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大約在冬季,與候鳥在城裡見!

候鳥二字,也許因其時候一到,便啟程往天漫飛離去,或歷經千辛,終得歸家的意象,而出現於不少詩文、歌詞、和影像作品中。而除了這些浪漫的印象,我們其實可以在平日的生活圈中,與一些候鳥們,親身相遇。

在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候鳥,大概就屬黑面琵鷺了吧。因其在全球的數量瀕危,台南又為其最重要的渡冬地之一,經過近年保護其棲地的呼籲,現在算是成為季節限定的觀光特產了。當然除了黑面琵鷺,緯度較低、氣候相對溫暖的台灣更是許多鳥類的渡冬地,像是我們平常熟悉的「白鷺鷥」,裡面就至少囊括了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三種截然不同的鳥,而這之中的大白鷺和中白鷺,都是冬天才能看到的冬候鳥,小白鷺則有久居於此的(留鳥),亦有路過的(過境鳥)族群。三者之中,小白鷺與另二者相差較明顯,除了體型較小,小白鷺的嘴巴是黑色的,腿黑色但腳掌為黃色;中白鷺和大白鷺的嘴則為黃色,腳沒穿黃襪,整隻皆為黑色。而同為鷺科的冬候鳥中,還有蒼鷺,是台灣鷺科中體型最大,也容易在城市中的水邊遇見的。若是你在公園的池塘、溝渠邊,看見一隻灰色、長脖子、大型的鷺鷥,頭上兩側有黑色色塊,或緩慢步於池中,或宛若一悠然漁翁立於池邊樹上,那大概便是牠了。

站在小船邊的大白鷺 / 攝影:烏羽織
冬天荷花池裡的蒼鷺 / 攝影:烏羽織

相較於平靜水域的池塘,另一類冬季限定的朋友──鶺鴒,則較容易於流動水域,例如城市道路附近的溝渠中見到。鶺鴒的身型小巧纖細,尾羽較長,大小和白頭翁差不多大,卻往往能遠遠地就認出牠來,因為在地面上停棲或移動的鶺鴒,牠的尾巴無時無刻不在擺動,一如牠的英文名稱:wagtail所描述一樣。

因此只要在水流附近,看到一根靜不下來、不斷上下擺動的小雨刷,那便是牠們了。除了在地上時好動,鶺鴒飛行的軌跡也和其他鳥不一樣,路線呈波浪狀,因此即使在鳥兒快速飛行、看不清其面貌時,只要發現牠們飛行時會頓一下、頓一下像乘著海浪一樣時,就知道是鶺鴒了。台灣最常見的鶺鴒有白鶺鴒、黃鶺鴒、灰鶺鴒等,尤其是白鶺鴒,頗為易見。下次經過城市中、公園裡的水道溝渠旁,或是過橋時,記得找找看,是不是有根可愛的尾巴,不停地在跟你揮手打招呼呢!

白鶺鴒 / 攝影:烏羽織

此外,我們也發起了「找找看,小鳥在哪裡」的計畫活動,希望讓未曾嘗試過賞鳥活動的家長與孩童從住家周邊的公園、綠地開始觀察。若是對我們的計畫內容有興趣,這邊想邀請你利用 60 秒的時間,點擊下方的連結,和我們聊聊你對這些概念的想法!

問卷網址:https://url.relab.cc/hellobirds

Loading...

猛禽秋過境 — 灰面鵟鷹

講到遷徙,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國外電視頻道裡,非洲草原上數量驚人的水牛一一踏入奔騰河道中的畫面。但其實從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恆春半島的天空,將接連被數以萬計的赤腹鷹和灰面鵟鷹所填滿,以數量構成的壯觀,是我們能有幸見證牠們強韌生命旅程中一段令人屏息的風景。

動物為什麼遷徙?

動物遷徙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當原本棲息的地區到了冬天或旱季無法供給充足的食物,動物們便需遷徙到能使其溫飽的地區渡過,直到繁殖地的環境變得適宜,再返回進行傳宗接代的任務。而臺灣對於這些每年來往奔波的動物們來說,可能是渡冬的地方,例如著名的黑面琵鷺;可能是繁殖地,像是斑斕多彩的八色鳥;也可能僅是漫長公路途中的一個休息站,像是以下要介紹的過境猛禽。

過境猛禽報你知!

既然是兩地間的奔走,一年之中便勢必會有一來與一往的兩段路程。灰面鵟鷹有著國慶鳥和清明鳥的別稱,便是指其南下與北返的時間:每年近雙十國慶時,是其南下渡冬路過臺灣的時候,而屏東滿州鄉的山區,便是其出海前暫棲一宿的所在。也因此近年墾丁國家公園在滿州鄉舉辦了琅嶠鷹季的活動,推廣民眾參與這樣的盛事。而清明左右的北返行程,牠們主要休憩的地點則為彰化的八卦山臺地,和最後離開臺灣前停留的觀音山

灰面鵟鷹遷徙的精彩之處不僅在於天上數量的壯闊,更因其習性所塑造不同時刻的景象。在下午至傍晚落日前,可以看到「落鷹」:大批的猛禽由天上遠遠的一點漸漸往下飛行,紛紛進到山坡樹林裡休息。清晨日出後,睡飽的鷹群們便會整裝啟程,開始牠們又一天的路途,稱之為「起鷹」。另外由於體型較大的猛禽常會藉助上升氣流攀升飛行,而當大群的猛禽一一隨著同一股氣流盤旋上升時,便會像理髮廳霓虹燈的彩帶一樣環繞而上,形成所謂的「鷹柱」的景觀。

灰面鵟鷹 / 攝影:烏羽織

未曾參與過賞鳥的民眾,也許會因沒有望遠鏡、不會認鳥等因素而卻步。尤其猛禽因為觀察到時,常位於遠遠的高空,背光而僅能以其整體輪廓、各部位的形狀比例等辨別鳥種,難度較高且仰賴經驗的累積。因此不妨放寬心,專心感受這龐大數量生命與你短暫交錯的壯觀,若真有興趣,再參加相關組織的導覽活動慢慢了解即可。

此外,我們也發起了「找找看,小鳥在哪裡」的計畫活動,希望讓未曾嘗試過賞鳥活動的家長與孩童從住家周邊的公園、綠地開始觀察。若是對我們的計畫內容有興趣,這邊想邀請你利用 60 秒的時間,點擊下方的連結,和我們聊聊你對這些概念的想法!

問卷網址:https://url.relab.cc/hellobirds

Loading...

與最愛的人一起去賞花!

在台灣,有一件幸福的事,就是可以感受四季的變化。有些變化,是每天日常的漸漸移轉:天氣熱得穿不住多層次搭配、超多品種的芒果可以大快朵頤、點餐、買飲料或甜點時,你總是忍不住選擇那些「季節限定」; 還有一些變化,則需要你邁開步伐去感受──還在煩惱週末該去哪透氣嗎?快依照現在的月份,參考台灣花季時鐘,出門賞花吧!

暑假過了一半的八月,人們漸漸習慣懊熱的同時,有一種常常在餐桌上出現的澄黃默默地在戶外開展──湯碗裡沈浮的金針,是趁其尚未綻放時採下的花蕾乾燥製成;而未被及時摘採的,便留在田裡,成為萱草花毯中的一針。

金針花是我們日常熟悉的食材,為萱草屬(Hemerocallis)中的一種。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萱草、忘憂草等,便是指此類植物,相對於五月時興的康乃馨,反倒是中國傳統上代表母親的花,例如「萱堂」一詞常用以借指母親。
餐桌上的金針花蕾雖然其貌不揚,但它的英文名Daylily,卻透露了其盛開的樣貌:和百合一樣有著六枚花瓣,內外兩輪各三枚交錯呈輻射對稱;每朵花僅有從日出至夜晚短短一天的花期,但同簇的花會輪流綻放,因此雖然單朵的花期極短,整片花海的花期卻相對較長。位於花東著名栽種地區的六十石山、赤柯山和太麻里山,便適合在八、九月時,前去欣賞滿山的橙,並在當地享用忘憂的滋味。

金針的採收完全仰賴人工,不僅得判斷花苞是否已足夠成熟,亦需和時間賽跑,否則花苞至隔日便已盛開、不適合製成產品。因此滿山的花海,在以往對農民來說,並非豐收的象徵,而是錯失的遺憾。不過隨著觀光遊憩的發展,這些盛開的金針花倒也成就了另一種吸「金」的方式,除了花東,臺灣中、北部亦有些許地區栽種,且藉著萱草屬植物本身漂亮的花型,也因應需求培育出了許多色彩斑紋更加華麗、適合觀賞的品種。因此,除了平日品嚐美味的金針湯,大家不妨也趁著花期,出門看看它們在戶外開展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