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臺灣原生鐵線蕨辨識大全

鐵線蕨,在臺灣常見生長於中低海拔的潮濕壁面上,其下垂的亮黑色葉柄,隨風擺動時的景象,被喻為有如「少女的髮絲」,輕輕散落搖曳;而如羽片般的扇形葉子,層層排列而成漂亮的綠色漸層,亦是其引人欣賞、玩味的特色之一。

因此,除了有旅人於山林間追尋它們的蹤跡,也有許多民眾會在逛花市時,受其清新氣質所吸引,將它們帶回家作為擺飾。

若你還不認識鐵線蕨,不妨在出門時仔細看看,運氣如果不錯,不用去花市、也不用爬多少山路,或許你家附近的排水溝、甚至是街坊間潮濕的牆壁或牆角,就有可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原來鐵線蕨不只一種

一般人所說的鐵線蕨,其實大多泛指整個鐵線蕨屬(Adiantum)的植物,雖然其中有一種的中文名稱便是「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亦是本屬的模式種(模式種是指在建立一個新的屬時,該屬的代表性特徵所依據的種)。

在臺灣,鐵線蕨屬中總共包含 18 種鐵線蕨,它們的特色如同前面提到的–宛如「少女的髮絲」–植株叢生、下垂的黑褐色葉柄,正是鐵線蕨屬為人所知的外表特徵。然而不同種的鐵線蕨,它們的羽葉呈現各式不同的排列和漂亮扇形,這樣精緻美麗的搭配,使得它們在眾蕨中佔有一席之地。

城市邊房屋間的鐵線蕨,攝影/謝宗佑

花市中常見的鐵線蕨

鐵線蕨在花市中算是小有市場,能買到的種類其實不少,像是扇葉鐵線蕨、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梅山口鐵線蕨、半月形鐵線蕨等,這些都屬於臺灣的原生鐵線蕨。

然而真正在花市中最常見的,是脆鐵線蕨和細葉美葉鐵線蕨。這兩種鐵線蕨並非原生於臺灣:細葉美葉鐵線蕨來自南美洲,而脆鐵線蕨則是來自墨西哥、波多黎各、哥斯大黎加一帶,它們都因為獨特且美麗的羽葉形狀,成為極受歡迎的進口蕨類。這些鐵線蕨的價格頗為親民,200-400 元左右,就能擁有一盆。

每天看看它、噴噴水,就能使人身心舒暢,是非常划算的投資呢!不過如果買的不是臺灣的原生鐵線蕨,請讓它留在家中綻放它的美麗就好,不要把它帶到外面的山林喲!

鞭葉鐵線蕨,攝影/謝宗佑

鐵線蕨種類的辨識方法

當我們看到鐵線蕨的時候,要怎麼分辨到底是哪一種鐵線蕨呢?第一步便是先觀察它們葉子整體和各個部位的樣貌,因此這邊整理了一些葉子的部位及特徵來和大家介紹。

鐵線蕨的葉子構造

蕨類一片葉子的組成包含了:羽葉、葉托、葉柄、葉片、及葉脈。首先我們先來看葉脈,不同於常見有一個明顯中肋貫穿葉身,再從中肋往兩側發展的葉脈,鐵線蕨屬的葉脈多是「游離脈」,即是從基部多條往葉緣延伸的多條葉脈。而我們看到的每一小片,只能稱作羽葉,因為鐵線蕨屬的葉子都是複葉,所以從葉柄出發,以葉軸為基所長出的眾多羽葉合起來,這樣才是鐵線蕨的「一片葉子」喔!

知道各個葉子的部位以後,我們就能觀察到,鐵線蕨有著扇形的羽葉以及黑褐色的葉柄。而除了各部位的形狀和顏色外,仔細觀察葉子的葉柄、葉軸,看看是光滑的、或是有毛的,如果有毛的話又是分布在哪些地方?孢子囊分布在羽葉上的哪些地方?這些都是辨識鐵線蕨需要注意的地方喔。

鐵線蕨的「羽片」們,攝影/謝宗佑

複葉型態分類:掌狀複葉羽狀複葉

鐵線蕨屬中,複葉的型態主要分為掌狀複葉以及羽狀複葉。

掌狀複葉是從葉柄出發,在葉柄的尾端會長五片以上像手掌般排列的羽葉,例如灰背鐵線蕨、扇葉鐵線蕨、毛葉鐵線蕨。羽狀複葉則是葉柄銜接的葉軸兩側會長出許多羽葉,如羽毛狀的排列,像是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半月型鐵線蕨。

而羽狀複葉中又可以看它是幾回的羽狀複葉:若是葉柄上面就直接長出羽葉就是一回,如鞭葉鐵線蕨;如果葉柄銜接的葉軸上又分岔出葉軸,而這個葉軸兩側才長出羽葉,這樣就算是二回羽狀複葉,依此類推,亦有更多回數的羽狀複葉,而二回以上的羽狀複葉如鐵線蕨。

鐵線蕨的孢子特徵

蕨類植物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孢子,它們不開花不結果,以孢子來繁殖,而孢子囊就是製造以及儲存孢子的組織,孢子囊出現在葉子上的位置以及方式因種類而異。

鐵線蕨屬的孢子也有其特色,它們的孢子囊位於羽葉緣反捲的位置,反捲的羽葉會將孢子囊包覆起來,稱為「假孢膜」,且孢子囊群不會連續的生長在一起。雖然有共同的特色,不過不同種還是有差異,像是假孢膜的形狀就會不一樣,例如:半月形鐵線蕨有著線形的假孢膜、鞭葉鐵線蕨的假孢膜則是長方形至腎形、長尾鐵線蕨是原腎形、鐵線蕨的是長方形、扇葉鐵線蕨是半圓形至長橢圓形。

馬來鐵線蕨以及孢子,攝影/謝宗佑

臺灣鐵線蕨簡介

在台灣目前有 18 種鐵線蕨屬的植物,有的隱身於城市或郊山的近水岩壁上,有的則是身處山內或在離島,比較難見上一面。這邊分享一些線索,幫助大家尋「線」追「蕨」。

新手入門,當然就是從生長環境最近人的鐵線蕨開始啦!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在全台的中低海拔都有分布,在有遮蔭的水泥壁面上,又或者溪邊的岩壁上都可能會看到他的身影。

繪製/盧亭筑

除了鐵線蕨之外,鞭葉鐵線蕨(Adiantum caudatum)以及扇葉鐵線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也都是常見的種喔!他們都分布於低海拔有遮陰的林下、或者是位於森林至路徑旁的邊坡,扇葉鐵線蕨全台都有機會見到,常見於次生林的環境,而鞭葉鐵線蕨則多長在台灣的中南部。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接著來介紹比起上面三種鐵線蕨更少見一些的。

長尾鐵線蕨(Adiantum diaphanum)和愛氏鐵線蕨(Adiantum edgeworthii)在全台灣都有機會找到,長尾鐵線蕨比較容易出現在低海拔林下的岩石或土坡上,而愛氏鐵線蕨住得比較高一點,在中海拔的岩壁上可以找找看。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半月形鐵線蕨(Adiantum philippense)、孟連鐵線蕨(Adiantum menglianense) 、馬來鐵線蕨(Adiantum malesianum)、毛葉鐵線蕨(Adiantum hispidulum)在台灣的中南部比較有機會見到,半月形鐵線蕨和孟連鐵線蕨是好鄰居,都住在低海拔,他們外型也很相近,若是遇到不妨可以數數看孢子囊內的孢子數量,孟連鐵線蕨會有64顆孢子,而半月形鐵線蕨則是32顆,馬來鐵線蕨也生長於低海拔,在森林邊緣的土坡或岩壁上可以找到,毛葉鐵線蕨在低海拔至中海拔都有機會,也會長在稍微乾燥的土坡上。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蘭嶼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f. lanyuanum),則是去離島遊玩的時候可以注意喔!他主要分布在蘭嶼及綠島,恆春半島的東岸也有機會看到,可以在潮濕的岩石縫隙間找找。

繪製/盧亭筑

最後就是最難巧遇的鐵線蕨們了。

翅柄鐵線蕨(Adiantum soboliferum)和梅山口鐵線蕨(Adiantum x meishanianum)都是生長於南台灣的低海拔,翅柄鐵線蕨見於台南以南且乾濕季分明的丘陵,在森林邊緣或比較稀疏的林下土坡上能見到;梅山口鐵線蕨如其名,僅在高雄梅山口有紀錄,如果有注意到他的學名就不難發現,梅山口鐵線蕨是馬來鐵線蕨和孟連鐵線蕨的天然雜交種,所以他的外型上會介於這兩種之間喔!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灰背鐵線蕨(Adiantum myriosorum)、單蓋鐵線蕨(Adiantum monochlamys)、峨嵋鐵線蕨(Adiantum roborowskii var. faberi)、和對葉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junonis)則是分布在中海拔的鐵線蕨,灰背鐵線蕨在台灣中海拔的雲霧帶山區,潮溼的岩壁上可以看到;單蓋鐵線蕨,又被稱為石長生,只有在新竹、苗栗、以及花蓮有紀錄到,到這些地方可以往溪流附近的石壁上找找,或許就能見到喔!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峨嵋鐵線蕨是2021年才被確定在台灣有分布的新發表種,他分布在台灣的中部,中海拔偏高的溪谷周邊可以留意看看;對葉鐵線蕨,或稱團羽鐵線蕨是台灣十八種鐵線蕨中滅絕風險最大的,在紅皮書中列為「極危(CR)」,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表面較乾的岩壁上,如果有機會見到務必好好珍惜。

最後就是住在最高的兩種鐵線蕨了,深山鐵線蕨(Adiantum formosanum)以及臺灣鐵線蕨(Adiantum taiwanianum),兩者都生長於岩石縫隙間,深山鐵線蕨或稱為月牙鐵線蕨,喜歡在開闊、通風良好的地方,而臺灣鐵線蕨則是偏好有遮蔭、濕潤的岩縫。

繪製/盧亭筑
繪製/盧亭筑

如何分辨18種臺灣鐵線蕨:鐵線蕨屬檢索表

既然鐵線蕨屬下面那麼多種鐵線蕨,要如何分辨觀察到的是哪一種鐵線蕨呢?這邊參考了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蕨類觀察圖鑑、以及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整理了鐵線蕨屬的檢索表,可以幫助大家看看自己遇到的是18種鐵線蕨中的哪一種喔!

第一項:我們先看看觀察到的鐵線蕨是否為一回羽狀複葉,是的話接著看第二項;若是二回以上的羽狀複葉或掌狀複葉,那就跳到第十一項

第二項:觀察葉軸的正面是否有毛,有毛的話就接到第三項;光滑無毛或近乎無毛的話則跳到第四項

第三項:葉軸的背面是否有毛呢?密披毛的話那就是「馬來鐵線蕨」;疏批毛的話則是「鞭葉鐵線蕨」

第四項:葉柄和葉軸兩側是否各有一翅呢?有的話那就是「翅柄鐵線蕨」;沒有的話繼續接續到第五項

第五項:羽柄長度約大於5mm,則接到第六項;長度不超過4mm則接到第七項

第六項:小羽片若為淺裂,則是「半月形鐵線蕨」;若小羽片有深裂至1/3~2/3則是「孟連鐵線蕨」

第七項:羽葉基部是否對稱?有對稱的話那是「對葉鐵線蕨」;非對稱的話則接續至第八項

第八項:羽片的正面是否有毛,無則接續至第九項;如果有毛的話則是「長尾鐵線蕨」

第九項:羽葉羽柄約1mm的話,是「愛氏鐵線蕨」;羽柄長大於1.5mm則至第十項

第十項:側羽片的對數若多於十對,是「梅山口鐵線蕨」;若少於十對則是「蘭嶼鐵線蕨」

第十一項:葉子是掌狀複葉的話,那接續至第十二項;若是二至多回羽狀複葉,則接續至第十四項

第十二項:葉的正面有被毛,那就是「毛葉鐵線蕨」;如果光滑無毛則接續至第十三項

第十三項:葉軸的表面若有披毛,是「扇葉鐵線蕨」;若無毛則是「灰背鐵線蕨」

第十四項:葉子的背面有深褐色的剛毛,那就是「長尾鐵線蕨」;若無則進到第十五項

第十五項:羽片若寬大於10mm且上緣有2~3個深裂,則至第十六項;若末回羽片不分裂,則接續至第十八項

第十六項:營養羽片的邊緣若為全緣,是「深山鐵線蕨」;若具有小齒狀則接至第十七項

第十七項:葉片質地為厚紙質、下部的羽片基部為心型,為「蘭嶼鐵線蕨」;若葉片質地為薄紙質、下部羽葉基部為寬楔形則是「鐵線蕨」

第十八項:羽片的先端齒緣明顯則是「單蓋鐵線蕨」;不明顯則至第十九項

第十九項:小羽片為倒卵至圓形,長10mm且葉緣不反捲為「峨嵋鐵線蕨」;小羽片為倒三角形,長5mm且葉緣向下反捲則為「臺灣鐵線蕨」

以上為鐵線蕨屬植物的檢索表,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分辨在外面看到的鐵線蕨喔!

未知的臺灣鐵線蕨新成員

臺灣的蕨類還有許多難以切確分辨的未確定種(undetermined species),隨著文獻資料的流通以及研究人員的努力,越來越多未確定種得以被鑑定出來。

2021年底發表的峨嵋鐵線蕨就是這樣的例子,於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季刊,2021年第23卷第四期(2022-01-14_1615038500.pdf (tesri.gov.tw))發表的峨嵋鐵線蕨,先前僅發現於中國西南方,在2019年出版的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中以未確定種被介紹,而研究人員透過從2010至2020年間在野外採集到的樣本,以及保存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TAIF)、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TAI)、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 (HAST)、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標本館(TNM)的標本及資料庫,將其鑑定,而成為臺灣的新紀錄鐵線蕨。

臺灣鐵線蕨的生長環境

多數的鐵線蕨屬植物喜歡生長在森林邊緣、潮濕且有遮蔭的環境:像是林緣的土坡上,可能會找到半月型鐵線蕨;潮濕的岩石、土壁上,則可能會發現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除了林緣,森林內的底層土壤上,也許會遇見扇葉鐵線蕨;甚至在建築物、排水溝的潮濕壁面,也能看看有沒有鐵線蕨的蹤跡喔!

臺灣原生的鐵線蕨屬植物多分布於中低海拔的山區。僅有月牙鐵線蕨、臺灣鐵線蕨這兩種臺灣特有種,分布於高海拔山區;而翅柄鐵線蕨、馬來鐵線蕨多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山區;梅山口鐵線蕨則是如其名,在高雄梅山一帶可以看到;毛葉鐵線蕨的分布則北移一點點,在中南部山區有機會見到;單蓋鐵線蕨分布則局限於新竹、苗栗一帶。雖然這些屬於較不常見的鐵線蕨,但出外旅遊的時候還是可以多多注意,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喲!

臺灣鐵線蕨的困境

根據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2017)年的調查以及近年的發表,原生於臺灣的18種鐵線蕨中:有5種易危(VU):深山鐵線蕨、灰背鐵線蕨、翅柄鐵線蕨、臺灣高山鐵線蕨、峨嵋鐵線蕨;1種臨危(EN):單蓋鐵線蕨;以及2種極危(CR):對葉鐵線蕨、梅山口鐵線蕨。

鐵線蕨屬植物,多生長於森林底層、或是山林的邊坡峭壁,而隨著人為活動範圍擴大,森林的邊緣地帶也容易逐漸被破壞、減少,因此每次的棲地破壞也使得鐵線蕨屬植物族群減少,甚至會發生小地區的物種局部滅絕。當然這不單單僅是鐵線蕨屬植物面對的困境,生活在森林邊界的動植物一樣都面對這些問題,因此仍有待在開發和保育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所幸臺灣的公部門以及開發單位現今都對環境保護有較好的意識,可以看到新聞上,因為山區道路的邊坡工程區域,發現了臨危的對葉鐵線蕨,因此先在施工之前將其移地復育;也有更改工程設計,讓臺灣高山鐵線蕨的生態得以保存的好事發生,希望這些經驗都能繼續傳承下去,讓各種動植物得以繼續在臺灣綻放、生存。


作者簡介 – 膝J

大稻埕人。

喜歡動物,包含除了貓和狗以外的那些動物。夢想是能和所有生物溝通、喇D賽,想要記錄生活中遇到各種和動物有關的趣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如果下輩子能當動物,希望是隻能打電動的猛禽。

校閱 – 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 張智翔

Loading...

酷暑中與獨角仙的一期一會

暑假,是曾身為學生的我最喜歡的長假,然而熱到不行只想躲在家裡吹冷氣的酷暑,其實是很多動物們繁衍後代的重要時刻喔!這次要介紹的主角我想大家對他的名字應該完全不陌生-獨角仙!

獨角仙生活史 / 製圖:島民集合

5-7月,獨角仙大量出現的旺季

獨角仙-或者叫牠雙叉犀金龜,是能普遍在台灣中低海拔區域觀察到的!不過想要一睹美麗鹿角的風采,得等到5-7月,成蟲才會大量的出現,這時不妨到附近的公園走走(當然挑靠近山邊一點的公園還是比較容易看到),就有機會看到成群的獨角仙聚集在光臘樹幹上,吸食光臘樹的樹液喔!

雄蟲才有!鹿角般的犄角

獨角仙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帥氣的頭角了吧。這是專屬雄蟲的特徵喔!

雄蟲的頭部,會有一個長長的頭角,在末端分成兩邊再開叉,而在牠的前胸背板上也會有一個相對不顯眼的胸角,而胸角末端也有開叉。

有些體型較小的雄蟲雖然沒有長長的頭角,但是在前胸背板還是會看到胸角。雌蟲的話,除了體型通常會比雄蟲來的小隻許多,頭部和前胸背板上是沒有任何的角喔!

獨角仙 (雄蟲) / 攝影:膝J

繁衍後代:獨角仙一生中唯一的任務

綜觀獨角仙的生活史,牠們的幼蟲時期,就是俗稱的「雞母蟲」成員之一。為什麼是雞母蟲呢?

這是因為過去母雞時常在地上啄食這些在土裡的幼蟲,而得來的稱呼。牠們多是金龜子科和鍬形蟲科的幼蟲們,會在腐木或落葉堆中生活。

經歷掠食者的追殺、辛苦存活,最後終於破硧成為獨角仙的幼蟲們,這一切都只為了一件事而努力著,那就是繁衍後代!為了能夠獲得繁殖的機會,雄蟲的頭角就是能讓彼此一較高下的利器啦!

娶親比武:樹上的摔角大戰

雄獨角仙會彼此打鬥來爭取繁殖的機會,但是怎麼打呢?如果你有幸在樹上見到的話可以好好觀察喔!

兩隻打鬥中的獨角仙會用長長的頭角互相較力,將頭角擠進對方的身體下方空隙,然後用力抬頭試圖把對方翻起來,失敗的一方就會被迫離開現在的位置。牠們可能會滾落到樹下,或是飛起來移動到其他地方。而留下來的雄蟲就有機會和現場的雌蟲進行交配,而能繁衍後代!

兩雄ㄧ雌競爭 / 攝影:膝J

延續下去

對於生物來說,繁殖是相當耗費能量的,這對獨角仙來說也不例外。

通常在野外的獨角仙,雄蟲在交配過後就已經非常虛弱了,完成使命的牠,不久後就會死去;而雌蟲交配過後,則會從樹上回到地面,找尋適合產卵的土壤和環境,在產完卵完成任務後,結束牠這一趟的旅程。

而這些卵,經過時間,從卵變成幼蟲,化成蛹,最後在隔年的這時候羽化成蟲,繼續回到光臘樹。

獨角仙交配 / 攝影:膝J

縱覽了獨角仙一年的生活史,更顯得牠們成蟲出現的這短短一兩個月格外珍貴呢!

也因為這樣,雖然野外的獨角仙很容易捕抓,還是希望大家觀察牠們的時候保持距離,不要隨意的觸碰或抓取,這樣才能享受和牠們(的後代)的一期一會,約好明年在同一個地點相見喔!


【與動物相關商品,這裡報你知!】

Loading...

一妻多夫代表就是他!水雉的戀愛戰場

和心儀的對象約會的時候,該怎麼打扮才能吸引對方的目光呢?我想這是身為人類在追求另一半時常常會有的煩惱。為了尋求伴侶而想要認真打扮的,不只是人類,鳥類也會有:許多種鳥類會在繁殖季來臨時,將全身的羽衣轉變為繁殖羽,通常都非常的華麗亮眼,而今天的主角——水雉,就是這樣的鳥種!

水雉在非繁殖季節時,穿著樸素的冬羽度寒,而到了夏天四五月的時候,溫暖的天氣伴隨著繁殖季的到來,便會換上鮮豔的繁殖羽——然而,換上戰袍,僅僅只是水雉求偶的開始。

水雉 / 攝影:烏羽織

「她」很厲害!一妻多夫的水稚

水雉的求偶有著一系列繁複的步驟,先從牠們的婚配制度說起吧。和歷史上常見的「後宮佳麗三千人」相反,水雉是一妻多夫制,也就是一隻雌鳥會和多隻雄鳥進行交配,雌鳥的體型也會比雄鳥來的大。

在雌鳥主導求偶的習性下,要如何成功配對、繁衍呢?對水雉來說,這是一連串充滿考驗的關卡!

第一關、雌鳥疆土爭霸戰

首先,雌水雉必須要鞏固一片領域作為繁殖地。雌鳥間的地盤競爭很激烈,在繁殖季前期會觀察到他們的打鬥。經歷打鬥後,獲勝的雌鳥成功的佔領了一塊繁殖地,接著便會找尋合適繁殖的雄鳥。

當然不免俗的,常常會有超過一隻的雄鳥希望能獲得這次的繁殖機會,於是就換雄鳥之間大打出手啦!獲勝的一方便會和雌鳥配對成功,並以鳴叫聲來相互確認,到這邊算是通過第一關。

第二關、雄鳥築巢大對決

下個步驟,輪到紳士們出馬了。雄鳥得準備一個地點好、結構也完整的巢,才能更進一步!由於水雉棲息於大型的湖泊、沼澤、或是菱角田等水域,所以雄鳥在精心挑選合適築巢的地點後,會以水生植物為主要的巢材,並且築巢於浮葉植物之上。

然而巢可不能苟且的隨便弄弄,因為雌鳥會來「驗收」雄鳥築的巢,如果雌鳥對於雄鳥築的巢有滿意,覺得能夠用來繁殖的話,才會低頭和雄鳥確認,讓雄鳥進行交配,到這邊才算是真正的「造鳥成功」!

第三關、奶爸的一打多挑戰

水雉的家庭分工也是不同於人類社會的刻板印象,待雌鳥產卵之後,是由雄鳥負責所有的孵卵及育雛,所以每隻雄水雉都是一打多的超級爸爸喔!而雌鳥則是在產完卵之後,好好的休息幾天,待養好身體之後便會尋找其他的雄鳥繼續進行求偶、繁殖,重複前面的步驟再來一次!

水雉飛行照 / 攝影:烏羽織

終於把水雉整趟的求偶、繁殖步驟走完了。像這樣以雄鳥為育雛負責人的超級奶爸,除了水雉以外,在動物園中受歡迎的企鵝也是喔!這樣的分工不僅有別於人類對家庭模式的刻板想像,在鳥類中也是獨樹一格。相較於其他鳥類多由雄鳥主導求偶、花式求愛,雌雄水稚之間的角色分工別有一番特色,開啟我們對關係的更多想像!
動物們真的很多和人類習性相似、或挑戰我們想像角色對調的行為,未來有機會再和大家一一介紹!


作者簡介 – 膝J

大稻埕人。

喜歡動物,包含除了貓和狗以外的那些動物。夢想是能和所有生物溝通、喇D賽,想要記錄生活中遇到各種和動物有關的趣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如果下輩子能當動物,希望是隻能打電動的猛禽。

Loading...

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眼前而你卻看不見我

說到臺灣的野生動物你會想到什麼呢?

石虎?臺灣黑熊?還是梅花鹿呢?這幾種既有代表性又討喜,然而不免會產生「野生動物好像不ㄎ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感覺。不過其實我們和野生動物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有一類野生動物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有看見,卻不一定進的去心理,因為我們都太習慣牠的存在了—而那就是「鳥」,與我們生活距離最近的野生動物。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了一篇城市賞鳥的相關技巧 (點連結直接看文章!),這篇文章想延續上一篇的主題,與大家聊聊在城市中有哪些鳥、在什麼場域容易被我們發現他們的蹤影!

八哥和樹鵲在行道樹上 / 攝影: 烏羽織

像是曾經被誤會成企鵝的夜鷺,就是在排水溝被發現的,在有水的地方,就不難發現牠的身影,停棲時脖子縮的短短的,只有在牠踏著水找著食物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他是有脖子的呀!此外排水溝也能看到小白鷺、蒼鷺,展著翅膀從空中滑降其中,或者是鶺鴒高速抖動的尾羽。

與遊客同框的小白鷺 / 攝影:烏羽織

紅綠燈上的八哥,時而高高在上的看著底下的車流,或趁沒車的時候飛下到馬路上悠哉的蹓躂;電線上成串的鴿子們,讓人分不清是重力造成電線的垂落曲線,還是那一球一球的圓滾滾;而提到電線就不能不提到大卷尾,平日看似無害地停棲在電線上,卻會因為攻擊事件上新聞──因為牠極強的領域性,偶而導致巢附近的無辜過客被牠攻擊。

公寓頂樓的八哥 / 攝影:烏羽織

又或者當你走在騎樓下方,恰巧看見一隻燕子靈巧地滑進視野,目光隨著燕子追去才發現屋頂下方的一窩燕巢,巢邊甚至還能看到幼鳥好動的身影。而平日公園裡的沙地,在沒有小朋友來喧鬧的時候,可能會有成群的麻雀們前來洗澡、沙浴,看著牠們在沙中甩甩毛甩甩頭也是非常的可愛。草地上也會有鳩鴿們在到處散步,看著牠們相似的體型和外表,可以認真地以「圈出兩者的不同處」來玩個小遊戲呢!此外,也有機會看到又高又大的黑冠麻鷺,有可能是像雕像一動也不動的、或者是正在和蚯蚓拔河、甚至是攤開羽翼在曬太陽喔!

燕巢 / 攝影:烏羽織
在草地上曬翅膀的黑冠麻鷺 (攝影: 膝J)

明天開始,離開家門以後也多注意周遭環境吧!

看看電線杆上、看看路邊的大排水溝、看看騎樓下的屋簷、看看行道樹的樹梢,即使在都市這樣的水泥叢林中,許多鳥類和我們的生活其實是緊緊相依的,或許你也會發現有趣的畫面,能夠讓例行般的每日生活增添一些鳥事喲!若你們願意,也可以再不打擾他們的情況下,拍張照讓我們看看吧!

在人行道上悠哉的麻雀和野鴿 (攝影: 烏羽織)
Loading...

不藏私!成功賞鳥小秘訣

成功賞鳥秘訣組合 / 製圖:Hello Islander

賞鳥聽起來好像是一件很專業的事情,不過其實這件事入門一點也不困難喔!只要簡單地做好準備,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這邊就要來幫有興趣開始看鳥的朋友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啦!

穿什麼好呢?

雖然說其實穿什麼衣服都能出門賞鳥,也沒有哪種顏色的衣服容易吸引珍禽異獸出現的傳說(真的沒有),不過衣著的挑選其實也是存在著一些小細節。顏色的部分,如前面所說,雖然沒有幸運色的效果,不過盡量選擇樸素、大地色系、或是迷彩的衣著會是比較好的,因為鮮豔的顏色衣服比較容易引起鳥類的注意和警戒,使得目標可能會保持在相對較遠的距離,觀察也就比較不容易進行了。

啊!鳥來了!

賞鳥時最最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一隻可愛的鳥恰巧停在方便觀察的地方了,如果又是期待已久的鳥種更是想讓人大叫:「太爽了吧!」,但是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請先克制自己的衝動,吶喊在心裡就好,因為過大的音量很容易把鳥嚇跑,這樣可就失去了可以好好看看牠的機會了。不過其實整個在戶外的過程,都盡量把音量放低會是最好的,在還沒看到鳥之前,不彷用心聆聽,聽聽看有沒有鳥叫聲、以及鳥叫聲的方向,如果運氣不錯聽到叫聲也看到鳥,以後再聽到一樣聲音就能知道哪隻鳥出沒在這裡了呢!

登登!望遠鏡!

大多數的鳥,因為體型不大,又比較靈活,在能觀察到牠們又不驚擾的情況下,肉眼往往看起來小小一隻,很難仔細的看清楚,這時候就需要望遠鏡的幫忙啦!望遠鏡可以輕鬆拉近我們與鳥的距離,出門時帶著在遇到鳥兒的時候就可以好好看仔細啦!近年來除了望遠鏡,也有手機專用的外掛式望遠鏡頭,相當的方便攜帶,還可以用手機拍照記錄下來,有的甚至能夠直接當作單筒式的望遠鏡,讓你直接透過它用眼睛觀察喲!

能不能餵牠們吃點東西呢?

生活在戶外的鳥兒們,無論是在都市中和我們比鄰而居、又或是在田間郊區、山上森林生活的,牠們都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下自行存活,餵食有可能會造成牠們行為上的小影響,當然也許有些鳥類容易被影響、有些可能還好,不過既然我們身為賞鳥人,只是喜歡親近自然,觀賞靈動的鳥們,那麼我想對牠們保持一個不驚嚇、不打擾的距離,和不刻意的引誘牠們出現,讓每次遇見牠們就像和隔壁鄰居打招呼般的輕鬆,這樣的關係能穩定而永續的發展下去才是最棒的喲!

好啦!看完上面這些事不是想要出門了呢?其實除了望遠鏡以外都是很簡單能達成的,而剛開始其實也不用執著於一定要有望遠鏡才看鳥,有滿多種鳥又大又不愛動,去一趟住家附近的公園或是大排水溝,就可以開始踏出賞鳥的第一步喲!祝福大家出外都有好鳥況!

此外,我們也發起了「找找看,小鳥在哪裡」的計畫活動,希望讓未曾嘗試過賞鳥活動的家長與孩童從住家周邊的公園、綠地開始觀察。若是對我們的計畫內容有興趣,這邊想邀請你利用 60 秒的時間,點擊下方的連結,和我們聊聊你對這些概念的想法!

👉🏼 問卷網址:https://url.relab.cc/hellobirds

Loading...

為什麼水鳥的腳都不會冷?

近年來雖然冬天體感短又暖,但是無論怎麼說,我們都可以穿著厚厚的外套,窩在暖暖的被窩裡。但是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就不一樣啦,面對冬天的低溫,他們該怎麼做呢?這邊要來介紹一種出現在一些水鳥中的應對方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水鳥可以那麼悠哉的在海濱散步,不畏寒的把腳插在低溫的泥濘中,然後慢慢地找尋食物呢?一切的祕密就藏在牠們的「焦ㄚ咖」裡面!科學家發現,在一些像是鷺科、鷗科…..等鳥類的腳,其血管的分佈有技巧性的可以幫助他們保溫喔!

站在溪流中的夜鷺 / 攝影:烏羽織

讓先從人講起吧!大家應該都有天冷時四肢冰冷的經驗吧?先從手指和腳趾開始覺得冷,只有身體或是胸膛比較能維持體溫。這是因為血液在人體內循環,從心臟出發的時候帶著體溫,走動脈到末梢的循環部位(手、腳、頭),因為和環境接觸的表面積最多,且血管分支也變小變細微,於是血液也跟著降溫,待這些血液提供完氧氣之後回程從靜脈往心臟,才能再靠身體的熱能讓血液回溫,讓我們不至於失溫而不適。因此人類用毛手套、厚襪子、毛帽來禦寒,因為在肢體末梢的血液降溫越少,我們就不需要花費太多能量來維持體溫。

那麼這些水鳥哪邊不一樣呢?首先我們可能會看到牠們單腳站立在水裡,這樣可以減少接觸低溫的表面積。再來和我們不同的,是牠們的腳神經分布較少,對溫度並不敏感,也就是說,不會因為外部溫度低而覺得寒風刺骨。然而若是就這樣不管,讓已經被環境溫度降溫的血液回到體腔才加溫,需要耗費很多的能量;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心臟出發的血液是溫暖的,如果直接讓這些熱能白白流失到環境非常的不划算。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腳內的血管配置做了些精妙的調整,腳部的血管分佈上,動脈和靜脈會相當接近,因此在暖暖的動脈血液還沒到達最末梢(溫度最低的部位)之前,動脈的暖血就會慢慢的幫靜脈的冷血加溫,也就把這些熱能轉移到靜脈中,讓從靜脈回程的血液可以體錢被升溫;而靜脈的血管也會擴張,讓血液回流的比較慢,充分的讓動脈的熱能可以轉移。

河口濕地的鷺鷥們(左至右:小白鷺、蒼鷺、大白鷺) / 攝影:烏羽織

以前不知道的時候還以為這些鳥兒就是神經大條不怕冷,沒想到生物的構造竟然有這麼多有趣的細節,而這就是水鳥腳不怕低溫的秘密機關啦!相信在知道這個秘密之後,看到這些鳥兒們又會有不同的感覺囉!

Loading...

不留痕跡,大家一起去爬山

在台灣獨特的小島環境下,能一日山海,這代表著身為幸福的台灣人,在戶外休閒的選擇上很多,而台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更超過258座。近年來隨著大家假日閒暇越來越喜歡去山林間走走,相信大家也不難發現,在記錄優美風景的相框外,時常能發現散佈各地的垃圾。

Leave No Trace (LNT),無痕山林,最早是美國在1960年代先提起,而台灣則是民國95年時,在林務局舉辦的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被提起與討論,然而,至時隔將近15年的今天,這樣的概念依然還需要再更加努力的推廣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在步出戶外的同時,也能減少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

製圖:Hello Islander

所以說,無痕山林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只要把垃圾帶下山,不留垃圾在山上就好了呢?其實做到這些只是無痕山林的一部分喔!畢竟無痕山林最主要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降低對於環境的影響,所以除了垃圾不留山上,還有其他的面相可以切入。而林務局也將其整理為七個項目,分別是:

1.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2.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3.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4.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5.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6.尊重野生動植物
7.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這些內容其實相當的多,台灣山林悠遊網上面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這邊就讓我拋磚引玉,挑一些內容來和大家聊聊,如果想要知道詳細的內容歡迎去他們的網站看看!

醫生常說預防勝於治療,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是,第一步都是最重要的。因此當我們要步入山林時,要詳細地確認路線、行程,這樣能做好裝備的選擇,也能適當的安排所需的食物和水。而帶上山的食物包裝,是山林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在攜帶食物的選擇上,避免過多、分別的包裝食物,盡量將他們裝在一起,就可以做到垃圾源頭減量,這樣自己要揹下山的垃圾重量就能夠減少。

而走在山徑時,盡量走在本來就已經被人們走出來的道路,經常性踏踩的地方是很難長出植物的,這樣的路徑一條就夠了,也能減少對於地表植被的破壞。另外不要走在道路的邊緣,除了會增加山徑的面積外,有些較為鬆軟的邊坡也可能因為踩踏而破壞,為自己帶來危險。

各人垃圾各人背,自己帶上山的垃圾和廚餘,當然是要自己負責帶下山,留在山上的廚餘會吸引野生動物,人為料理過的食物對野生動物不好,也會誘使野生動物到達容易遇到人的地方,進而造成人和動物之間的衝突。在山上最不方便的肯定是該去哪邊上廁所了,當然有廁所的山屋很多,能在那邊使用最為方便,如果不得已要在戶外的話,可以搜尋「貓洞」地點的選擇與處理方式,這樣能避免排遺導致的水源汙染、疾病傳播…還有對其他登山客的尊重!最重要的是,衛生紙在自然環境中即使被埋在土壤中,分解的速度還是 非 常 的 慢 !請務必務必自己帶下山!

製圖:Hello Islander

這邊想提到的最後一點,是關於「火」的使用。人類已知用火很久了,現在有著高科技效能高的爐具,使用這樣的工具會比搭建營火對於環境的衝擊來的小很多,這是很容易被遺忘的一點,畢竟升營火感覺很浪漫(?),然而火的高溫會直接的影響土壤,本來生活在那裏面的沒人注意的生物也會失去原本的家,更有可能因為營火處置的不當造成森林火災,所以請愛用爐具!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沒有把無痕山林的所有準則說完,然而所謂無痕山林的核心的概念,對我來說就是當人們步入自然環境時,每個行為都要選擇對環境和居住在裡面的生物影響最小的作法,就很像你去鄰居家裡會盡量想要不麻煩別人、不影響別人,而這些在山裡(甚至是海裡)的生物們,都是我們的鄰居,和我們共享這個小島、這個地球,「共存」不是單方面的取用,而是相互妥協的結果。而去野外走走,最美的就是路上的風景,和巧遇其他生物的驚喜,那麼我們就要讓這些東西一直好好地生活著,才不用未來感慨的說「這裡以前不是這樣的」。

最後,講了許多與無痕山林相關的內容後,也想跟大家推薦一個將山資訊做成資訊圖表的網站 -「山模山樣」。在山模山樣網頁中,我們將每一座山利用擬人法的方式做呈現,像是「抹茶山」我們將其比喻為「最像甜點的山」,並將該山資訊製作成資訊圖表,內容包括山名由來、動植物簡介、裝備簡介等等。此外,我們除了在資訊圖表上收集該山的景點實拍圖外,也有更詳盡的步道資訊可以參考,有興趣的話,快到山模山樣,看看各座山他們的樣貌!

Loading...

聽見蛙鳴,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隨著梅雨季的來臨,台灣的天氣也從春天的微寒,逐漸轉成春夏交接的溫暖潮濕。走在路上時,除了能開始聞到來自家戶裡的粽葉飄香外,大家或許也注意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園水池不時傳來的呱呱聲。沒錯!青蛙大合奏的季節來啦~

<Listening by the pond(Menghuan lake) in Yaminshan National Park>

聞聲而不見影

說到青蛙,或許大家對於牠的聲音比牠的外表還要能夠想像,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青蛙喜愛待在潮濕陰暗的環境:像是在公園池塘、蓮花池那樣的平靜水域,牠們便會隱蔽在池邊的雜草中;又或是山間溪流旁的樹林底層,甚至是土洞中。再來因為蛙類體型大多都不大 (大多身長都小於20cm),且活躍的活動期間多在晚上。綜合以上的原因,會讓人們常常只聞其聲而不見其蛙,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觀察。不過到了熱鬧的夏天可就不一樣囉!

那是飽蘊真心的情歌

雖然各種青蛙有著不同的繁殖季節,但是台灣大多數的蛙類都會在溫暖濕潤的春夏進行繁殖,而我們聽到的,其實是雄蛙鼓起鳴囊所唱出的真心情歌喔!這個時期的青蛙為了尋找蛙生的重要伴侶,會大量的聚集到水域旁,來一場熱烈的歌喉戰。而我們也能在這段蛙類活躍的時期,夜間帶著手電筒在水域附近循著聲音找到牠們!

島之蛙民

台北樹蛙、盤古蟾蜍、諸羅樹蛙……這些名字大家多多少少可能都有聽過,而台灣的蛙類究竟有多少種呢?依照科學上的分類,分佈於台灣的蛙類,總共有6科37種。我們這邊整理了台灣限定的特有種蛙類,裡面有些蛙民其實不難和牠們見上一面;有些則是面臨生存的危機。我們、蛙們都是台灣島民,希望能藉此帶領大家認識可愛且富有特色的蛙們!

特有蛙圖表

從圖中可以認識這些蛙類的瀕危程度、繁殖期、分佈等,也可以看看家裡附近是不是有類似的棲息地類型,或許就能和蛙們有個夏夜的邂逅喔!

如果想更了解台灣特有種蛙類,往右滑欣賞15種蛙的圖表吧!
如果喜歡也請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

最後提醒大家,在外觀察蛙類或其他動物時,務必保持距離,不要過度的干擾,以不影響他們和避免破壞環境為前提喔!讓我們一起認識同居在台灣的鄰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