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一句話激怒吃米愛好者之2

「碗粿冷掉是要怎麼吃?」

某次和朋友一起從台南開車回台北,路過麻豆時,我要求朋友一定要專程下交流道,吃一碗我口袋名單上的碗粿店。終於盼到我朝思暮想的碗粿上桌,正在盤算要用竹籤切成幾塊比較好入口,友人突然疑惑地問我:「這家店我看不行,這個碗粿都是冷的是要怎麼吃?」身為碗粿愛好者,當然義不容辭要為碗粿說幾句公道話。

一碗好吃的碗粿,最重要的就是粿本身的Q度。然而,碗粿的Q度和使用糯米的麻糬或年糕不同,碗粿的Q是入口後有口感,但又乾爽不沾黏。碗粿要Q有兩個關鍵,首先是要使用存放一年以上的「舊在來米」磨成米漿,因為經過存放的米水分降低,製作出的粿口感上比較不會濕黏;另一個重點則是要放涼再吃,剛炊好的碗粿在高溫下仍偏濕軟,冷卻後碗粿的中央微微凹陷時,就是碗粿最Q彈好吃的時候!

「碗粿就碗粿,不都同一種?」

開心地吃完麻豆碗粿後,換我開車繼續往北,行經新竹時,我駛下交流道再次停在一間碗粿店前想吃個小點心。剛睡醒的友人以為已經抵達台北,起身看到碗粿店不耐地問我:「中午不是才吃碗粿嗎,為什麼又吃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了吃到不同的碗粿,我趕忙安撫他吃吃看再說。碗粿上桌後,友人一臉不可置信地看著我,我一邊舀起碗粿,一邊解釋北部「白碗粿」和南部「黑碗粿」的差別。

。北部白碗粿:純米炊蒸,再鋪上菜脯與油膏

北部的白碗粿承襲客家,客家話又稱「水粄」。將在來米磨碎後入鍋炊蒸後,在鋪上炒香的菜脯、豆乾、碎肉;此外,客家的水粄除了有鹹的版本,也有加入黑糖的甜粄,是傳統客家人的農耕點心。

白碗粿 / 製圖:Hello Islander

。南部黑碗粿:米料混炊,紅蔥肉臊帶出鹹香

前面介紹的南部碗粿,做法上混合磨碎的在來米與紅蔥肉臊,以溫熱水快速拌勻後,在倒進裝有香菇、蛋黃、肉塊的碗中一同入鍋炊蒸,待放涼後即可食用,在攤販中經常與魚羹、肉羹等一起販賣。

然而,網路上對於碗粿的起源其實沒有非常多記載,但從日治時期的文獻《水竹居主人日記》可以發現,碗粿在早期就有被作為供品的紀錄。

「陰晴天,仍備辨〔辦〕牲醴食碗粿品,令清漣、世垣並阿包、阿海、德恒等往快官祭掃祖考墳」-1926《水竹居主人日記》

開車回台北的路上,友人主動約了我下次再一起去吃飯,而且指定要吃「飯」,因為邊聽故事邊吃飯,才會知道自己吃的東西原來這麼講究,也好像就變好吃了。

為了讓更多人獲得和友人一樣的感受,我開啟了一個「米樣」的計畫,想紀錄下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超級好吃的台灣米背後的有趣小故事!歡迎同樣喜歡吃飯的你追蹤並分享出去!