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來去迺(逛)夜市!

「下暗咱相招來去,咱來去來去迺夜市!」年輕的讀者可能沒有聽過這首在民國 80 年代紅遍大街小巷的輕快歌曲「迺夜市」,不過歌詞裡有句「充滿人情味可愛的夜市」,仍貼切地描述了台灣夜市從古至今不變的美好風景。若問起台灣夜市的源頭,最早可往回追溯至清代福建、廣東移民來台時期,算一算,台灣人愛逛夜市至少也有 200 年以上的歷史!

李嘉:迺夜市 / 資料來源:Youtube

從小吃攤到夜市

在談夜市之前,讓我們先回頭介紹一下台灣小吃的起源。當時移民渡海來台開墾,為了餵飽辛苦工作的人們,或為無農穫的季節增添一些收入,腦筋動得快的人家便挑起扁擔,沿街叫賣各種冷、熱食,供開墾者食用。像是傳承四代的擔仔麵名店「度小月」,就是以捕魚為生的台南洪家,為了度過漁獲較差的「小月」而創立。

而先民為了祈求平安,在各地興建廟宇並舉辦各式慶典活動,這些信仰中心也成為人們的休閒與社交場所。因祭祀或活動而來的人潮,讓宮廟周圍自然聚集了商業活動與小吃攤販。隨著時間發展,原本流動性高的攤販們,漸漸地形成有固定營業時間、甚至有單位管理的市集,成為我們今日熟悉的夜市型態。像是去基隆必訪、位於奠濟宮前的「廟口夜市」,就是此類夜市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因電力普及而蓬勃發展的夜市文化

除了常見的因廟宇而生的夜市外,另外也有早上販售生鮮、晚上變身夜市的市集;或是如早期大稻埕因常在夜間盤點補貨,附近商家因而延長營業時間而形成的夜市;甚至還有在高速公路網絡建立後「逐水草而居」的流動型夜市等類型。雖然各類夜市的形成原因略有不同,但真正讓夜市數量逐漸增長的重要因素,其實是電力的普及!日治時期台灣開始發展電力產業,讓夜間商業活動所需的燈光或設備從此有了穩定供電,夜市也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

意想不到的夜市功能

製圖:Hello Islander

去夜市除了大啖美食以外,穿梭在各式各樣的衣物、雜貨、3C、日用品攤販間,也是不少民眾逛夜市的樂趣之一。台灣夜市其實也曾是支持許多中小型製造業的重要銷售通路,讓有些許瑕疵的商品或是庫存能夠再度出現在市場,不僅民眾撿到便宜、攤販賺取利潤,更幫助廠商售出貨物,減少資源的浪費。雖然今日這個功能已逐漸消失,但我們仍能從夜市裡販售的商品窺看市場趨勢與流行。像是夏天一到夜市就會出現的手持小電風扇;近幾年網紅當道,攤販也開始賣起拍攝用補光燈等,若想知道台灣人現在瘋什麼,走一趟夜市就知道!

我們其實就愛它的熱與亂

今日的台灣夜市已是國際知名的觀光景點,甚至是重要的台灣文化特色。夜市不僅是許多創意小吃的發源地、庶民流行趨勢的最佳觀察櫥窗,也是民眾、觀光客感受台灣熱力的最佳去處。正如長期研究夜市文化的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余舜德所說:「民眾逛夜市絕不只是為了小吃和購物,而是為了那一種身處於吵雜、熱鬧、混亂、擁擠中消費所感受到的特有樂趣」。台灣夜市是一個讓人人都能自在做自己的地方,透過美食、人群、汗水、吆喝聲和夜市獨有的魔幻氛圍,讓我們暫時忘卻煩惱、卡路里甚至是語言和國籍的隔閡,重新與歡樂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