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台灣夜市美食也有米其林認證!

曾獲米其林認證之台灣夜市圖表 / 製圖:Hello Islander

2018年《米其林指南台北》首度發刊,許多台灣人鍾愛的夜市小吃也被選入了「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意思是「物有所值的美食」。米其林也在官方網站表示:「認識與體驗臺灣飲食文化的最佳方法,就是到代表性的夜市品嘗街頭小吃(Street Food)。」究竟有哪些經典夜市小吃被選入了米其林呢?讓我們按年份一起來看看!

2018 年

米其林台北首屆中,獲得「必比登推介」的共有 36 家餐館及店家,其中就有 10 間是來自夜市美食!

饒河夜市

首先在深受觀光客喜愛的饒河夜市裡,用中藥悉心熬煮的「陳董藥燉排骨」、銅板排隊美食「福州世祖胡椒餅」與不管湯、炸臭豆腐都美味的「施老闆麻辣臭豆腐」首度入選。

南機場夜市

轉往老饕最愛打牙祭的南機場夜市,香氣十足的純素「臭老闆現蒸臭豆腐」與四季喝都養生的「阿男麻油雞」榮登必比登推介。

寧夏夜市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寧夏夜市,毫不意外由總是大排長龍、以香酥芋丸和蛋黃芋餅聞名的「劉芋仔」以及販售鮮嫩豬肝湯的「豬肝榮仔」先馳得點。

臨江街夜市

在台北市中心的臨江街夜市,也有販售 20 多種滷味的「梁記滷味」與隱藏在夜市內的熱炒店「駱記小炒」獲得推介。

士林夜市

而台北最知名的觀光夜市也沒有漏氣,屏雀中選的是 40 多年歷史、以 15 種以上中藥熬煮的「海友十全排骨」


2019 年

隔年米其林「必比登推介」新增了 15 家夜市美食,更將夜市版圖拓展到了更在地的公館夜市、延三夜市與華西街夜市,推出更多元華麗的街頭小吃名單!

饒河夜市

隔年饒河夜市新增了有多款滷味的「阿國滷味」(推薦鴨翅),與沒有招牌卻有大批粉絲的「紅燒牛肉麵牛雜湯」。

南機場夜市

口味清爽的「松青潤餅」(後改名為「吾旺再季」)與夜市盡頭的「無名推車燒餅」則是南雞場夜市的必比登生力軍。

寧夏夜市

唯一新上榜的「方家雞肉飯」除了經典雞肉飯外,小菜如滷豆腐也都值得一試。

臨江街夜市

去年已有兩家臭豆腐上榜,但第二年必比登仍然收錄了炸得金黃酥脆的「天香臭豆腐」,看來連米其林評審員也無法抵擋臭豆腐的魅力!另外一家新上榜「御品元冰火湯圓」也是台北必比登首度出現的甜食選項,值得造訪。

士林夜市

第二年士林夜市有酥脆鮮甜的「鍾家原上海生煎包」「好朋友涼麵」上榜。(涼麵的好朋友是味噌湯加蛋!)

公館夜市

首度進入必比登名單的公館夜市,則選中外酥內軟的「雄記蔥抓餅」與老牌的「藍家割包」(推薦肥瘦各半的選項)。 

延三夜市

大同區美食據點則有口味簡單雋永的「高麗菜飯原汁排骨湯」、連醬汁都自製的「大橋頭老牌筒仔米糕」與深受當地人喜愛的「施家鮮肉湯圓」獲選。

華西街夜市

在龍山寺旁的華西街夜市,由「小王清湯瓜仔肉」獲得推薦,熟客都知道要點碗招牌滷肉飯搭配傳統的台式瓜仔肉湯。


2020年

2020 年雖然深受疫情影響,但米其林仍然推出名單,台北夜市美食僅華西街夜市新增了有 60 多年歷史的「源芳刈包」與金曲歌王蕭敬騰也愛的古早味「昶鴻麵點」。這年也首度推出《米其林指南台中》,其中夜市美食只有中華夜市的「富鼎旺豬腳」入選必比登推介。


其實除了必比登名單外,還有更多台灣夜市美食入選米其林的「餐盤美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官網查詢。雖然米其林台北、台中的出版讓台灣美食增加了國際能見度,但在不清楚評審員國籍與背景的狀況下,這份名單是否充分反映了在地觀點,仍然值得饕客們驗證討論。倘若你是米其林評選員,你心中的夜市美食名單會是什麼樣子呢?不妨現在就來列列看吧!

Loading...

臺灣海拔分佈最高的喬木之一:臺灣冷杉

臺灣冷杉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十二月最重要的節日莫過於聖誕節了!每年到了這個時節,不論是否為基督徒,多少會感染一些節慶的氣氛。教堂、車站、百貨公司、商場或者街道廣場開始出現聖誕樹,在樹上掛著飾品和彩燈,樹下擺放著禮物與卡片。

而這棵作為主角的樹,多半會使用冷杉,像是:北歐會使用銀冷杉(Abies alba)、高加索冷杉(Abies nordmanniana)等等,美洲則有膠冷杉(Abies balsamea)、南香冷杉 (Abies fraseri)、大冷杉(Abies grandis)、壯麗冷杉(Abies procera)等等。

冷杉為松科(Pinaceae)冷杉屬(Abies)植物,又稱為樅樹,英文名為fir,全世界約有40種。主要生育地為寒帶或溫帶地區(北美、中美、歐洲、非洲北部與亞洲),台灣雖地處亞熱帶地區,因山脈的海拔將近4000公尺,於高海拔山區具有寒溫帶的氣候,亦產一種冷杉,且為台灣特有種,是冷杉屬植物分佈最南端的生育地之一:臺灣冷杉(Abies kawakamii (Hataya) Ito)。

臺灣冷杉的發現與命名

臺灣冷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距今125年前(1896年)的11月,日籍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於海拔3366公尺左右的玉山山區採得一種冷杉屬植物(採集編號98)。

1908年,早田文藏(Hayata, B.)於《台灣高山植物誌》將其發表為大白時冷杉(Abies mariesii Mast.,分布於日本本州中部與北部高山的冷杉屬植物)的變種,以川上瀧彌(Kawakami, T.)之姓發表為 Abies mariesii Mast. var. kawakamii Hayata,文中提到:「本種與大白時冷杉的不同在於毬果較長、種子與翅顏色較黑;與日光冷杉(產於本州與四國中南部)的差異為毬果較短,樹脂溝較接近表皮。」

隔年(1909年)伊藤篤太郎(Tokutarô Itô)在日本百科事典第二卷中,將本種的分類位階由變種提升至種,於是學名成為 Abies kawakamii (Hayata) Ito。

臺灣冷杉的外貌與習性

臺灣冷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與莖形態

常綠高大喬木,高30~50公尺,胸徑​†​可達1公尺以上,大約兩位成人牽手合抱。

樹皮灰褐色,裂片不規則形,老化之後,呈鱗片狀剝落。側枝水平生長,輪生於主幹;葉片密集螺旋著生於小枝條上,略呈2列,外形頗似瓶刷子;葉片生長於枝條上的小突起(葉枕)。

葉部形態

葉扁平,闊線形,長約1~1.5公分,寬約0.5公分,先端圓鈍而內凹,基部漸狹;葉柄短,約3公釐;葉深綠色,有光澤,上表面凹陷,葉背中肋突起,兩側有明顯的白色氣孔帶。

毬花與毬果形態

雌雄同株。雄毬花​‡​圓柱狀,腋生,下垂,深黃褐色;小孢子葉彎曲,形狀如腰果,內藏2枚花粉囊;在晴朗乾燥的日子花粉囊會開裂,隨風釋放出花粉。

雌毬花頂生,初為紫褐色,受粉後向上直立生長,成熟時呈深紫色,長約7公分,直經約4公分,表面常有透明狀樹脂;果鱗(大孢子葉)闊扇形,背面具苞鱗,內藏兩枚種子,長15~18公釐。

種子形態

種子具薄翅,深褐色,卵狀三角形,種仁部分長7~9公釐,翅長8~10公釐;種子成熟後,當強風吹拂搖動枝幹時,會隨著果鱗,由上而下逐次脫落,隨風飛散傳播。

臺灣冷杉的出沒地點

台灣冷杉是台灣海拔分布最高的大喬木之一​§​,通常會形成純林,分布於海拔2800~3500公尺的山區,超過這個海拔高度,彷彿有一條冷杉無法跨越的生死線,生態學家將這種連續森林與灌叢、高山草原或箭竹原兩種明顯不同景觀的交界線稱為森林界線。

最容易觀賞台灣冷杉的地點,首選為塔塔加、合歡山區,每年5~6月為毬花期,8~9月毬果陸續成熟,紫黑色毬果被覆些許白色松脂,預告著即將來臨的霜雪寒冬。

臺灣冷杉的實用價值

冷杉屬植物中,銀冷杉(A. alba)、西伯利亞冷杉(A. sibirica)的葉可以提煉精油,有舒緩情緒、提振精神等功效,早有商品行銷多年。

蒼山冷杉(A. delavayi)的種子可以理氣散寒;臺灣冷杉的枝幹據說可用來活血止血、鎮靜安神,治療頭痛頭暈等。

此外,本種的木材色澤淺黃,材質軟而輕,可供建築、家具用材,也是製作紙漿的好材料。

不過臺灣冷杉的生育地位於高海拔山區,為臺灣主要溪流的發源地,多半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相較於木材、醫藥的價值,其生態的價值才是無價的瑰寶。

臺灣冷杉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冷杉

中文科名:松科

中文屬名:冷杉屬

別名:白松柏

學名:Abies kawakamii (Hataya) Ito

科名:Pinaceae

外形特徵:葉扁平線形,呈二列狀排列;毬果直立,長橢圓形,成熟時為紫褐色

分佈區域:高海拔山區

花期:5~6月

花語:突破限制,屹立不搖的毅力與耐力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1896年10月,時任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助教授的本多靜六(Seiroku Honda,1866~1952),來臺3個月,調查臺灣森林。(引自吳永華, 2006)
  2. ​†​
    胸徑為胸高直徑(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簡稱。為方便森林調查人員使用工具,而採用約成人胸部高度的測量位置。由於各國成人平均身高不同,因此定義的高度也有差異,通常定義為「樹木離地面1.3公尺高處的樹幹直徑」。
  3. ​‡​
    裸子植物並無花(flower)的構造,因此不應以“花”或“果實”稱呼。植物學上稱其生殖器官為孢子囊穗或孢子葉球(strobilus)。由小孢子葉構成者稱為「雄毬花」,內藏花粉囊;由大孢子葉構成的稱為「雌毬花」,內藏胚珠。胚珠受精後,雌毬花發育成為「毬果(conifer cone)」。
  4. ​§​
    在臺灣分佈海拔最高的樹木為玉山圓柏,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超過3000公尺以上山區,海拔若超過3500公尺時,會生長成灌木狀。不過部分山區因特殊生態因素,生長成為大喬木且形成純林,如:南湖大山東南稜與南湖池、雪山北峰與翠池、玉山北峰東鞍及馬博拉斯山南鞍。部分個體,樹高甚至可達25公尺。
Loading...

一句話激怒吃米愛好者之3

「蘿蔔糕不就是用煎的?」

同事早餐很喜歡吃蘿蔔糕加蛋。有天,他邊吃著煎得微焦油亮的蘿蔔糕,邊和我閒聊蘿蔔糕到底該沾醬油還是醬油膏。配著一口蘿蔔糕,我回答:「這很難說耶,要看是哪種蘿蔔糕。」同事露出一個疑惑的眼神問:「蘿蔔糕不就蘿蔔糕,不然還有哪種?」眼見在台灣流傳超過100年的蘿蔔糕(註1)受到這般輕視,身為蘿蔔糕愛好者實在吞不下嘴裡的這口蘿蔔糕,必須要為守護蘿蔔糕的多樣性發聲。

有著步步「糕」升好「菜頭」含義的蘿蔔糕,原料為在來米混合糯米,再混合冬季盛產的蘿蔔刨成絲後炊蒸而成。然而,之所以突發其想把蘿蔔混入,其實一開始是因為只有較富有的家庭才吃得起純米製成的白粿,而較窮困的家庭則混入同為白色的蘿蔔。

台式菜頭粄 / 製圖:Hello Islander

・ 台式菜頭粿(粄):白蘿蔔糕切成塊,搭配油蔥、肉末、香菇等料,熬煮出鹹甜風味

傳統的台式菜頭粿因米漿的比例較高,吃起來比較硬、帶有口感。主要的料理方式為蒸熟後沾蒜蓉醬,另外切塊後混合油蔥肉末等煮成菜頭粿湯也是南部的常見吃法。

聽到這,同事臉上狐疑的表情不減反增,疑惑的問:「但你剛剛說那種蘿蔔糕,跟我們現在吃這種不一樣啊,」沒等他說完,我趕緊接著解釋台式蘿蔔糕與廣式蘿蔔糕的差別。廣式蘿蔔糕在原料上除了米漿與蘿蔔、更加入太白粉、馬蹄粉、澄粉(無筋麵粉)讓口感較軟、也加入炒過的臘肉、蝦米等提升香氣的配料。

廣式蘿蔔糕 / 製圖:Hello Islander

廣式蘿蔔糕:整塊蘿蔔糕煎到金黃微焦,外皮脆糕體軟嫩帶鹹香

廣式蘿蔔糕的糕體強調軟糯細嫩,主要的料理方式為切片油煎到外皮微焦脆,起初只在專賣點心的粵式茶樓中可見,但因為口感及口味受到多數台灣人喜愛,如今成為早餐店的標配。

「蘿蔔糕的英文不是Carrot Cake?」

語畢,早餐店突然走進一個外國人,邊看著我們桌上的蘿蔔糕,邊試圖和煎台前的老闆點一份一樣的餐點。號稱有多益金色證書的同事再次露出疑惑的表情說:「那個外國人剛剛說要點一份Turnip Cake,但蘿蔔糕英文不是Carrot Cake嗎?」我笑了笑,想起蘿蔔糕英文名字的有趣故事。

上網搜尋可以看到許多店家將蘿蔔糕翻譯為Turnip Cake,但Turnip其實是蕪菁(又稱大頭菜,常見於台式泡菜),和實際被用來做蘿蔔糕的白蘿蔔(英文為Radish)同為十字花科,但不同屬。由於歐美對白蘿蔔(Radish)較陌生,因此在翻譯時取名Turnip Cake,然而實際上Radish Cake應該才是較精準的說法。

至於Carrot Cake一般來說指的是紅蘿蔔蛋糕,紅蘿蔔和白蘿蔔在物種上其實完全不同科,之所以被命名為「蘿蔔」,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是因為中國本土原本不產紅蘿蔔,約13世紀時才從波斯引入中國,由於從胡地傳來,加上味道像蘿蔔,因此取名為「胡蘿蔔」,又以其紅橘色而命名為「紅蘿蔔」。

然而有趣的是,在新加坡,Carrot Cake其實指的是蘿蔔糕的另一種變形。從潮汕地區移入新加坡的華人移民,偏愛將蘿蔔糕切塊後,拌上蔥花、蛋等佐料一起熱炒。這道因為英文不好而被誤稱為Carrot Cake的炒粿角,後來在新加坡演變成知名的小販美食(在新加坡看到寫著Chai Tow Kway的小販就是了!)

星馬炒粿角 / 製圖:Hello Islander

星馬炒粿角:蘿蔔糕切成塊搭配甜醬油、蔥花、蛋、蒜末,炒出焦香的重口味

炒粿角在星馬地區相當流行,從早餐到宵夜都適合。但這道料理又分為黑的(black)和白的(white)兩個版本,主要差別在於有無加入甜醬油一起熱炒。

說完之後老闆突然走近,我和同事趕緊正襟危坐假裝很認真在工作。老闆在我們面前停下,突然露出笑容說:「這超酷的耶,我剛剛在旁邊聽得都餓了,原來蘿蔔糕不只是用煎的。」

為避免老闆以為我上班在偷懶,我將這些米食的故事整理起來開啟了一個「米樣」的計畫,想紀錄下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超級好吃的台灣米背後的有趣小故事!歡迎同樣喜歡吃飯的你追蹤並分享出去!(讓老闆看見我的努力!(?)

註1: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在1914年便有關於蘿蔔糕的記載


【島民小任務!】

到附近的早餐店點一份蘿蔔糕,拍照上傳告訴好友你吃的是什麼蘿蔔糕!
(當然也可以藉此宣告你吃蘿蔔糕都沾醬油還是醬油膏)

Loading...

高山秋日的一抹紅葉,巒大花楸

巒大花楸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花楸屬(Sorbus)隸屬於薔薇科(Rosaceae),為落葉喬木或灌木,全球超過100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

花楸又名山梨,食品中的添加的山梨糖醇就是由歐洲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果實提煉出來的(工業上則是由還原葡萄糖製成)。

《環遊世界80樹》書中提到蘇格蘭的花楸樹(Rowan- Sorbus aucuparia,廣泛分佈於歐洲中部、北部與西伯利亞),因鳥類取食後,協助散播種子,有時會在懸崖峭壁上,甚至其他樹木的樹幹凹處,發芽茁壯,而稱它為會飛的花楸樹(flying rowans),並且認為這種樹具有強大的法力,可以保護人們不受巫術的傷害!

臺灣也有一種而且僅產一種,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外型及習性與蘇格蘭的花楸樹極為相似,甚至連學名也有一些淵源,但其是否具備法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她吸引蟲、鳥聚集的功力一流:巒大花楸(Sorbus randaiensis)。

巒大花楸的發現史與學名的演變

曾被認為是蘇格蘭花楸樹的變種

巒大花楸最早的採集者為永澤定一(Nagasawa, S. ),西元1905年11月3日採於玉山山脈,海拔2500-3000公尺山區(標本標籤上紀錄為:玉山西山,標本現存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

1911年,早田文藏於「臺灣植物資料」中將這份標本發表為梨屬植物(Pyrus)的新變種(Pyrus aucuparia var. trilocularis Hayata),同篇報告中也將他與森丑之助,於1908年8月採集自巒大山的一份標本(採集編號:7027)發表為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  Hayata。

眼尖的讀者一定已經發現早田先生發表的兩個變種,雖然變種名稱不同,但是種小名都是“aucuparia”,而且與蘇格蘭的花楸樹的種小名相同。

早田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巒大山的種類與歐洲的Pyrus aucuparia極為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葉子較小,鋸齒較尖銳;西山(玉山)的種類也極相似,主要差異在於本變種果實為3室…」

名稱源自於地名:巒大山

1913年,鑽研薔薇科梅亞科的小泉源一(Koidzumi Gen’ichi, 1883 – 1953),發現早田先生1911年發表的兩個變種,應該屬於花楸屬,於是將這類植物重新歸類,變更屬名,轉移到花楸屬,並且採用森丑之助與早田文藏於1908年採集於南投縣巒大山所發表的學名(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 Hayata),將變種提升為種的階層,學名則更改為    Sorbus randaiensis (Hayata) Koidz.,此後這種植物才因爲學名中有 “randaiensis” (產於巒大山的)的緣故稱為巒大花楸​†​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建置的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內有詳細的學名、形態資訊與數位標本。

細看巒大花楸:習性與形態

巒大花楸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巒大花楸屬於落葉性小喬木,樹高2~5公尺,大約兩層樓高,樹幹粗糙,樹皮常有片狀剝落;枝條光滑無毛,可見到明顯的皮孔。

會變色的奇數羽狀複葉

葉互生,一回奇數羽狀複葉,葉柄幼時微被毛,上表面有縱溝;小葉無柄,13~21枚,成對排列生長在葉軸上(頂端小葉單生);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20公分,寬1~1.5公分,越靠近頂端的小葉尺寸越大,先端銳尖(約60度),基部圓或鈍,略歪斜,銳鋸齒緣,幼時略被柔毛。

白花紅果,蟲鳥皆愛

頂生的花序呈繖房狀,花梗光滑,總梗下部的分枝花梗較長,上部的分枝花梗較短,總長為3-4公釐,兩部分巧妙的配合,讓白色的小花均勻分布在半球形的外圍面上。

花白色,萼筒被長柔毛,5裂;花瓣5枚,圓形、具柄,就像有短柄的小湯匙;雄蕊20枚;子房下位,花柱3~5枚。濃厚的花香與花蜜,吸引大量的授粉昆蟲前來,不少鳥類也會聚集花叢上飽餐一頓,除了花蜜,還有昆蟲可以享用。

果實為梨果,球形、漿果狀,直徑約7公釐,約略如豌豆大小,萼筒與花柱宿存在果實前端,將果實橫切,可以見到五角的星形圖案,果實初為黃綠色,成熟時果實與果柄皆轉為橘紅色。

花果期隨海拔變化

開花期為5~6月,超過3000公尺的山區則遲至7月左右,每個花序的白色小花約有百朵,帶有清香氣味。熟果期於9~10月,橘紅色果點綴於綠葉之間格外顯眼。

10月左右,時序入秋,葉色逐漸由綠轉黃,再轉紅,在冬季來臨之前脫落,以度過高山凜冽的寒冬。

巒大花楸何處尋?

巒大花楸主要分佈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800~3200公尺山區,如:玉山、雪山、合歡山、巒大山及能高山等山區,通常生長在森林邊緣或道路旁,陽光充足略有遮蔭的地方。

其中,最容易親近的地點為武陵農場、塔塔加山區與合歡山區的公路或接近公路的步道,例如:合歡主峰步道或小奇萊步道。

溫帶國家景觀園藝中的常見植物

因花楸屬的樹形優美、葉片會隨季節變色、果實亮眼,在溫帶國家,常栽培作為景觀園藝之用,而且有許多栽培品種與雜交品系,常栽植作為庭園、公園或是行道樹。

巒大花楸如果也能選育出耐熱品種,在平地(至少中北部)可以繁殖,憑藉她多變的葉色、有香氣的花與鮮豔的果實,再加上合宜的植株高度,一定會成為園藝市場的明日之星。

可以藥用也能果腹:花楸屬植物 

巒大花楸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多數種類的花楸屬植物,果實可以藥用或食用,但果實帶苦味,不宜多食,通常會加熱處理後作成果醬或蜜餞後再食用。

植物名實圖考34卷中記載:「救荒本草:花楸樹生密縣山野中,其樹高大,葉似回回醋葉微薄,又似兜櫨樹葉,邊有鋸齒义。其葉味苦,採嫩芽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洗淨油鹽調食。」可見花楸葉片可食,只是苦了點。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野果》ㄧ書中描述歐洲花楸的果實説:「如此酸澀的東西居然在某些地方還有人在吃。對我來說,這些果子又苦又澀,真不懂為什麼鳥兒喜歡吃?事實上,連鳥兒也咽不下它們呢。」看來,梭羅先生對於花楸的苦味,真的不敢恭維,不過現在已經從栽培變種中選育出果實大而甜的品種,可用來作糖漬水果或罐頭,恐怕是梭羅先生始料未及的吧!

在藥用方面,據說可作為瀉藥、利尿劑、利膽劑,或是用來治療感冒、發燒、風濕和痛風。

巒大花楸在國內尚無大量藥用研究,根據維基百科記錄:果、莖、皮均可入藥,味苦性,可以治慢性氣管炎、鎮咳去痰,健脾利水,供讀者參考。

比起這些需要調劑的藥材利用,花楸的未熟果含有山梨酸,可以殺死真菌與細菌,是天然的防腐劑,而且對於人類無害處,在食品工業上應用更加廣泛!

巒大花楸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巒大花楸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花楸屬

中文別名:臺灣花楸、巒大山花楸

學名:Sorbus randaiensis (Hayata) Koidzumi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互生,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鋭鋸齒緣。花瓣5枚,圓形,具柄;雄蕊20枚;花柱3~5

分佈區域:全島中、北部海拔1800~3200公尺山區,森林邊緣或道路兩旁略有遮蔭處

花期:5~6月

花語:繁華的秋日,捎來盛開的好運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蘇格蘭的花楸樹Sorbus aucuparia的學名,曾經有一段時間使用Pyrus aucuparia (L.) Gaertn.
  2. ​†​
    某A種植物原發表時歸屬於A屬,經過研究發現應該歸屬於B屬,此時修訂的作者會將A種植物屬名訂正為B屬,這個過程稱為「轉移」,該植物學名原作者名會以括號保留在修訂名的作者前,此學名稱為:「新組合名」。例如:本文中的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 Hayata,經小泉先生修訂後學名訂正為Sorbus rand-aiensis (Hayata) Koidz. ,由梨屬轉移到花楸屬,有經驗的讀者從學名中即可知道,這種植物由Hayata(早田先生)所發表,後來由Koidzumi(小泉先生)修訂。
Loading...

不藏私!成功賞鳥小秘訣

成功賞鳥秘訣組合 / 製圖:Hello Islander

賞鳥聽起來好像是一件很專業的事情,不過其實這件事入門一點也不困難喔!只要簡單地做好準備,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這邊就要來幫有興趣開始看鳥的朋友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啦!

穿什麼好呢?

雖然說其實穿什麼衣服都能出門賞鳥,也沒有哪種顏色的衣服容易吸引珍禽異獸出現的傳說(真的沒有),不過衣著的挑選其實也是存在著一些小細節。顏色的部分,如前面所說,雖然沒有幸運色的效果,不過盡量選擇樸素、大地色系、或是迷彩的衣著會是比較好的,因為鮮豔的顏色衣服比較容易引起鳥類的注意和警戒,使得目標可能會保持在相對較遠的距離,觀察也就比較不容易進行了。

啊!鳥來了!

賞鳥時最最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一隻可愛的鳥恰巧停在方便觀察的地方了,如果又是期待已久的鳥種更是想讓人大叫:「太爽了吧!」,但是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請先克制自己的衝動,吶喊在心裡就好,因為過大的音量很容易把鳥嚇跑,這樣可就失去了可以好好看看牠的機會了。不過其實整個在戶外的過程,都盡量把音量放低會是最好的,在還沒看到鳥之前,不彷用心聆聽,聽聽看有沒有鳥叫聲、以及鳥叫聲的方向,如果運氣不錯聽到叫聲也看到鳥,以後再聽到一樣聲音就能知道哪隻鳥出沒在這裡了呢!

登登!望遠鏡!

大多數的鳥,因為體型不大,又比較靈活,在能觀察到牠們又不驚擾的情況下,肉眼往往看起來小小一隻,很難仔細的看清楚,這時候就需要望遠鏡的幫忙啦!望遠鏡可以輕鬆拉近我們與鳥的距離,出門時帶著在遇到鳥兒的時候就可以好好看仔細啦!近年來除了望遠鏡,也有手機專用的外掛式望遠鏡頭,相當的方便攜帶,還可以用手機拍照記錄下來,有的甚至能夠直接當作單筒式的望遠鏡,讓你直接透過它用眼睛觀察喲!

能不能餵牠們吃點東西呢?

生活在戶外的鳥兒們,無論是在都市中和我們比鄰而居、又或是在田間郊區、山上森林生活的,牠們都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下自行存活,餵食有可能會造成牠們行為上的小影響,當然也許有些鳥類容易被影響、有些可能還好,不過既然我們身為賞鳥人,只是喜歡親近自然,觀賞靈動的鳥們,那麼我想對牠們保持一個不驚嚇、不打擾的距離,和不刻意的引誘牠們出現,讓每次遇見牠們就像和隔壁鄰居打招呼般的輕鬆,這樣的關係能穩定而永續的發展下去才是最棒的喲!

好啦!看完上面這些事不是想要出門了呢?其實除了望遠鏡以外都是很簡單能達成的,而剛開始其實也不用執著於一定要有望遠鏡才看鳥,有滿多種鳥又大又不愛動,去一趟住家附近的公園或是大排水溝,就可以開始踏出賞鳥的第一步喲!祝福大家出外都有好鳥況!

此外,我們也發起了「找找看,小鳥在哪裡」的計畫活動,希望讓未曾嘗試過賞鳥活動的家長與孩童從住家周邊的公園、綠地開始觀察。若是對我們的計畫內容有興趣,這邊想邀請你利用 60 秒的時間,點擊下方的連結,和我們聊聊你對這些概念的想法!

👉🏼 問卷網址:https://url.relab.cc/hellobirds

Loading...

寶島夜市大比拼!

夜市(Night Market)曾在 2014 年被 CNN 專文認證,榮登「台灣比其他國家厲害的10件事」中的第一名,在這座面積比瑞士還小的島嶼上,竟然遍佈了 300 多個大小夜市。即便一天逛一個,也得要一整年才能踏遍全台夜市!

有人說夜市不都長得大同小異,賣得東西也都差不多嗎?乍看之下似乎如此,但如果仔細觀察,還是能從各地夜市中找出各自的特色與個性,為台灣夜市增添許多趣味與可逛性!

寶島夜市大比拼 / 製圖:Hello Islander

北部夜市——夜市與觀光夜市始祖

北部夜市 – 夜市與觀光夜市始祖 / 製圖:Hello Islander

有什麼好比的,台灣夜市起源——圓環夜市就在台北市,結案(欸不是)。說起北部夜市,最大的特色可能是看似尋常的「每天開張」,但要知道這可不是每個夜市都能做到。台北、新北地區擁有在地人口與觀光客眾多的優勢,因此攤販們多能在夜市裡擺設固定攤位,每日準時迎接飢腸轆轆的人潮。

除此之外,北部夜市也相當與時俱進,行銷手法豐富多元。像是為了發展旅遊業,台北市政府輔導華西街成立了全台第一座觀光夜市;承襲圓環夜市而生的寧夏夜市,也在 2011 年推出集結經典美食、一位難求的「千歲宴」。近年更與外送平台合作增加商機,不禁讓人期待北部夜市接下來還會出什麼招!

中部夜市——創意小吃發源地

中部夜市 – 創意小吃發源地 / 製圖:Hello Islander

說起中部夜市,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關鍵字可能是「逢甲夜市」。有著一群總是肚子餓的學生人潮與熱愛嘗鮮的各地觀光客做後盾,逢甲夜市堪稱全台最勇於研發各種創新小吃的夜市。像是進駐各大夜市的「日船章魚小丸子」,就是從逢甲夜市發跡。而被笑稱什麼都很大的台中,就連經營品牌也要往全國連鎖邁進,從一中夜市紅到全台的「一中豪大雞排」就是最好的例子(連名字都要很大)。

南部夜市——背好口訣,來吃新鮮海產

南部夜市 – 背好口訣,來吃新鮮海產 / 製圖:Hello Islander

對比每日開張的北部夜市,來到台南可要背好口訣「大大武花大武花, 大大武花大花花,大尖武花尖武花」,才知道今天可以去哪裡逛夜市!口訣中的大、武、花分別代表大東夜市、武聖夜市與花園夜市,七字順序則代表從星期一至星期日有開張的夜市。

來到南部,可別錯過各大夜市的經典海鮮小吃,像是台南大東夜市的「海口人乾燒蛤蜊」、高雄六合夜市的「莊記海產粥」、光華夜市的「輝哥鱔魚花枝麵」,當然還有登上 Netflix 影集《世界小吃》的嘉義文化路夜市「林聰明沙鍋魚頭」!

東部夜市——吃烤肉不來杯調酒嗎?

東部夜市 – 吃烤肉不來杯調酒嗎?/ 製圖:Hello Islander

來到東部,則能完全感受到另一種豪氣,像是由花蓮在地夜市整併、佔地達 9 公頃的花蓮東大門夜市,集結了 400 家攤位與老字號攤商,其中最不能錯過的還是「原住民一條街」。在這裡能品嚐到運用原民常見食材製作的美食,如炒野菜、鹽烤魚、石板烤肉、飛魚卵香腸、馬告炒麵刈包,甚至是小米酒特調等,都是其他夜市沒有的美味,適合與三五好友一起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看到這裡肚子餓了嗎?正在計劃下一趟出遊的朋友,或許可以來趟以夜市為主題的環島之旅。建議做好放飛自我、身材發福的心理準備,親身感受各地夜市的獨特風景!

Loading...

梅花梅花幾月開?

梅花 / 攝影:烏羽織

只要講到冬天的花,自小在臺灣受教育的我們,大概很難不馬上想到梅花吧?梅花原產於中國,並非臺灣的原生植物,由於過往的歷史因素,時人看重其植株和花朵的外貌形象,及嚴寒中綻放的特性,寄予其家國精神,而訂為我們的國花。因此在臺灣的十元硬幣、國道標誌、奧運會徽和眾多政府機構的標誌都可以看到梅花和「梅花形」的出現,算是在一般的幾何圖形外,最容易在臺灣標誌設計上看到的形狀了。

南投縣信義鄉的風櫃斗,遠眺山脈、俯視溪谷的樣子 / 攝影:烏羽織

詩詞、國畫裡的梅花固然風雅,但對於我們來說,望「梅」止渴中的梅子,其實更接近生活的日常:吃撐了的時候,奶奶或媽媽,就會從冰箱或廚房角落裡拿出那個紅色蓋子壓著透明塑膠袋的玻璃罐。梅子原產於中國,在臺灣的大量栽種卻始於日治時期,南投的信義鄉因其背靠玉山,又臨著陳有蘭溪溪谷,通風涼爽的氣候適合梅樹生長,因此在當時大量栽種,回銷日本。雖然今日的規模已不若以往,仍是臺灣最重要的產區之一。不同熟度的梅子,從青到黃,各有適合製成的產品:從口感爽脆的脆梅、各種口味的軟Q蜜餞、到梅醬梅酒梅精等,雖然梅樹果實的產季僅從三月底到五月初,人類己食用千年的歷史和加工技術,讓我們得以全年無休地享用。

梅樹的壽命很長,樹齡高者開花亦繁茂。台灣較常見的有觀賞用的宮粉梅,和用以產梅,有著我們熟悉五片白色花瓣的果梅。要判別同為薔薇科的櫻花和梅花,兩個各有多種顏色和栽培品種的樹,有個小撇步:梅花沒有花梗,像是花一朵一朵地直接黏在樹枝上,花瓣呈圓形;櫻花則有花梗,會一簇多朵地綻放,花瓣末端中央有明顯缺刻。除了花朵不同,日本還有句有趣的俗諺:剪櫻花的是笨蛋,不剪梅花的也是笨蛋。講的便是栽種兩者時需持有的修剪差別態度:櫻花剪枝後切口不易癒合,易受感染而枯萎死亡;相反地梅花易長分枝,需修剪才能開得愈加繁盛。

製圖:Hello Islander
Loading...

珊瑚,你怎麼變白了?

白化珊瑚空拍照 / 攝影:馮加伶

在認識各種事物時,顏色往往是我們記憶它們樣貌的重要線索之一:地上的麻雀是咖啡色、菜籃裡的茄子是紫色、鄰居家的胖貓咪是三花的。但有些生物,雖然同種,卻有幾種不一樣的顏色,像是培育出來的各色玫瑰、白色棕色和黑色的貴賓狗、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最重要的豌豆有著不同顏色的花和種子等。大部分生物的外貌都是由基因操縱的,所以親戚總是長得相似些、個人的髮色和父母的有關。但對淺海裡的珊瑚來說,它顏色的來源卻不太一樣,大部分不是來自於珊瑚本身,而是在它體內、與它共生的藻類。

綠島繽紛的海底世界 / 攝影:馮加伶

所謂珊瑚,指的是固著在一起的珊瑚蟲群體和其分泌碳酸鈣所形成骨骼的統稱──珊瑚產卵後,成功受精的卵發育成珊瑚蟲,一隻珊瑚蟲固著於一地後,不斷分裂生殖形成群體,再加上期間形成的骨骼,才變成我們所看到水中熱帶雨林的一草一木,不斷堆砌形成眾多生物所仰賴的一方棲所。

住在深海的珊瑚,生存主要靠珊瑚蟲們自己捕食浮游生物和有機質,因此珊瑚顏色的來源為珊瑚蟲本身和骨骼形成時所吸附的海中微量元素。珠寶首飾、展示櫃中會出現的那些紅豔、粉色等的珊瑚便是屬於此類。而我們一般觀光潛水所看到的珊瑚,則生長於陽光能穿透進來的淺海,珊瑚體內住著與之共生的藻類,以珊瑚蟲的代謝物為養分,行光合作用後產生氧氣和有機物質,成為珊瑚和生活在珊瑚礁裡眾多生物主要的能量供給來源,而這些共生藻,也是真正賦予珊瑚多樣各色美貌的功臣。不同種的共生藻和珊瑚蟲之間的契約關係並不一,有的十分專一,有的則端看環境條件,在不同溫度下有適應性不等的藻類與其締結盟約。

而所謂的珊瑚白化,便是珊瑚裡的共生藻,因環境改變(溫度上升、水質污染等)不適生存,珊瑚體內沒了共生藻,只剩下原本灰白的珊瑚蟲,海中的繽紛,便成覆滿雪的寂寥庭院了。沒有共生藻的珊瑚,還是能靠自己的攝食支撐一陣子,等待新的健康共生藻入住、回復往日光彩;但若空窗太久,珊瑚便只能慢慢虛弱、死去。有些白化的珊瑚,會呈現迷幻的螢光色,近年研究認為,這是珊瑚為了減少陽光在白化珊瑚體內的反射而發展出的機制,因為光線太強反而不利共生藻的生存,也因此這些兀立於一片蒼白中,令人目眩的螢光黃、綠、藍、紫,卻仿佛是珊瑚最後的掙扎呼喚。

珊瑚白化四個字出現在臺灣的新聞中,似乎已是有些年歲了,一開始主要是因核電廠排放冷卻用水後使該區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當地珊瑚白化,但隨著海洋污染和全球暖化的日益體現,珊瑚白化的回報更加頻繁、區域也更多。近年民間設置了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持續推行珊瑚礁體檢計劃,歡迎大家以自己可行的方式,減少對海洋的污染、降低引起暖化的氣體排放等,一起關心在海中圍繞著我們的這些片片花園,為它們掃除身上的霜雪。

Loading...

為什麼水鳥的腳都不會冷?

近年來雖然冬天體感短又暖,但是無論怎麼說,我們都可以穿著厚厚的外套,窩在暖暖的被窩裡。但是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就不一樣啦,面對冬天的低溫,他們該怎麼做呢?這邊要來介紹一種出現在一些水鳥中的應對方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水鳥可以那麼悠哉的在海濱散步,不畏寒的把腳插在低溫的泥濘中,然後慢慢地找尋食物呢?一切的祕密就藏在牠們的「焦ㄚ咖」裡面!科學家發現,在一些像是鷺科、鷗科…..等鳥類的腳,其血管的分佈有技巧性的可以幫助他們保溫喔!

站在溪流中的夜鷺 / 攝影:烏羽織

讓先從人講起吧!大家應該都有天冷時四肢冰冷的經驗吧?先從手指和腳趾開始覺得冷,只有身體或是胸膛比較能維持體溫。這是因為血液在人體內循環,從心臟出發的時候帶著體溫,走動脈到末梢的循環部位(手、腳、頭),因為和環境接觸的表面積最多,且血管分支也變小變細微,於是血液也跟著降溫,待這些血液提供完氧氣之後回程從靜脈往心臟,才能再靠身體的熱能讓血液回溫,讓我們不至於失溫而不適。因此人類用毛手套、厚襪子、毛帽來禦寒,因為在肢體末梢的血液降溫越少,我們就不需要花費太多能量來維持體溫。

那麼這些水鳥哪邊不一樣呢?首先我們可能會看到牠們單腳站立在水裡,這樣可以減少接觸低溫的表面積。再來和我們不同的,是牠們的腳神經分布較少,對溫度並不敏感,也就是說,不會因為外部溫度低而覺得寒風刺骨。然而若是就這樣不管,讓已經被環境溫度降溫的血液回到體腔才加溫,需要耗費很多的能量;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心臟出發的血液是溫暖的,如果直接讓這些熱能白白流失到環境非常的不划算。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腳內的血管配置做了些精妙的調整,腳部的血管分佈上,動脈和靜脈會相當接近,因此在暖暖的動脈血液還沒到達最末梢(溫度最低的部位)之前,動脈的暖血就會慢慢的幫靜脈的冷血加溫,也就把這些熱能轉移到靜脈中,讓從靜脈回程的血液可以體錢被升溫;而靜脈的血管也會擴張,讓血液回流的比較慢,充分的讓動脈的熱能可以轉移。

河口濕地的鷺鷥們(左至右:小白鷺、蒼鷺、大白鷺) / 攝影:烏羽織

以前不知道的時候還以為這些鳥兒就是神經大條不怕冷,沒想到生物的構造竟然有這麼多有趣的細節,而這就是水鳥腳不怕低溫的秘密機關啦!相信在知道這個秘密之後,看到這些鳥兒們又會有不同的感覺囉!

Loading...

一句話激怒吃米愛好者之2

「碗粿冷掉是要怎麼吃?」

某次和朋友一起從台南開車回台北,路過麻豆時,我要求朋友一定要專程下交流道,吃一碗我口袋名單上的碗粿店。終於盼到我朝思暮想的碗粿上桌,正在盤算要用竹籤切成幾塊比較好入口,友人突然疑惑地問我:「這家店我看不行,這個碗粿都是冷的是要怎麼吃?」身為碗粿愛好者,當然義不容辭要為碗粿說幾句公道話。

一碗好吃的碗粿,最重要的就是粿本身的Q度。然而,碗粿的Q度和使用糯米的麻糬或年糕不同,碗粿的Q是入口後有口感,但又乾爽不沾黏。碗粿要Q有兩個關鍵,首先是要使用存放一年以上的「舊在來米」磨成米漿,因為經過存放的米水分降低,製作出的粿口感上比較不會濕黏;另一個重點則是要放涼再吃,剛炊好的碗粿在高溫下仍偏濕軟,冷卻後碗粿的中央微微凹陷時,就是碗粿最Q彈好吃的時候!

「碗粿就碗粿,不都同一種?」

開心地吃完麻豆碗粿後,換我開車繼續往北,行經新竹時,我駛下交流道再次停在一間碗粿店前想吃個小點心。剛睡醒的友人以為已經抵達台北,起身看到碗粿店不耐地問我:「中午不是才吃碗粿嗎,為什麼又吃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了吃到不同的碗粿,我趕忙安撫他吃吃看再說。碗粿上桌後,友人一臉不可置信地看著我,我一邊舀起碗粿,一邊解釋北部「白碗粿」和南部「黑碗粿」的差別。

。北部白碗粿:純米炊蒸,再鋪上菜脯與油膏

北部的白碗粿承襲客家,客家話又稱「水粄」。將在來米磨碎後入鍋炊蒸後,在鋪上炒香的菜脯、豆乾、碎肉;此外,客家的水粄除了有鹹的版本,也有加入黑糖的甜粄,是傳統客家人的農耕點心。

白碗粿 / 製圖:Hello Islander

。南部黑碗粿:米料混炊,紅蔥肉臊帶出鹹香

前面介紹的南部碗粿,做法上混合磨碎的在來米與紅蔥肉臊,以溫熱水快速拌勻後,在倒進裝有香菇、蛋黃、肉塊的碗中一同入鍋炊蒸,待放涼後即可食用,在攤販中經常與魚羹、肉羹等一起販賣。

然而,網路上對於碗粿的起源其實沒有非常多記載,但從日治時期的文獻《水竹居主人日記》可以發現,碗粿在早期就有被作為供品的紀錄。

「陰晴天,仍備辨〔辦〕牲醴食碗粿品,令清漣、世垣並阿包、阿海、德恒等往快官祭掃祖考墳」-1926《水竹居主人日記》

開車回台北的路上,友人主動約了我下次再一起去吃飯,而且指定要吃「飯」,因為邊聽故事邊吃飯,才會知道自己吃的東西原來這麼講究,也好像就變好吃了。

為了讓更多人獲得和友人一樣的感受,我開啟了一個「米樣」的計畫,想紀錄下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超級好吃的台灣米背後的有趣小故事!歡迎同樣喜歡吃飯的你追蹤並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