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一起關注那些城市角落的居民

每天返家的路上,總會看到零星的身影,睜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在城市角落凝望著你…你知道嗎?截至2018年為止,全臺收容所的流浪犬貓收容隻數近4萬,這些犬貓可能來自不法繁殖業者及飼主棄養、走失、如同「自走式浪浪製造機」的放養以及街頭上無飼主犬貓之間的繁殖。

終結十二夜,進入生命不倒數

2017年起,臺灣正式實施「零撲殺政策」,成為亞洲第二個動物零安樂死的國家。然而這也間接導致公立收容所改採「精準捕捉」原則,必須要有確切的證據,如追車、咬人等事證,才會進行捕捉;或將動物轉送往私人狗場以減緩所內超額收容壓力的隱憂。但收容隻數減少,可能衍生出更多人犬衝突、遊蕩動物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等相對應的潛在問題。在零撲殺政策下,除了針對流浪動物熱區或生態敏感區的流浪動物進行移除及收容安置以減少衝突外,透過 TNVR控制流浪動物數量、收容所環境的改善,以及源頭的飼主教育等,未來都將是改善流浪動物問題的重要任務。

零撲殺之後,浪浪去哪了?

每年收容的動物中有約七成被認領養,流浪犬貓的認領養率從2013年起快速提升,且歷年收容隻數也有明顯減少。領養增加、棄養減少的現象,很可能與近年來相關團體透過遊行、紀錄片、生命教育等多方管道推廣「領養不棄養」觀念,加上2013年紀錄片《十二夜》凸顯收容所犬隻的生存環境,皆是整體動保意識提升的可能原因。

日本有鐵路公司與動物救援組織合作,推出「貓咪Cafe列車」活動,上車的乘客會遇上一群收容所的貓咪,沿途增進雙方了解。而臺灣也有「浪浪別哭」、「讀貓園」等中途之家咖啡廳,提供民眾與流浪犬貓相遇相識的機會,希望能為牠們找到合適的歸宿。

然而,2018 年認領養率卻有回跌的趨勢。根據農委會108年度全國家犬貓數量調查推估,全臺約有154萬隻家犬、77萬隻家貓,相當於平均每3.3戶就養有一隻犬貓,可能代表目前民眾認領養出現飽和,未來持續提倡「領養代替購買」是否仍有效果,需要大家持續努力與觀察。

除了領養代替購買,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讓摺紙貓替你將守護他們的心意轉化成實體行動!在下方,我們會有摺紙貓相關商品,每售出一組商品,將會捐出售價之2%予【台灣貓狗聯合勸募平台 】,讓我們一起為牠們的絕育、溫暖的家以及溫飽的下一頓,盡一份微薄的心力吧!

Loading...

台灣小吃解剖實驗

「It is 魯肉飯.」

「Ohoh…what is inside 魯肉飯?」

「Eh…..eh…………..Let me show you Anatomy of  Taiwanes food!」

每次要向外國人介紹台灣小吃時,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嗎?
台灣小吃解剖實驗系列創作來解圍了!

目前完成的小吃有:

  • 珍珠奶茶 
  • 魯肉飯
  • 牛肉麵
  • 棺材板
  • 虱目魚粥
  • 三明治
  • 臭豆腐
  • 大腸包小腸
  • 肉圓
  • 阿給

如果你也喜歡,歡迎購買台灣小吃解剖實驗周邊,支持我們持續創作,
讓更多外國人來台灣懂吃愛吃狂吃!

淡水阿給 / 製圖:Hello Islander
彰化肉圓 / 製圖:Hello Islander
營養三明治 /製圖:Hello Islander
深坑臭豆腐 / 製圖:Hello Islander
台南虱目魚粥 / 製圖:Hello Islander
牛肉麵 / 製圖:Hello Islander

Loading...

不能吃卻名為蘿蔔,玉山山蘿蔔

山蘿蔔屬(Scabiosa ,別稱:藍盆花屬)為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全球約有100種,原生於歐洲、亞洲及非洲。屬名源自於這類植物,自古就是用來治療疥瘡(scabies)一類疾病的民俗藥用植物。

本屬植物雖然名稱中有「蘿蔔」,分類上卻與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蘿蔔屬的蘿蔔(Raphanus raphanistrum subsp. sativus (L.) Domin, 萊菔、菜頭)的親緣關係相離甚遠,中文名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她的葉形與膨大的主根與蘿蔔的葉片和貯藏根的外形神似而得名。

原生於臺灣的僅有一種:玉山山蘿蔔(Scabiosa lacerifolia Hayata),為臺灣特有種植物,別名高山山蘿蔔。

玉山山蘿蔔的發現與命名

本種的模式標本是由永澤定一(Sadaichi Nagasawa) 先生所採得(標本編號:617),也是首次「高山植物豐碩採集之旅」的成果(延伸閱讀:不畏寒冬的小白花,臺灣扁核木)。

1905年11月3日,永澤先生與川上瀧瀰(Takiya Kawakami,1871~1915)、中原源治(Genji Nakahara)同行,來到玉山主峰附近(海拔約3900公尺)的岩屑地採集到本種。隔年(1906年)早田文藏就依據這份標本,於植物學雜誌中將這個植物發表為新種,文中提到:「本種與 Scabiosa fischeri Scabiosa japonica (兩種皆分佈於東亞)相似,主要的差別為本種並非複葉,很容易區別…」。

細看玉山山蘿蔔的形態

習性與根、莖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全株被毛;根粗壯,略木質化;莖直立,長10~20公分。

葉形態

葉對生,紙質,被毛;生長於莖基部的葉片(基生葉)較大,無柄,線狀披針形,長5~12公分,寬0.5~1.5公分,葉緣鋸齒狀或羽狀淺裂至深裂,葉身往基部方向逐漸狹窄,連接處變寬包住莖。

生長於挺空莖的葉片(莖生葉)比較小,長4~5公分,寬約0.5公分,形狀與基生葉相似,基部也會變闊抱莖;葉上表面綠色,下表面顏色較淺白;老葉枯乾後呈紅褐色。

花形態

開花時,單枝總花梗從叢生的葉片中央抽出,長5~6公分,末端頂著3輪綠色的總苞片;苞片線狀披針形,邊緣略帶紫色,最外圈較長,約1.5公分,內側兩輪較短,內圈者長度甚至不及最外圈的1/2;一朵朵淡紫色管狀花(偶爾會出現白色變種​*​),如菊花一般,一圈圈排列在頭狀花序上,直徑3.5~4公分。

仔細端詳她的每一朵小花,最下方有枚像小湯匙的苞片,長約5公釐。

子房下位,像甜筒狀的花托,末端的小總苞,有4~5個淺裂,形狀就像鯊魚的牙齒;萼片剛毛狀;藍紫色的唇形花冠有5個裂片,上方的2枚裂片較小,下方的3枚裂片較大,尤其是愈最外圈的花,裂片大小的差別愈明顯。

雄蕊4枚,著生在花冠筒喉部,與下方3枚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高度約略與花冠裂片邊緣對齊;雌蕊的花柱細長,略伸出花冠外。花期7~9月。

果實形態

花後約1個月瘦果成熟,果實紡錘狀,被微毛,邊緣有8稜,先端有4或5枚細長的花萼與果實癒合,如星芒狀向上伸展。果期8~10月。

玉山山蘿蔔的分布

玉山山蘿蔔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生長於海拔2000-3900公尺的高山地區,喜歡向陽的乾燥岩屑地或多岩石草原,即使土壤稀少貧瘠也能存活,是非常堅韌的植物。

最容易欣賞到玉山山蘿蔔的地點,首選為合歡山區,中橫支線從武嶺到小風口一帶的公路旁,即可見到她的芳蹤,其他如:南湖山系、玉山山系、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等等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

盛夏時節,漫步高海拔山區步道,欣賞眾花齊放時,務必小心腳步,別要踩傷這些在艱困環境中,努力求生的高山花草。

玉山山蘿蔔的應用價值

本屬植物花色多變,從洋紅色到寶藍色都有,再加上叢生的習性,種植成盆花或是群植作花台皆適宜。園藝上通常稱這屬植物為藍盆花,像是歐洲常見的紫盆花(Scabiosa atropurpurea)及小藍盆花(Scabiosa columbaria)、日本的松蟲草(Scabiosa japonica)就是當地常見的園藝花卉。

本種植物在植物分類系統曾隸屬於續斷科(Dipsacaceae)。金庸小說中的《倚天屠龍記》一書中,張無忌用來治療武當七俠中排行第三的俞岱巖與六俠殷梨亭的「黑玉斷續膏」就是發想自續斷科中的「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藥用植物學》中記載的川續斷的藥效:「…綱目卷15:行血、消腫、生肌、止痛、續接筋骨、補肝腎、安胎。主治金瘡、骨折…」;《神農本草經》也載明:「味苦,微溫。治傷寒,補不足,金創,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不過,玉山山蘿蔔雖然同為續斷科,卻是不同屬,成分不明,可不要學神農氏嚐百草,親身試毒喔!

玉山山蘿蔔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玉山山蘿蔔

中文科名:忍冬科

中文屬名:山蘿蔔屬

別名:高山山蘿蔔、臺灣藍盆花

學名:Scabiosa lacerifolia Hayata

科名:Caprifoliaceae

外形特徵:葉線狀披針形,葉緣羽狀淺裂至深裂;花冠唇形,紫色,5裂,上方2枚裂片較小,下方3枚裂片較大。

分佈區域:高海拔岩礫地

花期:7~9月

花語:冷冽的身影,守護無法實現的愛情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對的時間,吃對的魚

生在臺灣,海鮮的美味是大家成長過程中共同的記憶。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就離不開吃,除了味覺享受,更在視覺追求碩大與肥美,甚至嗜吃稀有魚類。

在缺乏永續意識下,不少生物都面臨被吃到絕種的生存危機。過年拜拜時準備魚,是因為諧音『年年有餘』,但實際上海洋資源卻是越吃越少。

魚類是重要的營養來源,對海島國家來說,食魚也是重要的文化。比起完全禁止吃魚,讓民眾認識海洋,挑選適合時令的永續海鮮,才是讓文化與環境並存之道

不只吃魚,也認識魚

在大型賣場與網購興起的時代,許多消費者已不再光顧市場,對於海鮮的季節性也不如老一輩熟悉,甚至認不出大多數的魚類。2011 年中研院編印了第一本「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將海鮮分成『禁止食用』、『斟酌食用』、『建議食用』三個等級。

我們以海鮮指南為基礎,再與專家國立海洋研究院 廖運志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 邵廣昭博士合作,設計了《魚永續同行:對的時間吃對的魚》資訊圖表。期望透過簡單的設計,讓台灣民眾更接近台灣島上與附近海域的魚類,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魚,兼顧永續發展與口腹之慾。

透過設計重新連結海洋

由於現實中的魚類外表較為生猛,令不少人產生抗拒。我們以向量的風格重新繪製,在不影響精確呈現的前提下,為海鮮們換上了親切的外觀。每隻魚都有專屬於自己的資訊圖表,從產季到烹調方法一目瞭然呈現。

製圖:Hello Islander

《魚永續同行》以方形為單位製作,無論是以數位形式在手機中查閱,或是印成海報、掛布都非常合適,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更新其他海鮮的資訊。

下一次在現實中見到它們,不用再害怕,大膽的買回家食用吧。

Loading...

孩子對動物的想像,只剩下吉祥物嗎?

台灣島只佔地球面積的0.03%,島上卻住著比世界平均值多150倍的物種。然而,人類的開發逐漸剝奪、污染其他島民們的生存空間,讓本該是好山好水的台灣寶島,變成了動物們眼中的鬼島。

Re-lab 設計了一張童心十足的資訊圖表,希望孩子能從小就開始認識、並關心保育類動物,進而扭轉動物們的困境。《全島逃走中!》從一個動物們舉家搬遷的故事出發,期望能幫助家長和老師以說故事的情境,讓下一代的孩子從小就對生態保育產生興趣。

「動物們為什麼要搬家?」

原來是因為左邊有個獵人正在追趕動物們,仔細看看,圖中的獵人在追捕哪些動物呢?

製圖:Hello Islander

愈靠近獵人的動物,代表瀕臨絕種的程度越高;而愈靠近獵人的環境,都市化程度愈高。我們為了生活便利而興建的城市,是不是建構在動物們原本的家上面呢?

「是什麼讓這些島民們不斷逃走?」

每隻動物面臨的危機各自不同,卻都與人類的活動相關,非法狩獵、非法買賣、棲地破壞、環境污染⋯⋯找找看動物身上不同的傷痕,認識動物們面臨了哪些致命威脅。

製圖:Hello Islander

在其他地方沒有危機,卻在台灣瀕臨滅絕的島民

根據IUCN紅色名錄的評估,逃走中的台灣島民,雖然在全球並不一定面臨高度滅絕風險,但他們在台灣都被農委會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的野生動物。岌岌可危的族群總數不只代表越來越難發現他們的蹤跡,更讓整個生態系的平衡響起嚴重的警訊。

製圖:Hello Islander

幫助他們不再逃跑,從好好認識開始

目前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其他四個島民的族群種數估計也各僅存不到1,000隻。《全島逃走中!》資訊圖表希望透過呈現這些島民們面臨的滅絕危機,喚起更多人從認識開始,看見他們在逃跑中發出的求救訊號,重視島上每一個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島民。

如果你也認同我們的想法,歡迎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繼續製作更多創作!

你可以蒐藏購買《全島逃走中!》海報、五個哺乳類夥伴在原生棲地的靜電貼紙,和孩子或朋友一起認識他們,若有製作教材、活動素材等圖像授權需求,也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本作品相關延伸收入的5%將捐出,支持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Loading...

聽見蛙鳴,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隨著梅雨季的來臨,台灣的天氣也從春天的微寒,逐漸轉成春夏交接的溫暖潮濕。走在路上時,除了能開始聞到來自家戶裡的粽葉飄香外,大家或許也注意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園水池不時傳來的呱呱聲。沒錯!青蛙大合奏的季節來啦~

<Listening by the pond(Menghuan lake) in Yaminshan National Park>

聞聲而不見影

說到青蛙,或許大家對於牠的聲音比牠的外表還要能夠想像,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青蛙喜愛待在潮濕陰暗的環境:像是在公園池塘、蓮花池那樣的平靜水域,牠們便會隱蔽在池邊的雜草中;又或是山間溪流旁的樹林底層,甚至是土洞中。再來因為蛙類體型大多都不大 (大多身長都小於20cm),且活躍的活動期間多在晚上。綜合以上的原因,會讓人們常常只聞其聲而不見其蛙,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觀察。不過到了熱鬧的夏天可就不一樣囉!

那是飽蘊真心的情歌

雖然各種青蛙有著不同的繁殖季節,但是台灣大多數的蛙類都會在溫暖濕潤的春夏進行繁殖,而我們聽到的,其實是雄蛙鼓起鳴囊所唱出的真心情歌喔!這個時期的青蛙為了尋找蛙生的重要伴侶,會大量的聚集到水域旁,來一場熱烈的歌喉戰。而我們也能在這段蛙類活躍的時期,夜間帶著手電筒在水域附近循著聲音找到牠們!

島之蛙民

台北樹蛙、盤古蟾蜍、諸羅樹蛙……這些名字大家多多少少可能都有聽過,而台灣的蛙類究竟有多少種呢?依照科學上的分類,分佈於台灣的蛙類,總共有6科37種。我們這邊整理了台灣限定的特有種蛙類,裡面有些蛙民其實不難和牠們見上一面;有些則是面臨生存的危機。我們、蛙們都是台灣島民,希望能藉此帶領大家認識可愛且富有特色的蛙們!

特有蛙圖表

從圖中可以認識這些蛙類的瀕危程度、繁殖期、分佈等,也可以看看家裡附近是不是有類似的棲息地類型,或許就能和蛙們有個夏夜的邂逅喔!

如果想更了解台灣特有種蛙類,往右滑欣賞15種蛙的圖表吧!
如果喜歡也請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

最後提醒大家,在外觀察蛙類或其他動物時,務必保持距離,不要過度的干擾,以不影響他們和避免破壞環境為前提喔!讓我們一起認識同居在台灣的鄰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