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對的時間,吃對的魚

生在臺灣,海鮮的美味是大家成長過程中共同的記憶。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就離不開吃,除了味覺享受,更在視覺追求碩大與肥美,甚至嗜吃稀有魚類。

在缺乏永續意識下,不少生物都面臨被吃到絕種的生存危機。過年拜拜時準備魚,是因為諧音『年年有餘』,但實際上海洋資源卻是越吃越少。

魚類是重要的營養來源,對海島國家來說,食魚也是重要的文化。比起完全禁止吃魚,讓民眾認識海洋,挑選適合時令的永續海鮮,才是讓文化與環境並存之道

不只吃魚,也認識魚

在大型賣場與網購興起的時代,許多消費者已不再光顧市場,對於海鮮的季節性也不如老一輩熟悉,甚至認不出大多數的魚類。2011 年中研院編印了第一本「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將海鮮分成『禁止食用』、『斟酌食用』、『建議食用』三個等級。

我們以海鮮指南為基礎,再與專家國立海洋研究院 廖運志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 邵廣昭博士合作,設計了《魚永續同行:對的時間吃對的魚》資訊圖表。期望透過簡單的設計,讓台灣民眾更接近台灣島上與附近海域的魚類,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魚,兼顧永續發展與口腹之慾。

透過設計重新連結海洋

由於現實中的魚類外表較為生猛,令不少人產生抗拒。我們以向量的風格重新繪製,在不影響精確呈現的前提下,為海鮮們換上了親切的外觀。每隻魚都有專屬於自己的資訊圖表,從產季到烹調方法一目瞭然呈現。

製圖:Hello Islander

《魚永續同行》以方形為單位製作,無論是以數位形式在手機中查閱,或是印成海報、掛布都非常合適,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更新其他海鮮的資訊。

下一次在現實中見到它們,不用再害怕,大膽的買回家食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