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五張圖完整了解:台灣牛肉分切部位 & 4 大常見牛肉料理方式

牛隻因為體型大、結構複雜,各個部位在口感、風味、肉質等特性上,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也各自適合不一樣的料理方式,因此牛肉部位的分切方式非常重要,當牛隻被正確地分切、分類,就能在適合的料理方式上完美發揮。

不同地區、國家的分切方式也會因料理和飲食文化,而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歐美的牛肉料理以燒烤牛排、燉煮為主,最常使用的部位集中在背脊處,因此常見的紐約客(美國)、肋眼(美國)、菲力(美澳)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牛肉分切命名方式。

而台灣也因應特有的飲食文化,例如:牛肉湯、肉燥飯、台式滷味等,有著自己獨特的分切方法。分切方式是將牛隻分為前、中、後 3 段,接著再細分為 9 個區域:頸部、肩胛部、前胸部、前腿部、胸脇部、腹脇部、肋脊部、腰脊部、後腿部。

有趣的是,還時常會以部位的形狀、特性命名(例如:和尚頭、鯉魚管),而在各地區也會發展出各種別名差異,部分以閩南語發音,像是板腱的別名「臭火焦」,是閩南語「燒焦」的發音,胸脇部的「盡磅」,閩南語則是「形容事務已達最大極限,不可再往上增加」的意思。

這次我們攜手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希望透過「台灣牛肉分切部位圖」系列圖表,讓大家了解專屬「台灣牛肉」的分切部位,並分享在不同料理方式下,創造各個台灣特色美食的口感關鍵,一同解析台灣飲食文化的豐富性。

因此我們將台灣常見牛肉小吃,與它們的料理方式整理出來,並收錄特定料理方式下有哪些常用的牛肉分切部位,邀請你一同來了解!

台灣常見牛肉小吃及對應料理方式介紹

燉煮類推薦料理:紅燒牛肉

料理步驟

  • 將洋蔥、薑片等爆香、炒出香氣
  • 放入醬油、出香慢的香料(例如:八角、月桂葉等)、各式蔬果
  • 鋪上牛肉後加水蓋過,開始熬煮

影響燉煮口感的料理關鍵

選擇合適的牛肉部位和正確的燉煮方式,是烹調美味紅燒牛肉的關鍵步驟。

在燉煮過程中,「適當的鹽分」非常重要,鹽分可以重組蛋白質、軟化肌肉纖維、溶解肌蛋白增加肌肉含水量、增加牛肉風味。

而在部位的選擇上,「膠質多」又「不怕長時間慢煮」的前腿腱子白腩肋條,是紅燒牛肉的常用部位,在小火慢熬的燉煮下,膠原蛋白會在70°C 左右時開始分解並明膠化,帶來軟糯的黏口性。

肋條、白腩的「豐富脂肪」,會在烹煮過程中為肉塊保持水分、增添料理香氣;前腿腱子、肋條的粗纖維,也會因膠質附著在其上,而變得柔軟、多汁。

同樣是以燉煮為主要料理方式的牛肉菜餚,例如:牛肉麵、肉燥飯、滷牛肉等,一樣可以用類似的原則做牛肉部位的挑選,以下列出前述 3 種料理的常用部位供參考:

  • 牛肉麵:前腿腱子、肋條、盡磅、白腩、小扇
  • 肉燥飯:頸花、黃瓜條、和尚頭、鯉魚管
  • 滷牛肉:前腿腱子、白腩、肋條、大腱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涮燙類推薦料理:牛肉湯

料理步驟

  • 用蔬果或大骨熬成高湯
  • 將新鮮溫體牛涮入滾燙的熱湯內

影響涮燙口感的料理關鍵

在台南已經開了 300 家以上的牛肉湯,是一道簡單的街頭小吃,除了湯底外,牛肉的新鮮度、部位選擇,也是決定美味程度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牛肉湯的部位選擇,可分為上中下:

  • 上肉:指適合清燙且有獨特口感者,例如:盡磅、大扇、肩胛肉、板腱。
  • 中肉:指清燙後有美好肉味者,例如:湯匙、頭刀、和尚頭、臀肉。
  • 下肉:指肉感較粗有嚼勁口感者,例如:鯉魚管、黃瓜條。

在下圖中可看見,適合牛肉湯的部位多半擁有「肌肉纖維細」、「脂肪多」的特性,因這 2 項特性可以帶來香氣十足和軟嫩的口感。

而湯底的重要性,除了提供調味外,也因高湯滲透壓的關係,可以讓牛肉在涮燙的瞬間,將風味、肉汁都鎖在肉裡。

同樣是涮燙料理大宗的火鍋,也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去找尋適合切片涮火鍋的牛肉部位,以下列出常作為火鍋食材的牛肉部位,提供讀者參考:盡磅、白腩、小扇、大扇、肋條、和尚頭。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快炒類推薦料理:沙茶牛肉

料理步驟

  • 將牛肉抓醃
  • 將香料爆香、沙茶醬爆香
  • 加入牛肉一起翻炒

影響快炒口感的料理關鍵

從下圖可看出,快炒類的牛肉料理,多半會選擇「膠質少」、「肌肉多」以及「肉味較平淡」的部位,例如:湯匙、和尚頭。

膠質較少的原因是,快炒這種快速、高溫的料理方式,一般難以讓膠質達到好入口的狀態。

而肌肉多和肉味平淡,則因可以透過快炒的前置動作——添加醬料、抓醃與刀工來改善(如同紅燒牛肉段落所提及,鹽分可以軟化肌肉、增加風味),反而增加了不同部位的料理方式。

常見的快炒牛肉料理還有例如:滑蛋牛肉、芥藍炒肉片、青椒炒肉絲等,也可以用類似的原則做牛肉部位的挑選,以下列出前述 3 種料理的常用部位及搭配料理手法供參考:

常用部位

  • 滑蛋牛肉:湯匙、臀肉、三叉、和尚頭
  • 芥藍炒肉片:肩胛肉、湯匙、黃瓜條、和尚頭
  • 青椒炒肉絲:腿精、和尚頭、頭刀

搭配料理手法

  • 醬料:烏醋、醬油、沙茶、胡椒粉等
  • 抓醃:蛋白、過油、蘇打水等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煎烤類推薦料理:漢堡肉

料理步驟(日式做法)

  • 將絞肉加鹽、蛋清以及牛奶等拌勻、揉捏
  • 輕柔拍打、拋接肉團,將肉團內空氣擠出
  • 在肉團中心壓出凹痕
  • 以煎或烤的方式加熱

影響煎烤口感的料理關鍵

做絞肉時,常會選擇「纖維較粗」、「油脂較少」的腿部位置,並透過「切絞」的方式來增加肉的價值,因為在切斷肉的纖維同時,可增加咀嚼的容易度,也能適度添加油脂。而料理過程中仔細揉捏絞肉、按摩久一點,可軟化肌肉纖維、增加風味。

揉捏時應注意兩項要素,溫度與黏性:

  • 在低溫(20℃以下)揉捏:若絞肉溫度升高,肌原纖維蛋白質的肌球蛋白質不會連結在一起,會難以產生黏性。
  • 揉捏直至產生黏性:鹽巴會改變肉中的蛋白質型態,可保住大量水分與脂肪,加熱後肉汁不易流出。

而完成揉捏後在中間壓出凹痕,是因為蛋白質再加熱時會變性收縮,使肉團從邊緣開始變小、導致中央膨脹,此時若有先壓出凹痕,就能避免肉團中間突出變形。

台灣人喜愛的煎烤牛肉料理還有許多,例如:燒烤、牛排、骰子牛等,而它們也都一樣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做牛肉部位的挑選,以下列出前述 3 種料理的常用部位供參考:

  • 燒烤:板腱、大扇、薄盤子、菲力、頭刀
  • 牛排:肋眼、沙朗、紐約客、菲力
  • 骰子牛:菲力、頭刀
*圖表中的牛肉部位皆由俯視角度繪製

台灣牛肉各部位的命名方式多元,使得各部位名稱要統整較為困難。然而,這也是台灣牛肉好玩的地方,相信在大家持續的討論、集思廣益下,會逐漸有明確的方向,讓國際看到台灣牛肉的料理、功力和美味。

以下整理了 24 個牛肉分切部位的脂肪、口感、肉味、料理用途,提供讀者快速比較:

部位脂肪(低/中/高)口感(軟嫩/嚼勁/紮實)肉味(濃郁/清香)料理用途(燉煮/涮燙/快炒/煎烤)
頸花嚼勁清香燉煮
肩胛肉軟嫩濃郁涮燙、煎烤
前胸扎實濃郁燉煮
板腱嚼勁濃郁燉煮、涮燙、煎烤
湯匙軟嫩清香燉煮、涮燙、快炒
黃瓜條扎實濃郁燉煮、快炒
腿精扎實濃郁涮燙、快炒、煎烤
前腿腱子扎實濃郁燉煮
盡磅軟嫩清香涮燙
白腩軟嫩濃郁燉煮
小扇軟嫩清香涮燙
大扇軟嫩清香涮燙
肋眼軟嫩濃郁涮燙、煎烤
沙朗軟嫩濃郁煎烤
紐約客嚼勁濃郁煎烤
薄盤子嚼勁濃郁燉煮、煎烤
肋條軟嫩、嚼勁濃郁燉煮、煎烤
菲力軟嫩清香煎烤
臀肉軟嫩濃郁煎烤
三叉扎實清香煎烤
頭刀嚼勁濃郁快炒
和尚頭軟嫩、嚼勁清香燉煮、快炒、煎烤
鯉魚管扎實清香燉煮、快炒
大腱扎實清香燉煮
未來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形式,發表更多對「台灣牛肉」探究的成果!

如果你也喜歡此系列圖表與文章,歡迎你回填此問卷並留下聯絡方式,未來將能搶先收到更多獨家通知呦>>> 立即填寫問卷

Loading...

和木相處

作為一個從小生長在臺東的人,平常對周遭的山林跟樹木都司空見慣,卻不曾想過這些原生樹木不只是在自然平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國產木材對林業經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這五種原生木種被廣泛使用於建築、家具、工藝品及各種產品中,有著獨特的紋理、顏色、質地和香味,你一定在生活中感受過這些木種帶給你的觸覺或是香氣,但可能卻對它們一無所知,於是我們希望透過海報,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些美麗的木種,並提醒大家要好好珍惜周遭的木造品以及保護我們珍貴的森林資源。

製作/黎薾

覺得木製品很有質感嗎?那你知道你買的商品是用什麼木種製成的嗎?

說到辨識木種,年輪的顏色可以說是辨別木材最直觀的印象,但你知道嗎?木材的顏色跟疏密是會根據季節的溫度和長短有所變化的,所以嚴格來說樹木並沒有所為「正確的木紋」,但我們可以透過木材的橫切面(如海報上方的年輪示意插圖)和徑切面(如海報下方的木材切片示意插圖)來辨識生活中使用到的木材。

如果你是想要從整棵樹木來辨識樹種的話,也可以參考網路上的圖片介紹,如海報上在年輪外圍對應的花、果、種子這三種最常見的型態,是從外觀上最容易辨認的方法。而下方的表格則是幫助你快速了解這些樹木的特點,在比對周遭使用的木造品後,能夠更加了解自己所使用的物品原料和來源,並感受到木材帶來的溫暖和自然之美。

說到木製品就不得不提臺灣近年來推行的山林保育,臺灣的森林遇到了什麼的問題?

臺灣的山地有60%被森林覆蓋,林地面積約220萬公頃,木材自給率卻只有0.6%,為什麼會發生這個情況呢?這件事要追朔到1912年臺灣大規模伐木,第一列運材火車自二萬坪駛出,數十萬年來守護著美麗之島的蒼鬱森林在數十年內被無情砍伐,山林破壞後的大地反撲遲至二十世紀下半葉才顯著得足以點醒人們,90年代森林運動風起雲湧,直接間接促成林務局改制為公務預算單位,天然林全面禁伐,並限制年伐木量不得超過 20 萬立方公尺。

然而方舟般的小島上聚集了2300萬人口,隨著經濟發展,木材資源的需求量不容小覷,平均一年的使用量高達600萬立方公尺;即使是伐木最盛的60年代年採200萬立方公尺亦僅能部分自給,何況當時乃消耗性地砍伐孕育了千百年的檜林,所謂的永續造林根本跟不上腳步,更遑論臺灣敏感的體質無法承受大規模的林業發展,導致目前99%以上的木材仰賴進口,且進口木材中非法砍伐的林木高達三成。

為什麼選定用相思樹、櫸木、香杉、臺灣杉與臺灣肖楠等5大臺灣原生樹種造林?

近年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提出了新的對策,為降低臺灣對進口木材倚賴程度,預計以相思樹、櫸木、香杉、臺灣杉與臺灣肖楠等5大臺灣原生樹種造林,打造臺灣人工經濟林,希望在2027年將木材自給率拉升至5%。

這些樹種常被用於製作家具、地板材、結構材等,目前在市場上價格名列前茅,除了生長快速外也適合在臺灣環境生長,林試所期望,未來能以5%的林地面積,生產臺灣25%的木材需求,以95%的林地用來國土保安、涵養水源與保育。

五種臺灣國產材的資訊,讓我們用最簡易的方式一次報你知!

製作/黎薾
製作/黎薾

「民眾生活中喜愛使用的木製品、木家具等,其來源就是砍伐森林中的樹木,但是我們是否會問這些木材從哪裡來?」

國內對永續林業的認識不足,造成使用非法木材的比例高,但現階段天然林禁伐已獲得社會高度共識,林務局近日也發布了公私有林經營及輔導作業規範,同時研擬有條件開放林業用地經營林下經濟,希望輔導森林經營者,依據不同土地使用類別容許項目,進行林、農、牧與遊憩等多元經營,以達成兼顧森林環境保育、林業經濟發展等多方效益,期望國內林業產業發展朝向永續經營。

製作分工

製作及監製:島民集合
插畫及文案:黎薾
專家顧問:林建融

Loading...

臺灣原生鐵線蕨辨識大全

鐵線蕨,在臺灣常見生長於中低海拔的潮濕壁面上,其下垂的亮黑色葉柄,隨風擺動時的景象,被喻為有如「少女的髮絲」,輕輕散落搖曳;而如羽片般的扇形葉子,層層排列而成漂亮的綠色漸層,亦是其引人欣賞、玩味的特色之一。

因此,除了有旅人於山林間追尋它們的蹤跡,也有許多民眾會在逛花市時,受其清新氣質所吸引,將它們帶回家作為擺飾。

若你還不認識鐵線蕨,不妨在出門時仔細看看,運氣如果不錯,不用去花市、也不用爬多少山路,或許你家附近的排水溝、甚至是街坊間潮濕的牆壁或牆角,就有可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原來鐵線蕨不只一種

一般人所說的鐵線蕨,其實大多泛指整個鐵線蕨屬(Adiantum)的植物,雖然其中有一種的中文名稱便是「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亦是本屬的模式種(模式種是指在建立一個新的屬時,該屬的代表性特徵所依據的種)。

在臺灣,鐵線蕨屬中總共包含 18 種鐵線蕨,它們的特色如同前面提到的–宛如「少女的髮絲」–植株叢生、下垂的黑褐色葉柄,正是鐵線蕨屬為人所知的外表特徵。然而不同種的鐵線蕨,它們的羽葉呈現各式不同的排列和漂亮扇形,這樣精緻美麗的搭配,使得它們在眾蕨中佔有一席之地。

城市邊房屋間的鐵線蕨,攝影/謝宗佑

花市中常見的鐵線蕨

鐵線蕨在花市中算是小有市場,能買到的種類其實不少,像是扇葉鐵線蕨、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梅山口鐵線蕨、半月形鐵線蕨等,這些都屬於臺灣的原生鐵線蕨。

然而真正在花市中最常見的,是脆鐵線蕨和細葉美葉鐵線蕨。這兩種鐵線蕨並非原生於臺灣:細葉美葉鐵線蕨來自南美洲,而脆鐵線蕨則是來自墨西哥、波多黎各、哥斯大黎加一帶,它們都因為獨特且美麗的羽葉形狀,成為極受歡迎的進口蕨類。這些鐵線蕨的價格頗為親民,200-400 元左右,就能擁有一盆。

每天看看它、噴噴水,就能使人身心舒暢,是非常划算的投資呢!不過如果買的不是臺灣的原生鐵線蕨,請讓它留在家中綻放它的美麗就好,不要把它帶到外面的山林喲!

鞭葉鐵線蕨,攝影/謝宗佑

鐵線蕨種類的辨識方法

當我們看到鐵線蕨的時候,要怎麼分辨到底是哪一種鐵線蕨呢?第一步便是先觀察它們葉子整體和各個部位的樣貌,因此這邊整理了一些葉子的部位及特徵來和大家介紹。

鐵線蕨的葉子構造

蕨類一片葉子的組成包含了:羽葉、葉托、葉柄、葉片、及葉脈。首先我們先來看葉脈,不同於常見有一個明顯中肋貫穿葉身,再從中肋往兩側發展的葉脈,鐵線蕨屬的葉脈多是「游離脈」,即是從基部多條往葉緣延伸的多條葉脈。而我們看到的每一小片,只能稱作羽葉,因為鐵線蕨屬的葉子都是複葉,所以從葉柄出發,以葉軸為基所長出的眾多羽葉合起來,這樣才是鐵線蕨的「一片葉子」喔!

知道各個葉子的部位以後,我們就能觀察到,鐵線蕨有著扇形的羽葉以及黑褐色的葉柄。而除了各部位的形狀和顏色外,仔細觀察葉子的葉柄、葉軸,看看是光滑的、或是有毛的,如果有毛的話又是分布在哪些地方?孢子囊分布在羽葉上的哪些地方?這些都是辨識鐵線蕨需要注意的地方喔。

鐵線蕨的「羽片」們,攝影/謝宗佑

複葉型態分類:掌狀複葉羽狀複葉

鐵線蕨屬中,複葉的型態主要分為掌狀複葉以及羽狀複葉。

掌狀複葉是從葉柄出發,在葉柄的尾端會長五片以上像手掌般排列的羽葉,例如灰背鐵線蕨、扇葉鐵線蕨、毛葉鐵線蕨。羽狀複葉則是葉柄銜接的葉軸兩側會長出許多羽葉,如羽毛狀的排列,像是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半月型鐵線蕨。

而羽狀複葉中又可以看它是幾回的羽狀複葉:若是葉柄上面就直接長出羽葉就是一回,如鞭葉鐵線蕨;如果葉柄銜接的葉軸上又分岔出葉軸,而這個葉軸兩側才長出羽葉,這樣就算是二回羽狀複葉,依此類推,亦有更多回數的羽狀複葉,而二回以上的羽狀複葉如鐵線蕨。

鐵線蕨的孢子特徵

蕨類植物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孢子,它們不開花不結果,以孢子來繁殖,而孢子囊就是製造以及儲存孢子的組織,孢子囊出現在葉子上的位置以及方式因種類而異。

鐵線蕨屬的孢子也有其特色,它們的孢子囊位於羽葉緣反捲的位置,反捲的羽葉會將孢子囊包覆起來,稱為「假孢膜」,且孢子囊群不會連續的生長在一起。雖然有共同的特色,不過不同種還是有差異,像是假孢膜的形狀就會不一樣,例如:半月形鐵線蕨有著線形的假孢膜、鞭葉鐵線蕨的假孢膜則是長方形至腎形、長尾鐵線蕨是原腎形、鐵線蕨的是長方形、扇葉鐵線蕨是半圓形至長橢圓形。

馬來鐵線蕨以及孢子,攝影/謝宗佑

臺灣鐵線蕨簡介

在台灣目前有 18 種鐵線蕨屬的植物,有的隱身於城市或郊山的近水岩壁上,有的則是身處山內或在離島,比較難見上一面。這邊分享一些線索,幫助大家尋「線」追「蕨」。

新手入門,當然就是從生長環境最近人的鐵線蕨開始啦!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在全台的中低海拔都有分布,在有遮蔭的水泥壁面上,又或者溪邊的岩壁上都可能會看到他的身影。

繪製/盧亭筑

除了鐵線蕨之外,鞭葉鐵線蕨(Adiantum caudatum)以及扇葉鐵線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也都是常見的種喔!他們都分布於低海拔有遮陰的林下、或者是位於森林至路徑旁的邊坡,扇葉鐵線蕨全台都有機會見到,常見於次生林的環境,而鞭葉鐵線蕨則多長在台灣的中南部。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接著來介紹比起上面三種鐵線蕨更少見一些的。

長尾鐵線蕨(Adiantum diaphanum)和愛氏鐵線蕨(Adiantum edgeworthii)在全台灣都有機會找到,長尾鐵線蕨比較容易出現在低海拔林下的岩石或土坡上,而愛氏鐵線蕨住得比較高一點,在中海拔的岩壁上可以找找看。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半月形鐵線蕨(Adiantum philippense)、孟連鐵線蕨(Adiantum menglianense) 、馬來鐵線蕨(Adiantum malesianum)、毛葉鐵線蕨(Adiantum hispidulum)在台灣的中南部比較有機會見到,半月形鐵線蕨和孟連鐵線蕨是好鄰居,都住在低海拔,他們外型也很相近,若是遇到不妨可以數數看孢子囊內的孢子數量,孟連鐵線蕨會有64顆孢子,而半月形鐵線蕨則是32顆,馬來鐵線蕨也生長於低海拔,在森林邊緣的土坡或岩壁上可以找到,毛葉鐵線蕨在低海拔至中海拔都有機會,也會長在稍微乾燥的土坡上。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蘭嶼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f. lanyuanum),則是去離島遊玩的時候可以注意喔!他主要分布在蘭嶼及綠島,恆春半島的東岸也有機會看到,可以在潮濕的岩石縫隙間找找。

繪製/盧亭筑

最後就是最難巧遇的鐵線蕨們了。

翅柄鐵線蕨(Adiantum soboliferum)和梅山口鐵線蕨(Adiantum x meishanianum)都是生長於南台灣的低海拔,翅柄鐵線蕨見於台南以南且乾濕季分明的丘陵,在森林邊緣或比較稀疏的林下土坡上能見到;梅山口鐵線蕨如其名,僅在高雄梅山口有紀錄,如果有注意到他的學名就不難發現,梅山口鐵線蕨是馬來鐵線蕨和孟連鐵線蕨的天然雜交種,所以他的外型上會介於這兩種之間喔!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灰背鐵線蕨(Adiantum myriosorum)、單蓋鐵線蕨(Adiantum monochlamys)、峨嵋鐵線蕨(Adiantum roborowskii var. faberi)、和對葉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junonis)則是分布在中海拔的鐵線蕨,灰背鐵線蕨在台灣中海拔的雲霧帶山區,潮溼的岩壁上可以看到;單蓋鐵線蕨,又被稱為石長生,只有在新竹、苗栗、以及花蓮有紀錄到,到這些地方可以往溪流附近的石壁上找找,或許就能見到喔!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峨嵋鐵線蕨是2021年才被確定在台灣有分布的新發表種,他分布在台灣的中部,中海拔偏高的溪谷周邊可以留意看看;對葉鐵線蕨,或稱團羽鐵線蕨是台灣十八種鐵線蕨中滅絕風險最大的,在紅皮書中列為「極危(CR)」,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表面較乾的岩壁上,如果有機會見到務必好好珍惜。

最後就是住在最高的兩種鐵線蕨了,深山鐵線蕨(Adiantum formosanum)以及臺灣鐵線蕨(Adiantum taiwanianum),兩者都生長於岩石縫隙間,深山鐵線蕨或稱為月牙鐵線蕨,喜歡在開闊、通風良好的地方,而臺灣鐵線蕨則是偏好有遮蔭、濕潤的岩縫。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如何分辨18種臺灣鐵線蕨:鐵線蕨屬檢索表

既然鐵線蕨屬下面那麼多種鐵線蕨,要如何分辨觀察到的是哪一種鐵線蕨呢?這邊參考了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蕨類觀察圖鑑、以及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整理了鐵線蕨屬的檢索表,可以幫助大家看看自己遇到的是18種鐵線蕨中的哪一種喔!

第一項:我們先看看觀察到的鐵線蕨是否為一回羽狀複葉,是的話接著看第二項;若是二回以上的羽狀複葉或掌狀複葉,那就跳到第十一項

第二項:觀察葉軸的正面是否有毛,有毛的話就接到第三項;光滑無毛或近乎無毛的話則跳到第四項

第三項:葉軸的背面是否有毛呢?密披毛的話那就是「馬來鐵線蕨」;疏批毛的話則是「鞭葉鐵線蕨」

第四項:葉柄和葉軸兩側是否各有一翅呢?有的話那就是「翅柄鐵線蕨」;沒有的話繼續接續到第五項

第五項:羽柄長度約大於5mm,則接到第六項;長度不超過4mm則接到第七項

第六項:小羽片若為淺裂,則是「半月形鐵線蕨」;若小羽片有深裂至1/3~2/3則是「孟連鐵線蕨」

第七項:羽葉基部是否對稱?有對稱的話那是「對葉鐵線蕨」;非對稱的話則接續至第八項

第八項:羽片的正面是否有毛,無則接續至第九項;如果有毛的話則是「長尾鐵線蕨」

第九項:羽葉羽柄約1mm的話,是「愛氏鐵線蕨」;羽柄長大於1.5mm則至第十項

第十項:側羽片的對數若多於十對,是「梅山口鐵線蕨」;若少於十對則是「蘭嶼鐵線蕨」

第十一項:葉子是掌狀複葉的話,那接續至第十二項;若是二至多回羽狀複葉,則接續至第十四項

第十二項:葉的正面有被毛,那就是「毛葉鐵線蕨」;如果光滑無毛則接續至第十三項

第十三項:葉軸的表面若有披毛,是「扇葉鐵線蕨」;若無毛則是「灰背鐵線蕨」

第十四項:葉子的背面有深褐色的剛毛,那就是「長尾鐵線蕨」;若無則進到第十五項

第十五項:羽片若寬大於10mm且上緣有2~3個深裂,則至第十六項;若末回羽片不分裂,則接續至第十八項

第十六項:營養羽片的邊緣若為全緣,是「深山鐵線蕨」;若具有小齒狀則接至第十七項

第十七項:葉片質地為厚紙質、下部的羽片基部為心型,為「蘭嶼鐵線蕨」;若葉片質地為薄紙質、下部羽葉基部為寬楔形則是「鐵線蕨」

第十八項:羽片的先端齒緣明顯則是「單蓋鐵線蕨」;不明顯則至第十九項

第十九項:小羽片為倒卵至圓形,長10mm且葉緣不反捲為「峨嵋鐵線蕨」;小羽片為倒三角形,長5mm且葉緣向下反捲則為「臺灣鐵線蕨」

以上為鐵線蕨屬植物的檢索表,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分辨在外面看到的鐵線蕨喔!

未知的臺灣鐵線蕨新成員

臺灣的蕨類還有許多難以切確分辨的未確定種(undetermined species),隨著文獻資料的流通以及研究人員的努力,越來越多未確定種得以被鑑定出來。

2021年底發表的峨嵋鐵線蕨就是這樣的例子,於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季刊,2021年第23卷第四期(2022-01-14_1615038500.pdf (tesri.gov.tw))發表的峨嵋鐵線蕨,先前僅發現於中國西南方,在2019年出版的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中以未確定種被介紹,而研究人員透過從2010至2020年間在野外採集到的樣本,以及保存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TAIF)、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TAI)、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 (HAST)、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標本館(TNM)的標本及資料庫,將其鑑定,而成為臺灣的新紀錄鐵線蕨。

臺灣鐵線蕨的生長環境

多數的鐵線蕨屬植物喜歡生長在森林邊緣、潮濕且有遮蔭的環境:像是林緣的土坡上,可能會找到半月型鐵線蕨;潮濕的岩石、土壁上,則可能會發現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除了林緣,森林內的底層土壤上,也許會遇見扇葉鐵線蕨;甚至在建築物、排水溝的潮濕壁面,也能看看有沒有鐵線蕨的蹤跡喔!

臺灣原生的鐵線蕨屬植物多分布於中低海拔的山區。僅有月牙鐵線蕨、臺灣鐵線蕨這兩種臺灣特有種,分布於高海拔山區;而翅柄鐵線蕨、馬來鐵線蕨多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山區;梅山口鐵線蕨則是如其名,在高雄梅山一帶可以看到;毛葉鐵線蕨的分布則北移一點點,在中南部山區有機會見到;單蓋鐵線蕨分布則局限於新竹、苗栗一帶。雖然這些屬於較不常見的鐵線蕨,但出外旅遊的時候還是可以多多注意,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喲!

臺灣鐵線蕨的困境

根據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2017)年的調查以及近年的發表,原生於臺灣的18種鐵線蕨中:有5種易危(VU):深山鐵線蕨、灰背鐵線蕨、翅柄鐵線蕨、臺灣高山鐵線蕨、峨嵋鐵線蕨;1種臨危(EN):單蓋鐵線蕨;以及2種極危(CR):對葉鐵線蕨、梅山口鐵線蕨。

鐵線蕨屬植物,多生長於森林底層、或是山林的邊坡峭壁,而隨著人為活動範圍擴大,森林的邊緣地帶也容易逐漸被破壞、減少,因此每次的棲地破壞也使得鐵線蕨屬植物族群減少,甚至會發生小地區的物種局部滅絕。當然這不單單僅是鐵線蕨屬植物面對的困境,生活在森林邊界的動植物一樣都面對這些問題,因此仍有待在開發和保育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所幸臺灣的公部門以及開發單位現今都對環境保護有較好的意識,可以看到新聞上,因為山區道路的邊坡工程區域,發現了臨危的對葉鐵線蕨,因此先在施工之前將其移地復育;也有更改工程設計,讓臺灣高山鐵線蕨的生態得以保存的好事發生,希望這些經驗都能繼續傳承下去,讓各種動植物得以繼續在臺灣綻放、生存。


作者簡介 – 膝J

大稻埕人。

喜歡動物,包含除了貓和狗以外的那些動物。夢想是能和所有生物溝通、喇D賽,想要記錄生活中遇到各種和動物有關的趣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如果下輩子能當動物,希望是隻能打電動的猛禽。

校閱 – 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 張智翔

Loading...

走入森林認識可愛繽紛的雀形目鳥

臺灣目前記錄至少 680 種鳥類,有超過 300 種屬於雀形目的家族,從平地到高山,雀形目鳥類幾乎無處不在,本次挑選的鳥種主要為居住在森林環境的山鳥,牠們大多是台灣特有的物種,不只有討人注目的亮眼外貌,也有讓人療癒的宛轉鳴聲,以下我們就來一一介紹這 12 種可愛的雀鳥吧!

山林中常遇見的 12 種雀形目鳥

冠羽畫眉 

冠羽畫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Yuhina brunneiceps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Taiwan Yuhina
科名:繡眼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 1,200 公尺至 2,800 公尺的山區森林,經常成群活動,是常見的小型山鳥,冬季亦會與其他山鳥共同混群活動,適應各種森林環境,以果實、花蜜及昆蟲為食。

外貌特徵

雌雄同型,有顯眼的栗褐色頭冠,眼後和下喙有向後延伸的黑色弧線,身體背側為橄欖色,腹側則為米白色。是台灣少數已知有合作生殖的鳥類,多對親鳥共同在同一巢進行繁殖,數量可達 3 隻至 8 隻,會輪流育雛。群體休息時則會結群依偎在同一根棲枝。

鳴叫聲

鳴叫聲為婉轉、悅耳的「吐米酒」,成群移動時會發出細碎的鳴聲彼此呼應。

山麻雀

山麻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Passer cinnamomeus (Gould, 1836)
英名:Russet Sparrow
科名:麻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主要分布於東亞,包含中國、台灣、日本、南韓、東南亞北區及喜馬拉雅山區。主要棲息在 600 公尺至 2,000 公尺的山區,較容易在山區人類聚落、農地等環境出現,常停棲在電線、屋頂,單獨或結群活動,有時亦會與麻雀混群。食性以禾本科種子、果實為主。

外貌特徵

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外觀與麻雀相似,但臉頰沒有黑斑,頭頂至背部為栗紅色;雌鳥有明顯的眉斑,頭部至背部為褐色。

鳴叫聲

「唧!」「唧唧!」鳴叫聲清亮短促

保育狀態

目前在臺灣族群數量稀少,已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2020 年全台估計僅約 1,756 隻。架設人工巢箱增加巢位,及推廣友善農業來改善棲地品質,是近年來重要的保育措施。

紅頭山雀

紅頭山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Gould, 1855)
英名:Black-throated Tit
科名:長尾山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印度、中國、中南半島及臺灣,在臺灣主要分布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上的山區森林,在馬祖也有終年穩定的留鳥族群,皆屬concinnus亞種。主食昆蟲,也會覓食果實或草籽。

外貌特徵

為雌雄同型的小型鳥類,頭頂和胸部橫帶為紅棕色,眼睛周邊為黑色似蒙面,喉部有半圓形黑斑,背部至尾羽尾羽主要為藍灰色。常小群或集結成數十隻以上的群體一起移動,非繁殖季經常是引領混群移動的先鋒。

鳴叫聲

鳴叫聲細碎輕柔「吱!吱!吱!」,群體活動時常相呼應。

白耳畫眉

白耳畫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Swinhoe, 1864)
英名:White-eared Sibia
科名:噪眉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分布 1,000 公尺至 2,400 公尺的中低海拔山區,季節垂直降遷明顯,冬季在數百公尺的淺山亦可發現,常成群活動。會覓食花蜜、果實或昆蟲等。

外貌特徵

雌雄鳥同型,羽色上半色主要灰黑色,腹部至尾下腹羽為淡褐色,面部一道白色過眼劃過眼先至耳羽,「白耳」之名由此而來。

鳴叫聲

鳴叫聲為非常響亮的「揮~揮~揮~揮唷~」,可從遠方就察覺其叫聲,另一種典型的鳴叫聲,則似機關槍般地連續發出「得-得-得得得得得~~~」,像是一種警戒的情境。

火冠戴菊鳥

火冠戴菊鳥,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Flamecrest
科名:戴菊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棲息於台灣 2,000 公尺至 3,700 公尺的高海拔針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是中高海拔山區的代表鳥種之一。體型嬌小渾圓,活潑好動,常小群在枝葉之間穿梭覓食昆蟲。

外貌特徵

雄鳥頭頂中央的橘黃色羽冠如火焰般亮麗,能開闔自如,是其名稱的由來,臉部似貓熊的白底黑眼圈也是一大特徵。

鳴叫聲

「嘶—嘶」「嘶—嘶」鳴叫聲為連續且尖細的高音,似昆蟲鳴叫。冬季時經常與其他山鳥集結成數十隻以上的混群活動。

保育狀態

目前族群狀態穩定,但棲息環境侷限,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其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臺灣朱雀

臺灣朱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Carpodacus formosanus (Ogilvie-Grant, 1911)
英名:Taiwan Rosefinch
科名: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分布於台灣 2,000 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經常在森林、草叢的邊緣及開闊的地面上覓食,主食為果實、種子、花苞及昆蟲等,常單獨或小群活動,冬季時會降牽至較低海拔的地區。過去在分類上認為是酒紅朱雀的亞種(Carpodacus vinaceus formosanus),由於遺傳結構差異明顯, 2011 年認定為臺灣特有種,改稱為「臺灣朱雀」。

外貌特徵

雌雄鳥外觀差異明顯,雄鳥全身為朱紅色,有粉色的眉斑;雌鳥全身則為暗褐色。

鳴叫聲

叫聲單調,為頻率固定的金屬音「吱、吱、吱、吱」

保育狀態

由於適應人為活動較不怕人,是一般山友容易目擊的山鳥,但近年來可能因氣候變遷之影響,族群趨勢有明顯減少,且分布範圍亦有越來越侷限的現象,2019 年已修正列入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需要持續的關注。

黃胸藪眉

黃胸藪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英名:Steere’s Liocichla
科名:噪眉科

哪裡可以看到

又稱藪鳥,臺灣特有種,雌雄鳥外觀相似,全身羽色橄欖帶黃,眼先有明顯的黃斑,故又稱黃痣藪眉。分布於 1,000 公尺至 2,800 公尺的中海拔山區森林環境,主要活動穿梭在林下的灌叢,數量多且常見,主食為果實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鳴叫聲

常可聽見其此起彼落的鳴唱或鳴叫聲,有二重唱的行為,雄鳥以嘹亮的「嘰~酒兒」引唱,雌鳥則以「嘰、嘰、嘰」回應,繁殖期領域性明顯。

保育狀態

過去原列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由於數量普遍,於 2008 年一度從保育類名單中除名,然而因考量其獵捕壓力有明顯增加,在 2019 年又被再次列為保育類。

青背山雀

青背山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Parus monticolus (Vigors, 1831)
英名:Green-backed Tit
科名:山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全世界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西南、越南及臺灣,在臺灣為特有亞種 insperatus 。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的闊葉林,覓食小型昆蟲、鱗翅目幼蟲或果實為主,冬季有降遷的行為,並經常與其他山鳥共同混群活動覓食。

外貌特徵

雌雄相似,黑色頭部,白色臉頰,背部橄欖綠,腹部黃色,雄鳥腹部中央的黑帶較雌鳥寬。

鳴叫聲

繁殖季的鳴唱聲為連續平穩的高音「嘁、嘁、嘁、嘁、嘁」,在群體之中則會發出叫聲「唧唧唧啾~」。

保育狀態

屬於次級樹洞者,主要利用天然樹洞進行繁殖,亦會利用人工巢箱。目前列為「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

臺灣噪眉

臺灣噪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科名:噪眉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又稱金翼白眉。棲息在 2,300 公尺以上的森林與灌叢環境,數量普遍,主要覓食無脊椎動物或果實,也會啄食遊客遺留的食物如米飯、麵包及餅乾等碎屑,性情不畏人,容易受到遊憩活動的食物引誘而靠近人群,經常可在山區林道、馬路或山屋周遭近距離目擊,是高海拔最容易觀察的山鳥之一。

外貌特徵

雌雄同型,全身大致暗褐色,金黃色的翅膀外緣與內側灰藍色形成亮眼的對比,眼睛上下方各有一條明顯的白斑,則像是眉毛和鬍鬚

鳴叫聲

雄鳥的鳴叫聲響亮且婉轉的哨音「揮~揮一揮~」,雌鳥的鳴叫聲則似電鈴聲「低留留留留⋯⋯」。

茶腹鳾

茶腹鳾,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Sitta europaea (Linnaeus, 1758)
英名:Eurasian Nuthatch
科名:鳾科

哪裡可以看到

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亞種眾多,台灣分布的亞種在過去被認為與中國分布的亞種 sinensis 相同,但近年來已認定為臺灣特有亞種 formosana 。主要棲息在海拔 1,500 公尺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常小群集體活動,具有垂直在樹幹上下行走或倒吊移動的能力,以昆蟲、蜘蛛等各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外貌特徵

嘴喙細長,頭部有黑色的過眼線,背部為灰藍色,腹部為茶褐色。

鳴叫聲

叫聲種類變化豐富,典型的叫聲如「灰灰灰灰灰!!」、「逼!逼!逼!逼!」等響亮且高揚的聲音。

栗背林鴝

栗背林鴝,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Collared Bush Robin
科名:鶲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舊稱阿里山鴝,主要分布在 2,000 公尺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或針葉林下的灌叢,非繁殖期會垂直降遷到較低的海拔。主要蟲食性,有明顯的領域性,常單獨或成對在林緣、山徑或樹叢等環境活動,幾乎不與其他鳥種混群。

外貌特徵

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顏色鮮豔,頭部、翅膀及尾羽為黑色,有明顯白色眉斑,頸部至背部有鮮明的紅色寬帶,腹部褐黃色;雌鳥具淺白色的眉斑,全身大致為橄欖褐色,腹部褐黃色。

鳴叫聲

短促連續的「批批批批批!」,亦常聽到持續時間較長且間隔清晰的鳴叫聲「批!批!批!批!批」。

保育狀態

數量普遍,過去曾一度自保育類名單中除名, 2019 年因獵捕壓力明顯增加,而再次列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灰喉山椒鳥

灰喉山椒鳥(雄),攝影/呂翊維
灰喉山椒鳥(雌),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Pericrocotus solaris (Blyth, 1846)
英名:Gray-chinned Minivet
科名:山椒鳥科 

哪裡可以看到

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臺灣、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等地區,在臺灣、中國華南及中南半島北部皆為 griseogularis 亞種。普遍分布在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森林,主要捕食昆蟲,非繁殖季有明顯的降遷,且會集結成大群一起活動覓食,數量可達幾十隻至百隻以上,亦會和其他山鳥共同混群。

外貌特徵

雌雄雙型,雄鳥主腹部、覆羽、腰部等部位為鮮明的橘紅色,雌鳥則為亮眼的黃色,雌雄其餘頭部、背部及肩羽皆為灰黑色為主。

鳴叫聲

高揚響亮的「乎揮揮揮!」。

保育狀態

過往曾列為保育類,2008 年後修正為一般類,目前臺灣族群普遍穩定。


作者簡介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自去年起,中華鳥會很榮幸可以與島民集合的夥伴一起合作推出 2022 年《找鳥曆》,一款打破傳統桌曆架構的療癒商品,用 12 張可愛繪風的都會鳥類圖卡,層層疊疊置放在國產木材製作的底座,可隨喜好自由抽換圖卡的堆疊方式,另搭配多種環境背景的圖卡,讓桌曆不再是呆板的模板,而是一幅繽紛的小天地,帶你進入鳥類的世界,也希望大家多認識這些日常周邊的可愛小鳥們。

承襲《找鳥曆》的特色,2023 年以台灣 12 種雀形目鳥類為主題,推出《小雀幸桌曆》。雀形目(Passeriformes) 是鳥類家族成員當中最龐大的分類群,全世界 10,800 多種鳥類當中,涵蓋超過 6,400 多種的鳥類皆為雀形目,占所有鳥種一半以上,大多是小型鳥類,外型變化多元,身形輕巧,善於飛行,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類型,此外牠們具有發達的鳴管,造就出形形色色的鳴唱聲與鳴叫聲,故雀形目鳥類也稱做「鳴禽」,深受古今中外人們的愛戴。

Loading...

點亮山徑的小太陽: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在分類學上歸隸於金絲桃科(Hypericaceae )金絲桃屬(Hypericum​*​)。《植物名實圖考下》卷二十七,群芳類記載:「花鏡​†​:金絲桃一名桃金孃…花似桃而大,…中莖純紫,心吐黃鬚,鋪散花外,儼若金絲。…」可見得金絲桃是因為花形與桃花相似,而且雄蕊細長鮮黃如金絲而得名。

全世界的金絲桃屬植物超過 490 種,除了極地、沙漠及熱帶的低海拔地區之外,幾乎全球的陸地都有分布,習性上有喬木、灌木,甚至有一年至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樣性相當高。

這ㄧ屬的植物在臺灣共有 15 個分類群:金絲桃(H. monogynum)與金絲梅(H. patulum)是歸化種,兩者都是灌木;其餘 13 個原生的分類群有 8 種及 2 個變種。

有 3 種及 2 變種屬於灌木:臺灣金絲桃(H. formosanum)、雙花金絲桃(H. geminiflorum var. geminiflorum)、小雙花金絲桃(H. geminiflorum var. simplicistylum)、清水金絲桃(H. nakamurai)及方莖金絲桃(H. subalatum)。

其餘 8 種都是草本植物:連翹(H. ascyron)、小連翹(H. erectum)、細葉金絲桃(H. gramineum)、地耳草(H. japonicum)、玉山金絲桃(H. nagasawai )、能高金絲桃(H. nokoense)、元寶草(H. sampsonii)以及短柄金絲桃(H. taihezanense)。這些種類中,有將近一半(6 個種類)是臺灣特有種​‡​(或特有變種)!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角: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的發現與命名

玉山金絲桃 / 攝影:廖俊奎

1905 年 11 月 2 日,海拔 3000 公尺的山區已是凍手的季節,在飄著細細霧雨的寒夜裡氣溫接近攝氏零度,一行 8 人​§​的植物採集調查隊,紮營在玉山山區的森林中,雖然有營火可以取暖,仍是難忍寒氣,不過眾人心裡火熱興奮,因為按照計畫將在明日登頂新高山(玉山)——臺灣島的最高峰。

11 月 3 日,等不及天亮,眾人迅速整裝、拔營、出發,約莫午後,天氣恰好放晴,一行人穿出針葉樹林,來到一處接近稜線的碎石坡,植被也從鬱閉的森林轉為開闊的高山灌叢,續行不久,隊伍登上一座山峰,海拔大約 3900 公尺,往北望去,玉山主峰就在前方不遠處。

雖然時序已經入冬,在這山峰附近仍然有紅、黃、藍、紫、白等等花色的高山植物,在佈滿碎石與灌叢的坡面上盛開花朵,或是結實纍纍,一種黃色花朵已然凋謝的金絲桃屬植物吸引永澤定一(Nagasawa, S.)的目光,並且成為他的採集品(採集編號:754)。

隊員們一面攀爬在險峻陡峭的窄稜或岩壁上,一面興奮的採集著植物,大約午後 3 時全員登上玉山主峰,除了登頂的雀躍,還有豐富的植物採集品作為獎賞。根據川上瀧彌在遊記​¶​中的描述,此行共採集到 52 種開花植物,其中有 44 種是臺灣特有植物。

永澤先生採集的金絲桃屬植物,於 1911 年由早田文藏在《臺灣植物資料》中發表為新種,學名的種小名” nagasawai “,即是以永澤先生的姓氏拉丁化字尾而成,因採集自玉山山區,中文名就被稱作「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玉山金絲桃 / 攝影:楊智凱

習性

多年生宿根性堅韌草本植物,直立、斜生或匍匐生長,節上生根,高 5-35 公分。莖單一或數支叢生,嫩莖綠色,老莖紫紅色,具 2-4 縱稜,莖表面無毛,無腺點,通常上半部不分枝。

葉部形態

葉對生,無柄或是葉柄極短;葉片長 8-25 公釐,寬 0.5-12公釐,葉形多變,卵形、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形,葉片的基部心形環抱莖、楔形或漸變狹,紙質或革質,灰綠色,羽狀脈,側脈 3-4 ,具有灰色腺點,葉背具乳突狀毛,細脈網狀,鬆散或模糊,邊緣具不規則的黑色腺點,葉尺寸變化大。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頂生繖房花序,具 1-11 朵花,偶而腋生 1-5 朵。花梗長 5-6 公釐,花苞卵形至橢圓形,先端鈍;花朵開放後直徑 15-27 公釐。花萼 5 枚,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狹長橢圓狀,長 3-7.5 公釐,寬 0.8-2.5 公釐,先端鈍至鋭尖,全緣,有時邊緣會有1-2枚有柄腺體,或散佈黑色或灰色腺點。

花瓣 5 枚,長 8-15 公釐,寬 4-7 公釐,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黃色,偶而帶紅色斑紋,邊緣具有黑色腺點,枯萎後仍會存留在子房基部。

雄蕊,40-80 枚,合生成 5 束,花絲細長,黃色;花藥橢圓形,黃色,具有黑色腺點;子房上位,長橢圓形,長約 5公釐, 3室,柱頭 3 枚,線形,分離,長 3.5-7 公釐。

花期 6 月至 9 月。

果實與種子形態

蒴果,卵形或長卵形,有縱稜,初為綠色,成熟時,紅褐色,長 6-7 公釐,寬 3-5 公釐,成熟後由果實頂端開裂;種子深褐色,長約 1 公釐,表面有梯形紋路。果期通常為 7-11 月,果實成熟時,花瓣與雄蕊仍然會存留在果實下方。

何處欣賞玉山金絲桃

玉山金絲桃 / 攝影:廖俊奎

玉山金絲桃喜歡的生育地是向陽的碎石或岩石坡面,或是森林邊緣的道路兩旁,陽光充足的地方,全島 2300-3952 公尺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也就是説,在玉山主峰仍然能夠見到她。

其他像是:南湖山區、奇萊山區、雪霸山區、秀姑巒山、合歡山區等等登山路線,海拔足夠、季節符合,很容易就能見到她。最容易到達的地方當屬塔塔加鞍部至鹿林山的步道,以及合歡山區的合歡主峰、武嶺、石門山、小奇萊一帶的開闊裸岩區、登山步道或是公路兩旁。

每年 4-5 月,玉山金絲桃會從宿存的根際萌芽、茁壯;6-9 月陸續開花,授粉之後約 1 個月,果實逐漸成熟,變成紅褐色,底部襯著留存的枯萎雄蕊與花瓣,然後開裂,灑出種子。

直到 12 月,葉片轉為暗紫色,全株逐漸枯萎,然後進入休眠以度過嚴冬,靜待來年春風喚醒。

金絲桃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本屬有不少種類可作為藥用。像是農田、濕地及荒廢地,甚至公園綠地常見的地耳草,是青草茶的原料之一,也可單方使用,在每年 7-9 月間採集全草,曬乾煮茶,茶湯顏色淡黃,氣味甘甜,是消暑解熱的涼茶,作為藥用還可以去傷解鬱,治療扁桃腺炎。

《藥用植物學》尚記載:連翹的全草有生髮、黑髮、補虛、止血等功效,可以治療頭痛、吐血、癰腫、惡瘡;金絲桃的葉,可以治療惡疽、胃痙攣、腫毒等病症;金絲梅的莖與根,對於損傷、敗毒有療效;元寶草則是能夠治療金瘡出血、跌打損傷。

至於玉山金絲桃,目前尚無實證的醫藥學研究。

在園藝使用方面,本屬植物常群植為花壇或是栽植作為綠籬,像是:臺灣金絲桃、金絲桃、金絲梅、雙花金絲桃、方莖金絲桃、細葉金絲桃等等,早已繁殖作為園藝使用,市場上也可買到種苗。若是在公園或是某些風景區巧遇,別忘了親近欣賞她們鮮黃亮眼的花朵。

如何分辨臺灣的金絲桃屬植物?

金絲桃屬植物的花色多半是黃色或是橘黃色,葉片與花器(花萼、花瓣、雄蕊)常會有透明的灰色、黑色或紅色的腺體,乍看之下實在難以區別,不過仔細觀察後,可以藉由植株外型(習性)為灌木或是草本、莖圓柱形或是具有縱稜、花朵與葉片尺寸差異等等特徵來分辨。

以習性區分臺灣金絲桃屬植物的 15 個分類群,灌木的類群有 7 個,而草本的類群則有 8 個。

金絲桃屬灌木種形態特徵與辨別方式

雙花金絲桃 / 攝影:廖俊奎

灌木種類的莖木質化,高度通常超過 1 公尺,葉基部不抱莖,無葉柄或是具有短柄,葉不具有黑色腺點,除了金絲梅的花柱離生外,其餘種類花柱都是合生,果實成熟時花瓣與雄蕊會脫落;草本種類的莖草質,除了連翹與元寶草的株高可接近 1 公尺外,通常高度不會超過 40 公分,葉片基部多心形抱莖,葉具有黑色腺點,花柱皆離生,果實成熟時花瓣與雄蕊會存留在果實基部。

分辨灌木的類群,可以觀察莖橫切面的形狀、莖是否有縱稜、花朵與葉片的比例、果實尺寸等等特徵。

7 個灌木種類中,只有方莖金絲桃的莖橫切面是方形,而且 4 角上有縱向的稜;其餘種類的莖皆為圓柱形,不過台灣金絲桃與金絲梅的莖上具有兩條縱稜,其餘種類則無,前者的花萼僅有 1 公釐,後者則超過 5 公釐。

金絲桃與清水金絲桃的花朵直徑大於葉長度,其他5個類群則是花朵直徑小於葉片長或是約略相等;此外,金絲桃的葉片網脈明顯,而清水金絲桃極不明顯,可以用來分辨兩者。

雙花金絲桃與小雙花金絲桃兩者的花大小相近,葉形又相同,非常不容易區別,主要的差異點在於:後者植株個體較小(約 40 公分),果實也較小。各個種類詳細的形態差異比較,請參閱下表。

金絲桃屬灌木種類的形態比較表

特徵株高(cm)老莖葉形葉長(cm)葉網脈花徑(cm)花萼長(mm)花瓣長(mm)果長(mm)
台灣金絲桃100-150 圓柱形/2稜卵-橢圓2-6不明顯2.5-3.5 0.7-110-208-9
雙花金絲桃50-150圓柱形橢圓-長橢圓2-4.5不明顯2-31-3.59-158-11
小雙花金絲桃40圓柱形橢圓-長橢圓2-4.5不明顯2-32.5-39-155-8
金絲桃30-130圓柱形橢圓-長橢圓2-11明顯3-6.54.5-1320-346-10
清水金絲桃50-100圓柱形橢圓-倒卵形1-3不明顯3-53.5-520-288-12
金絲梅30-150圓柱形/2稜披針-卵1.5-6不明顯2.5-45-1012-189-11
方莖金絲桃2004稜形/4稜狹橢圓-狹長橢圓1.9-7不明顯2.55-810-127-9

金絲桃屬草本種形態特徵與辨別方式

地耳草 / 攝影:廖俊奎

分辨草本類群的金絲桃屬種類,可以由莖的形態、葉的形態、花的尺寸、花與葉尺寸的比較、果實尺寸等特徵。

元寶草的葉片合生穿莖與其他種類的葉(對生、無柄)不同,最容易區分。其餘的7種中,小連翹與短柄金絲桃的莖都是圓柱形、不具稜,不過前者的葉、花、果都比後者大一些。

剩餘的5種,莖都具有 2-4 或 4 條縱稜,從花朵直徑與葉長的比較可分兩群:葉長度大於花直徑的有連翹、細葉金絲桃、地耳草等 3 種;玉山金絲桃與能高金絲桃則花的直徑大於葉片長度。

連翹的花直徑 3-7 公分是所有草本種類中最大的,細葉金絲桃的葉片最細長線形,地耳草則花與葉的尺寸都是最小的。

與玉山金絲桃最相似的就屬能高金絲桃了!兩者都分布在高海拔山區,雖然前者植株可以生長到35公分,但是如果生育地較貧瘠,也可能僅約 10 公分左右,再加上莖、葉、花及果的尺寸或形態都相當近似,的確相當不易鑑別。

不過我們還是能從一些微小但是關鍵的特性來分辨:能高金絲桃只分佈在花蓮縣的石灰岩山區(如:清水山)、葉片先端與花萼的先端鋭尖;玉山金絲桃在全島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葉片與花萼先端鈍圓。掌握這個關鍵特徵,即使在清水山區,遇見兩種植物長在一起,也能輕易地分辨!詳細的特徵比較,請參閱下表。

金絲桃屬草本種類的形態比較

特徵株高(cm)老莖葉形葉長(cm)葉網脈花徑(cm)花萼長(mm)花瓣長(mm)果長(mm)
連翹1304縱稜披針-橢圓-線狀長橢圓4-9.7明顯3-73-1515-409-22
小連翹40圓柱形長卵3.5明顯1.52.5710
細葉金絲桃5-304縱稜線形0.6-2.5不明顯0.5-0.82.8-44-82-2.7
地耳草454縱稜卵-橢圓-長橢圓0.2-1.8不明顯0.4-0.82-5.51.7-52.5-6
玉山金絲桃352-4縱稜卵-橢圓-倒披針-線0.8-2.5不明顯1.5-2.73-7.58-155-7
能高金絲桃102-4縱稜或圓柱形卵-橢圓-倒卵0.4-1.2不明顯1.2-1.83-57-116-7
元寶草80圓柱形披針-合生穿莖2.5-8不明顯0.6-1.53-104-136-9
短柄金絲桃40圓柱形三角狀披針-卵-倒卵0.4-2明顯0.5-13-5.53-84-6.5

玉山金絲桃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玉山金絲桃

中文科名:金絲桃科

中文屬名:金絲桃屬

別名: 厚葉金絲桃、巒大金絲桃、高山金絲桃

學名: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

科名:Hypericaceae

外形特徵:葉卵形、橢圓形或線形,具灰色或/及黑色腺點;花瓣5枚,黃色,花絲多數細長,黃色,叢生成 5 束。

分佈區域:全島海拔 2300~3952 公尺山區。

花期:6-9 月。

花語:用熱情,照亮你的心。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屬名 Hypercium 源自希臘文 hyperikon(ὑπέρεικος)由 hyper(上方)與 ikon(圖像)兩字結合,是一類用於宗教儀式中去除邪靈的金絲桃屬植物。
  2. ​†​
    《花鏡》,清代陳淏著。
  3. ​‡​
    6 種臺灣特有的種類為:臺灣金絲桃、小雙花金絲桃、玉山金絲桃、清水金絲桃、能高金絲桃以及方莖金絲桃。
  4. ​§​
    一行 8 人:川上瀧彌(Kawakami, T.)、中原源治(Nakahara, G.)、永澤定一(Nagasawa, S.)三位植物學家,還有福留喜之助(礦物技師)、大律氏(法學士)、藤井氏(判官)、尾崎秀真等人。
  5. ​¶​
    引述自《被遺忘的日籍植物學者》中的《臺灣新高山採集紀行》, 川上瀧彌著。
Loading...

有著可愛魚尾巴的台灣金線蓮

除了以觀賞價值為主的花卉,蘭科裡也有許多植物被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例如許多西式甜點必備的「香草」口味,便是由香莢蘭(Vanilla planifolia)的果莢加工製成,成為僅次於番紅花最昂貴的香料,各式產品也在全世界廣受歡迎。而臺灣金線蓮(Anoectochilus formosanus),對許多臺灣人來說,可能也有類似的境況:人們熟悉的,不是植株的樣貌,而是長輩家的廚櫃中,茶包的紙盒或是飲品的鋁罐上,閃著銀白網紋的葉子照片。

台灣金線蓮盆栽/圖片來源:Clivid

金線蓮雖然名稱有個蓮,卻與蓮花無關,而是屬於蘭科植物。有說法認為此「蓮」字本是形容其葉片上宛如金線相連的「連」字,因此亦有應將其正名為「金線連」的主張。

金線蓮屬,也稱為開唇蘭屬,因其屬名的希臘文原意為打開的(anoiktos)嘴唇(cheilos)。不同於本屬在華人文化以藥用為主,其通俗的英文名稱為大理石珠寶蘭(marbled jewel orchids),屬於園藝所稱珠寶蘭、寶石蘭的一員,這類的蘭花著重於葉片的觀賞,在深色葉片上有著淺色葉脈交織的美麗紋路,因此在園藝市場中,也有不同種類的金線蓮盆栽可供選購。

因廣泛功效而擁有眾多別名

臺灣金線蓮有許多別名,多與其在醫藥上的功效有關,像是因為效用廣泛、能治療多種疾病的「藥王」、「藥虎」之稱;或是養鴿人士為增強賽鴿的耐力,在比賽前餵食金線蓮而得的「鳥蔘」、「鳥人蔘」之名等。以藥效出名的臺灣金線蓮,野生的零售價格曾至每台斤七、八千元臺幣,如同出名的其他蘭花一樣,造成採摘盛行、野外數量減少。幸好自民國七十幾年起,金線蓮的培育技術便已開始發展,歷經十多年的研究已達成熟,近年更是成為開展林下經濟的選擇之一(為利用臺灣廣大的森林面積,在維護森林功能並創造經濟價值的前提下,農委會林務局開始推廣林下經濟的永續經營,於2019年起開放金線蓮、段木香菇和木耳、森林蜂產品三項供申請​*​)。一般民眾現可依需求用正常的價格購買相關產品,讓野外的植株繼續自在生長。

棲地與分布: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的闊葉林下

臺灣金線蓮為地生性,好生長於中低海拔山區的闊葉林下,喜歡陰涼潮溼、腐植層堆積深厚的環境。

雖然曾被認為是臺灣特有種,但日本的琉球群島亦有分布;在因其藥用致使商業採購興起前,曾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海拔200~1500公尺的山區,近年則已較少在野外發現密集大量的族群​†​

要在野外探尋金線蓮的蹤跡,以未受人為破壞的原始森林內機會較大,例如北部的北插天山、宜蘭棲蘭山、南投水社大山、屏東南仁山等​‡​。金線蓮於藥用的威名遠播,市場需求致使野外採摘盛行,也因此衍生出一些相關的傳說:在臺灣金線蓮生長的地方,有兇猛的百步蛇守護其左右;山林中的珍禽亦出沒於周遭,因而亦有「雉雞草」的別名。這大概與其喜好陰暗、涼爽又溼潤的環境,恰與這些動物活躍的場域重疊有關吧。

如何辨識台灣金線蓮?

金線蓮為地生性蘭花,植株高約10-20公分,葉片墨綠色,上有黃白色明顯網狀紋路,葉背泛紅,有2-4片。花形奇異,尤以發達的唇瓣為辨種依據:先端白色二裂呈Y字,中段為黃色梳齒狀裂片,形似魚骨​​§​

台灣金線蓮花朵細節/圖片來源:Kuo-Chu Yueh

台灣金線蓮的根、莖、葉

金線蓮的莖為圓筒狀,花莖直立向上生長發育,根狀莖則匍匐於地,連結其根系。(同樣也有根狀莖的,還有「臺灣喜普鞋蘭」喔!)

葉片上的紋路,是金線蓮名字的由來,也是本屬植物的重要特徵,而臺灣原生的三種金線蓮,在未開花時均十分相似:葉面為墨綠色,上面佈有金黃或黃白色葉脈相連而成之網狀紋,葉背則為淺紅或淡紫紅色,葉片上有茸毛。

葉為互生,長寬約3-4公分,卵圓形或心形,一株有葉2-4片。

特殊的魚骨造型唇瓣,是台灣金線蓮的花朵特徵

與大部份的蘭花相同,臺灣金線蓮的花轉位(resupination),即花梗會在開花前扭轉180°,使得發達、利於綬粉者停棲的唇瓣位於正下方。子房細長但兩端較細而中間微粗、像新月般,微彎地往下勾,因此花朵是向下伸展的模樣。

金線蓮花朵構造圖/製圖:島民集合

花朵小型,長約1.8公分、寛1.6公分。花形特殊,上萼片為圓蓋狀,並和左右兩片花瓣合成一個兜狀結構,顏色和質感都延續了花莖的紅褐色、被有茸毛。兩個側萼片亦為紅褐色,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尖,順著圓兜左右護著中間的花藥。大而明顯的唇瓣則為本種最重要的辨識特徵:基部角錐形,中段黃色且兩側深裂成梳齒狀,先端白色而二裂、成Y字形,整片唇瓣就像一副尾巴朝下擺放的魚骨頭。

台灣金線蓮的果實和種子

花朵授粉3-5天後,唇瓣和萼片等花器開始閉合枯萎;彎月狀的子房在二週後迅速膨大、形成蒴果;約48天後果莢成熟,大小如剝殼後的花生仁,內有大量細小種子​¶​

花語

無私奉獻的精神

賞花時節:11-12月

臺灣金線蓮的花莖於夏末秋初、10月中下旬時,由植株的頂端開始抽出,為頂生的總狀花序,花莖紅褐色被有茸毛,野外的植株多著有2-7朵花,經溫室內人工培育的則可達20朵以上,野外花期主要為11-12月。

金線蓮資訊圖表/製圖:島民集合

臺灣可見的其他金線蓮屬植物

臺灣共有三種原生的金線蓮屬植物,如前所述, 三者皆有著本屬深綠的葉色和淺色的網狀葉脈紋,因此唯有開花時,才得以藉由觀察其唇瓣的型態,進行辨識。金線蓮屬的唇瓣有著三段式的結構:基部為角錐狀的距,中段伸長、有梳齒狀或板狀的裂片,末端二裂。其中,梳齒狀裂片,便是臺灣金線蓮的正字標記,而以下,就來介紹另外兩種金線蓮的不同之處:

恆春金線蓮(Anoectochilus koshunensis )

亦稱為高雄金線蓮。與臺灣金線蓮轉位180°、向下伸展的花朵不同,恆春金線蓮的花並不轉位,因此唇辦是向正上方伸展的,先端白色的二裂就像是一對兔耳朵。唇瓣中段的裂片為白色板狀,而非臺灣金線蓮的黃色梳齒狀。

喜歡生長的環境和分布範圍與臺灣金線蓮類似,原生於臺灣與琉球群島,臺灣全島200-1300公尺的山區皆曾有零星紀錄。

半轉位金線蓮(Anoectochilus semiresupinata )

為臺灣特有種,外型與恆春金線蓮十分類似,主要差異為花朵轉位90°,即唇瓣是朝「側向」伸展的(可以想成兔子變成仰躺或側躺狀)。其餘型態相仿,僅有唇瓣中段的板狀裂片略大等些微尺寸上的區別。

花期略早,分布的海拔也較高,目前曾發現於臺灣中北部和東部,高900-2200公尺的山區。

不同屬的銀線蓮

金線蓮得名於其網狀葉脈在特定視角下所呈現的金色閃爍感,而臺灣還有另一種原生的植物,有著類似的名字,叫銀線蓮(Goodyera matsumurana)。

銀線蓮是斑葉蘭屬的植物,與金線蓮屬一樣,本屬因為華麗的葉子,而被園藝歸為珠寶蘭的一員。儘管不如金線蓮的藥王名聲響亮,仍有花蓮的太魯閣族人,會採摘做為治感冒的藥草。

雖然葉片也有著白色網紋,但銀線蓮的葉形較狹長,呈長橢圓形;葉背也與金線蓮的紫紅色不同,為灰綠、綠白色。有些葉片的中肋,會有像銀河一般的淺白色帶狀紋。銀線蓮的花,與金線蓮差距甚大:花朵小而微開展、似鐘形,整體為白色、僅側萼片帶點紅褐色,有約20朵的小花密集地著生成總狀花序,花期為六、七月。

銀線蓮的花朵/圖片來源:Motohiro Sunouchi

生活保健與觀賞兼具的台灣金線蓮

臺灣金線蓮全草皆可入藥,也因此全年都可採收。主要的功效為清熱涼血、除濕解毒、鎮咳、護肝等等,被用於治療肺結核、高血壓、糖尿病、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狀​#​

金線蓮的植栽、瓶苗、鮮品、乾燥藥材、及衍生食品等,在臺灣成熟的農業技術下,均已十分容易購得。其味道清淡、甘甜,因此不少民眾都有泡金線蓮茶,或是煮金線蓮雞湯的飲食習慣,是相當普遍的保健食材。

無論是想購買盆栽、欣賞其斑斕的葉面花紋,還是想體驗藥王的威名、嘗嘗茶湯清甜的滋味,記得要向價格合理、來源正當的管道購買唷!

金線蓮名片/製圖:島民集合

作者簡介 – 烏羽織

小時候搬家到烏日時看著路牌說出了「鳥」日,結果真的開啟充滿鳥的日子。羽跟織是目前影響人生最重要的兩種鳥,但所有生物除了__都喜歡。就記成烏魚子也不錯因為本人出生於烏魚肥美的時節。


  1. ​*​
    臺灣農業故事館 看山吃山 林下經濟新時代https://theme.coa.gov.tw/theme_list.php?theme=storyboard&id=442
  2. ​†​
    鐘詩文、許天詮(2016)。《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3. ​‡​
    蘭花的故事 https://orchid-story.blogspot.com/2015/06/anoectochilus-formosanus.html
  4. ​§​
    鐘詩文(2015)。《臺灣野生蘭圖誌》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5. ​¶​
    台灣金線蓮花朵構造及簡易授粉技術 https://kmweb.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fengnian&id=80017
  6. ​#​
    農業兒童網 中低海拔地區藥用植物-台灣金線蓮 https://kids.coa.gov.tw/view.php?func=knowledge&subfunc=kids_knowledge&category=A16&id=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