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馬蘭(Aster taiwanensis Kitam.)是菊科(Asteraceae)紫菀屬(Aster L.)植物,根據邱(Kew)植物園的世界植物名錄的資料:本屬植物共 170 種,原生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至爪哇群島、非洲西北部、北美洲西北部以及靠近北極的區域。
紫菀屬是菊科的模式屬*,屬名 Aster 字源是希臘文 “Αστήρ”(星),仔細端詳小巧的花形與排列在外側的舌狀花花冠裂片,果真彷彿四射的星芒。有一個說法是:希臘神話中的正義女神 Αστραία† 俯瞰大地時,竟見不到星星,因而流淚,落下的淚珠在大地上化成紫菀屬植物,遙遠的神話,更加添科屬名稱的浪漫情懷。
本屬植物在我國共有 21 個分類群‡。有 3 種僅產於離島且花色皆為紫色:華南狗娃花(A. asagrayi)及琴葉紫菀(A. panduratus),兩者生長在金門及馬祖;陀螺紫菀(A. turbinatus)則原生於馬祖。
2 變種原產北半球溫帶地區,現歸化全臺低海拔地區,像是濕潤的農田、荒廢地、河床等等開闊地。她們的花色淡紫或粉紅,偶而呈現白色:掃帚菊(A. subulatus var. subulatus)和澤掃帚菊(A. subulatus var. sandwicensis)。
有 6 種原生於臺灣島,舌狀花是紫色至淡粉紅色:臺東鐵桿蒿(A. altaicus)、狗娃花(A. hispidus)、雞兒腸(A. indicus)、大武山紫菀(A. itsunboshi)、臺灣狗娃花(A. oldhamii)及島田氏雞兒腸(A. shimadai,偶有白色花),其中大武山紫菀與臺灣狗娃花為臺灣特有種。
其餘 10 種的舌狀花都是白色:山白蘭(A. ageratoides)、清水馬蘭(A. chingshuiensis)、臺灣山白蘭(A. formosanus)、鹿野氏馬蘭(A. kanoi)、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玉山紫菀(A. morrisonensis)、臺灣紺菊(A. ovalifolius)、臺灣馬蘭、雪山馬蘭(A. takasagomontanus)與桃園馬蘭(A. taoyuenensis)。其中,山白蘭廣泛分佈於東亞地區,絨山白蘭則也原生於中國南部與東南部,其餘 8 種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包括本文主角:臺灣馬蘭。
臺灣馬蘭的發現與命名
1932年,北村四郎(Siro Kitamura, 1906-2002)在大樹林山§採集到一種紫菀屬植物,同年在《植物分類-地理》期刊中發表為新種,學名的種小名 ”taiwanensis” 是以臺灣的英文名,將字尾拉丁化而成,也就是臺灣馬蘭。
現在已知臺灣馬蘭普遍分佈於全島中高海拔山區,卻遲至 1932 年才被命名為新種¶,爬梳文獻後發現,早在 1896 年,亨利先生(A. Henry)發表的臺灣植物名錄中,就曾記載一個形態上與臺灣馬蘭有幾分相似的植物:Aster trinervius(三基脈紫菀),這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亞洲東部與南部的物種,她的葉片與臺灣馬蘭的葉片形態相近,不過較橢圓,有3條明顯的葉脈由葉基發出,花色有紫、粉紫、白色等變化。
早田文藏先生在 1904 與 1919 年的分類研究報告中,也認同這個看法,同意臺灣這種紫苑屬植物就是三基脈紫菀。除此之外,1919 年早田先生曾發表一個新種 Aster scaberrimus Hayata(種小名為極粗糙的意思),引證的模式標本是川上瀧彌 (T. Kawakami)與 森丑之助 (U. Mori)在 1906 年 10 月 18 日採自玉山山區海拔 3000 公尺的植物,這種紫菀的葉形與臺灣馬蘭相似,不過葉表面較粗糙。
1998 年,彭鏡毅教授與副島顯子(Akiko Soejima )教授在撰寫臺灣植物誌第四卷時,研究這些文獻與標本,認為前述的這些紫苑屬植物應該是同一種植物,而且明顯與真正的「三基葉紫菀」為不同物種。不過,早田先生發表的 A. scaberrimus 所引用的標本,形態上與一般族群不同,反而更像山白蘭,不宜使用這個學名。
因此,這種紫苑屬植物的合法學名,最後採用北村先生發表的學名 Aster taiwanensis Kitamura,臺灣馬蘭就此正名。
臺灣馬蘭的形態特徵:習性、葉、花、果及種子
習性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以宿存的根莖度冬。莖圓柱形,略光滑或是散生長柔毛,植株高度 40-120 公分,上半部枝條有許多分枝。
葉部形態
莖基部的葉片,在開花時會枯萎。生長於莖上的葉片較厚,略革質,兩面光滑無毛,葉脈明顯,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的綠色較淺且略帶灰色;葉片披針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不同部位的葉片外形略有差異。
莖中段的葉片長 5-14 公分,寬 1-3 公分,先端漸尖(夾角約30度)或是尾狀漸尖(延伸出一小段尾巴),基部近圓形或略楔形,葉柄短或有時無葉柄,葉緣有7-12對粗而鋭的鋸齒。
生長在植株上半部的葉片(通常為具有花序的部分)尺寸會逐漸縮小,不過外形相似,也是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鋭鋸齒緣,具有短柄或無柄。
花序與花朵形態
頭花多數#,排列成圓錐狀或複繖房花序。頭花直徑 1.5- 2 公分,總花梗長 3-10 公釐,被長柔毛。
總苞管狀鐘形或半球形,高 4.5-6 公釐,直徑 4-5 公釐;苞片表面粗糙,先端紫褐色,近無毛或被粗糙毛或纖毛,約 4-5 列,交錯排列,外側的苞片較小,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1-1.5公釐;中段的苞片稍大,橢圓形,長 2-3 公釐;最內圈最大,長橢圓形,長 4-5.5 公釐。
合瓣花2型,排列在中央的稱為「心花(Disk florets,又稱管狀花)」,排列於外圍的稱為「邊花(Ray florets,又稱舌狀花)」。
心花為黃色,管狀,長 4-5 公釐,先端有5枚三角形裂片。冠毛灰白色,成熟時長 3.5-4.5 公釐;邊花為白色,在心花外圍排列呈一圈,9-10 朵,舌片長 4.5-7 公釐,寬 1.5-2.5 公釐,管狀部分長約 3公釐。
雄蕊 5 枚,插生花冠筒上;花藥黃色箭形,約 1.5 公釐,邊緣癒合呈筒狀,圍繞花柱;雌蕊子房下位,被毛,柱頭線形,2裂。
果實與種子形態
菊果圓柱形,橫切面凸鏡形,具有4稜,長 2-2.5 公釐,寬 0.6-0.8 公釐,密生絲狀毛,灰褐色;先端具冠毛。
幾乎全年零星開花,5月開始中海拔開花植株逐漸增加,主要的花期為 9 月至來年 1 月,開花後陸續結果,約1個月果熟。
何處欣賞臺灣馬蘭
臺灣馬蘭為臺灣特有種植物。廣泛分佈於全臺海拔 300-3000 公尺山區,常見於開闊草生地、森林邊緣的坡地,甚至開闊的河床地。
要欣賞她並不困難,在全臺各處的登山步道、公路兩旁、產業道路都有機會遇見臺灣馬蘭!海拔較低的山區,全年都可能見到她零星、稀疏的開花植株。不管是登山、健行或是開車,在公路、步道旁歇息時,不經意就會見到她的蹤跡。
不過若是想見到她花團錦簇的景象,就要等到 8 月之後,一直到 11 月。在中高海拔山區很容易就能發現她 9-10 道小小星芒,像是北部的大屯山、陽明山以及淺山步道;中部的梨山、武陵農場、合歡山區、中橫沿線;南部的霧社、奧萬大、阿里山、塔塔加山區、浸水營古道;東部的林道、南橫公路沿線、北橫、中橫支線等等。盛花之時,艷陽之下,潔白的星芒更加奪目耀眼!
紫苑屬植物的實用價值
臺灣馬蘭用作園藝栽培植物已有多年,市場上有販售她的種苗。由於本種分佈海拔稍高,平地多在秋冬之際種植,中高海拔則沒有這個限制。可作為綠籬、花壇、盆栽等等,由於花期長,也常群植作為蜜源植物,吸引蝴蝶及各種昆蟲造訪,營造花園的生物多樣性。
藥用方面本種尚無相關研究。倒是同屬的紫菀(Aster tataricus)自古就是藥材,原產中國的紫菀,乾燥的根與根莖,具有潤肺,補虛,消痰止渴,抗結核,抗菌等的功效,可以用來祛痰、止咳、抑菌,治療慢性咳嗽,肺痛,血痰等等症狀。
台灣原生的雞兒腸(A. indicus)也有相似功效,藥用植物學記載,可作為止血、解毒劑。 2007年的一篇藥學研究證實,雞兒腸具有:清熱、止血、去瘀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便血、支氣管炎、肝炎、黃疸、癰腫、小兒疳積、痔瘡、蛇咬等等病症。
如何分辨臺灣馬蘭的相似種?
臺灣原生的菊科植物中,與紫菀屬白花種類外型略相似者,是菊屬中白色花朵的蓬萊油菊與森氏菊,不過這兩者的頭花都較大型,而且花朵數量不多。此外,前述兩種植物的葉子都是卵形或橢圓形,且有羽狀裂片;紫菀屬植物的葉片則多半是披針形、線形或卵狀披針形,而且葉緣不裂,但有鋭鋸齒,花序多半是圓錐狀或繖房狀。兩類植物並不難區別。
那麼,紫菀屬中10種白色花朵的種類該如何分辨呢?首先,以植株高度先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比成人膝蓋高度高(超過 40 公分);另一類則低於成人膝蓋高度(低於 40 公分)。
低於成人膝蓋高度(40 公分)的臺灣原生紫苑屬植株
此類別的植物一共有 4 種,清水馬蘭、玉山紫菀、雪山馬蘭及鹿野氏馬蘭,這些種類在開花時基生葉並不會枯萎。
前 2 者基生葉為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清水馬蘭的葉柄較短( 1-2 公分),而玉山紫菀的葉柄較長( 2-5.5 公分);後2者的基生葉則為匙形,鹿野氏馬蘭的頭花直徑較小( 2-3 公分),雪山馬蘭的頭花直徑較大( 3-4 公分)。另外還有:邊花的數目、花序結構、莖生葉的形狀等等形態差異,可用來辨別種類的詳細特徵,請見下方表格。
原生紫菀屬植株低於 40 公分的種類形態比較表
特徵 | 清水馬蘭 | 玉山紫菀 | 雪山馬蘭 | 鹿野氏馬蘭 |
株高 | 10-25 公分 | 10-40 公分 | 10-30 公分 | 10-30 公分 |
基生葉形狀 | 長橢圓-橢圓形 | 長橢圓形 | 匙形 | 匙形 |
基生葉長度 | 1-2 公分 | 1.3-2.5 公分 | 1.3-6.5 公分 | 2.5-6.5 公分 |
基生葉葉柄長 | 1-1.5 公分 | 2-5.5 公分 | 0.9-4 公分 | 0.4-0.7 公分 |
花序 | 1-數朵,稀疏繖房狀 | 圓錐狀繖房花序 | 1-數朵,繖房狀 | 頂生1-3朵 |
頭花直徑 | 1-2 公分 | 1.2-1.5 公分 | 2-3 公分 | 2.5-3.5 公分 |
邊花數目 | 10-18 | 15-20 | 8-16 | 12-33 |
分佈區域 | 石灰岩稜線上 | 高海拔山區 | 北部高海拔山區 | 高海拔山區 |
分佈海拔 | 2000-2500 公尺 | 3000-3700 公尺 | 2800-3800 公尺 | 3400-3700 公尺 |
高於成人膝蓋高度(40 公分)的臺灣原生紫苑屬植株
此類別的植物一共有 6 種,可以用開花時基生葉是否枯萎、莖生葉的形狀、長度、被毛以及頭花的尺寸與邊花的數量等等特徵來區分。
這 6 種之中,僅有桃園馬蘭基生葉在開花時不枯萎,而且是植株最小的種類,她的葉形橢圓,總苞最短,呈半球狀,而且僅分佈在台北附近,是最容易辨認的種類。
其餘 5 種開花期基生葉會枯萎的種類中,莖生葉(3.5-5 公分)與頭花直徑(0.6-1 公分)尺寸最小,而且僅分佈在北部低山丘陵、海岸丘陵的是臺灣紺菊;臺灣馬蘭與其餘 3 個種類,不論是植株高度、葉形、花序結構皆非常相似,非常容易鑑定錯誤,需要觀察關鍵特徵,細心分辨。
從葉片的被毛程度觀察,絨山白蘭的葉片兩面密被毛,是辨別她與其餘 3 個種類的關鍵特徵;山白蘭與臺灣山白蘭的葉片偏卵形,有明顯的三出脈,邊花數量 10-15 朵;而臺灣馬蘭的莖中段葉片為狹披針形到線形,而且葉脈羽狀,邊花的數量較少(9-10朵),是主要的區別點。
臺灣山白蘭的頭花直徑只有 0.8-1.2 公分,莖中段的葉片基部為圓形或心形,幾乎沒有葉柄;相較之下,山白蘭的頭花直徑(1.5-2 公分)較大,而且相同位置的葉片基部逐漸變狹,最後連接明顯而長的葉柄,記住這 3 個特徵,兩者可以輕易區別。詳細的形態差異請見下方比較表。
原生紫菀屬植株高於 40 公分的種類形態比較表
特徵 | 臺灣馬蘭 | 山白蘭 | 臺灣山白蘭 | 絨山白蘭 | 臺灣紺菊 | 桃園馬蘭 |
株高 | 40-120 公分 | 40-110 公分 | 40-110 公分 | 50-90 公分 | 40-100 公分 | 30-70 公分 |
基生葉於花期 | 枯萎 | 枯萎 | 枯萎 | 枯萎 | 枯萎 | 宿存 |
葉形 | 披針-線狀披針形 | 卵狀披針形 | 狹卵形 | 卵-卵狀披針形 | 卵-狹卵形 | 橢圓-長橢圓形 |
葉長 | 5-14 公分 | 4-12 公分 | 7-16 公分 | 4-10 公分 | 3.5-5 公分 | 4.5-6.5公分 |
葉先端 | 漸尖或有尾 | 漸尖 | 尾狀漸尖 | 漸尖 | 鋭尖 | 鋭尖 |
葉基部 | 圓或楔形 | 漸狹 | 圓或心形 | 漸狹 | 圓 | 鈍或截形 |
基生脈 | 羽狀 | 3出脈 | 3-5出脈 | 3出脈 | 3出脈 | 3出脈 |
葉被毛 | 兩面無毛 | 兩面微毛 | 兩面無毛 | 兩面被毛 | 兩面被毛 | 兩面被毛 |
葉柄長 | 無或極短 | 無或極短 | 長,2-8公分 | 無或極短 | 無或極短 | 無或極短 |
總苞形狀 | 長鐘形-管狀 | 鐘-半球形 | 狹鐘形 | 鐘-半球形 | 長鐘形-管狀 | 半球形 |
頭花直徑 | 1.5-2 公分 | 1.5-2 公分 | 0.8-1.2 公分 | 1-1.5 公分 | 0.6-1 公分 | 1.5-2.2 公分 |
邊花數 | 9-10 | 10-15 | 10-15 | 12-15 | 10-12 | 8-14 |
舌片寬 | 1.5-2.5 公釐 | 0.8-2.4 公釐 | 1-1.5 公釐 | 1-2 公釐 | 1.5 公釐 | 1.5-1.8 公釐 |
分佈區域 | 全島 | 全島 | 全島 | 中北部 | 北部丘陵 | 臺北 |
海拔 | 300-3000 公尺 | 1000-2500 公尺 | 2000-2700 公尺 | 2100-2600 公尺 | 0-500 公尺 | 500-800 公尺 |
*除基生葉外,比較表中其他葉部形態,都是指植株中段的莖生葉。
臺灣馬蘭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馬蘭
中文科名:菊科
中文屬名:紫菀屬
別名:臺灣紫菀
學名:Aster taiwanensis Kitamura
科名:Asteraceae
外形特徵:莖中、下段葉常為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花兩型,白色舌狀花排列於外輪,黃色管狀花位於中央。
分佈區域:全島海拔300~3000公尺山區。
花期:全年可見零星開花,5-12月較常見。
花語:熟悉的風景,喚起心底的追憶。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 *模式屬(type genus):命名某科的屬。以某屬的詞根,在字尾加上-aceae,作為科名。
- †Αστραία(雅絲特蕾亞,英文:Asterea),處女座的女神。
- ‡共 19 種 2 變種,其中:10 種為臺灣特有種、2 變種為歸化植物。
- §Prov. Takao: Mt. Daijurin,今屏東縣春日鄉大漢山,浸水營古道沿線。
- ¶模式標本採集編號 F.-1234,現存於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標本資訊可參考:https://tai2.ntu.edu.tw/species/539%20014%2010%200 。
- #菊科植物的花看似一朵,其實是由許多朵小花排列在總花托上,植物學上稱為頭狀花序,簡稱為:頭花,花梗稱為總花梗,苞片則稱為總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