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各縣市最在地的代表小吃是?

嘿,你喜歡品嚐台灣各縣市的在地小吃,更愛看別人分享美食口袋名單嗎?那你絕不能錯過小島集合 Hello Islander 的最新企劃——《台灣小吃大調查》

《台灣小吃大調查》:與島民集合一起用小吃認識全台灣!

《台灣小吃大調查》是島民集合 Hello Islander (也就是我們!)推出的全台各縣市代表小吃調查企劃,將地毯式的蒐集台灣人的小吃喜好,讓每個人心裡真正的在地美食被全台灣看見。

我們想透過《台灣小吃大調查》,與你一起探索未知的地方口味,從美食認識全台各縣市的獨特魅力。未來,我們也計劃將調查中被推薦的地方小吃與店家,整理成最終調查結果與全台小吃資訊圖表!

現在註冊成為島民集合的島民,就能在第一時間收到台灣小吃大調查的最新消息與調查結果,不必擔心錯過任何資訊。歡迎你一起加入島民的行列!

想了解更多關於台灣小吃的有趣秘辛嗎?

除了小吃大調查,我們這裡還有一批很純的台灣小吃文章,從各種有趣切角介紹小吃文化,千萬別錯過!

【 必讀小吃文化 】

【 必敗小吃商品 】

蝦米!你還沒參加《台灣小吃大調查》?

如果你熱愛台灣小吃,常出現以下任一種愛吃症頭:

。 喜愛探索各地的美味小吃,對地方美食略懂略懂
。 覺得你家巷口太美味,想推薦給全台灣
。 愛吃懂享受,最愛蒐集別人的口袋名單 

那麼,《台灣小吃大調查》就是你需要的良方!因為在《台灣小吃大調查》,你可以: 

✓ 推薦你最愛的小吃與店家給全台灣
✓ 即時瀏覽全台各地的小吃推薦排行榜

心動了嗎?現在就去推薦小吃吧!
如果你已經填寫過《台灣小吃大調查》,別忘了把它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讓全台各地的美味小吃與店家都上榜!

除了小吃,也一起來探索更多台灣吧?

島民集合跟著四季的腳步,以好奇心為指南針,製作了各種與台灣相關的有趣內容。歡迎你在這裡自在探索!

未來,島民集合將繼續推出更多與台灣相關的有趣測驗、任務與資訊圖表。
如果你也喜歡,別忘了成為島民,一起探索台灣的美麗!


【 更多有趣的台灣小吃商品,這裡推薦你!】

Loading...

花形如仙女般美麗,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全世界約有一千餘種,分佈於全球除澳洲與北美西岸外的溫帶與熱帶地區。

「鳳仙」的原意是指仙女,想必是因為鳳仙花科植物的花形如仙女般美麗。

17世紀中,臺灣從華南引進的種類就稱為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終年開放紫紅色或白色花朵,是早期鄉間常見的植栽,用手指輕輕捏一下成熟果實,就會出其不意-咻的一下瞬間爆開,彈出細小的種子,是不少人童年的回憶。

將鳳仙花全株搗碎,取其汁液塗在指甲上,可將指甲染成紅色,故又稱為「指甲花」,不過鳳仙花的汁液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膚紅腫痛,不宜輕易嘗試。

此外,非洲鳳仙花(Impatiens walleriana Hook. f.)、新幾內亞鳳仙花(Impatiens hawkerii Bull)兩者花色多變,全年開花且栽植容易存活,也是花店、庭園及公園常見的花卉。

臺灣也有三種原生的鳳仙花科植物: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紫花鳳仙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三種皆為臺灣特有種植物,本文將介紹的是最常見的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的形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根與莖的特徵

一年生多汁、直立草本植物,主根系,高8~50公分;莖直立,上部常會向上彎曲,綠色略帶紫褐色,有薄翼,節處常會膨大。

葉部特徵

葉互生,葉柄長0.3~2公分,紙質,卵形、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1-10公分,寬1-5公分,兩面被毛,葉緣有鋸齒,鋸齒末端突出小芒尖,葉前端有尾尖,基部向下延伸至葉柄成薄翼狀。

花部特徵

花通常為單朵頂生,總花梗長3~5公分,偶爾可以見到2朵或者腋生;花色紫紅、淡紫色或白色,有時在花瓣內側會出現紫色或黃色斑點。

花梗長1~1.5公分,連接2枚苞片,長1~2公釐;接著可見到3枚白色的萼片,左右兩側的萼片較不顯眼,卵形,長約4公釐,末端有短尾;下方的中央萼片形成囊袋狀,像是捲成冰淇淋筒的餅乾,末端形成長尾,下彎成勾狀,稱為距,裏面藏有蜜腺,會吸引特定的昆蟲傳粉(曾有研究指出為蜜蜂與熊蜂)。

花瓣3枚,通常為紫紅色或淡紫色,內有黃色斑點,較大的1枚在中央正上方,像旗子一樣招蜂引蝶(可稱為:旗瓣),卵形,長約9公釐,先端具尾尖,中央有明顯的脈(可稱為:中肋);左右兩側的花瓣大小相近,有3裂,最大的裂片像雞翅膀一樣彎曲(可稱為:翼瓣),末端有兩個小裂片,長約1.9公分。

雄蕊5枚,花絲末端融合在一起形成單體,像杯子形狀,長約5.5公釐,圍繞著雌蕊,花藥像愛心的形狀,末端有個小凸尖;雌蕊紡錘狀,長約3.5公釐。

果實與種子特徵

蒴果細長,長約1.7公分,有縱向條紋,末端像鳥嘴形狀,受力時會快速捲裂彈出種子;種子細小,黑褐色,長橢圓形,顆粒狀,僅2.5公釐長。

何時、何地可以觀賞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紫花鳳仙花生長在全臺灣中高海拔1600-3000公尺山區,喜歡針葉林或草生地的坡面,陰涼潮濕處或山溝中,有時在濕潤有遮蔭的林道邊坡也可以找到她。

花期6~10月,花朵授粉後約1~2個月果實陸續成熟;入冬之後,植株逐漸乾枯,等待來年開春後再度萌芽茁壯。

紫花鳳仙花的發現與命名

最早採集到紫花鳳仙花的學者為川上瀧彌(Takiya Kawakami,1871~1915 )與森丑之助(Ushinosuke Mori,1877~1926),1906年10月13日兩位前往玉山採集植物途中,在海拔約2200公尺(7500尺)的山區採到淡紫色花的鳳仙花科植物,將其製成植物標本(採集編號1724)。

前述兩位採集者皆英年早逝​*​,川上氏為植物學者,森氏卻是人類學家,僅是為能深入高山原住民的領域,而加入採集植物的行列,這兩位學者交會成友的時間僅有短短3年多(1906~1910),然而對臺灣植物採集研究的貢獻卻極大。

這些累積的採集與研究,後來多數由早田文藏(Hayata, B.)研究後,發表在兩本巨著《臺灣植物資料》及《台灣高山植物誌》中,奠定了早田氏在植物研究的地位。

1908年,早田文藏依據兩位採集者製成的標本,將其發表為新種植物,並以其花朵多單生(uni-)的特性,將種小名命名為“uniflora”,這份標本現在仍收藏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網站有標本資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為紀念兩位的貢獻,早田氏發表的新種台灣植物裡,不少學名的種小名為 ”kawakamii” 或 “morii”,如:高山常見的川上氏短柄草、川上氏忍冬、川上氏小蘗、森氏山柳菊、森氏薹、森氏杜鵑、森氏櫟,後人行走山林之間,見到這些植物的名字連結著前人的歷史而倍覺感念,那些學者們的努力也算有了代價!

有興趣的讀者可延伸閱讀資料來源中的三本書:《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及《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或可體會植物學者們的艱辛與醉心研究的心境!

紫花鳳仙花的應用價值

鳳仙花(I. balsamina)自古就是藥用植物,花可清血、治胸痛;莖可洗癱瘓、洗腫毒,追風透骨,所以又稱為「鳳骨」或「透骨草」;種子作為解毒藥,有通經、催生的功效。

至於紫花鳳仙花的應用,觀賞用途當然毋庸置疑,雪霸國家公園曾委託學者進行育種研究

藥用方面,雖然網路上可以查到,紫花鳳仙花可用來解毒、止痛,治療腫毒、潰瘍之類,但因為尚無較正式的藥性、成分分析等研究,建議讀者可不要輕易以身試毒!

紫花鳳仙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紫花鳳仙花

中文科名:鳳仙花科

中文屬名:鳳仙花屬

別名:單花鳳仙花、吊船花

學名: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

科名:Balsaminaceae

外形特徵:葉鋸齒緣,先端尾尖,兩面被毛;花單生(稀2朵),淡紫色,側瓣淺3裂

分佈區域:全島中高海拔潮濕處

花期:6~10月

果期:7~11月

花語:吹拂著微風,哼唱著夏天的歌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Loading...

山路旁的迎春小花,臺灣鈴木草

臺灣鈴木草 / 製圖:Hello Islander

鈴木草屬(Suzukia)屬於唇形科(Lamiaceae)植物,全球有2種,其中琉球鈴木草(Suzukia luchuensis)分佈於琉球群島及臺灣,另一種:臺灣鈴木草(Suzukia shikikunensis)則僅分佈於臺灣,為臺灣特有種植物。

鈴木草屬與金錢薄荷屬(Glechoma)的植物形態非常相似,甚至有些植物分類學者認為兩者可歸類為同屬,像是正宗嚴敬(Genkei Masamune, 1899~1993)就曾在1955年將臺灣鈴木草轉移到金錢薄荷屬,學名改成:Glechoma shikikunensis (Kudô) Masam.,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兩屬不同,詳細的差異與分辨方式可見文末內容。

金錢薄荷屬的植物葉片外形酷似馬蹄,所以又稱作「馬蹄草」;莖細長,具蔓性,葉片生長在細長的蔓莖上,就像一串小小的錢幣相連著,又被稱作:地錢草、連錢草,所以與它相似的鈴木草屬植物也有:「假」馬蹄草、臺錢草、臺連錢等等別名。

臺灣鈴木草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最早採集到臺灣鈴木草的學者是佐佐木舜一(Syuniti Sasaki, 1888-1961),1922年7月佐佐木氏聽說臺灣總督府山林課的治水調查隊將前往南湖大山,立刻提出要求隨行採集植物。

鈴木重良​*​(Sigeyosi Suzuki, 1894-1937)知道後也希望同行,於是兩人於15日清晨搭火車從臺北出發,當時火車僅通至猴洞(今侯硐),兩人下車步行,翻越三貂嶺、草嶺,至大里簡(今宜蘭頭城大里)搭火車至宜蘭三星與治水調查隊會合。

全隊於22日登頂南湖大山後,兩人於25日與調查隊分別,取道霧社下山,沿途採集植物。

27日,佐佐木先生於南投的馬烈霸(Mareppa,南投仁愛鄉力行村新望洋)採集到本種植物,不過當時並未賦予學名。

8年之後(1930年),研究唇形科的植物學家工藤祐舜(Yushun Kudo, 1887-1932)依據鈴木重良1928年10月23日,採自宜蘭Shikikun(今宜蘭四季)的植物標本,指定為模式標本,而發表為新屬且新種植物。

臺灣鈴木草的屬名與種小名即是由鈴木氏的姓“Susuki”及採集地名“Shikikun”變化字尾(拉丁化​†​)而來,想必工藤教授與鈴木先生有相當深厚的情誼。

臺灣鈴木草的習性、形態與特徵:從根到盛開的花果

臺灣鈴木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根與莖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公分,具有匍匐莖,上半部直立,全株被覆有隔膜的毛;莖橫切面四方形,角鈍圓,縱向具有明顯的溝,被長柔毛或絲狀毛。

葉部形態

葉對生,葉柄長可達3公分,有絲狀毛,上表面有溝槽;葉身長1-2.5公分,寬1.5-3.5公分,闊卵形,葉基心形,葉先端圓,葉緣粗鋸齒狀,越往基部鋸齒越小,通常7~11對,上表面有斑點,兩面被長硬毛;葉脈掌狀分佈。

花序與花的形態

花序腋生,稀疏輪狀的聚繖花序;花梗基部有橢圓形或狹倒卵形的小苞片;花萼形如教堂尖塔上的掛鐘,前端有5個大小相似的裂片,裂片三角形,外側有腺毛,長3-7公釐。

花冠筒狀,長1.5-2公分,也有5個裂片,密生長柔毛,可以明顯區分成上下兩群(二唇化),上面的部分稱為上唇,卵形,紫紅色,直立且向內彎曲,像帽子一樣,前端略凹,形成兩個均等的裂片;下方的部分稱為下唇,有對稱的紫紅色與白色線狀紋路相間,紋路與顏色多變,平展延伸,裂成3片;中央裂片最大,長1-1.2公分,闊卵形,邊緣向下彎曲,是來訪昆蟲的起降場;兩側的裂片,卵形,形狀像是蝴蝶翅膀,前端略尖。

雄蕊4枚,長度大致相等,花絲基部著生在上唇裂片的基部,雄蕊剛好躲藏在上唇的彎曲凹陷處;子房4裂,花柱細長,延伸至花藥旁,柱頭如蛇信般2叉分裂。

果實與種子形態

4裂的子房,成熟後會裂成4枚小堅果。小堅果黑褐色,倒卵形,具3稜,表面光滑,長1.5-2 公釐,寬約1.8公釐。

花果期

花期為3-10月,中海拔會比低海拔稍遲一些,5月後陸續結果至12月。

臺灣鈴木草的生育地與分佈

臺灣鈴木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零星分佈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可在道路兩旁、森林下層、草地等較陰涼潮濕的地方,如:公路兩旁的草地或是森林步道發現它的蹤跡。

臺灣鈴木草的實用價值

本種雖然分佈廣泛,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她列為「暫無危機」的物種,但是她生長的區域,主要在中低海拔山區,很容易因為天然災害、土地開發或是道路整修,棲地遭受破壞而消失,近年來族群量有減少的趨勢,詳情可以參考2005年1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種保育中心發布的《自然保育季刊》。

然而,臺灣鈴木草的花色豔麗,花形又具特色,再加上紋路奇特,若能培育作為觀賞植物,既可保育種源,又可推廣原生植物,一舉兩得。

本種的莖為匍匐性,喜歡濕潤略遮蔭的環境,剛好可以作為陽台吊盆,或者密植作為地被,盛花時節,點點紫紅小花此起彼落,甚是討喜。

相似種類植物如何分辨?

與臺灣鈴木草最相似的植物是琉球鈴木草,目前已知僅分佈於琉球群島及臺灣的綠島,生長在沿海地區。

琉球鈴木草的葉子較小而光亮,葉柄較短,鋸齒較圓淺,花也較小而色淺。

此外,還有金錢薄荷外形也與本種相似,不過前者葉有香氣,葉身較小,葉柄較長,鋸齒較圓淺,花冠較小,上唇顏色較淺,僅生長在低海拔山區,詳細比較請見下方表格。

臺灣鈴木草與琉球鈴木草、金錢薄荷形態比較表

形態臺灣鈴木草琉球鈴木草金錢薄荷
葉形態霧面、鋸齒先端尖、薄亮面、鋸齒圓、厚霧面、鋸齒緣、薄
葉柄長3公分0.5-2公分2-4公分
葉脈掌狀脈羽狀脈掌狀脈
葉尺寸1-2.5X1.5-3.5 公分1-2X1-2 公分1.5-2X2-2.5 公分
花萼筒裂片鈍三角形,先端鈍鈍三角形,先端鈍鋭三角形,先端具芒尖
花萼筒長度3-7公釐6公釐7-8公釐
花冠長度長1.5-2公分長1.2-1.4公分1.1-1.2公分
下唇裂片長度10-12公釐7-8公厘3-5公釐
分佈低中海拔山區
0-2500公尺
低海拔沿海地區(綠島)
0-50公尺
低海拔地區
花期3-10月3-4月4-5月
果期5-12月4-6月6-8月

臺灣鈴木草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鈴木草

中文科名:唇形科

中文屬名:鈴木草屬

別名:假馬蹄草、臺錢草、臺連錢

學名:Suzukia shikikunensis Kudo

科名:Lamiaceae

外形特徵:葉對生,闊卵形,基部心形,粗鋸齒緣;花紫紅色與白色線狀紋路相間,明顯二唇化

分佈區域:全島中低海拔山區

花期:3~10月

花語:與春共舞,欣欣向榮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鈴木重良出生於1894年,1917年9月來台,最早在臺灣總督府的糖業試驗場工作,1922年受聘至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擔任助教授(同年與佐佐木氏同登南湖大山),1928年11月轉任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助手。在工藤祐舜教授指導下,大量採集植物標本,在臺灣植物調查史上功不可沒。1937年11月鈴木先生任職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當月24日病逝,時年44歲,臺灣植物分類學界痛失英才。
  2. ​†​
    依據植物命名法規,植物的學名須為拉丁文
Loading...

最完整台灣米懶人包!

坐我隔壁的同事最近厲行減肥計畫,從早到晚幾乎不吃澱粉,連聚餐吃熱炒或火鍋他也都不吃白飯。有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你為什麼不吃白飯啊?」同事邊咬著水煮雞胸肉,邊露出一個生無可戀的表情說:「就算沒有在減肥,我也不喜歡吃白飯。」我鍥而不捨地追問:「但你不是很喜歡吃麵跟吃麵包嗎?」同事疑惑地回應:「因為麵條跟麵包就算不調味也有很多種,但白飯好無聊,每碗不都一樣嗎?」

正常人聽到這裡可能點點頭就此接受。然而,我真的真的太喜歡吃飯了,沒有吃到飯就好像這一餐根本沒吃一樣。因此,為了讓同事知道他低估了飯,我決定帶著他踏上台灣米品種的探究之旅。

在了解米之前,邀請你用 30 秒的時間,先測測看你對於米的認識有多少

懂米,才會懂台灣小吃的精髓!-小吃攤老闆沒說的選米攻略

下班後我立刻拉著同事去夜市,才剛放肆地點了一輪,同事用不可置信的神情看著我說:「滷肉飯、碗粿、粽子⋯⋯全部都是米做的,是有什麼不一樣?」早已料到他會這麼問,我拿出準備好的表格紙,要求同事用看的、用吃的、用摸的,實際紀錄吃到的米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三種台灣主要稻米特性總整理 / 製圖:Hello Islander

拗不過我的同事故意只各吃一小口白飯,但也所幸如此,他才能好好感受不同米質特性的差異。臺灣稻米若以米質特性來區分,可以分為粳米、秈米、糯米三大類別,在外型、口感、黏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粳米就是俗稱的「蓬萊米」,形狀圓短、口感Q軟適中,由於產量高且品質穩定,因此是我們最常吃的白飯。

秈米則又稱為「在來米」,形狀較細長、透明度高,煮熟後吃起來口感偏硬,較乾鬆且不黏。秈米是早期台灣人的主食,但被蓬萊米取代後,以飯粒形式出現的秈米幾乎皆來自進口,本土秈米多磨成粉後作為蘿蔔糕、碗粿等米食小吃的原料。

糯米則呈現不透明白色,煮熟後較軟黏,又以形狀區分為圓短的「粳糯(圓糯米)」和細長的「秈糯(長糯米)」,粳糯多以湯圓、年糕的形式出現,秈糯則較常以油飯、粽子等完整飯粒的樣子出現。

台梗9號、台農71號、高雄147號⋯⋯米品種差在哪?-一張圖收錄100種台灣米品種

畫完表格後我們也差不多吃飽,同事嚷嚷著想喝杯飲料解渴,於是我們決定今天減肥計劃先暫停,買了夜市裡的泡沫紅茶。同事邊喝著飲料邊唸出飲料杯上的笑話:「你知道白種人都吃什麼長大嗎?」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麵包,同事笑出聲回答我說「米,因為一種米養百(白)種人哈哈哈」

笑不出來的我,反覆想著「一種米養百種人」這句俗話的破綻,因為其實光是台灣歷年栽培的米品種就逼近上萬種,其中有被正式命名的米也有超過 100 種,而且現在市面上也至少能吃到 20 個不同品種的米!

同事看著反覆思索皺眉的我問:「如果百種人都來自一種米,那一種米來自哪裡?」面對突如其來的哲學提問,我決定求助專家回答。不問則已,一問才知道要培育一個新的稻米品種,需要透過反覆交配兩個不同品種(母本及父本),並進行多次的栽培測試,確認產量品質、耐旱耐病耐蟲害等項目皆符合標準,才能獲得正式命名。

為了更進一步弄清楚不同品種間的關係,我進入農業試驗所的水稻品種資訊系統網站,蒐集201種有命名的水稻品系,並重新清理各個品系間的親子關係(令我驚訝的是,米的系譜跟人的族譜一樣,真的可以找出祖宗十八代),依照年代與栽培地區進行分類畫出了這張圖。

1920年代以來100種台灣米品種總整理 / 製圖:Hello Islander

圖中可以看到幾個特別大的區塊,像是台中65號、嘉南8號、台農61號、台南5號,這些品種因為血統優良,所以培育出特別多子孫。換句話說,即使我們現在已經吃不到台中65號,但我們吃的米有很高的機率留有他的基因。

製圖:Hello Islander

我帶著這張圖回到辦公室,一位從農業科系畢業的同事說:「啊,好像稻田似的。」「我看倒有點像泡泡。」浪漫的文青同事說。「真像一碗飯!」一位外號叫「大食客」的同事緊接著說。我們不禁哄堂大笑,但不是因為這張圖,而是大家知道我因為太喜歡吃飯而做了這一切的來龍去脈後,都覺得過分認真得好笑。

然而,意識到我們吃的米背後是由無數品種累積而成之後,看到餐桌上的飯碗時也有了不同感受,每一碗飯背後都乘載著百年歷史,有著許多故事等待探索,認識故事後所吃的飯也更加不同。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有趣的故事,我將這些米食的故事整理起來開啟了一個「米樣」的計畫,想紀錄下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超級好吃的台灣米背後的有趣小故事!歡迎同樣喜歡吃飯的你,一起讓米走進生活裡!


【米樣相關商品,這裡推薦你!

Loading...

充滿喜氣的植物,臺灣火刺木

台灣火刺木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全世界的火刺木屬(Pyracantha,薔薇科)植物約9種。中國產6種​*​:窄葉火棘(P. angustifolia)、全緣火棘(P. atalantioides)、火棘(P. fortuneana)、華南火棘(P. rogersiana)、密花火棘(P. densiflora)與瀾滄火棘(P. inermis)。

其他如:細圓齒火刺木(P. crenulata)產於喜馬拉雅山區;歐亞火刺木(P. coccinea)分佈於西班牙東北部至小亞細亞。臺灣僅產1種,為臺灣特有種植物:臺灣火刺木(P. koidzumii (Hayata) Rehder)。

臺灣火刺木的發現與學名源流

火刺木的學名小故事

火刺木屬由德國植物學者Roemer, Max Joseph 於1847年建立,屬名 Pyracantha(需斜體)由”pyr”(火)與”akanthos”(刺)兩個希臘文,拉丁化後組成,這類植物的果實顏色火紅,植株具刺,取名相當貼切。

一波多折的取名歷程

距今大約124年前(1896年10月),7月甫接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技師的田代安定​†​(Yasusada Tashiro, 1857~1928)於台東廳卑南採集到一種果實鮮紅耀眼的薔薇科灌木狀植物。

15年後(1911年)早田文藏(Bunzo Hayata, 1874~1934)研究這份植物標本後,認為是屬於薔薇科鋪地蜈蚣(或栒子)屬(Cotonester)的植物,而發表為新種Cotonester koidzumii Hayata​‡​

在同一篇發表文章中,同時也發表了另外同屬的新種C. formosana​§​C. taitoensis​¶​,文章中早田先生特別註明:「C. taitoensis C. formosana 非常相似,主要差別在於花序不同」;「C. koidzumii 這種植物與其他鋪地蜈蚣屬植物非常不同,具有倒卵形的,甚至匙形的葉,先端內凹…與 C. formosana 的差別,在於花序著生在側枝的短枝條…」,留下一個植物分類懸案,這個疑問在9年後才解決。

1920年,德裔美籍植物學家阿爾弗雷德・雷德(Alfred Rehder, 1863~1949)研究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館藏標本後,發現前述3種植物僅有些微的個體差異,所以認為早田先生1911年發表的3種植物應為同一種,而且應歸屬於火刺木屬植物,於是將3種植物學名合併,並且轉移至火刺木屬(Pyracantha)。依據植物命名法規​#​,將學名更改為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才有「臺灣火刺木」之名稱。

亮麗討喜的臺灣火刺木:根、莖、葉、花與果實的形態

習性與根、莖特性

常綠有刺灌木,多分枝,高度可達5公尺以上,小枝條綠色,老熟枝幹黑褐色;小枝先端常具有枝刺,幼時被毛,成熟枝條則光滑。

葉形態

單葉,互生,或3-5枚輪狀叢生於短枝條;長橢圓形、倒卵形或匙形,長3-4公分,寬6-12公分,基部楔形,先端凹,具小突尖,全緣,邊緣略反捲,幼時被毛;具葉柄短,略被毛。

花序與花形態

頂生複繖房花序,花軸被毛,下方的花序分枝柄較長,上方則較短,使花均勻分佈在半球面上,形成半球形的花球,盛開時花團錦簇,甚是好看;花朵開放時直徑約1公分,花梗長5-10公釐;花萼筒倒圓錐狀,如短甜筒,先端有5枚三角形裂片,外面有毛;花瓣5枚,闊卵形,長約5公釐,末端有凹陷,白色。

雄蕊15-20枚,花絲基部相連,於花瓣內側圍成一圈;子房半上位,橫切面可以見到5室;花柱5枚,分離。

果實與種子形態

梨果球形,直徑約7公釐,有5-10公釐的短柄,果實前端具宿存萼片,幼果綠色,成熟時轉為鮮豔紅色;種子5枚,形狀如撥開的橘子瓣,橫切面三角形,長度約4公釐,寬約2.5公釐,黃褐色。

如何觀賞臺灣火刺木:找對時間與地點

原生於花東地區縱谷、平原、河床及海岸的向陽灌木叢,因為果實鮮紅優美、討喜,野外族群遭大量挖取作為盆栽或庭園造景,而數量稀少,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將其評估為易危等級。

雖然野外族群數量稀少,不過許多公園、綠地或校園會栽植成叢或是綠籬,園藝盆栽亦相當常見,每年3~4月成叢的白色花朵盛開,花後果實漸漸成熟,初始為綠色,9月開始果實逐漸轉為鮮紅色,10月之後滿樹亮麗的火紅,叫人不轉眼注目也難!

臺灣火刺木的實用價值

藥用方面,根部可活血化淤、清熱涼血,葉片有清熱解毒、止血效果,果實具健脾消食、止痛等功效。

園藝應用上,從3月滿樹白花開始,至10月火紅滿樹的熟果期,每個階段各有風情,作為觀賞植物的價值,自然不在話下。

園藝市場上,將臺灣火刺木以及引進的火刺木屬植物都稱為狀元紅,如:P. fortuneanaP. crenulata,坊間流傳的說法是:狹倒卵形至匙形的葉片形狀與狀元帽的帽翅相似,加上大紅的狀元帽與成熟的鮮紅果實同色而得名。

無論如何,都引起了話題性,不論是否是想要中狀元的人,聽到這名字,都會想買一盆放家裡討討喜氣。

一招就能分辨臺灣火刺木與相似種!

分辨本種與引進的火刺木非常容易,引進的火刺木葉緣有鋸齒,而臺灣火刺木則為全緣,一招就可以分辨。

臺灣火刺木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火刺木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火刺木屬

別名:臺東火刺木、狀元紅

學名: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倒卵形,先端凹且具小突尖;頂生複繖房花序,花序軸長且被毛

分佈區域:花東地區縱谷、平原、河床及海岸的向陽灌木叢

花期:3~4月

花語:熱情似火,如果實般紅艷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中國稱Pyracantha 屬為火棘屬。
  2. ​†​
    田代安定為臺灣熱帶植物研究與開發應用的重要人物之一,自1895年來臺至1928年病逝於臺北,為臺灣這塊土地奉獻30餘年,為紀念他而命名的臺灣植物學名約有23種,例如:田代氏澤蘭、田代氏大戟、田代氏黃苓等等,其他生平事蹟請參閱《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一書。
  3. ​‡​
    小名koidzumii 為紀念日籍植物學者,薔薇科專家小泉源一(Koizumi Genichi, 1883~1953)。
  4. ​§​
    1906年6月,中原 源治(Genji Nakahara)於台東太麻里採得,採集編號741。
  5. ​¶​
    1899年12月,三宅 驥一(Kiichi Miyake,1876~1964)採集於臺東。
  6. ​#​
    其實1918年金平亮三(Ryoso Kanehira, 1882~1948)就在《臺灣樹木誌》一書中,接受好友威爾遜(Wilson, Ernest Henry, 1876~1930)的建議將C. formosana轉移到火刺木屬,不過未符合植物命名法規的第46條條款關於新組合的規定,而成為無效出版,此外也並未處理C. taitoensis及C. koidzumii 的問題。
Loading...

一妻多夫代表就是他!水雉的戀愛戰場

和心儀的對象約會的時候,該怎麼打扮才能吸引對方的目光呢?我想這是身為人類在追求另一半時常常會有的煩惱。為了尋求伴侶而想要認真打扮的,不只是人類,鳥類也會有:許多種鳥類會在繁殖季來臨時,將全身的羽衣轉變為繁殖羽,通常都非常的華麗亮眼,而今天的主角——水雉,就是這樣的鳥種!

水雉在非繁殖季節時,穿著樸素的冬羽度寒,而到了夏天四五月的時候,溫暖的天氣伴隨著繁殖季的到來,便會換上鮮豔的繁殖羽——然而,換上戰袍,僅僅只是水雉求偶的開始。

水雉 / 攝影:烏羽織

「她」很厲害!一妻多夫的水稚

水雉的求偶有著一系列繁複的步驟,先從牠們的婚配制度說起吧。和歷史上常見的「後宮佳麗三千人」相反,水雉是一妻多夫制,也就是一隻雌鳥會和多隻雄鳥進行交配,雌鳥的體型也會比雄鳥來的大。

在雌鳥主導求偶的習性下,要如何成功配對、繁衍呢?對水雉來說,這是一連串充滿考驗的關卡!

第一關、雌鳥疆土爭霸戰

首先,雌水雉必須要鞏固一片領域作為繁殖地。雌鳥間的地盤競爭很激烈,在繁殖季前期會觀察到他們的打鬥。經歷打鬥後,獲勝的雌鳥成功的佔領了一塊繁殖地,接著便會找尋合適繁殖的雄鳥。

當然不免俗的,常常會有超過一隻的雄鳥希望能獲得這次的繁殖機會,於是就換雄鳥之間大打出手啦!獲勝的一方便會和雌鳥配對成功,並以鳴叫聲來相互確認,到這邊算是通過第一關。

第二關、雄鳥築巢大對決

下個步驟,輪到紳士們出馬了。雄鳥得準備一個地點好、結構也完整的巢,才能更進一步!由於水雉棲息於大型的湖泊、沼澤、或是菱角田等水域,所以雄鳥在精心挑選合適築巢的地點後,會以水生植物為主要的巢材,並且築巢於浮葉植物之上。

然而巢可不能苟且的隨便弄弄,因為雌鳥會來「驗收」雄鳥築的巢,如果雌鳥對於雄鳥築的巢有滿意,覺得能夠用來繁殖的話,才會低頭和雄鳥確認,讓雄鳥進行交配,到這邊才算是真正的「造鳥成功」!

第三關、奶爸的一打多挑戰

水雉的家庭分工也是不同於人類社會的刻板印象,待雌鳥產卵之後,是由雄鳥負責所有的孵卵及育雛,所以每隻雄水雉都是一打多的超級爸爸喔!而雌鳥則是在產完卵之後,好好的休息幾天,待養好身體之後便會尋找其他的雄鳥繼續進行求偶、繁殖,重複前面的步驟再來一次!

水雉飛行照 / 攝影:烏羽織

終於把水雉整趟的求偶、繁殖步驟走完了。像這樣以雄鳥為育雛負責人的超級奶爸,除了水雉以外,在動物園中受歡迎的企鵝也是喔!這樣的分工不僅有別於人類對家庭模式的刻板想像,在鳥類中也是獨樹一格。相較於其他鳥類多由雄鳥主導求偶、花式求愛,雌雄水稚之間的角色分工別有一番特色,開啟我們對關係的更多想像!
動物們真的很多和人類習性相似、或挑戰我們想像角色對調的行為,未來有機會再和大家一一介紹!


作者簡介 – 膝J

大稻埕人。

喜歡動物,包含除了貓和狗以外的那些動物。夢想是能和所有生物溝通、喇D賽,想要記錄生活中遇到各種和動物有關的趣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如果下輩子能當動物,希望是隻能打電動的猛禽。

Loading...

真愛戰士!鳥類的求婚大作戰!

為了能在枝葉繁茂、食物資源最充足又溫暖的夏天繁衍下一代,漸漸由冷冽轉為輕暖、綠意漸漸甦醒的春天對許多動物來說,是展開求偶大作戰的重要時節。尤其有著繽紛羽毛的鳥類,更是發展出特別多樣的求偶招式,在愛情中碰壁的你,除了求助月老外,不妨也跟著不同的鳥類,偷學幾招吧!

求愛第一招:愛是你眼裡的一首情歌——鳴叫

鳥鳴啁啾,是自古提醒人們春天來臨的宣告之聲,而這也是最普遍的鳥類求愛招式之一。雖然求偶有其明顯目的,但兩個人、兩隻鳥之間,要能成功結伴,溝通可謂是最基礎的不二法門!

因此,既然聲音是鳥類溝通的重要媒介,鳴叫、唱情歌當然也是求偶一定要使出的路數了。尤其鳥類擅飛行、移動範圍廣,至少要召告一下這裡有隻單身「鳥」,期待有緣者先來相個親吧。而配對成功後,甚至有些種類如藪鳥,會有雌雄你一言、我一語,情歌對唱(duet)的放閃行為呢。

雖然婉轉動聽常被用來形容鳥鳴,但近年逐漸「都市化」、喜歡在平坦水泥屋頂築巢的夜鷹,夜半求偶的叫聲頻率高而嘹亮,被從夢境吵醒的人往往深切感受到了單身鳥的急切渴望,只能衷心祝福牠早日覓得良緣,不再於半夜唱情歌了呀!

求愛第二招:悉心打扮去見你——繁殖羽

「一見鍾情」的愛情,有人信、有人不信,但無論如何,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對於雙方能否締結良緣,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許多鳥類都有「繁殖羽」的型態,平常為了生命安全穿得灰樸樸地躲在棲地裡,到了繁殖季爭搶另一半時,才換上牠們亮麗的「戰袍」。例如原本混在鷺絲群裡整隻雪白的黃頭鷺,到了繁殖季,才真的變身成「黃頭」;還有最近在全聯賣起菱角的水雉,冬天穿著低調的褐色,春天才換上時髦顯眼的黑、白、黃,和長長的黑色尾羽亮麗登場。

穿著繁殖期「戰袍」的水雉 / 攝影:烏羽織

求愛第三招:愛情的恰恰抹當放沒記——華麗舞蹈

除了外表,肢體的展現也能幫助求偶。有些鳥類藉由其特殊的舞蹈動作,展示一些部位特別亮麗的羽毛;或是配合身上特殊分布的斑紋,體現炫目的視覺效果。

大家熟悉的藍腹鷴,便是採用此類計策:雄鳥圍著雌鳥繞起圈圈,不停點頭,一邊側身展示牠閃耀金屬光澤的羽毛。平日草地上常見的珠頸斑鳩,也會豎起牠的頸部羽毛,點頭向對方展示牠斑斕的「脖圍」。

藍腹鷴 / 製圖:Hello Islander

求愛第四招:飛起來了怎麼可能救命啊我不要——空中炫技

運用肢體的求偶表演,可以如上述追求華麗的視覺效果,也可以選擇另一種:炫耀自己飛行與捉捕能力的特技表演。許多猛禽都喜好以此種方式追求所愛,且若是情投意合,常是雌雄聯合炫技。

像是在大安森林公園裡直播育雛糗樣的鳳頭蒼鷹,雄鳥會模擬攻擊雌鳥、展現自己高超的飛行技術;而基隆的市鳥黑鳶,亦有雌雄在空中對爪、旋轉翻滾的雙鳥特技演出。

求愛第五招:你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送禮獻殷勤

若是對自己的肢體協調度沒有信心,還有一種經濟實惠的選擇:送禮。對動物來說,最實際的禮物,當然就是食物啦!各溪流、池塘常見的捕魚翁:翠鳥,便會叼魚向對方示好;而每年夏天到金門繁衍的夏候鳥栗喉蜂虎,和其他蜂虎科的夥伴們一樣,會捕捉昆蟲,進獻給雌鳥以取得交配的機會。

栗喉蜂虎 / 製圖:Hello Islander

看完上述各種求愛撇步,是不是發現單身「鳥」們的求偶招式,其實和人類大同小異呢?唱情歌、禮物攻勢、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展露個人長材等等,看來不論對人還是動物,愛情兩個字,都好辛苦呀!


作者簡介 – 烏羽織

小時候搬家到烏日時看著路牌說出了「鳥」日,結果真的開啟充滿鳥的日子。羽跟織是目前影響人生最重要的兩種鳥,但所有生物除了__都喜歡。就記成烏魚子也不錯因為本人出生於烏魚肥美的時節。

Loading...

不畏寒冬的小白花,臺灣扁核木

臺灣扁核木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正月,臺灣高海拔山區尚處嚴冬,玉山山脈、中央山脈等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山頭,也許還鋪著靄靄白雪,多數植物仍然蟄伏著忍耐寒風,有一種枝枒翠綠且帶刺的植物,已經悄悄的綻放白色的花朵,預告春天即將來臨:臺灣扁核木(Prinsepia scandens Hayata)。

扁核木屬(Prinsepia)為薔薇科(Rosaceae)植物,全球有6個分類群​*​,分佈東喜馬拉雅山區與東亞一帶,如:韓國、俄國東部、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中國西南部與臺灣。

其中臺灣扁核木僅生長於臺灣,為臺灣特有種植物。

本屬植物莖上具有枝條演化而成的枝刺,外形與豆科(Fabaceae)的皂莢屬(Gleditsia)植物相似,又稱為假皂莢,所以本種別名:臺灣假皂莢。

臺灣扁核木的發現與學名命名

根據文獻紀錄,本種最早採集者為:永澤定一​†​(Sadaichi Nagasawa)先生。

1905年10月底,永澤先生與川上瀧瀰(Takiya Kawakami,1871~1915)、中原源治(Genji Nakahara)等人同行,經阿里山前往玉山採集,於前山(海拔2742公尺)採集到本種(採集編號562)。

除了本種之外,此行尚採得大量的新種植物,後來發表共44種臺灣特有種植物,吳永華先生稱之為「高山植物豐碩採集之旅​‡​」。

1911年,早田文藏(Bunzo Hayata,1874~1934)研究這些植物標本後,發表了《臺灣植物資料》一書,書中將該種植物鑑定成普遍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區與中國的同屬植物——扁核木(P. utilis)。

後來(1915年)早田先生撰寫巨著《台灣植物圖譜》時,重新檢視這種植物的標本,在文中提到:當初依據枝條的外觀形態鑑定成扁核木(P. utilis)的這種植物,會攀緣(scandent)到其他較高的樹木上的習性,與扁核木明顯不同,葉片也比東北扁核木(P. sinensis)小。

於是,將其發表為新種,使用攀緣的特性作為該種植物的種小名,命名為Prinsepia scandens

習性與莖的特性

攀緣灌木,長可達8公尺;小枝條綠色,略呈之字形伸展,在葉腋處有枝刺​§​

葉部形態

落葉性,單葉,互生,厚革質,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6公分,寬1.2~2公分,兩面光滑,疏齒緣,葉上表面深綠色,葉背呈淺黃綠色,中肋於葉上表面凹陷,在葉下表面則凸起;葉柄短,約1公分,與葉背同色。

花序與花的形態

花單朵或2~4朵成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通常會從枝刺下方長出花序;花梗長約1公分,基部有苞片,苞片上有腺體;花萼筒狀,形狀像小喇叭,先端有5枚裂片,裂片圓形到闊卵形,平展,裂片基部與萼筒相連處形成一個五角形。

白色花朵直徑1~1.5公分,由5枚具短柄的圓形花瓣組成,著生於萼筒上,花瓣直徑約0.5公分;雄蕊約30枚,生於淺綠色的花盤上,大略排成2~3輪,圍繞著中央的雌蕊;子房上位,雌蕊黃綠色,橢圓形,花柱由橫臥的子房側邊伸出,心皮1枚,1室,內藏2枚胚珠。

果實與種子的形態

核果具柄,初時綠色,成熟時轉為紫黑色,如櫻桃般垂掛於柔軟的枝條上,長約1.5公分,寬約1公分。果核(內果皮)卵形,形狀像杏仁,黃褐色,長約1公分,寬約0.5公分,表面有數條縱紋,側扁,正是「扁核木」名稱的由來。

何處可以觀賞臺灣扁核木?

普遍分佈於全島海拔1500~3000公尺左右山區,像是:武陵農場、合歡山、塔塔加、八仙山、太平山等等,多生長於草生地、森林邊緣或透光良好的森林下層。

每年一月前後,在南橫、中橫、新中橫等公路兩旁,或是相當高度的登山步道,都可見到臺灣扁核木成串的小白花,果期約為花後1-2個月,陸續成熟的果實,大約可持續到初夏。

臺灣扁核木的實用價值:可以治百病?

蕤核與齒葉扁核木的乾燥果核稱為「蕤仁」,自古便是中藥材,藥典上說:可明目養肝、散熱祛風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眼疾。

至於同屬的臺灣扁核木,根據《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記載:根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可以治腮腺炎、咳嗽等;葉部用來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斷;果實能健胃、助消化、清除角膜混濁。

全株可以治療的病症包括:出血、外傷性骨折、淋巴炎、乳腺炎、風濕性關節炎、貧血等等,是相當有用的原生植物。

臺灣扁核木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扁核木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扁核木屬

別名:臺灣假皂莢、藤扁核木

學名:Prinsepia scandens Hayata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上表面深綠色,葉背呈淺黃綠色;花單朵或2~4朵成總狀花序,花梗長約1公分

分佈區域:全島中高海拔山區

花期:1~3月

花語:無畏之花,寒冬悄悄綻放之白色花朵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共有6個分類群(4種2變種),分別為臺灣扁核木(P. scandens)、東北扁核木(P. sinensis)、蕤核(P. uniflora var. uniflora)、齒葉扁核木(P. uniflora var. serrata)及扁核木(P. utilis),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扁核木屬。
  2. ​†​
    有關永澤先生的資料不多,僅知他曾於1903年就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教授,喜愛植物採集與研究。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有幾種臺灣的新種植物是以他的姓氏拉丁化後命名,如: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 )、灰葉懸鉤子(Rubus nagasawanus Koidz. var. arachnoideus (Y.C.Liu & F.Y.Lu) S.S.Ying )、粗毛懸鉤子(R. nagasawanus Koidz. var. nagasawanus)、小菫菜(Viola inconspicua Blume subsp. nagasakiensis (W.Becker) J.C.Wang & T.C.Huang)、臺北菫菜(V. nagasawai Makino & Hayata var. nagasawai)、普萊氏菫菜(V. nagasawai Makino & Hayata var. pricei (W.Becker) J.C.Wang & T.C.Huang)等。
  3. ​‡​
    1905年10月之行,為首次「高山植物豐碩採集之旅」。隔年(1906年)10月,川上先生與中原先生、森丑之助,再度前往玉山及阿里山山區採集,此次採獲71種特有種植物,為第二次玉山豐碩之旅(可參閱:阿里山龍膽)。
  4. ​§​
    不同類群植物體上的刺,由不同器官演化而來,例如:刺薯蕷的「根刺」,由鬚根演化而來;玫瑰具有樹皮特化的「皮刺」;皂莢具有小枝條特化的「枝刺」;刺桐的托葉特化成「托葉刺」;仙人掌具葉片演化而來的「葉刺」。
Loading...

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眼前而你卻看不見我

說到臺灣的野生動物你會想到什麼呢?

石虎?臺灣黑熊?還是梅花鹿呢?這幾種既有代表性又討喜,然而不免會產生「野生動物好像不ㄎ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感覺。不過其實我們和野生動物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有一類野生動物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有看見,卻不一定進的去心理,因為我們都太習慣牠的存在了—而那就是「鳥」,與我們生活距離最近的野生動物。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了一篇城市賞鳥的相關技巧 (點連結直接看文章!),這篇文章想延續上一篇的主題,與大家聊聊在城市中有哪些鳥、在什麼場域容易被我們發現他們的蹤影!

八哥和樹鵲在行道樹上 / 攝影: 烏羽織

像是曾經被誤會成企鵝的夜鷺,就是在排水溝被發現的,在有水的地方,就不難發現牠的身影,停棲時脖子縮的短短的,只有在牠踏著水找著食物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他是有脖子的呀!此外排水溝也能看到小白鷺、蒼鷺,展著翅膀從空中滑降其中,或者是鶺鴒高速抖動的尾羽。

與遊客同框的小白鷺 / 攝影:烏羽織

紅綠燈上的八哥,時而高高在上的看著底下的車流,或趁沒車的時候飛下到馬路上悠哉的蹓躂;電線上成串的鴿子們,讓人分不清是重力造成電線的垂落曲線,還是那一球一球的圓滾滾;而提到電線就不能不提到大卷尾,平日看似無害地停棲在電線上,卻會因為攻擊事件上新聞──因為牠極強的領域性,偶而導致巢附近的無辜過客被牠攻擊。

公寓頂樓的八哥 / 攝影:烏羽織

又或者當你走在騎樓下方,恰巧看見一隻燕子靈巧地滑進視野,目光隨著燕子追去才發現屋頂下方的一窩燕巢,巢邊甚至還能看到幼鳥好動的身影。而平日公園裡的沙地,在沒有小朋友來喧鬧的時候,可能會有成群的麻雀們前來洗澡、沙浴,看著牠們在沙中甩甩毛甩甩頭也是非常的可愛。草地上也會有鳩鴿們在到處散步,看著牠們相似的體型和外表,可以認真地以「圈出兩者的不同處」來玩個小遊戲呢!此外,也有機會看到又高又大的黑冠麻鷺,有可能是像雕像一動也不動的、或者是正在和蚯蚓拔河、甚至是攤開羽翼在曬太陽喔!

燕巢 / 攝影:烏羽織
在草地上曬翅膀的黑冠麻鷺 (攝影: 膝J)

明天開始,離開家門以後也多注意周遭環境吧!

看看電線杆上、看看路邊的大排水溝、看看騎樓下的屋簷、看看行道樹的樹梢,即使在都市這樣的水泥叢林中,許多鳥類和我們的生活其實是緊緊相依的,或許你也會發現有趣的畫面,能夠讓例行般的每日生活增添一些鳥事喲!若你們願意,也可以再不打擾他們的情況下,拍張照讓我們看看吧!

在人行道上悠哉的麻雀和野鴿 (攝影: 烏羽織)
Loading...

外國人也來祈求好姻緣的月老靈廟

你的在線月老 / 製圖:Hello Islander

歷史

隨著先民渡海來台滿 200 年的霞海城隍,從 19 世紀開始就默默守護著大稻埕與北台灣人民。1859 年當地仕紳共同籌資,於迪化街上興建「霞海城隍廟」,主祀城隍爺,從祀八將、八司官等,同祀神明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五月舉辦的霞海城隍聖誕祭典更是在地盛事,自古就有「五月十三人看人」的盛名。

為了推廣、傳承城隍文化,2006 年廟方更首創「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與市政府與在地商家共同合作,結合傳統慶典與各式藝文展演、市集等活動,成功吸引年輕世代與海內外遊客共襄盛舉,讓「霞海城隍廟」成為北台灣最具創活力與創意能量的廟宇之一。

月老故事

霞海城隍廟裡的月下老人,是信徒為感謝城隍爺協助兒女找到好姻緣所捐獻,廟方也為了讓城隍爺「業務不要這麼忙」,便委請蘆洲雕刻名師王稻瑞製作約一尺三高的神像,自 1971 年開始供奉於正殿,專門負責信眾的姻緣事。原本有著冉冉白鬚的月老,也被絡繹不絕的信徒香火燻成黑鬚;據廟方統計,每年回來還願的佳偶超過 6,000 對,在在顯示了霞海城隍廟的月老神威!

霞海月老名聞國際,許多港澳、日韓觀光客也會特地前往祈求感情順利;此外,廟方也觀察到近年來拜月老的男性也逐步增加,更歡迎 LGBTQ 族群來跟月老求好姻緣。每年的西洋情人節、七夕情人節、元宵節以及月老誕辰時,都是祈求月老的最佳時刻。無論是單身要找對象、甚至是需要好人緣的業務與商家,都能趁機來一趟霞海城隍廟,請月老幫忙牽起好緣分。 

月老參拜流程 / 製圖:Hello Islander

祭拜流程與注意事項

  1. 月老的祭拜流程請參見 Re-lab 精心製作的《月老參拜指南》。拜拜過程中若有疑問,也可以向熱心的廟方人員請教。
  2. 霞海城隍廟文宣長吳孟寰建議,拜月老時記得先跟主人家城隍爺打招呼,可以在開頭時先默念「城隍爺做主,月老幫忙,眾神明保佑。」再繼續跟月老說明想尋找對象的詳細條件喔!
  3. 拜完要有耐心等待,也要有自信勇敢追愛,好姻緣時機成熟自然會來!
祭拜與注意事項 / 製圖:Hello Islander

相關活動

霞海城隍廟每年夏天固定舉辦的「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熱鬧非凡,相當推薦於此時造訪;廟方每月也會舉辦兩次免費導覽覽-大稻埕逍遙遊。除此之外,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也分別於春、秋、冬季固定舉辦「戲春大稻埕」、服裝秀「秋穫季」與名聞遐邇的「年貨大街」。無論什麼季節來拜月老,保證都能玩得開心,更能透過各式活動深度認識大稻埕!

周邊景點

大稻埕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近年更有許多創意團隊進駐,讓老街充滿驚喜與活力。若來參拜月老,建議可規劃一天的行程:早餐先到「慈聖宮」前,在大樹下享用美食;接著拜訪百年茶行「林華泰」與作為展覽空間重新開放的「新芳春茶行」。午餐可以到「聯藝埕」裡的餐酒館「孔雀」嚐嚐創意料理;吃飽逛逛迪化街上的老店與各式小店幫助消化,再步行到城隍廟拜月老。行程最後可在旁邊的「米凱樂酒吧」來杯啤酒,或前往寧夏夜市享用晚餐。

霞海城隍廟參觀資訊: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
  • 營業時間:6:45-19:45
  • FB:@tpecitygod

《你的在線月老計畫》

秉持著讓更多人獲得幸福的宗旨,搜羅全台愛情相關廟宇,將傳統參拜、求籤體驗於線上完整重現

希望結合設計與信仰力量,讓大家不限時間地點,都能在感情問題上獲得神明指引

線上問卦,完整體驗 / 製圖:Hello Islander

歡迎大家來體驗抽籤以及小額捐贈,抽籤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