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大約在冬季,與候鳥在城裡見!

候鳥二字,也許因其時候一到,便啟程往天漫飛離去,或歷經千辛,終得歸家的意象,而出現於不少詩文、歌詞、和影像作品中。而除了這些浪漫的印象,我們其實可以在平日的生活圈中,與一些候鳥們,親身相遇。

在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候鳥,大概就屬黑面琵鷺了吧。因其在全球的數量瀕危,台南又為其最重要的渡冬地之一,經過近年保護其棲地的呼籲,現在算是成為季節限定的觀光特產了。當然除了黑面琵鷺,緯度較低、氣候相對溫暖的台灣更是許多鳥類的渡冬地,像是我們平常熟悉的「白鷺鷥」,裡面就至少囊括了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三種截然不同的鳥,而這之中的大白鷺和中白鷺,都是冬天才能看到的冬候鳥,小白鷺則有久居於此的(留鳥),亦有路過的(過境鳥)族群。三者之中,小白鷺與另二者相差較明顯,除了體型較小,小白鷺的嘴巴是黑色的,腿黑色但腳掌為黃色;中白鷺和大白鷺的嘴則為黃色,腳沒穿黃襪,整隻皆為黑色。而同為鷺科的冬候鳥中,還有蒼鷺,是台灣鷺科中體型最大,也容易在城市中的水邊遇見的。若是你在公園的池塘、溝渠邊,看見一隻灰色、長脖子、大型的鷺鷥,頭上兩側有黑色色塊,或緩慢步於池中,或宛若一悠然漁翁立於池邊樹上,那大概便是牠了。

站在小船邊的大白鷺 / 攝影:烏羽織
冬天荷花池裡的蒼鷺 / 攝影:烏羽織

相較於平靜水域的池塘,另一類冬季限定的朋友──鶺鴒,則較容易於流動水域,例如城市道路附近的溝渠中見到。鶺鴒的身型小巧纖細,尾羽較長,大小和白頭翁差不多大,卻往往能遠遠地就認出牠來,因為在地面上停棲或移動的鶺鴒,牠的尾巴無時無刻不在擺動,一如牠的英文名稱:wagtail所描述一樣。

因此只要在水流附近,看到一根靜不下來、不斷上下擺動的小雨刷,那便是牠們了。除了在地上時好動,鶺鴒飛行的軌跡也和其他鳥不一樣,路線呈波浪狀,因此即使在鳥兒快速飛行、看不清其面貌時,只要發現牠們飛行時會頓一下、頓一下像乘著海浪一樣時,就知道是鶺鴒了。台灣最常見的鶺鴒有白鶺鴒、黃鶺鴒、灰鶺鴒等,尤其是白鶺鴒,頗為易見。下次經過城市中、公園裡的水道溝渠旁,或是過橋時,記得找找看,是不是有根可愛的尾巴,不停地在跟你揮手打招呼呢!

白鶺鴒 / 攝影:烏羽織

此外,我們也發起了「找找看,小鳥在哪裡」的計畫活動,希望讓未曾嘗試過賞鳥活動的家長與孩童從住家周邊的公園、綠地開始觀察。若是對我們的計畫內容有興趣,這邊想邀請你利用 60 秒的時間,點擊下方的連結,和我們聊聊你對這些概念的想法!

問卷網址:https://url.relab.cc/hellobi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