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花形如仙女般美麗,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全世界約有一千餘種,分佈於全球除澳洲與北美西岸外的溫帶與熱帶地區。

「鳳仙」的原意是指仙女,想必是因為鳳仙花科植物的花形如仙女般美麗。

17世紀中,臺灣從華南引進的種類就稱為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終年開放紫紅色或白色花朵,是早期鄉間常見的植栽,用手指輕輕捏一下成熟果實,就會出其不意-咻的一下瞬間爆開,彈出細小的種子,是不少人童年的回憶。

將鳳仙花全株搗碎,取其汁液塗在指甲上,可將指甲染成紅色,故又稱為「指甲花」,不過鳳仙花的汁液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膚紅腫痛,不宜輕易嘗試。

此外,非洲鳳仙花(Impatiens walleriana Hook. f.)、新幾內亞鳳仙花(Impatiens hawkerii Bull)兩者花色多變,全年開花且栽植容易存活,也是花店、庭園及公園常見的花卉。

臺灣也有三種原生的鳳仙花科植物: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紫花鳳仙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三種皆為臺灣特有種植物,本文將介紹的是最常見的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的形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根與莖的特徵

一年生多汁、直立草本植物,主根系,高8~50公分;莖直立,上部常會向上彎曲,綠色略帶紫褐色,有薄翼,節處常會膨大。

葉部特徵

葉互生,葉柄長0.3~2公分,紙質,卵形、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1-10公分,寬1-5公分,兩面被毛,葉緣有鋸齒,鋸齒末端突出小芒尖,葉前端有尾尖,基部向下延伸至葉柄成薄翼狀。

花部特徵

花通常為單朵頂生,總花梗長3~5公分,偶爾可以見到2朵或者腋生;花色紫紅、淡紫色或白色,有時在花瓣內側會出現紫色或黃色斑點。

花梗長1~1.5公分,連接2枚苞片,長1~2公釐;接著可見到3枚白色的萼片,左右兩側的萼片較不顯眼,卵形,長約4公釐,末端有短尾;下方的中央萼片形成囊袋狀,像是捲成冰淇淋筒的餅乾,末端形成長尾,下彎成勾狀,稱為距,裏面藏有蜜腺,會吸引特定的昆蟲傳粉(曾有研究指出為蜜蜂與熊蜂)。

花瓣3枚,通常為紫紅色或淡紫色,內有黃色斑點,較大的1枚在中央正上方,像旗子一樣招蜂引蝶(可稱為:旗瓣),卵形,長約9公釐,先端具尾尖,中央有明顯的脈(可稱為:中肋);左右兩側的花瓣大小相近,有3裂,最大的裂片像雞翅膀一樣彎曲(可稱為:翼瓣),末端有兩個小裂片,長約1.9公分。

雄蕊5枚,花絲末端融合在一起形成單體,像杯子形狀,長約5.5公釐,圍繞著雌蕊,花藥像愛心的形狀,末端有個小凸尖;雌蕊紡錘狀,長約3.5公釐。

果實與種子特徵

蒴果細長,長約1.7公分,有縱向條紋,末端像鳥嘴形狀,受力時會快速捲裂彈出種子;種子細小,黑褐色,長橢圓形,顆粒狀,僅2.5公釐長。

何時、何地可以觀賞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紫花鳳仙花生長在全臺灣中高海拔1600-3000公尺山區,喜歡針葉林或草生地的坡面,陰涼潮濕處或山溝中,有時在濕潤有遮蔭的林道邊坡也可以找到她。

花期6~10月,花朵授粉後約1~2個月果實陸續成熟;入冬之後,植株逐漸乾枯,等待來年開春後再度萌芽茁壯。

紫花鳳仙花的發現與命名

最早採集到紫花鳳仙花的學者為川上瀧彌(Takiya Kawakami,1871~1915 )與森丑之助(Ushinosuke Mori,1877~1926),1906年10月13日兩位前往玉山採集植物途中,在海拔約2200公尺(7500尺)的山區採到淡紫色花的鳳仙花科植物,將其製成植物標本(採集編號1724)。

前述兩位採集者皆英年早逝​*​,川上氏為植物學者,森氏卻是人類學家,僅是為能深入高山原住民的領域,而加入採集植物的行列,這兩位學者交會成友的時間僅有短短3年多(1906~1910),然而對臺灣植物採集研究的貢獻卻極大。

這些累積的採集與研究,後來多數由早田文藏(Hayata, B.)研究後,發表在兩本巨著《臺灣植物資料》及《台灣高山植物誌》中,奠定了早田氏在植物研究的地位。

1908年,早田文藏依據兩位採集者製成的標本,將其發表為新種植物,並以其花朵多單生(uni-)的特性,將種小名命名為“uniflora”,這份標本現在仍收藏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網站有標本資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為紀念兩位的貢獻,早田氏發表的新種台灣植物裡,不少學名的種小名為 ”kawakamii” 或 “morii”,如:高山常見的川上氏短柄草、川上氏忍冬、川上氏小蘗、森氏山柳菊、森氏薹、森氏杜鵑、森氏櫟,後人行走山林之間,見到這些植物的名字連結著前人的歷史而倍覺感念,那些學者們的努力也算有了代價!

有興趣的讀者可延伸閱讀資料來源中的三本書:《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及《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或可體會植物學者們的艱辛與醉心研究的心境!

紫花鳳仙花的應用價值

鳳仙花(I. balsamina)自古就是藥用植物,花可清血、治胸痛;莖可洗癱瘓、洗腫毒,追風透骨,所以又稱為「鳳骨」或「透骨草」;種子作為解毒藥,有通經、催生的功效。

至於紫花鳳仙花的應用,觀賞用途當然毋庸置疑,雪霸國家公園曾委託學者進行育種研究

藥用方面,雖然網路上可以查到,紫花鳳仙花可用來解毒、止痛,治療腫毒、潰瘍之類,但因為尚無較正式的藥性、成分分析等研究,建議讀者可不要輕易以身試毒!

紫花鳳仙花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紫花鳳仙花

中文科名:鳳仙花科

中文屬名:鳳仙花屬

別名:單花鳳仙花、吊船花

學名: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

科名:Balsaminaceae

外形特徵:葉鋸齒緣,先端尾尖,兩面被毛;花單生(稀2朵),淡紫色,側瓣淺3裂

分佈區域:全島中高海拔潮濕處

花期:6~10月

果期:7~11月

花語:吹拂著微風,哼唱著夏天的歌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