生的菊屬植物共5個分類群​†​:除油菊與新竹油菊外,蓬萊油菊、森氏菊以及本文將介紹的:阿里山油菊(Chrysanthemum arisanense Hayata),這3種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

菊屬的學名討論

《臺灣植物誌》第一版採用 Chrysanthemum 為屬名,第二版則採用 Dendranthema,之後《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以及相關研究(如:臺灣產菊屬植物分類研究)等皆採用後者。

Dendranthema 為 1860 年由 Des Moulins, Charles Robert Alexandre(1798-1875)所建立的屬,主要是將原本屬於 Chrysanthemum 中一些較有經濟價值的種類移入。

不過,根據1999年的國際植物學大會(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決議的植物命名法規條文,這些種類應移回 Chrysanthemum,故本文採用此屬名。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 Wikipedia 以及 Tropicos 的說明。

阿里山油菊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1913 年 12 月 9 日,法籍的佛里神父(Père Urbain Faurie,1847-1915)第二次來臺灣宣教,任職於臺北大稻埕天主公教會。具有採集野生植物熱忱的佛里神父,時常前往全臺各處,深入無人之境採集植物標本,這些標本多半交由早田文藏先生鑑定與命名。

1914年12月,佛里神父前往阿里山採集,此行採得某種菊屬植物,並製作成多份標本​‡​

1916年早田先生依據這些標本,在《臺灣植物圖譜》第6卷中,將這種菊屬植物發表為新種植物:Chrysanthemum arisanense Hayata,種小名就是以阿里山為名。文中特別提到:本種與油菊相似,然而主要的差別在於葉的開裂較油菊深而細(Near Chrysanthemum indicum, but differs from it in having more deeply laciniate leaves)。

細看阿里山油菊的習性、莖、葉、花及果實形態

阿里山油菊 / 攝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楊智凱 助理教授

習性與莖的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100公分,具匍匐狀根莖,於節上長根;莖傾斜生長,有許多分枝,嫩莖表面密生長柔毛,老莖木質化後,近光滑。

葉的形態

葉互生,莖下部通常較大型,且於花期前枯乾脫落;莖中段的葉片革質,闊卵形,基部略心形或截形,葉身漸漸狹窄直到葉柄,長3~7公分,寬1.5~5公分;葉的上表面綠色,略被毛;葉的下表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絨毛;葉緣具1~2回羽狀深裂至近中肋;裂片通常成2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0.5~2.5公分。

莖上部的葉片通常較小,其他形態與莖中段的葉片相似。

花的形態

頭花金黃色,直徑約1.2公分,在枝條頂端排列成鬆散的繖房狀花序,略呈圓錐狀或不規則狀。

總苞綠色,外觀呈半球形,高約5公釐,直徑約8公釐,包覆著3層苞片,苞片邊緣透明薄膜狀;最外層的苞片較短,狹橢圓形,長約3公釐;中層苞片橢圓形,長約3.5公釐;內層苞片卵形,長約5公釐。

頭花由兩型小花構成,皆為黃色,子房下位。外圍花瓣狀的小花稱為舌狀花(或稱邊花),中央圓形區域的小花稱為管狀花(或稱心花)。

舌狀花顏色鮮黃,長5.5~7公釐,寬1.5~2公釐,花冠裂片先端通常2裂,有時不裂,呈鋭尖狀;管狀花顏色略橘黃,長3公釐,寬約0.5公釐,花冠有5個齒狀(三角狀)裂片。

雄蕊劍形,5枚,長約1公釐,花藥部分圍成圓筒狀,包住花柱;花柱長約3公釐,柱頭線狀2叉彎曲,突出花冠外。

下位瘦果​§​的形態

下位瘦果,不具有蒲公英一般的冠毛,外形略像葵瓜子,黑褐色,倒卵形,側扁,略彎曲,長約1.5公釐,寬約0.6公釐。

花期為每年11月至來年2月,金黃色的頭花彷彿太陽,為寒冷的冬日帶來夏日般溫暖的氣氛。開花後約1~2月陸續結果。

阿里山油菊的分佈地點

分佈於全島海拔1500~3200公尺的山區,喜歡陽光充足的山坡、草生地、林道邊坡或是森林邊緣,像是玉山、阿里山、合歡山、奇萊山、雪山、清境農場、武陵農場等,偶爾可以見到她的蹤跡。

阿里山油菊的應用價值

栽培的菊花(C. × morifolium)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菊屬植物。傳統的民間信仰,農曆的初一、十五,信徒在廟裡或是家裏供桌上所獻的花,還有逢年過節祭祖時,使用的花材多半是菊花。

菊花的顏色有黃、白、紅、紫等種類,花形更是多變,不論是作為盆栽、種成花台、花圃植栽或是插花用的切花,都是相當好的花材。

藥用方面,菊屬植物多半具有藥效。例如:將栽培種菊花曬乾,泡製菊花茶可以怯頭風、目翳、解熱,治頭痛、暈眩,更是炎炎夏日清涼解熱的良方。

又如:臺灣原生的油菊(又稱為野菊花、甘菊),野外零星生長於全島中海拔山區與金門、馬祖地區。油菊全株具有精油,氣味清香、甘甜,有清熱解毒、明目、散瘀消腫、降血壓等功效。使用乾燥的全草,可以治療:感冒、咽喉腫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症狀。經過提煉後的精油,可以用來舒緩感冒、頭痛等的不適症狀。

阿里山油菊也有相似功效,根據《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記載,全草具有抑菌、降血壓、解熱等藥效。布農族的原住民會採集葉片,乾燥後用來治療腹痛;使用新鮮的葉片煮水飲用,以治療毒蛇咬傷;或是加上白茅、茵陳蒿煮成湯藥,用來治療熱病。目前已經有人工大量栽培,作為景觀植物或藥用植物試驗材料。

總結來看,菊屬植物具有消炎、殺菌、清熱解毒的功效,不過藥性微寒,若是脾胃虛寒、血壓偏低的人使用時要特別謹慎。

如何分辨臺灣原生的5個菊屬植物?

只要從舌狀花顏色及尺寸、頭花直徑、葉片裂的程度以及分佈海拔著手,要辨別臺灣原生的菊屬植物並不難。

舌狀花為白色的種類有2種:森氏菊與蓬萊油菊,前者舌狀花12~18公釐,且葉片為3-5掌狀裂,分佈於東部石灰岩地質、海拔400-2400公尺的山區;後者的舌狀花長為6~10公釐,葉片為羽狀分裂,分佈在中部海拔1200-1400公尺山區。

舌狀花為黃色者,有2種1變種:舌狀花長11-13公釐,葉片裂得比較淺的是油菊;舌狀花長5-7公釐,葉片裂得比較深,幾乎達中肋者,是新竹油菊和阿里山油菊。

新竹油菊的頭花直徑約15公釐,僅分佈新竹低海拔山區;而阿里山油菊的頭花直徑約1.2公分,生育地海拔為1500~3200公尺,是臺灣原生菊屬植物海拔分布最高的種類,詳細的區別特徵請參閱文末表格。

臺灣原生菊屬植物特徵比較表

分類群/特徵舌狀花顏色/尺寸頭花直徑葉裂分佈地區/海拔
森氏菊白色/12-18mm25-30mm掌狀裂東部/400-2400m
蓬萊油菊白色/6-10mm20mm羽狀裂中部/1200-1400m
油菊黃色/11-13mm25mm羽狀淺裂中海拔山區、金馬地區
新竹油菊黃色/5-7mm15mm羽狀深裂新竹低海拔山區
阿里山油菊黃色/5.5-7mm12mm羽狀深裂全島/1500-3200m

阿里山油菊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阿里山油菊

中文科名:菊科

中文屬名:菊屬

中文別名:阿里山菊

學名:Chrysanthemum arisanense Hayata

科名:Asteraceae

外形特徵:葉羽狀深裂,背面被覆銀白色絨毛;金黃色頭花頂生,呈繖房狀圓錐花序或不規則繖房花序

花期:11月~隔年2月

花語:在寂寞的冬夜,綻放纖細的暗戀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文中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
  2. ​†​
    臺灣原生的菊屬植物共4種1變種(為方便讀者搜尋中文資料,除阿里山油菊外,學名仍依據臺灣植物誌第二版):油菊(Dendranthema indicum),亦產於俄國、印度、中國、日本及韓國;新竹油菊(D. lavandulifolium var. tomentellum),亦產於中國。其餘3種為臺灣特有種:阿里山油菊、蓬萊油菊(D. horaimontana)、森氏菊(D. morii)。
  3. ​‡​
    阿里山油菊的全模式標本存放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複份標本(同模式標本)則蒐藏於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
  4. ​§​
    菊科的植物果實稱為菊果或下位瘦果(cypsela),此種果實為不開裂的乾果,子房下位,由2癒合的心皮組成,頂端通常與萼片(形成冠毛或刺毛)相連,內有一粒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