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在冬季搖曳生姿的小花,川上氏菫菜

川上氏菫菜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菫菜科(Violaceae)植物共有 22~28 屬、約 1000~1100 種,廣泛分佈全球溫帶與熱帶地區,多半是草本植物,不過也有灌木、小喬木,甚至藤本的物種,其中有一半的種類為菫菜屬(Viola),約 600 種。

本科植物臺灣產 2 屬:鼠鞭草屬(Hybanthus,1 種​*​)及菫菜屬(20 個分類群:15 種 4 變種 1 亞種​†​)。而菫菜屬中有 9 個分類群為特有種或特有變種,包含本文的主角:川上氏菫菜(Viola formosana var. stenopetala)。

美麗的誤會?!「violet」與紫羅蘭

菫菜屬植物英文稱為「violet」,她的花色相當多樣,從白色到黃色、橘色、藍紫色、紫色都有,不過通常是藍紫色或黃色。此外,「violet」同時也是紫色的意思,中文有時也被譯成「紫羅蘭色」。

然而真正的「紫羅蘭」為紫羅蘭屬(Matthiola)植物,隸屬於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英文名為「stock」,是著名的草花,花色多變,從白、紅、粉紅、藍至紫色系都有。

除了顏色相似外,花形與菫菜屬植物亦有幾分相似。

由於早期譯者將 violet 誤譯為「紫羅蘭色」,造成不少花藍紫色的植物,名稱有些混淆。像是:不少花色帶有藍紫色系的菫菜屬植物也被稱為「紫羅蘭」。例如:三色菫(Viola tricolor),被稱為三色紫羅蘭;由香菫菜(Viola odorata)提煉的香水,稱為紫羅蘭香水;甚至像是知名動畫《紫羅蘭永恆花園》,劇中出現的植物其實是菫菜屬,而不是十字花科的紫羅蘭屬植物。

或許是「紫羅蘭」的名聲太響亮,像是:鳶尾(Iris tectorum,鳶尾科)、紫錦草(Tradescantia pallida,鴨跖草科),也被稱作「紫羅蘭花」;非洲菫(Saintpaulia,苦苣苔科),被稱為非洲紫羅蘭;蒜香藤(Mansoa alliaceum,紫葳科),別稱「蔓性紫羅蘭」等等,想要尋找特定植物的讀者,可千萬別被誤導喔!

川上氏菫菜的發現與學名發表

永澤定一(Nagasawa, S.)是最早發現川上氏菫菜的植物學者。他於 1905 年 10 月 30 日,在水山(Suizan,阿里山山區)海拔 2310 公尺處採集到本種(採集編號:649,標本現存於日本京都大學植物標本館)。

一年後(1906 年 10 月),川上瀧彌(Kawakami, T.)與森丑之助(Mori, U.),也在前往玉山的途中,於海拔約 2100 公尺處,採集到本種植物(採集編號:2010)。

1908 年,早田文藏(Hayata, B.)於《臺灣高地帶植物誌》中將該種植物發表為新種,學名命名為 Viola kawakamii Hayata,種小名 kawakamii 即是以川上先生的姓,字尾拉丁化而成,以表彰他對植物研究的貢獻。文中提到,本種與臺灣菫菜的形態非常相近,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長:「Very near V. formosana Hayata, hut differs from it in having more elongate leaves.」。

由於川上氏菫菜與臺灣菫菜兩者,外形非常相似,隨著標本採集的數量增加,形態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個體不斷出現,使得鑑定更加混亂,學者們在分類上也相當困擾。

有學者認為兩者應該是不同種,也有認為前者應該是後者的變種,甚至早田先生也曾將這類群植物,發表成數個物種或變種。

一直到 1990 年 4 月,王震哲與黃增泉兩位老師,研究數百份菫菜屬植物標本後,發表一篇臺灣產菫菜屬植物的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釐清當時已知臺灣產的菫菜屬植物分類問題,確認 18 個分類群,同時也解決了川上氏菫菜與臺灣菫菜分類問題。

依據這篇報告,川上氏菫菜成為臺灣菫菜的變種,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葉圓形或圓心形,先端圓或鈍;而前者葉心形或狹心形,先端鋭尖。

變種名依據植物命名法規,使用早田先生於 1913 年發表過的川上氏菫菜的變種 “Viola kawakamii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產生的新組合學名為:Viola formosana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 J.C.Wang , T.C.Huang & T. Hashimoto,就是現在使用的學名。

川上氏菫菜的習性、莖、葉、花及果實形態

川上氏菫菜 / 攝影:廖俊奎 博士

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短。像草莓一樣,具有長走莖,走莖的末端有不定芽,會生長出一株新的植物體。

葉的形態

葉互生,蓮座狀生長,由植株基部極短的根莖上生出細長的葉柄,長可達 15 公分。

葉狹三角狀心形,先端鋭尖,長 1.5-4 公分,寬 1-4 公分,葉緣圓齒狀或鋸齒狀;葉紙質,下表面灰綠色,略帶紫色,特別是葉脈上呈現明顯的紫紅色;葉柄基部有披針形的托葉,長 3-5 公釐,寬 0.5-1.2 公釐。

花的形態

花兩性,單朵由葉腋生出,花梗細長,略被毛,基部有兩枚苞片。花朵通常高於所有的葉片,長 4-15 公分。花直徑 14-22 公釐,暗紫色至近白色,脈上具藍紫色條紋;萼片 5 枚,宿存,披針形,長 3-5 公釐,寬 0.5-1.5 公釐,基部向下延伸一方形附屬物,像小辮子似的,長約 1 公釐。

花瓣5枚,兩側對稱,上方兩枚卵狀楔形,先端鈍圓,長約 1 公分,寬約 0.5 公分,通常無斑紋;下方左右兩枚花瓣,較大,倒卵狀楔形,先端圓鈍截狀,略淺裂,基部彎鉤狀,長約 1.5 公分,寬約 0.6 公分,脈上有藍紫色條紋;下方中央花瓣最大,狹倒卵形,先端深裂,倒過來看像是狹長的愛心,又像是兔子的耳朵,長 1.3 公分,寬 0.8 公分,脈上有明顯藍紫色條紋,越靠近基部顏色越深;中央花瓣的基部向下延伸成中空圓柱狀的距(spurs),長 5-7 公釐。

雄蕊 5 枚,圍繞著子房,上方3枚雄蕊,前端有膜狀附屬物;下方的 2 枚雄蕊,除了膜狀附屬物外,基部向外也有像中央花瓣一樣的距,向下延伸。

中央的雌蕊子房上位,圓錐狀;花柱基部彎曲,長 1.2-1.6 公釐;柱頭有淺裂。

果與種子的形態

蒴果球形至橢圓形,長 4-6 公釐,3 裂。如爪子般開裂後,釋放出細小的種子,種子球形至卵形,長約 1 公釐。

花期為每年12月至隔年4月。

川上氏菫菜的分佈地點

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1400~2500 公尺的山區,喜歡濕潤、略有遮蔭的森林邊緣,或透光良好的森林內。只要季節正確,海拔合適,漫步在森林步道或是林道兩側,不難發現她或紫或白的成群小花。

川上氏菫菜的應用價值

菫菜屬植物自古便是著名的園藝景觀植物,園藝市場上早已培育出許多品種,是深受歡迎的花卉。

不僅如此,有些種類可提煉香水,還可作為食材,做成沙拉生吃、擺盤或是當作香料,像是前文提過的香菫菜或三色堇就是常用的種類,真是沒有辜負菫菜屬的「菜」字。

至於川上氏菫菜,雖然花朵不大,不過花期長達 5 個月,應該具有開發潛力。

藥用方面,根據《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以及《藥用植物學》記載,原種臺灣菫菜全草具有:健脾開胃、祛風、止血、調經等功效,可以治療食慾不振、嬰幼兒感冒、咳嗽、經痛、白帶、腹痛、腹瀉和風濕病等等疾病,本種雖為變種,應該也有相似效用。

川上氏菫菜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川上氏菫菜

中文科名:菫菜科

中文屬名:菫菜屬

中文別名:臺灣紫菫、長柄臺灣菫菜、臺灣茶匙癀

學名:Viola formosana Hayata var. stenopetala (Hayata) J.C.Wang , T.C.Huang & T. Hashimoto

科名:Violaceae

外形特徵:葉三角狀心形至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至鈍尖;花紫色單生,腋生,自基部抽出,小苞片對生或互生。

花期:12月-隔年4月。

花語:熟悉的風景,喚起心底的追憶。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