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遷徙,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國外電視頻道裡,非洲草原上數量驚人的水牛一一踏入奔騰河道中的畫面。但其實從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恆春半島的天空,將接連被數以萬計的赤腹鷹和灰面鵟鷹所填滿,以數量構成的壯觀,是我們能有幸見證牠們強韌生命旅程中一段令人屏息的風景。
動物為什麼遷徙?
動物遷徙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當原本棲息的地區到了冬天或旱季無法供給充足的食物,動物們便需遷徙到能使其溫飽的地區渡過,直到繁殖地的環境變得適宜,再返回進行傳宗接代的任務。而臺灣對於這些每年來往奔波的動物們來說,可能是渡冬的地方,例如著名的黑面琵鷺;可能是繁殖地,像是斑斕多彩的八色鳥;也可能僅是漫長公路途中的一個休息站,像是以下要介紹的過境猛禽。
過境猛禽報你知!
既然是兩地間的奔走,一年之中便勢必會有一來與一往的兩段路程。灰面鵟鷹有著國慶鳥和清明鳥的別稱,便是指其南下與北返的時間:每年近雙十國慶時,是其南下渡冬路過臺灣的時候,而屏東滿州鄉的山區,便是其出海前暫棲一宿的所在。也因此近年墾丁國家公園在滿州鄉舉辦了琅嶠鷹季的活動,推廣民眾參與這樣的盛事。而清明左右的北返行程,牠們主要休憩的地點則為彰化的八卦山臺地,和最後離開臺灣前停留的觀音山
灰面鵟鷹遷徙的精彩之處不僅在於天上數量的壯闊,更因其習性所塑造不同時刻的景象。在下午至傍晚落日前,可以看到「落鷹」:大批的猛禽由天上遠遠的一點漸漸往下飛行,紛紛進到山坡樹林裡休息。清晨日出後,睡飽的鷹群們便會整裝啟程,開始牠們又一天的路途,稱之為「起鷹」。另外由於體型較大的猛禽常會藉助上升氣流攀升飛行,而當大群的猛禽一一隨著同一股氣流盤旋上升時,便會像理髮廳霓虹燈的彩帶一樣環繞而上,形成所謂的「鷹柱」的景觀。
未曾參與過賞鳥的民眾,也許會因沒有望遠鏡、不會認鳥等因素而卻步。尤其猛禽因為觀察到時,常位於遠遠的高空,背光而僅能以其整體輪廓、各部位的形狀比例等辨別鳥種,難度較高且仰賴經驗的累積。因此不妨放寬心,專心感受這龐大數量生命與你短暫交錯的壯觀,若真有興趣,再參加相關組織的導覽活動慢慢了解即可。
此外,我們也發起了「找找看,小鳥在哪裡」的計畫活動,希望讓未曾嘗試過賞鳥活動的家長與孩童從住家周邊的公園、綠地開始觀察。若是對我們的計畫內容有興趣,這邊想邀請你利用 60 秒的時間,點擊下方的連結,和我們聊聊你對這些概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