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為了免費吃壽司而改名鮭魚」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晚餐的餐桌上,奶奶邊看電視新聞邊有感而發:「現在的年輕人啊,都忘本!糟蹋父母親用心取的名字」我還來不及反駁,爸爸緊接著批評:「現在就是太自由了,我們以前啊⋯⋯」眼見氣氛尷尬,媽媽趕緊出來緩頰說道:「大家不覺得今天的飯吃起來不一樣嗎?賣米的人跟我說這是台粳9號的米」
語畢,大家都認真地多嚼了幾下,爸疑惑地問:「台梗9號是什麼新的米嗎?我只聽過越光米。」奶奶也接著問:「我也沒聽過,人家不都說花東的池上米最好嗎?」邊聽他們吵架,我邊看著碗裡有點吃不下的飯,不禁好奇起米的名字是怎麼取的,台灣又有多少種不同名字的米?
壽司米、池上米只是藝名?!他們的本名原來叫做⋯⋯
為了解開對於米取名的疑惑,我實際到超市逛了一趟,發現貨架上每包米的命名方式都不太一樣,有的主打花東池上、台東關山等產地,也有的強調一等米、環境友善、在地契作等價值。我正一頭霧水時,旁邊突然出現一個聲音:「這些名字都是商人幫米取的藝名,才不是米的本名呢!」轉頭一看發現是位大叔,雖然突如其來的聲音讓我更加一頭霧水,但我緊接著追問:「既然壽司米、池上米不是本名,那他們真正的名字到底是什麼?」
大叔拿起一包「花東好米」不疾不徐地翻到背面說:「像是這款米的品種是高雄147號,這才是他真正的本名。至於壽司米則是台梗9號的俗名,因為這種米涼了也還是Q彈好吃。越光米則是日本的一個品種米,台灣有一些米品種也是用越光育種出來的⋯⋯」
大叔講得相當起勁,但我心中卻是愈聽愈多問號。不知道大叔是不是看透我疑惑的眼神,突然話鋒一轉:「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用米的本名就好?」大叔露出一個無奈的笑,接著說:「農夫收成稻米後,會將稻穀賣給碾製廠進行處理。但不知道是為了方便,還是可能消費者也不在意,盤商和碾製廠就把不同品種的米混合碾製再包裝,因此一般在超市看到這種小包裝的米多數是混裝的。」
高雄147號、台南16號、台粳9號⋯⋯米的命名學問大公開
我一邊好奇著大叔究竟是何方神聖,但一邊也好奇起米的命名方式。還沒等到我開口,大叔先發制人地說:「雖然市面上的米多數沒有標示品種,但台灣歷史上有將近200個正式命名的米品種哦!」大叔不知道從哪掏出一張依照時間排序的米品種圖鑑,竊笑著說道:「仔細看看,從這些米的命名方式,其實可以看出不同時代背景的政治故事⋯⋯」
1951-1980年-各地自行申請,以「地名+編號」命名
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就設立了「台灣省稻作改進會」,各地農改場可以直接申請新品種的命名。只要通過技術小組口頭、書面、現場的審查後,就會直接用「育成場所」冠名,例如台南5號就是台南農改場育成的品種,讓農民可以快速辨識新品種是由哪一個場所育成的。
1981-1994年-中央分配育種工作,以「台粳 / 台秈 / 台糯+編號」命名
1981年,農林廳(相當於現在的農委會)決議統一在農試所進行上游的雜交工作,再將種子分給各地的農改場進行後續的田間選拔工作。因此,命名方式也統一改為將粳米命名為「台梗X號」、秈米命名為「台秈X號」象徵分工合作的育種。
1995-現在-地方各自命名,但中央選拔良質米,以「地名+編號」命名
一直到1995年,因為對稻米的需求持續下降,育種策略逐漸從過去重視「高產量」轉向培育出「穩定產量」但有特色、食味品質佳的品種。為了加速良質米的培育,政府再次開放各地農改場可以自行雜交育種,也恢復冠名各育成單位的命名方式。
聽完大叔如數家珍地介紹,我還是忍不住問大叔究竟是何方神聖。大叔笑而不答,把手中的米圖鑑交給我後只說:「因為米一直在我們的生活裡,所以其實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你想知道更多的話,可以看看如果有一天米消失了會發生什麼事⋯⋯」語畢,大叔轉身便消失了。
每一碗飯背後都乘載著百年歷史,有著許多故事等待探索,認識故事後所吃的飯也更加不同。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有趣的故事,我將這些米食的故事整理起來開啟了一個「米樣」的計畫,想紀錄下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超級好吃的台灣米背後的有趣小故事!歡迎同樣喜歡吃飯的你,一起讓米走進生活裡!
【米樣相關商品,這裡推薦你!】
-
把最經典的米食,全都放進口袋裡NT$60 – NT$180
-
特價商品一張懂南北,圖解台灣米小吃多樣性NT$88 – NT$128
-
特價商品《台灣小吃系列》解剖貼紙NT$95 – NT$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