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充滿喜氣的植物,臺灣火刺木

台灣火刺木資訊圖表 / 製圖:島民集合

全世界的火刺木屬(Pyracantha,薔薇科)植物約9種。中國產6種​*​:窄葉火棘(P. angustifolia)、全緣火棘(P. atalantioides)、火棘(P. fortuneana)、華南火棘(P. rogersiana)、密花火棘(P. densiflora)與瀾滄火棘(P. inermis)。

其他如:細圓齒火刺木(P. crenulata)產於喜馬拉雅山區;歐亞火刺木(P. coccinea)分佈於西班牙東北部至小亞細亞。臺灣僅產1種,為臺灣特有種植物:臺灣火刺木(P. koidzumii (Hayata) Rehder)。

臺灣火刺木的發現與學名源流

火刺木的學名小故事

火刺木屬由德國植物學者Roemer, Max Joseph 於1847年建立,屬名 Pyracantha(需斜體)由”pyr”(火)與”akanthos”(刺)兩個希臘文,拉丁化後組成,這類植物的果實顏色火紅,植株具刺,取名相當貼切。

一波多折的取名歷程

距今大約124年前(1896年10月),7月甫接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技師的田代安定​†​(Yasusada Tashiro, 1857~1928)於台東廳卑南採集到一種果實鮮紅耀眼的薔薇科灌木狀植物。

15年後(1911年)早田文藏(Bunzo Hayata, 1874~1934)研究這份植物標本後,認為是屬於薔薇科鋪地蜈蚣(或栒子)屬(Cotonester)的植物,而發表為新種Cotonester koidzumii Hayata​‡​

在同一篇發表文章中,同時也發表了另外同屬的新種C. formosana​§​C. taitoensis​¶​,文章中早田先生特別註明:「C. taitoensis C. formosana 非常相似,主要差別在於花序不同」;「C. koidzumii 這種植物與其他鋪地蜈蚣屬植物非常不同,具有倒卵形的,甚至匙形的葉,先端內凹…與 C. formosana 的差別,在於花序著生在側枝的短枝條…」,留下一個植物分類懸案,這個疑問在9年後才解決。

1920年,德裔美籍植物學家阿爾弗雷德・雷德(Alfred Rehder, 1863~1949)研究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館藏標本後,發現前述3種植物僅有些微的個體差異,所以認為早田先生1911年發表的3種植物應為同一種,而且應歸屬於火刺木屬植物,於是將3種植物學名合併,並且轉移至火刺木屬(Pyracantha)。依據植物命名法規​#​,將學名更改為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才有「臺灣火刺木」之名稱。

亮麗討喜的臺灣火刺木:根、莖、葉、花與果實的形態

習性與根、莖特性

常綠有刺灌木,多分枝,高度可達5公尺以上,小枝條綠色,老熟枝幹黑褐色;小枝先端常具有枝刺,幼時被毛,成熟枝條則光滑。

葉形態

單葉,互生,或3-5枚輪狀叢生於短枝條;長橢圓形、倒卵形或匙形,長3-4公分,寬6-12公分,基部楔形,先端凹,具小突尖,全緣,邊緣略反捲,幼時被毛;具葉柄短,略被毛。

花序與花形態

頂生複繖房花序,花軸被毛,下方的花序分枝柄較長,上方則較短,使花均勻分佈在半球面上,形成半球形的花球,盛開時花團錦簇,甚是好看;花朵開放時直徑約1公分,花梗長5-10公釐;花萼筒倒圓錐狀,如短甜筒,先端有5枚三角形裂片,外面有毛;花瓣5枚,闊卵形,長約5公釐,末端有凹陷,白色。

雄蕊15-20枚,花絲基部相連,於花瓣內側圍成一圈;子房半上位,橫切面可以見到5室;花柱5枚,分離。

果實與種子形態

梨果球形,直徑約7公釐,有5-10公釐的短柄,果實前端具宿存萼片,幼果綠色,成熟時轉為鮮豔紅色;種子5枚,形狀如撥開的橘子瓣,橫切面三角形,長度約4公釐,寬約2.5公釐,黃褐色。

如何觀賞臺灣火刺木:找對時間與地點

原生於花東地區縱谷、平原、河床及海岸的向陽灌木叢,因為果實鮮紅優美、討喜,野外族群遭大量挖取作為盆栽或庭園造景,而數量稀少,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將其評估為易危等級。

雖然野外族群數量稀少,不過許多公園、綠地或校園會栽植成叢或是綠籬,園藝盆栽亦相當常見,每年3~4月成叢的白色花朵盛開,花後果實漸漸成熟,初始為綠色,9月開始果實逐漸轉為鮮紅色,10月之後滿樹亮麗的火紅,叫人不轉眼注目也難!

臺灣火刺木的實用價值

藥用方面,根部可活血化淤、清熱涼血,葉片有清熱解毒、止血效果,果實具健脾消食、止痛等功效。

園藝應用上,從3月滿樹白花開始,至10月火紅滿樹的熟果期,每個階段各有風情,作為觀賞植物的價值,自然不在話下。

園藝市場上,將臺灣火刺木以及引進的火刺木屬植物都稱為狀元紅,如:P. fortuneanaP. crenulata,坊間流傳的說法是:狹倒卵形至匙形的葉片形狀與狀元帽的帽翅相似,加上大紅的狀元帽與成熟的鮮紅果實同色而得名。

無論如何,都引起了話題性,不論是否是想要中狀元的人,聽到這名字,都會想買一盆放家裡討討喜氣。

一招就能分辨臺灣火刺木與相似種!

分辨本種與引進的火刺木非常容易,引進的火刺木葉緣有鋸齒,而臺灣火刺木則為全緣,一招就可以分辨。

臺灣火刺木的基本資料

中文名:臺灣火刺木

中文科名:薔薇科

中文屬名:火刺木屬

別名:臺東火刺木、狀元紅

學名: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

科名:Rosaceae

外形特徵:葉倒卵形,先端凹且具小突尖;頂生複繖房花序,花序軸長且被毛

分佈區域:花東地區縱谷、平原、河床及海岸的向陽灌木叢

花期:3~4月

花語:熱情似火,如果實般紅艷


作者簡介 – 廖俊奎

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及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博士班,主修植物分類與植物生態,喜歡待在森林、野地研究植物,經過植物身旁,腦中會反射性地出現植物名稱、分類地位,卻常常記不住人類的名字。


  1. ​*​
    中國稱Pyracantha 屬為火棘屬。
  2. ​†​
    田代安定為臺灣熱帶植物研究與開發應用的重要人物之一,自1895年來臺至1928年病逝於臺北,為臺灣這塊土地奉獻30餘年,為紀念他而命名的臺灣植物學名約有23種,例如:田代氏澤蘭、田代氏大戟、田代氏黃苓等等,其他生平事蹟請參閱《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一書。
  3. ​‡​
    小名koidzumii 為紀念日籍植物學者,薔薇科專家小泉源一(Koizumi Genichi, 1883~1953)。
  4. ​§​
    1906年6月,中原 源治(Genji Nakahara)於台東太麻里採得,採集編號741。
  5. ​¶​
    1899年12月,三宅 驥一(Kiichi Miyake,1876~1964)採集於臺東。
  6. ​#​
    其實1918年金平亮三(Ryoso Kanehira, 1882~1948)就在《臺灣樹木誌》一書中,接受好友威爾遜(Wilson, Ernest Henry, 1876~1930)的建議將C. formosana轉移到火刺木屬,不過未符合植物命名法規的第46條條款關於新組合的規定,而成為無效出版,此外也並未處理C. taitoensis及C. koidzumii 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