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走入森林認識可愛繽紛的雀形目鳥

臺灣目前記錄至少 680 種鳥類,有超過 300 種屬於雀形目的家族,從平地到高山,雀形目鳥類幾乎無處不在,本次挑選的鳥種主要為居住在森林環境的山鳥,牠們大多是台灣特有的物種,不只有討人注目的亮眼外貌,也有讓人療癒的宛轉鳴聲,以下我們就來一一介紹這 12 種可愛的雀鳥吧!

山林中常遇見的 12 種雀形目鳥

冠羽畫眉 

冠羽畫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Yuhina brunneiceps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Taiwan Yuhina
科名:繡眼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 1,200 公尺至 2,800 公尺的山區森林,經常成群活動,是常見的小型山鳥,冬季亦會與其他山鳥共同混群活動,適應各種森林環境,以果實、花蜜及昆蟲為食。

外貌特徵

雌雄同型,有顯眼的栗褐色頭冠,眼後和下喙有向後延伸的黑色弧線,身體背側為橄欖色,腹側則為米白色。是台灣少數已知有合作生殖的鳥類,多對親鳥共同在同一巢進行繁殖,數量可達 3 隻至 8 隻,會輪流育雛。群體休息時則會結群依偎在同一根棲枝。

鳴叫聲

鳴叫聲為婉轉、悅耳的「吐米酒」,成群移動時會發出細碎的鳴聲彼此呼應。

山麻雀

山麻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Passer cinnamomeus (Gould, 1836)
英名:Russet Sparrow
科名:麻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主要分布於東亞,包含中國、台灣、日本、南韓、東南亞北區及喜馬拉雅山區。主要棲息在 600 公尺至 2,000 公尺的山區,較容易在山區人類聚落、農地等環境出現,常停棲在電線、屋頂,單獨或結群活動,有時亦會與麻雀混群。食性以禾本科種子、果實為主。

外貌特徵

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外觀與麻雀相似,但臉頰沒有黑斑,頭頂至背部為栗紅色;雌鳥有明顯的眉斑,頭部至背部為褐色。

鳴叫聲

「唧!」「唧唧!」鳴叫聲清亮短促

保育狀態

目前在臺灣族群數量稀少,已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2020 年全台估計僅約 1,756 隻。架設人工巢箱增加巢位,及推廣友善農業來改善棲地品質,是近年來重要的保育措施。

紅頭山雀

紅頭山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Gould, 1855)
英名:Black-throated Tit
科名:長尾山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印度、中國、中南半島及臺灣,在臺灣主要分布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上的山區森林,在馬祖也有終年穩定的留鳥族群,皆屬concinnus亞種。主食昆蟲,也會覓食果實或草籽。

外貌特徵

為雌雄同型的小型鳥類,頭頂和胸部橫帶為紅棕色,眼睛周邊為黑色似蒙面,喉部有半圓形黑斑,背部至尾羽尾羽主要為藍灰色。常小群或集結成數十隻以上的群體一起移動,非繁殖季經常是引領混群移動的先鋒。

鳴叫聲

鳴叫聲細碎輕柔「吱!吱!吱!」,群體活動時常相呼應。

白耳畫眉

白耳畫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Swinhoe, 1864)
英名:White-eared Sibia
科名:噪眉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分布 1,000 公尺至 2,400 公尺的中低海拔山區,季節垂直降遷明顯,冬季在數百公尺的淺山亦可發現,常成群活動。會覓食花蜜、果實或昆蟲等。

外貌特徵

雌雄鳥同型,羽色上半色主要灰黑色,腹部至尾下腹羽為淡褐色,面部一道白色過眼劃過眼先至耳羽,「白耳」之名由此而來。

鳴叫聲

鳴叫聲為非常響亮的「揮~揮~揮~揮唷~」,可從遠方就察覺其叫聲,另一種典型的鳴叫聲,則似機關槍般地連續發出「得-得-得得得得得~~~」,像是一種警戒的情境。

火冠戴菊鳥

火冠戴菊鳥,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Flamecrest
科名:戴菊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棲息於台灣 2,000 公尺至 3,700 公尺的高海拔針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是中高海拔山區的代表鳥種之一。體型嬌小渾圓,活潑好動,常小群在枝葉之間穿梭覓食昆蟲。

外貌特徵

雄鳥頭頂中央的橘黃色羽冠如火焰般亮麗,能開闔自如,是其名稱的由來,臉部似貓熊的白底黑眼圈也是一大特徵。

鳴叫聲

「嘶—嘶」「嘶—嘶」鳴叫聲為連續且尖細的高音,似昆蟲鳴叫。冬季時經常與其他山鳥集結成數十隻以上的混群活動。

保育狀態

目前族群狀態穩定,但棲息環境侷限,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其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臺灣朱雀

臺灣朱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Carpodacus formosanus (Ogilvie-Grant, 1911)
英名:Taiwan Rosefinch
科名: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分布於台灣 2,000 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經常在森林、草叢的邊緣及開闊的地面上覓食,主食為果實、種子、花苞及昆蟲等,常單獨或小群活動,冬季時會降牽至較低海拔的地區。過去在分類上認為是酒紅朱雀的亞種(Carpodacus vinaceus formosanus),由於遺傳結構差異明顯, 2011 年認定為臺灣特有種,改稱為「臺灣朱雀」。

外貌特徵

雌雄鳥外觀差異明顯,雄鳥全身為朱紅色,有粉色的眉斑;雌鳥全身則為暗褐色。

鳴叫聲

叫聲單調,為頻率固定的金屬音「吱、吱、吱、吱」

保育狀態

由於適應人為活動較不怕人,是一般山友容易目擊的山鳥,但近年來可能因氣候變遷之影響,族群趨勢有明顯減少,且分布範圍亦有越來越侷限的現象,2019 年已修正列入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需要持續的關注。

黃胸藪眉

黃胸藪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英名:Steere’s Liocichla
科名:噪眉科

哪裡可以看到

又稱藪鳥,臺灣特有種,雌雄鳥外觀相似,全身羽色橄欖帶黃,眼先有明顯的黃斑,故又稱黃痣藪眉。分布於 1,000 公尺至 2,800 公尺的中海拔山區森林環境,主要活動穿梭在林下的灌叢,數量多且常見,主食為果實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鳴叫聲

常可聽見其此起彼落的鳴唱或鳴叫聲,有二重唱的行為,雄鳥以嘹亮的「嘰~酒兒」引唱,雌鳥則以「嘰、嘰、嘰」回應,繁殖期領域性明顯。

保育狀態

過去原列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由於數量普遍,於 2008 年一度從保育類名單中除名,然而因考量其獵捕壓力有明顯增加,在 2019 年又被再次列為保育類。

青背山雀

青背山雀,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Parus monticolus (Vigors, 1831)
英名:Green-backed Tit
科名:山雀科

哪裡可以看到

全世界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西南、越南及臺灣,在臺灣為特有亞種 insperatus 。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的闊葉林,覓食小型昆蟲、鱗翅目幼蟲或果實為主,冬季有降遷的行為,並經常與其他山鳥共同混群活動覓食。

外貌特徵

雌雄相似,黑色頭部,白色臉頰,背部橄欖綠,腹部黃色,雄鳥腹部中央的黑帶較雌鳥寬。

鳴叫聲

繁殖季的鳴唱聲為連續平穩的高音「嘁、嘁、嘁、嘁、嘁」,在群體之中則會發出叫聲「唧唧唧啾~」。

保育狀態

屬於次級樹洞者,主要利用天然樹洞進行繁殖,亦會利用人工巢箱。目前列為「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

臺灣噪眉

臺灣噪眉,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White-whiskered Laughing-thrush
科名:噪眉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又稱金翼白眉。棲息在 2,300 公尺以上的森林與灌叢環境,數量普遍,主要覓食無脊椎動物或果實,也會啄食遊客遺留的食物如米飯、麵包及餅乾等碎屑,性情不畏人,容易受到遊憩活動的食物引誘而靠近人群,經常可在山區林道、馬路或山屋周遭近距離目擊,是高海拔最容易觀察的山鳥之一。

外貌特徵

雌雄同型,全身大致暗褐色,金黃色的翅膀外緣與內側灰藍色形成亮眼的對比,眼睛上下方各有一條明顯的白斑,則像是眉毛和鬍鬚

鳴叫聲

雄鳥的鳴叫聲響亮且婉轉的哨音「揮~揮一揮~」,雌鳥的鳴叫聲則似電鈴聲「低留留留留⋯⋯」。

茶腹鳾

茶腹鳾,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Sitta europaea (Linnaeus, 1758)
英名:Eurasian Nuthatch
科名:鳾科

哪裡可以看到

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亞種眾多,台灣分布的亞種在過去被認為與中國分布的亞種 sinensis 相同,但近年來已認定為臺灣特有亞種 formosana 。主要棲息在海拔 1,500 公尺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常小群集體活動,具有垂直在樹幹上下行走或倒吊移動的能力,以昆蟲、蜘蛛等各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外貌特徵

嘴喙細長,頭部有黑色的過眼線,背部為灰藍色,腹部為茶褐色。

鳴叫聲

叫聲種類變化豐富,典型的叫聲如「灰灰灰灰灰!!」、「逼!逼!逼!逼!」等響亮且高揚的聲音。

栗背林鴝

栗背林鴝,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Tarsiger johnstoniae (Ogilvie-Grant, 1906)
英名:Collared Bush Robin
科名:鶲科

哪裡可以看到

臺灣特有種,舊稱阿里山鴝,主要分布在 2,000 公尺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或針葉林下的灌叢,非繁殖期會垂直降遷到較低的海拔。主要蟲食性,有明顯的領域性,常單獨或成對在林緣、山徑或樹叢等環境活動,幾乎不與其他鳥種混群。

外貌特徵

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顏色鮮豔,頭部、翅膀及尾羽為黑色,有明顯白色眉斑,頸部至背部有鮮明的紅色寬帶,腹部褐黃色;雌鳥具淺白色的眉斑,全身大致為橄欖褐色,腹部褐黃色。

鳴叫聲

短促連續的「批批批批批!」,亦常聽到持續時間較長且間隔清晰的鳴叫聲「批!批!批!批!批」。

保育狀態

數量普遍,過去曾一度自保育類名單中除名, 2019 年因獵捕壓力明顯增加,而再次列為「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灰喉山椒鳥

灰喉山椒鳥(雄),攝影/呂翊維
灰喉山椒鳥(雌),攝影/呂翊維

基本資料

學名:Pericrocotus solaris (Blyth, 1846)
英名:Gray-chinned Minivet
科名:山椒鳥科 

哪裡可以看到

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臺灣、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等地區,在臺灣、中國華南及中南半島北部皆為 griseogularis 亞種。普遍分布在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森林,主要捕食昆蟲,非繁殖季有明顯的降遷,且會集結成大群一起活動覓食,數量可達幾十隻至百隻以上,亦會和其他山鳥共同混群。

外貌特徵

雌雄雙型,雄鳥主腹部、覆羽、腰部等部位為鮮明的橘紅色,雌鳥則為亮眼的黃色,雌雄其餘頭部、背部及肩羽皆為灰黑色為主。

鳴叫聲

高揚響亮的「乎揮揮揮!」。

保育狀態

過往曾列為保育類,2008 年後修正為一般類,目前臺灣族群普遍穩定。


作者簡介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自去年起,中華鳥會很榮幸可以與島民集合的夥伴一起合作推出 2022 年《找鳥曆》,一款打破傳統桌曆架構的療癒商品,用 12 張可愛繪風的都會鳥類圖卡,層層疊疊置放在國產木材製作的底座,可隨喜好自由抽換圖卡的堆疊方式,另搭配多種環境背景的圖卡,讓桌曆不再是呆板的模板,而是一幅繽紛的小天地,帶你進入鳥類的世界,也希望大家多認識這些日常周邊的可愛小鳥們。

承襲《找鳥曆》的特色,2023 年以台灣 12 種雀形目鳥類為主題,推出《小雀幸桌曆》。雀形目(Passeriformes) 是鳥類家族成員當中最龐大的分類群,全世界 10,800 多種鳥類當中,涵蓋超過 6,400 多種的鳥類皆為雀形目,占所有鳥種一半以上,大多是小型鳥類,外型變化多元,身形輕巧,善於飛行,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類型,此外牠們具有發達的鳴管,造就出形形色色的鳴唱聲與鳴叫聲,故雀形目鳥類也稱做「鳴禽」,深受古今中外人們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