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楸屬(Sorbus)隸屬於薔薇科(Rosaceae),為落葉喬木或灌木,全球超過100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
花楸又名山梨,食品中的添加的山梨糖醇就是由歐洲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果實提煉出來的(工業上則是由還原葡萄糖製成)。
《環遊世界80樹》書中提到蘇格蘭的花楸樹(Rowan- Sorbus aucuparia,廣泛分佈於歐洲中部、北部與西伯利亞),因鳥類取食後,協助散播種子,有時會在懸崖峭壁上,甚至其他樹木的樹幹凹處,發芽茁壯,而稱它為會飛的花楸樹(flying rowans),並且認為這種樹具有強大的法力,可以保護人們不受巫術的傷害!
臺灣也有一種而且僅產一種,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外型及習性與蘇格蘭的花楸樹極為相似,甚至連學名也有一些淵源,但其是否具備法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她吸引蟲、鳥聚集的功力一流:巒大花楸(Sorbus randaiensis)。
巒大花楸的發現史與學名的演變
曾被認為是蘇格蘭花楸樹的變種
巒大花楸最早的採集者為永澤定一(Nagasawa, S. ),西元1905年11月3日採於玉山山脈,海拔2500-3000公尺山區(標本標籤上紀錄為:玉山西山,標本現存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
1911年,早田文藏於「臺灣植物資料」中將這份標本發表為梨屬植物(Pyrus)的新變種(Pyrus aucuparia var. trilocularis Hayata),同篇報告中也將他與森丑之助,於1908年8月採集自巒大山的一份標本(採集編號:7027)發表為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 Hayata。
眼尖的讀者一定已經發現早田先生發表的兩個變種,雖然變種名稱不同,但是種小名都是“aucuparia”,而且與蘇格蘭的花楸樹的種小名相同。
早田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巒大山的種類與歐洲的Pyrus aucuparia極為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葉子較小,鋸齒較尖銳;西山(玉山)的種類也極相似,主要差異在於本變種果實為3室…」
名稱源自於地名:巒大山
1913年,鑽研薔薇科梅亞科的小泉源一(Koidzumi Gen’ichi, 1883 – 1953),發現早田先生1911年發表的兩個變種,應該屬於花楸屬,於是將這類植物重新歸類,變更屬名,轉移到花楸屬,並且採用森丑之助與早田文藏於1908年採集於南投縣巒大山所發表的學名(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 Hayata),將變種提升為種的階層,學名則更改為 Sorbus randaiensis (Hayata) Koidz.,此後這種植物才因爲學名中有 “randaiensis” (產於巒大山的)的緣故稱為巒大花楸†。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建置的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內有詳細的學名、形態資訊與數位標本。
細看巒大花楸:習性與形態
巒大花楸屬於落葉性小喬木,樹高2~5公尺,大約兩層樓高,樹幹粗糙,樹皮常有片狀剝落;枝條光滑無毛,可見到明顯的皮孔。
會變色的奇數羽狀複葉
葉互生,一回奇數羽狀複葉,葉柄幼時微被毛,上表面有縱溝;小葉無柄,13~21枚,成對排列生長在葉軸上(頂端小葉單生);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20公分,寬1~1.5公分,越靠近頂端的小葉尺寸越大,先端銳尖(約60度),基部圓或鈍,略歪斜,銳鋸齒緣,幼時略被柔毛。
白花紅果,蟲鳥皆愛
頂生的花序呈繖房狀,花梗光滑,總梗下部的分枝花梗較長,上部的分枝花梗較短,總長為3-4公釐,兩部分巧妙的配合,讓白色的小花均勻分布在半球形的外圍面上。
花白色,萼筒被長柔毛,5裂;花瓣5枚,圓形、具柄,就像有短柄的小湯匙;雄蕊20枚;子房下位,花柱3~5枚。濃厚的花香與花蜜,吸引大量的授粉昆蟲前來,不少鳥類也會聚集花叢上飽餐一頓,除了花蜜,還有昆蟲可以享用。
果實為梨果,球形、漿果狀,直徑約7公釐,約略如豌豆大小,萼筒與花柱宿存在果實前端,將果實橫切,可以見到五角的星形圖案,果實初為黃綠色,成熟時果實與果柄皆轉為橘紅色。
花果期隨海拔變化
開花期為5~6月,超過3000公尺的山區則遲至7月左右,每個花序的白色小花約有百朵,帶有清香氣味。熟果期於9~10月,橘紅色果點綴於綠葉之間格外顯眼。
10月左右,時序入秋,葉色逐漸由綠轉黃,再轉紅,在冬季來臨之前脫落,以度過高山凜冽的寒冬。
巒大花楸何處尋?
巒大花楸主要分佈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800~3200公尺山區,如:玉山、雪山、合歡山、巒大山及能高山等山區,通常生長在森林邊緣或道路旁,陽光充足略有遮蔭的地方。
其中,最容易親近的地點為武陵農場、塔塔加山區與合歡山區的公路或接近公路的步道,例如:合歡主峰步道或小奇萊步道。
溫帶國家景觀園藝中的常見植物
因花楸屬的樹形優美、葉片會隨季節變色、果實亮眼,在溫帶國家,常栽培作為景觀園藝之用,而且有許多栽培品種與雜交品系,常栽植作為庭園、公園或是行道樹。
巒大花楸如果也能選育出耐熱品種,在平地(至少中北部)可以繁殖,憑藉她多變的葉色、有香氣的花與鮮豔的果實,再加上合宜的植株高度,一定會成為園藝市場的明日之星。
可以藥用也能果腹:花楸屬植物
多數種類的花楸屬植物,果實可以藥用或食用,但果實帶苦味,不宜多食,通常會加熱處理後作成果醬或蜜餞後再食用。
植物名實圖考34卷中記載:「救荒本草:花楸樹生密縣山野中,其樹高大,葉似回回醋葉微薄,又似兜櫨樹葉,邊有鋸齒义。其葉味苦,採嫩芽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洗淨油鹽調食。」可見花楸葉片可食,只是苦了點。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野果》ㄧ書中描述歐洲花楸的果實説:「如此酸澀的東西居然在某些地方還有人在吃。對我來說,這些果子又苦又澀,真不懂為什麼鳥兒喜歡吃?事實上,連鳥兒也咽不下它們呢。」看來,梭羅先生對於花楸的苦味,真的不敢恭維,不過現在已經從栽培變種中選育出果實大而甜的品種,可用來作糖漬水果或罐頭,恐怕是梭羅先生始料未及的吧!
在藥用方面,據說可作為瀉藥、利尿劑、利膽劑,或是用來治療感冒、發燒、風濕和痛風。
巒大花楸在國內尚無大量藥用研究,根據維基百科記錄:果、莖、皮均可入藥,味苦性,可以治慢性氣管炎、鎮咳去痰,健脾利水,供讀者參考。
比起這些需要調劑的藥材利用,花楸的未熟果含有山梨酸,可以殺死真菌與細菌,是天然的防腐劑,而且對於人類無害處,在食品工業上應用更加廣泛!
巒大花楸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巒大花楸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花楸屬
中文別名:臺灣花楸、巒大山花楸
學名:Sorbus randaiensis (Hayata) Koidzumi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互生,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鋭鋸齒緣。花瓣5枚,圓形,具柄;雄蕊20枚;花柱3~5
分佈區域:全島中、北部海拔1800~3200公尺山區,森林邊緣或道路兩旁略有遮蔭處
花期:5~6月
花語:繁華的秋日,捎來盛開的好運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 *蘇格蘭的花楸樹Sorbus aucuparia的學名,曾經有一段時間使用Pyrus aucuparia (L.) Gaertn.
- †某A種植物原發表時歸屬於A屬,經過研究發現應該歸屬於B屬,此時修訂的作者會將A種植物屬名訂正為B屬,這個過程稱為「轉移」,該植物學名原作者名會以括號保留在修訂名的作者前,此學名稱為:「新組合名」。例如:本文中的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 Hayata,經小泉先生修訂後學名訂正為Sorbus rand-aiensis (Hayata) Koidz. ,由梨屬轉移到花楸屬,有經驗的讀者從學名中即可知道,這種植物由Hayata(早田先生)所發表,後來由Koidzumi(小泉先生)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