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秋末山野的嬌客,臺灣油點草

臺灣油點草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油點草屬(Tricyrtis)隸屬百合科(Liliaceae),全世界約20種。原生地為亞洲,從喜馬拉雅山區到東亞一帶,像是:中國、日本、菲律賓與臺灣。

油點草屬在臺灣的植物分類上有些複雜:《臺灣植物誌》第二版記載6個分類群(5變種及1種),《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則記載了7個分類群(5變種及2種),兩篇文獻皆將臺灣油點草(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 var. formosana)列為變種;《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為4種,則將臺灣油點草(T. formosana)列為種​*​

還有一篇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使用葉綠體DNA及細胞核DNA研究臺灣產油點草屬植物的分子親緣關係,甚至建議將臺灣油點草 (T. formosana)、高山油點草 (T. ravenii) 和毛果油點草 (T. lasiocarpa) 合併成 1 個種。 

分類學上的爭議就交給學者去煩惱吧!讀者僅需記得:臺灣所有油點草屬植物都是臺灣特有種植物,當然包含本文主角:臺灣油點草。

臺灣油點草的發現與命名

1864年,英國邱(Kew)植物園的植物採集者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應英國駐台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之邀來臺採集,3~4月間於淡水與基隆附近採集了約600份植物,製成標本後寄回英國,後來由多位不同專長的植物學者研究後,共發表了61個新種,有27種為臺灣特有種,其中包含了在淡水採集到的本種(採集編號570)。

可惜奧德漢來臺不久就染上熱病,當時臺灣醫療及藥品較缺乏,不得不轉往中國休養,當年11月13日就因病過世,享年27歲,令人惋惜。

15年之後,研究百合科、鳶尾科等等單子葉植物的英國植物學家貝克(John Gilbert Baker, 1834~1920)在林奈學會植物學刊中,將這份標本發表為新種,種小名就使用當時「臺灣」在歐洲慣用的稱呼-Formosa-美麗之島,字尾拉丁化而成。

觀察臺灣油點草的形態: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

臺灣油點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與根、莖部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於地下或地面橫走,延伸成為走莖狀;地上莖直立或傾斜向上生長,長20~100公分,光滑,幼時略被毛。

葉部特徵

葉互生,略具短柄,綠色,常會有墨綠色點狀斑點,彷彿被油噴,有一說是「油點草」名稱的由來。

葉身的基部下延略呈鞘狀抱莖,葉形變化從倒披針形至闊披針形,葉長5~15公分,寬2.5~5公分,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幼葉有毛,上表面逐漸變無毛,下表面脈上略被毛。

花朵特徵

花序聚繖圓錐狀,生長於莖頂,略被毛,長5~15公分。

花白紫色,內側散布紫紅色斑點,直徑3~4公分,相當顯眼;花梗細長,被毛,長1.5~2.5公分。

花被片​†​6枚,分離,排成2輪,內外各3枚;外圈的花被片,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2~3公分,寬3~4公釐,基部形成兩裂的囊袋狀,形如雙下巴,內藏蜜腺,吸引傳粉昆蟲前來,協助授粉;內圈的花被片較細長,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度與內圈相近,寬度則為1.5~2公釐。

雄蕊6枚,也是排成2圈,花絲細長光滑,略短於花被,基部著生在花被片基部,如管子般圍繞著雌蕊,雄蕊長橢圓形,長1.5~2公釐;子房上位,3室,雌蕊光滑,長柱形,花柱先端3岔,各分岔頂端再如蛇信般分2叉。

果實與種子的特徵

蒴果,圓柱形,橫切面明顯具有3稜,前端有三個凸尖,成熟後會直立,長2~4公分。開裂後釋放出種子,種子褐色,卵形,側扁如瓜子,表面光滑,直徑2~3公釐,先端尖。

臺灣油點草的分佈與生育環境

臺灣油點草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高度10~1900公尺的森林開闊處或草生地,喜歡略遮蔭的潮濕處,山溝、溪谷、山區道路或林道兩旁的邊坡,或是登山步道陽光充足,但略有遮蔭的地方,相當常見。每年9~11月開花,授粉後約1個月陸續結果。

臺灣油點草的實用價值

本種花形、花色美麗,花朵數量也多,葉片上的斑點也有特色,很早就被具有慧眼的植物愛好者相中,在園藝上已經應用多年,常用於盆栽、庭園配置,種苗、種子在園藝市場也流通多年。

本種分佈廣又是鄉間田野常見物種,先民早已使用作為青草藥方,例如:高雄桃源區的布農族會將臺灣油點草的葉搗碎,取其汁液塗在眼睛治療眼病。

另外也有文獻記載,本種全草可外敷、可內用,青草或曬乾都有用途,她的藥性:生津止渴、降火潤燥、生肌排膿、消腫行水、清熱利尿,可以治療喉嚨痛、扁桃腺炎、膀胱炎、尿毒等等,是實用性很高的植物。

臺灣油點草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油點草

中文科名:百合科

中文屬名:油點草屬

別名:仙女花、溪蕉莧、竹葉草、石溪蕉、溪蕉、黑點草、小油點草

學名: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

科名:Liliaceae

外形特徵:葉倒披針形至闊披針形,近無柄抱莖,葉面散布墨綠色斑點;花紫白色,花被6枚,內側散布紫紅色斑點。

分佈區域: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山野開闊處或道路旁。

花期:9~11月。

果期:10月~隔年1月。

花語:樂觀開闊,點亮希望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臺灣植物誌記載的6個分類群為:臺灣油點草、大花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grandiflora)、毛果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lasiocarpa)、卵葉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ovatifolia)、山油點草(T. formosana var. stolonifera)及鈴木油點草(T. suzukii);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記載7個分類群,除前述的6個分類群,再加1種高山油點草(T. ravenii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4種:臺灣油點草(T. formosana)、毛果油點草(T. lasiocarpa)、卵葉油點草(T. ovatifolia)及鈴木油點草(T. suzukii)。本文認同將臺灣油點草視為種的位階。
  2. ​†​
    當花瓣與花萼無法分辨時,稱為花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